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戏曲艺术与流行音乐的融合创新论文

戏曲艺术与流行音乐的融合创新论文

0

2024-04-22 13:45:12    来源:    作者:zhoudanni

摘要:1994 年谢津演唱的《说唱脸谱》 家喻户晓 , 这标志 着戏曲艺术与流行音乐的早期融合 。近年来 , 随着短视 频平台的快速传播与文化自信的日益提升 ,戏 曲与流行 音乐融合的作品受到广大青年群体的追捧与喜爱 , 曲 目 量也大幅增长 , 不断有戏腔歌曲爆火网络 。

  【摘  要】 戏曲是我国的国粹 ,但传统戏曲艺术与青年观众之间存在一定的音乐 审美差异 。近年来 , 随着新 媒体的发展 ,越来越多深 受青年人喜爱的戏曲 艺术与流行音 乐融合的新作品爆火 网络 ,这些作品对戏 曲在 新时代的传播起到 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本文通过对戏 曲与流行音乐融合作品的分析 ,探讨传统戏 曲的 守正 创新 , 以及传播发展新方式。

  【关键词】 戏曲,流行音乐,融合,创新

  1994 年谢津演唱的《说唱脸谱》 家喻户晓 , 这标志 着戏曲艺术与流行音乐的早期融合 。近年来 , 随着短视 频平台的快速传播与文化自信的日益提升 ,戏 曲与流行 音乐融合的作品受到广大青年群体的追捧与喜爱 , 曲 目 量也大幅增长 , 不断有戏腔歌曲爆火网络 。2022 年戏歌 《 武 家 坡 2021》 成 为 热 门 歌 曲 , “ 啊~   我 的 妻~   王 氏 宝 钏~   ”在众多年轻人中传唱 。这首融合传统戏曲 《武家 坡》 与日本流行音乐的作品 , 虽然出现了支持与批评两 种态度 ,但是网络热度却持续走高: 截至 2023 年 12 月 30 日 , 仅抖音平台播放量就达到 27.6 亿次 。近三年在 QQ 音乐 、 网 易云音乐 、酷狗等主要音乐平 台上 , 国风 音乐歌单成为播放量极高的门类 , 其 中 60%为戏腔音乐 ,成为年轻人的新宠。

  纵观近几年的戏腔流行音乐作品 , 大都是 以流行音乐和声走 向 、伴奏音乐风格及音乐结构为主要蓝本 , 在演唱技巧 、歌词 、腔调及题材内容上融入戏曲及古风元 素 。通过歌词 意境适配 , 部分或全部使用京剧唱腔旋 法 , 加上符合现代人听觉习惯的流行音乐和声与伴奏, 将传统戏曲加工出 “ 新味道 ”。 这些作品对戏曲在新时 代的传播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 为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年群体中的创新性继承提供了良好范本。

  传统戏曲的艺术美通过守正创新的方式被继承 、被 学 习 , 从而拥有更强的传播效应 ,焕发出全新的艺术生  命力。而这些作品给新一代中国青年人带来的文化觉醒、文化自信及文化输出 ,这是当下新时代文艺所需的。

  一、传统戏曲的改革发展之困

  中国戏曲经过长期发展 , 形成了以 “ 京剧 、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五大戏曲剧种为核心的戏曲百花苑,曲种众多 , 其唱法 、技巧和风格也大不相同 , 受众人群  也有所差异 。传统戏曲主要受众人群: 京剧 以北方观众  为主 、越剧以江浙沪地区观众为主 、评剧以京津冀地 区  观众为主 、黄梅戏以安徽和湖北东部的受众人群为主、 花鼓戏以湖南地 区观众 为主 、粤剧以广东地区观众为 主 、川剧以四川地区观众为主 、 昆剧的受众主要集 中于  上海和北京等大城市 。 随着时代的发展 ,戏 曲也在不断  出现新融合: 既要保持和发扬民族传统的艺术特色 , 又 要适应时代及观众 的需要 。第一次全国性的大规模戏 曲  创新 出现在 “ 文化 大革命 ” 时 期 , 作为戏曲现代戏的  “ 样板戏 ”通过与交响乐的伴奏 、现代戏剧 的舞美 、简  化的唱词念白融合 , 将传 统戏 曲 “ 帝王将相 ”“才子佳  人 ” 的题材转向描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革命题材 ,在保 留传统戏曲唱腔结构的基础上 , 吸收现代戏剧与交响音  乐 的成果 , 融入新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 符合当时 中 国人  民 的文艺需求 。样板戏是传统文艺创新的典型案例 , 使  得戏曲艺术达 到新 的 高度 , 获得了更为广泛的受众群体 ,是中国戏曲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页。

