民族地区高校美术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论文

2024-05-10 09:12:38 来源: 作者:heting
摘要:民族地区高校承载着人才培养重任,要想培养出可以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脱贫致富的人才,不能只依靠专业课程,还需要加强专业课程的思政建设。基于此,文章重点围绕民族地区高校,对其美术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展开研究,分析美术学专业“课程思政”的价值,并结合当前民族地区高校美术学专业思想政治教学现状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所存在的问题,为民族地区高校美术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提出一些建议,以供参考。
摘要:民族地区高校承载着人才培养重任,要想培养出可以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脱贫致富的人才,不能只依靠专业课程,还需要加强专业课程的思政建设。基于此,文章重点围绕民族地区高校,对其美术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展开研究,分析美术学专业“课程思政”的价值,并结合当前民族地区高校美术学专业思想政治教学现状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所存在的问题,为民族地区高校美术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提出一些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民族地区,美术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升人才素养。在“课程思政”背景下,将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课程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而作为民族地区高校,应当在“课程思政”浪潮下,将从“思政课程”完成“课程思政”的转变,要求所有专业课教师化身为“思政”教师,在专业课教学中承担起思政教育重任。
一、民族地区高校美术学专业“课程思政”的价值
(一)可以更好地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
在民族地区高校人才培养改革工作中,不能只关注人才对于专业知识的积累和专业技能的掌握,还需要关注人才内在素养,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则是提升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内在素养的有效措施[1]。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提到过,文艺是推动时代前进的号角,可以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和风气。民族地区高校美术学专业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级美术人才的基地,这些高级美术人才未来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部分人才甚至还会进入课堂,成为育人者。所以,美术学专业人才培养不单单是培养有着扎实的美术学专业知识、熟练运用美术学专业技能的美术人才,更是需要具备良好思想政治素养的人才,能够在今后学习、成长、发展道路上形成正确思想价值观念,以更好实现美术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二)可以强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民族地区高校美术学专业学生作为我国艺术事业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思想价值观念会直接影响到艺术事业发展风气和时代风气[2]。整体上来看,包括民族地区在内的大学生整体上呈现出积极、乐观、向上的风貌[2]。但是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当代大学生信息获取途径越来越多,信息获取的内容也更加复杂,不少学生思想观念受到一些外来文化、思想的影响,甚至被错误思想所带偏,在这些思想中逐渐迷失自己。就实际来看,部分高校大学生出现了过于追求物质、缺乏责任意识、贪图享乐等现象。而民族地区高校美术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开展,可以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来转变高校大学生这种错误的观念。在教学过程中,美术学专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会判断何为是非,正确辨别错误思想、认识何为不良风气,强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可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
民族地区高校美术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出发点就是为了培养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优秀人才,为我国艺术事业发展培养出高素质人才。但是在传统美术学专业育人工作中,育人工作的重点在于学生艺术水平和素养的提升,没有关注到学生人文素养方面的教育。但在“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美术学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改革工作开展目的正是对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补充[3]。美术学专业教学内容中,有很多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内容,只不过这些内容大多是隐性的方式呈现出来的,而实施“课程思政”则可以对这些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让学生从中既可以获得审美能力培养,还可以在思想方面获得培养,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对学生综合素质发展非常有利。不仅如此,美术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还可以丰富教学内容,美术学专业内容灵活且实践性强,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严谨,两者充分结合可以提升专业课文化素养,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
二、民族地区高校美术学专业思想政治教学现状
(一)高校美术学专业教学特点
