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点线面为线索导向的叙事性景观设计——以东山铜陵镇顶街为例论文

2024-03-09 11:06:52 来源: 作者:liyuan
摘要:近年来,在乡村城镇化的政策推动下,美丽乡村建设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发展的同时景观同质化设计形态泛滥,严重忽视了地方差异性的存在。本文以东山铜陵镇顶街为研究对象,通过叙事性的方式结合相关叙事学理论和研究方法,提出相应的设计和改善策略,从景观空间叙事的构成要素出发,组合空间的主题营造﹑结构逻辑﹑场景建构﹑游览路径﹑体验行为等关系,总结归纳出点线面的线索导向,提出了叙事性景观空间主题营造的策略方法,让景观空间像一部电影缓缓道来,最终生成故事。通过对东山铜陵镇顶街这一文化街区的景观改造,从而为其他文化街区景观设计
摘要:近年来,在乡村城镇化的政策推动下,美丽乡村建设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发展的同时景观同质化设计形态泛滥,严重忽视了地方差异性的存在。本文以东山铜陵镇顶街为研究对象,通过叙事性的方式结合相关叙事学理论和研究方法,提出相应的设计和改善策略,从景观空间叙事的构成要素出发,组合空间的主题营造﹑结构逻辑﹑场景建构﹑游览路径﹑体验行为等关系,总结归纳出点线面的线索导向,提出了叙事性景观空间主题营造的策略方法,让景观空间像一部电影缓缓道来,最终生成故事。通过对东山铜陵镇顶街这一文化街区的景观改造,从而为其他文化街区景观设计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关键词:历史街区;景观空间;叙事性
一、叙事性景观空间理论
(一)场所精神
场所通俗地讲就是人活动生活的地方,挪威建筑学家诺伯格·舒尔茨在《存在·空间·建筑》和《场所精神》中向人们提出了诠释空间的新角度,对空间背会所隐藏的内涵进行探讨。他解释到场所是与人的活动息息相关的,场所空间不可能脱离人的意识而单独存在,它需要依靠人的感官进行呈现表达,讲究的是一种互动关系、一种参与感[1]。
(二)环境心理学
环境从字面理解上来看就是人类所生存的空间。在心理学中环境分为“物理环境”和“心理学环境”,它是一种研究环境与人的学科,人的行为发展主要是通过行为动机﹑行为认知和采取行为这三个过程,智力的认知是一种感性和理性交叉的行为、是人脑的一种思维[2]。
(三)相关艺术门类
叙事性景观其实与文学﹑电影学﹑绘画学和戏剧学一样,都是向观众表达情感传播内涵,只是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因此叙事性景观中也会将这些学科引用其中,更加丰富情节故事的编排,富有较强的感染力和传播力,使观众置身于一部电影情节中,从而具有深刻的记忆点。
二、叙事性景观空间的策略
(一)叙事要素的确定
叙事要素不是凭空捏造的,必须是依附此场所之中的,一般指场所中的环境要素﹑物质要素和非物质要素。在一个场所空间的营造中,主要确立三个要素:自然要素、文化要素、生活要素。自然环境要素包括气候、地貌等,具有特有性;文化要素和生活要素是物质和非物质要素的融合,这三者之间需要适当地进行叙述整合。
(二)叙事内容的方法
包括隐喻﹑省略﹑反复和婉转,隐喻是文学表达方式中独特的表达手法,隐喻可以让空间更好地融合起来,将未知与已知的情节紧密联系。这里的省略与古代水墨画中的“留白”有异曲同工之处,叙事性空间中的留白比工笔画中的“留白”更加富有含义,设计者往往运用少即是多的手法来营造意境。
(三)叙事场景的建构
1.开始空间生成