  据 2017 年底文化部发布普查成果显示 , 截至 2015 年 8 月 31 日 , 全 国参加本次普查的戏曲演出团体共有 10278 个 ,其中国办团体 1524 个、 民营 团体(含 民 间班 社 )8754 个 。348 个剧种 中 , 共 241 个剧种拥有国办团 体 , 其 中 120 个剧种仅有 1 个 国办 团体 ; 共 107 个剧种 无 国办 团体 , 仅有 民营 团体或 民 间班社 , 其 中 70 个剧 种仅有民间班社 。 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对传统戏曲在 宣传 、推广和教育方面的力度不小 , 并且相关机构积极 举办非遗戏曲进校园活动 ,但数字技术和互联网的兴起 改变了人们的娱乐方式 ,传统的戏曲演出形式在这种变革面前显得相对滞后。

  戏曲艺术发展与其他众多非遗艺术一样 , 都面 临着 受众老龄化 、青年受众稀少 、表演形式守旧 、传播传承 困难等 问题 ,戏曲界与学术界也一直在积极探索如何传承与创新的问题 。在信 息化 、经济化和全球化 的今天,更具商业性和快餐式的文化趋于主导 。传统戏 曲需要欣 赏者具备一定的观看时间 、审美能力和文化底蕴 , 这种 要求在当下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显得力不从心 。大众 对快速 、直接和轻松消费的文化形态更愿意接受 , 导致 传统戏曲在市场上的地位逐渐被边缘化 。相 比于流行音 乐和现代娱乐方式 , 年轻人对戏曲兴趣不高 , 从而导致 戏曲受众的老龄化问题 。特别是经历了几十年的海外文 化冲击后 , 当前主流受众群体的审美习惯和文化消 费行 为已与传统戏 曲有了较大距离 。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加 快 , 外来文化尤其是西方流行文化对中国的影响越来越 深 , 这也使得传统戏曲在文化市场上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

  要使传统戏曲与现代生活相适应 , 就需要进行一定 的创新 , 需要符合当下人们的审美习惯与传播习惯 。如 何在创新中保持传统 , 如何在守正中创新 , 是一个极为 复杂 的 问题 。过度的创新可能会导致失去传统韵味 , 而 过度的守旧则难以吸引新的观众 。戏 曲要想生存下来, 就必须接地气 ,接受青年群体的喜好 , 让作 品和百姓 的期待产生共鸣共振 ,更需要让年轻人喜欢。

  二、流行音乐的快速发展之需

  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 , 流行音乐经历了从诞生到 全球化的飞速过程 。在 19 世纪欧美地区经济迅速崛起 的时代背景下 , 伴随着录音技术的进步与唱片产业 的兴 盛 , 流行音乐渐渐从一个小众文化转变为家庭中的娱乐 方式和重要的商业资产 。作为现代流行文化的核心 , 流 行音乐与社会的经济 、政治和文化紧密相连 , 反映 了社 会的每一次波动和变迁 。流行音乐的核心魅力在于其简 明扼要 、易于理解的内容 , 充满活力的形式 , 以及能够 触及人心 的真实情感 , 这使得流行音乐在大众中迅速传 播 , 成为音 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以户外音乐节为例 ,2007— 2019 年 , 国内户外音乐节的举办场次总体上呈增长态势。从 2017 年开始 ,音乐节的场次基本稳定在265 场左右 ,展现出音乐演出市场的繁荣。