对于民族地区高校美术学专业学生而言,他们未来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4]。但要想真正实现更好发展,就必须要确保自己有着坚定的政治立场、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道德修养,不仅如此,还应当能够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表现出来,彰显自己的创新能力[5]。在实际教学中,美术学专业将学生绘画技巧、绘画理论以及两者相结合的能力作为教学重点,重点培养学生运用绘画知识和技能将自己对生活的所思所想表达出来,提升学生美术创作能力,并可以自行完成一些课题研究。美术学专业人才培养标准要求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内容相结合,要想实现这一要求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进行细致讲解、演示和指导,便于让学生在实践中完成理论知识消化,在理论知识的引领下完成实践。在艺术实践创作中,希望学生可以进入到生活、亲临到大自然大当中,体会生活中和自然环境中的艺术魅力,结合地方文化背景来探究民族风俗,在实践中将地方文化、民族文化和现代文化相结合。由此可见,高校美术学专业教学更加关注学生艺术专业知识掌握、艺术能力培养,很少会涉及思想政治教育有关内容。
(二)民族地区高校美术学专业思想政治教学
1.学生思政教育现状
如今民族地区高校美术学专业招生规模在不断扩大,和其他专业学生相对比,美术学专业学生与之有着很多共同之处,就是他们虽然专业不同,但是他们都有着一颗积极向上之心。然而美术学专业学生作为艺术生,他们文化基础比较差,但是他们对美术学专业有着很高的学习热情,同时他们也有着非常鲜明的个性,不注重思想政治学习[6]。美术学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有关内容学习主要是依赖于思想政治课程,并且这种课程以大班授课的方式进行,在一些院校甚至作为选修课程。而思想政治课程本身就有很多内容需要学习,但是这种学习方式难以将这些写内容都传授给学生,学生所学习的思想政治理论内容也无法与专业课程知识联系到一起,导致思政教育收效甚微。
2.美术学专业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参与情况
现阶段,民族地区高校美术学专业还没有颁布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开展要求,不少专业课教师认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没有必要,因为这本就是思想政治教师需要负责的工作内容,“课程思政”只会增加自己的教学负担,增加学生学习压力,影响专业课程学习。因此,美术学专业教师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参与积极性比较差,也使得美术学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改革工作开展并不顺利。不仅如此,美术学专业具有一定特殊性,专业教师所关注的内容大多是艺术领域方面的知识,对时事政治方面的内容了解非常少,对思想政治教育认识不充分,自身思政素养也比较低。由此可见,民族地区高校美术学专业教师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参与情况并不乐观。
三、民族地区高校美术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问题
(一)美术学专业思政融合效果不理想
民族地区高校美术学专业要想更好实现“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圆满完成美术学专业人才任务,实现“三全育人”人才培养目标,还需要专业课教师的配合。但就实际来看,高校美术学教师他们在美术领域有着较高造诣,可以从专业角度为学生进行专业引导,帮助学生提升自身专业水平。但是在思想政治理论方面,美术学专业教师的思政素养能力参差不齐,大多数教师思政素养比较低,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一些美术学专业教师为了响应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要求,在专业知识教学中也落实了思想政治教育,但是这种教育方式却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直接搬运到课堂当中,在专业课讲解中留出专门的时间来讲解思想在政治教育内容,却没有立足于美术学专业教学内容和专业特点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这种行为虽然算得上落实了美术学专业思政教育要求,但是却没有做到美术学专业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充分融合。这种简单的“搬运”对学生所带来的效果非常小,甚至会让学生产生抵触心理,使得“课程思政”教育改革工作沦为形式化。
(二)教学资源挖掘不充分,难以获得学生认同
民族地区受到多方面因素限制,教育资源不充足,教学水平低下,民族地区高校所承担着人才培养任务也非常重大。并且民族地区高校学生无论是知识积累还是素养和其他发达城市相对比整体偏低,其他地区美术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并不能完全搬运到民族地区高校教学当中,还需要教师能够结合民族地区特色,结合民族地区高校学生特点和学习需求来挖掘美术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资源。但就实际来看,美术学专业具有很强的专业性,而民族地区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化、系统化的建设方案,在“课程思政”教育改革工作中,只是要求美术学专业教师在教学中增加一些思政元素,但是这些元素大多只是表面内容,说明美术学专业中所蕴含的“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并没有得到充分开发。此外,不少民族地区高校美术学专业学生对“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存在争议。一些学生认为自己学的是美术学专业,只需要学好自己的本专业知识和技能即可,并且专业知识才决定着自己未来发展前途,思想政治理论内容对自己今后发展并没有什么影响。正是因为有这些想法,很多民族地区高校美术学专业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学习兴趣低下,也为美术学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改革工作带来诸多困难。
(三)美术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缺少强有力支持
一直以来,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有着属于自己的方式,而专业课程开展也具有本专业特色,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课教育各自为营。并且,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和专业课教师在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时难以做到妥善平衡,这也是导致专业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错误认识的主要因素。并且民族地区高校在美术学专业教师队伍教育培训工作中,也只是关注教师专业知识与教学能力培养,却没有关注其“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培养,导致美术学专业教师难有机会提升自身思政素养,无法为美术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严重影响美术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成效。
四、民族地区高校美术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策略
(一)强化美术学专业教师“课程思政”能力