开始空间则是一个故事的开端,一部电影的开场白。生动有趣的开始空间可以吸引游客的注意力并调动其积极性。这里的开始空间不仅仅是指入口,还包括大门之类的景观设施,根据叙事性设计的不同开始方法归纳为以下几种:冲突式开场﹑悬念式开场﹑惊喜式开场﹑简介式开场。
2.结束空间生成
结束空间是故事的结尾,类似于电影的结局,不同的结局给人的感受也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种:开放式结局﹑高潮式结局﹑首尾呼应式结局。
(四)叙事主题的营造
景观空间主题的定位具有整体性和文化性。主题的确立要在区域特色和物质的基础上。一般来说,某一历史文化会在人们心中形成一个综合印象,所设计的场所空间要围绕这个印象主题展开。比如提到杭州就是西湖,北京就是故宫,这就是文化与叙事景观主题定位明确,会让人印象深刻。
游客完成主题营造先是对整体有个大概的故事了解,不同的空间有序地排开构成完整的主题,接着将各种景观实体要素在使用过程中不断深化,从而加强印象,最后通过细部层次来完成对主题的呼应。
(五)叙事空间的线索
景观空间的叙事线索就像写文章的故事脉络一样,将故事的主线藏在其中一一串联排开,依据线索设定的故事情节才会具有逻辑性和严谨性,同时更好地让游客参与其中。主要包括人文线索和自然线索。人文线索常常作为某处独立场景的故事脉络,来衬托主题。自然线索一般是按照自然存在的事物进行编排,这种一般用在江南园林中较多。
(六)叙事情节的编排
每一段故事都有属于它自己的节奏,景观空间的叙事也是如此,空间的节奏可以体现在立面的起伏以及平面上的曲折蜿蜒,层次感丰富是设计中的重要部分,有序的节奏才会让游客产生更好的体验。一个有趣感人的故事一般都是跌宕起伏﹑命运多舛的,这样整个情节才会饱满,对于景观空间来说也是一样,强烈的冲突可以吸引游客的注意力。
三、以点线面为线索导向的顶街叙事性景观改造设计为例
(一)叙事元素与主题定位
对顶街的调研分析确定设计所要表达的叙事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顶街文化﹑进士文化和红色文化作为整体街的文化要素。
通过选取的文化要素确定叙事主题定位为:“弘文·织忆”。这个大主题定位是在整个顶街大背景下产生的,“弘文”是指将顶街深厚的文化底蕴展示延续下去,“织忆”是指将过去的记忆保留下来,将不完整的记忆重新编织起来,形成属于顶街特有的记忆点。整体围绕高中进士—衣锦还乡的叙事主题线索编排,以考取进士为主线,弘扬街区的进士文化,以衣锦还乡为复线,头尾呼应点缀顶街文化和红色文化。
(二)叙事性构建
1.主题营造
整个顶街围绕文化﹑故事和体验三个方面营造,文化选取是顶街文化﹑进士文化和红色文化;故事选取是进士名人故事,将他们的故事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全新的故事;体验主要是民俗文化体验,主要的体验以展示为主、互动为辅,游客可以与场景雕塑形成一种无形的互动,增加趣味性。
将选取的节点路口花园—岛语广场—南门湾广场分别叙事为以下几个主题:勤奋苦读—高中进士—衣锦还乡,这三个小主题之间相互影响,共同引领游客。
2.结构逻辑
时间上采用时序性叙事的方式将整个故事串联起来,按照事件的时间发展顺序,将读书郎勤奋苦读—考取进士—高中进士—衣锦还乡—参与抗战—展望未来这一系列的事件叙事出来,让游客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空间上顺序﹑插叙和并叙交叉排列,整体上按照顺序编排情节,局部穿插别的叙事方式,入口空间插叙顶街文化,为空间注入生命力,路口花园并叙进士文化和顶街文化形成一种对比空间,让游客眼前一亮;结尾空间加入并叙顶街文化和红色文化,对整个场景的结尾起点缀作用,使空间的层次感更加丰富。
3.场景建构