  在风格方面 , 流行音乐表现出丰富 的多样性 。 随着  时 间 的推移 , 流行音乐所包含的音乐种类也越来越 多。 流行音乐囊括了如乡村 、 民谣 、 爵士 、R&B 、摇滚 、灵  歌、福音、流行抒情、影视配乐、 电子、世界民族音乐、 新时代和实验音乐等多种类型 。这种风格上的多样性不  仅展示了流行音乐的包容性 , 而且促使其持续地与时俱  进 , 满足当下广大听众的各种需求和审美 。从 民 间音乐  到主流音乐界 , 都已承认流行音乐的主导地位: 第十五  届(2017— 2019 年)、 第十六届(2020— 2022 年 ) 精神  文 明 建 设 “ 五 个 一 工程 ” 歌曲每届获奖名单( 11 首) 中 , 流行音乐都达到 9 首 , 占 比达到 81% 。各大央视及  地方晚会中流行音乐也早已成为绝对的主流 。 因此 中 国  流行音乐已经毫无疑问地成为受众群体最多 、传播最为  广泛的音乐形式 。戏腔流行歌曲不断通过影视剧 、短视频、综艺节目的传播 ,获得了大量听众的喜欢。

  流行音乐在中国的发展曾一度受到外来流行音乐 的  影 响 , 导致本土流行音乐在某种程度上失去其独特性。 音乐在新时代文化传承创新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与作  用 , 当下需要怎样的中国流行音乐作品 , 是新时代音乐  工作者亟需认真思考的问题 。在新时代 , 要 以创新为动  力 , 推动 中华 民族卓越文化不断发展 。在全新 的起 点  上 , 努力促进文化繁荣 , 致力于建设一个文化强国 , 为打造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贡献力量。

image.png

  三、传统戏曲与流行音乐融合

  戏腔音乐流行歌曲中融入很多戏曲元素 , 常用 的方 式是对戏曲唱腔发声的模仿 , 由于演唱者的演唱技术问 题 , 不能完全称为戏 , 大都只是对戏曲唱法的借鉴 。其融合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 一)植入式

  流行音乐中原封不动植入传统戏 曲片段 。 比如在流 行音乐结构 中 , 用相关歌词带入 , 直接对置一段传统戏 曲片段 。 田一龙与何欣演唱的流行歌曲 《黄梅戏》 便是 通过描写小时候听家人讲戏引出戏腔片段 , 歌词: “从 小爸妈就对我讲 ,黄梅戏可不是很好唱 。模仿着大人身 段模样 , 实现了我的愿望 。面对这爱情的考量 , 冯素珍 是我学习的榜样 , 女驸马的故事伴我成长 , 我 的公子又 在何方。” 其 中 “ 为救李郎离家园 , 谁料皇榜 中状元?” 出自黄梅戏《女驸马》(见谱例 1)。 这种方式保留了原传统戏曲的完整片段 ,代表作品还有《苏三说》 等。

  还有一部分音乐曲目植入戏曲的 “ 念 白 ”这种艺术  手法, “念白 ”是我国戏曲中一种特有的艺术表现手法, 它以一种介于读与唱之间的音调 ,将语言戏剧化 、音乐  化 ,在戏曲中常与唱腔部分互相衔接 、陪衬 、对 比 , 形  成戏曲中最能表达人物的内心独白 , 更是体现人物思想  的一种手法 。在《南乡子》 中(老生念 白 ) “末将年迈  勇 、血气贯长虹 、斩将如削土 、跨马走西东 、两膀千斤  力、能开铁胎弓、若论交锋事、还算老黄忠”。 另外 ,在  曲目开头加入大量的戏曲武场锣鼓点 ,用到京胡、大镲、琵琶、大鼓、板鼓等戏曲伴奏常用乐器。

  (二) 创作式

  按照戏曲的旋律进行方式、演唱方式进行新的创作,可以用戏腔演唱 , 也可以用其他演唱方式 。保 留一定 的戏曲风格 ,但是在伴奏与音乐结构上均采用流行音乐的方  式。这种方法是戏腔歌曲主要创作方式 ,代表作有前期的  《说唱脸谱》《故乡是北京》《梨花颂》《北京一夜》《花 田错》 《寒江雪》《新贵妃醉酒》《霍元甲》, 到近期的《情怨》《悟空》《万疆》《身骑白马》《牵丝戏》《赤伶》《辞·九门回忆》 等。