民族地区高校美术学专业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相对较差,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而教师又是“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的主要参与者和推动者,是美术学专业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主要实施者,其是否认同“课程思政”,对“课程思政”推进能力,会直接影响到最终教学改革成效。所以民族地区高校必须重视美术学专业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培养,让教师可以对“课程思政”有着更进一步的认识,只有他们充分了解和认可之后,才可以更好落实“课程思政”责任。在教育培训过程中,可以将艺术学一些问题延伸到文化、政治和经济方面,让专业教师可以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来分析这些问题,只有做到有效捕捉艺术和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联系,才可以更好推进美术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让“课程思政”真正落实与专业课教学当中。同时,美术学教师还需要树立自主学习意识,积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该理论中国化发展的一系列成果,能够运用这些成果来解决教学问题。
(二)充分挖掘美术学专业中隐性“课程思政”元素
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所不同,“课程思政”并不是简单地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美术学专业知识教学进行简单融合,而是要立足于美术学专业背景,找出专业中和思想政治有关内容,并以专业知识教学的方式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要想实现这一要求就需要教师能够做到对这些隐性的“课程思政”元素进行挖掘。为此,民族区域高校美术学专业教师可以挖掘美术作品、古典美术思想或是美术学者、创作者成长历程中找寻与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让美术学专业知识教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使艺术专业知识教学更具德育特点,让学生在艺术作品赏析中获得正确的思想引导,树立正确道德观念,促使学生艺术素养和人文素养的综合发展,以彰显“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成效。
(三)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丰富课程思政开展方式
如果只是依照传统教学模式,以讲解、演示的形式向学生渗透思想政治内容,不利于学生认可和接纳,民族地区高校艺术专业学生个性鲜明,还需要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式,促使美术学专业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充分融合,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落实提供助力。例如,教师可以借助微课、案例等方式来开展教学,让学生在多样化课堂中充分参与进去,在自主思考探究中体会美术作品、民间艺术中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和工匠精神,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将优秀传统文化与精神完成内化,为学生树立正确思想价值观念,增强学生民族自信心,纠正当前大学生群体中崇洋媚外、不思进取的不良风气。
(四)加强“课程思政”建设
思想政治课程是民族地区高校美术学专业学生思政教育的主要方式,在开展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中,需要立足于美术学专业特点,并在美术学专业实践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有关内容,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做到知行合一。美术学专业实践性强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在作品创作中寻找有教育意义的思政素材,如: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又或是和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故事等等,透过这些热点问题和故事来引发学生思考。就比如说,可以要求学生围绕抗疫英雄为主题进行创作,要求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美术学专业知识和技能来刻画出自己心中的英雄,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可以弘扬奉献精神、刻画时代风气,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美术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有效结合。
五、结语
民族地区受到地理位置、气候环境、交通、经济等多方面因素限制,教育水平相对较低。身为民族地区高校美术学专业教师,在“课程思政”背景下,必须确保自己有着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政治信仰,认识到自己身上所肩负的思想政治教育责任,在日常教学和教导中主动参与并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并以言传身教的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思想价值观念,构建良好的校园风气,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美术学专业人才,为国家发展和民族团结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陈建悦.民族地区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思政的实践困境与改进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41(30):38-41.
[2]梁加诚.民族地区高校美术教育课程思政策略研究[J].中国民族教育,2021(Z1):75-76.
[3]沈涛.民族地区高等院校课程思政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协同共进路径研究[J].经济师,2020(12):207-208.
[4]文鹏.高校美术专业课程教学融入“课程思政”的方向与策略研究——以艺术实践与考察课程教学为例[J].艺术教育,2020(08):111-114.
[5]李艳花.新时代背景下美术学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与创新[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04):13-14.
[6]邹青宸.基于美术教师视角的“课程思政”实践路径——以信阳师范学院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84):122-1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