开始空间采用简介式开场,将顶街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渔文化运用景观小品和景观墙展示出来,直截了当地让游客了解东山的特有文化。
节点空间采用隐喻的表达方式,将节点小主题思想简化成雕塑场景让游客深入其中感受魅力,并且雕塑场景的设计具有连续性,这样不会显得故事情节杂乱无章,从而有序地展开。
结束空间采用开放式结局的方式,南门湾广场作为整个结尾空间,展示读书郎投身抗战取得胜利,顶街繁荣昌盛的故事,但是此处作为一个交叉口,往上走是风动石景区,往下走是南门湾广场,所以并没有直截了当告诉游客结局,让游客自己探索。
4.游览路径
整体设计上游览路径采用线性开放路径,主要以事件发展时间的先后顺序为基准,让游客按照设计好的故事性进行游览,每个空间有序地进行编排,一环扣着一环,由开始到高潮再到结束一一展开,简洁明了,让游客感受读书郎这一生的变化。
5.体验行为
这里的体验行为主要是文化展示和互动体验,在场景中多处设计文化景墙让游客了解读书郎所发生的事情,浮雕景墙设立的意义就在于此处,互动体验主要是让游客有参与感,可以与雕塑小品进行拍照留念,将自己置入场景之中,这样游客才会有较深刻的记忆点。
(三)故事呈现
根据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由选取的点根据线的排列形成最后的面。整体的设计根据前面的主题营造﹑结果逻辑﹑场景建构﹑游览路径和体验行为呈现出最后顶街的文化故事。
1.入口空间:简介式开场作为点,将前面总结的东山顶街文化元素提炼成船元素和波浪元素运用到入口设计中,让游客一目了然。修复沿街墙面﹑影雕读书郎故事文化墙作为线,波浪元素在此延续运用。故事线:文起—路口花园—顺序叙事-读书场景雕塑,建筑按历史修复墙面,墙面上增加垂直绿化,增加节点的绿化空间(如图1)。
2.岛语广场区域:叙事性以点为主,文盛—岛语广场—顺序叙事。人物剪影雕塑加上浮雕墙展示中举后开心的氛围,背后的浮雕墙展示中举的场景,两侧粗糙白色的蘑菇石与精细雕塑形成对比反差,突出中心,地面与前面的点空间设计一致,地面波浪造型起伏的铺装形成层次感。两侧大小不一的树池和座椅供游客休憩,造型凹凸与不规则绿地对称破解场景束缚,达到空间叙事的高潮(如图2)。
线以岛语广场沿街路径界面叙事场景展示中举后读书郎为顶街做贡献,建书院-做贡献-最后一起抗战,运用这三个影雕场景直接展示故事。
3.结束空间:叙事性以点为主,展望—南门湾广场—开放式结局。通过工具的演变从一开始左侧景墙上的渔夫农具到右侧推车雕塑小品隐喻顶街的繁荣,船造型实景雕塑与入口元素一致形成首尾呼应。左侧的地面铺装与右侧的不同形成对比,左侧的地面铺装上增加了红色水泥铺砖,将人们引入到楼梯走向下面的南门湾,这里的红色寓意红色文化,加上抗战浮雕墙一路指引走向胜利,右侧船造型实景雕塑上的渔夫手拿红色渔网与左侧地面呼应,整体故事结局展示顶街未来和抗战顺利的一帆风顺(如图3)。
结语
传统历史街区作为一个留有历史印记的空间,蕴含着诸多的文化故事,是一个很有记忆点的空间,对于这类空间做叙事性的设计是很有必要的,可以唤醒人们的记忆去感受历史的魅力。本文通过研究东山铜陵镇顶街的叙事性景观设计案例,以一种新的思路深入其中剖切阐述叙事性景观的内涵,为其他历史街区的改造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参考文献:
[1]李鹏波,孟磊.浅析叙事性理论在景观空间塑造中的应用[J].建筑与文化,2015,No.132(03):151-152.
[2]朱晓璐.基于叙事学的景观空间体验研究与应用[D].西南交通大学,20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