  如歌曲《武家坡 2021》 李政宽改编 的版本 ,在 曲 目 开头出现京剧的念白: “三姐 , 千错万错 , 乃是为夫一 人之错 , 你你你你 …… ”传达出人物的思想感情 , 塑造 了一个悔恨不已的丈夫性格 。全 曲都伴有板鼓 的音色, 作为节奏的把控和戏曲音色的突出 。旋律框架及乐句结 构来源于初音未来的电子流行歌曲 ,将传统京剧《武家 坡》 的唱词内容和发声唱法加入流行音乐的旋律 、和声 及伴奏 中 。两者具有完美的化学反应 , 使得该作 品得到极高的传唱度。

  在歌词引用方面 ,有三种主要方式: 一是原文引用, 即直接将戏曲唱词嵌入歌曲中 , 通过戏腔的运用增强音  乐表达张力 , 营造时空交错的氛围 ; 二是改编 引用 , 对  原戏曲唱词进行改编 , 以更好地迎合流行音乐市场的创  作需求和受众审美趣味 ; 三是典故 引用 , 通过 引入戏 曲  中常见的人物 、地标 、物品等元素 , 构建出点 、线 、面  的多维传播模式 , 形成记忆符号 。这三种方式为音乐创  作者提供了丰富选择 , 使得戏曲元素能够巧妙地融入现  代流行音乐中 。例如《武家坡 2021》 歌词引用传统京剧  《红鬃烈马》 中的一折《武家坡》 中 的故事 。薛平贵唱词  选段: “(西皮导板) 提起当年泪不干, (西皮原板 ) 夫  妻们寒窑受尽熬煎 。 自从降了红鬃战 , 唐王爷驾前去讨  官 。官封我后军都督府 , 你的父上殿把本参 ”“ 那一 日  驾坐银安殿 , 宾鸿大雁口吐人言 。手持金弓银弹打 , 打  下了半幅血罗衫。” 《 武家坡 2021》 的歌词 中 “ 寒 窑 ” “ 一十八年 ”“ 降 了红鬃战”“你的父上殿把本参”“驾坐银安  殿 ”等词组的使用 ,使得音乐内容极富魅力 ,将古代的故事用一种全新的方式展现在听众面前(见谱例 2)。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 同文化和音乐的交融是难以避免的 , 应该鼓励创作者在尊重原创的基础上进行跨界创作 ,呈现更多的音乐新颖之作。

image.png

  (三) 改编式

  以流行曲的形式呈现 ,但在其 中保 留了大篇幅戏曲 唱腔。戴荃和单雯在央视“ 中华戏歌 ” 中演 唱 《牡丹亭 外 彩 蝶 飞》, 充分加入昆曲唱腔 , 以 合 唱 的 形 式 来 演 绎这首作 品 , 戴荃用流行歌曲唱法技巧 , 单 雯用 昆 曲 唱腔 , 二人保 持合 唱状态 , 使得观众充分感受到昆曲 之美 。这种现代与古典的融合演绎有助于传统文化的 传承与创新 , 使戏曲在当代得以更广泛地传播 。 保 留 昆曲唱腔涉及对传统唱腔的学习和传承 , 以确保表演 中 的 音 律 、节奏和情感表达符合 昆 曲 的艺术规范 , 这 样的改编手法有助于在现代演绎中保留传统戏曲的独特魅力。

  《牡丹亭外彩蝶飞》 歌曲内容融合《牡丹亭·游园惊梦》 和《梁山伯与祝英台》 两部经典著作 。歌词 “ 则为你如  花美眷 ,似水流年 , 是答儿 闲寻遍 ,在幽 闺 自怜 ” 出 自  《牡丹亭·游 园惊梦》。 歌词 “ 山伯永恋祝英 台 ”提到 了《梁山伯与祝英台》 这部作品。

  昆曲是我国传统戏曲之一 , 它有着独特 的音律 、唱  腔和表演方式 , 昆曲的唱腔以 “ 昆腔 ”为主 , 这是一种  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的唱腔风格 , 昆曲的表演以细腻而  独特的动作、姿态为特色。戏曲最重要的便是“ 唱、念、 做 、打 ”, 在戴荃和单雯的这场演 出 中 , 单雯将戏 曲 的  “ 唱 ”和“做 ”保留下来 ,这也是今后昆曲改革应予以重  视和借鉴 的 , 昆曲在其现代性发展过程中 , 也必然要走向世界 , 融入国际现代剧坛之中。

  四、戏曲艺术与流行音乐融合创新的路径与意义

  ( 一)坚持守正创新 ,丰富流行音乐

  随着社会 的发展 , 流行音乐已经成为人们最受欢迎 的音乐形式之一 ,但随着观众长时间沉浸于相似音乐风 格 中 , 开始出现审美疲劳 。 因此 , 音乐创作者不得不寻 求与其他元素的融合 , 以推动流行音乐的发展 。在这个 过程 中 ,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丰富的资源 , 为音乐创 作者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 。创作者不仅需要吸收外来 文化 的精华 , 而且要深入挖掘本国文化的潜力 , 使音乐作品能够超越时空限制 ,传达更深层次的思想和情感。

  我国戏曲曲种众多 , 要解决当下的传承艰难之困, 就必须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 流行音乐虽始于西 方 , 但在多年传播过程中 , 已深深融入我 国本土文化, 从最早 的 “ 西北风 ”流行作 品《信天游》《黄土高坡》 开 始 , 中国流行音乐的民族化融合就已获得全国人民的喜 爱与认可 。在接 受过程 中 , “ 受众也会调动自身的感 官 、情感 、价值等理性的和非理性的因素 ,对音乐进行 不同层面的阐释 , 在现实的视听效果基础上展开想 象, 产生联想画面 , 从而对音乐产生深层次理解。” 用符合 现代人音乐审美习惯的流行音乐旋律 、和声 、伴奏 、节奏 、音乐结构 , 加上戏曲的唱法 、歌词和腔调 , 融合在 一起 , 在整体的听觉方式上更接近现代人的审美习惯,符合大众审美才可被大众接受 ,进而受到大众喜爱。

  对于民族文化来说 ,传统音乐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 而且是承载了历史 、传统和集体记忆的载体 。面对传统 音乐的传承难题 , 迫切需要行动起来 , 国家和社会应提 供更多的资源和政策支持 , 以确保传统音乐的研究 、保护和推广能够更好地开展。

  (二) 传承传统文化 ,增加文化认同

  音乐的受众群体主要分为三类 ,一是音乐专业群体。 受过系统学习和训练 , 拥有很强的专业性 ,对音乐有较高 的审美能力 ; 二是音乐爱好者 。通过了解和自学对音乐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 他们对音乐有自己喜欢的 曲 目风 格 , 也有独特的审美观点和看法 , 并且愿意接受新 的音 乐类型 ; 三是普通群众 。没有音乐相关专业知识 , 甚至 不常听音乐 ,对音乐的评价仅存在于 “ 好听 ”“调好 ”等 表层 , 随波逐流 , 受大众流量影响 。我 国流行音乐 的受 众群体年龄偏低 , 多数为音乐爱好者和普通人 。而戏 曲 的受众年龄偏大 , 年轻人对戏曲少有接触 , 应当将戏 曲 放到年轻人感兴趣的领域 ,将戏曲拆分为戏曲元素 , 一 点点渗透各个领域 。要让戏 曲真正 “ 活 ”在当下 , 就 需 要创新的思维和方法 , 结合现代技术和市场需求 , 打破 传统框架 ,将戏曲文化与当代流行文化结合 , 吸 引更多 的年轻人参与和欣赏 , 这不仅可以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 化 , 而且可以推动戏曲艺术的发展和创新 , 并且使其走向世界舞台。

  戏曲与流行音乐的结合不仅提高其艺术价值 , 而且 可以培养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文化认同感 。 随着全球化 的 加速 , 以及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 ,传统文化面临着被淹 没和遗忘的风险 。而将戏曲元素融入流行音乐中是一种 有效 的方式 , 使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结合起来 , 既保 留 了文化精髓 , 又使其更加适应现代社会的审美需求 。 同 时 ,戏曲元素的加入也给流行音乐带来了新的可能性和 创作空 间 , 它为流行音乐提供了新的表现手法和音乐语 言 , 使音乐更加丰富多彩 。对于大众来说 ,戏 曲与流行 音乐的结合为他们提供了一种新的听觉体验 , 它不仅仅 是简单 的娱乐 , 更是一种文化的体验 。通过这种方式, 大众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文化 , 增强对传 统文化的认同感 。戏曲与流行音乐的结合是一种文化创 新和传承的方式 , 它不仅提高了音乐的艺术价值 , 而且 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这样的创作方式为流行音 乐和传统文化都带来了新的生命和活力 , 是一种值得推广和尊重的艺术创作方式。

  (三) 立足音乐教育 ,增强文化自信
      在现代社会 ,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加快 , 各种文化交流愈发频繁 , 流行音乐已经成为青少年日常娱乐文化 的 主要组成部分 , 培养和弘扬青少年的文化自信 , 就必须 找到青少年喜爱与认同的方式方法 ,将传统戏曲元素与 流行音乐相融合 , 无疑是一种富有创意 、非常适合 的方 式 。通过将戏曲元素融入流行音乐 , 不仅可以创造 出新 颖 、与众不同的音乐作品 , 而且能让青少年在享受音乐 的过程 中 , 深入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从音乐教 育 的角度来看 , 两者融合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为广泛和丰 富 的学 习资源 。在音乐创作 、演唱或演奏课程中 , 教师 可以引导学生探索如何将戏曲的旋律或韵律与现代流行 音 乐相 结合 , 挖掘其创作潜力 。 通过参与这些实践活 动 , 学生不仅可以锻炼自己的音乐技能 , 而且能深化对 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更为重要 的是 , 这种融合有助 于弘扬青少年的文化自信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 , 青少年 可能会面临身份认同的困惑 。而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 可以使他们更加自信地向外界展示中国的文化特色和价 值 。 当他们认识到传统文化并非过时 、落后 , 可 以与现 代文化相得益彰时 , 他们会更加自豪地认同自己的文化根源。

  总之 ,将戏曲元素与流行音乐融合 , 不仅能为音乐 教育带来新的活力 , 而且是一种极其有效的方式 , 可 以 帮助青少年建立文化自信 , 弘扬我国传统文化 , 这需要 教育者 、音乐创作者和相关机构共同努力 ,共 同努力推动这一创新方向的发展。

  五、结语

  在时代 的洪流 中 , 音乐作为文化的载体 , 一直在不 断地演变和更新 , 呈现出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尤其是 在当下 , 当流行音乐与传统音乐碰撞融合时 , 产生 的火花引起广大听众的关注和喜爱 。它就像一把金钥匙 , 打开了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之门 。戏 曲 的魅力不仅在 于其音乐和表演 , 而且在于它所承载的深厚历史文化和 情感 。流行音乐的创作者以一种更加年轻 、更加时 尚 的 跨界混搭方式将戏曲流行歌曲呈现给听众 ,破除 了传统 与现代 的 界 限 , 使两者在音乐中和谐共生 。 更重要 的 是 , 这种融合带给年轻人全新的听觉体验和文化认知, 引导他们重新审视和欣赏传统文化的魅力 。 随着科技 的 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 文化的传承方式也在不断更新和变 化 。戏曲与流行音乐的融合 , 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开辟 了 新 的路径 , 也为现代音乐的创新提供了无尽的灵感 。 只 有真正做到守正创新 ,传统文化才能永葆生机 ,在世界舞台上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

  [1]杜晨晨.戏曲元素在当代流行音乐创作中的融合[J].音乐探索,2020(03):132-137.

  [2]施咏. 中国流行音乐创作民族化历程探析(1993-1999)[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22(03):60-74.

  [3]李俊威.流行音乐与戏曲元素的融合路径—— 以歌 曲《悟空》为例[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1):101-104.

  [4]王旭.戏曲艺术在抖音平台的传播与影 响[J].四 川戏剧,2019(07):34-36.

  [5]黄德俊.流行音乐中戏曲元素的文化承载与价值探析[J].音乐创作,2022(02):170-176.

  [6]李汶姬. 中国戏曲元素对当代流行音乐 的影 响分析[J].戏剧之家,2022(25):42-44.

  [7]吕威霖.守正创新:以流行化融合传播赋予东北民歌全新生命力[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23(04):17-23.

  [8]黄启哲.传统戏曲与流行音乐的融合创新何 以“双 向奔赴 ”[N].文汇报,2022-11-02(006).

  [9]苏昱文.从《花木兰》看中国传统音乐与欧美流行音乐的融合[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22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