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文化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的重要作用论文

文化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的重要作用论文

17

2024-03-04 09:48:56    来源:    作者:xieshijia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宝贵财富。它承继了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记忆,奠定了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思想道德基因,对民族的振兴和繁荣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对非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非常重要。文化馆是我们顺利开展此项工作的一个重要载体,对非遗发挥保护与传承、传播教育、文化研究等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此为主题进行详细研究,希望能对非遗的保护与传承起到积极作用。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宝贵财富。它承继了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记忆,奠定了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思想道德基因,对民族的振兴和繁荣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对非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非常重要。文化馆是我们顺利开展此项工作的一个重要载体,对非遗发挥保护与传承、传播教育、文化研究等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此为主题进行详细研究,希望能对非遗的保护与传承起到积极作用。

  关键词: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保护;非遗传承;工作人员

  一、文化馆在非遗保护与传承中的作用分析

  一般而言,文化馆在区域非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过程中发挥着以下作用:

  (一)保护与传承的作用

  一般而言,文化馆属于基层的文化事业项目组织,与其他的政府机构相比,在文化保护、文化研究和文化传承方面都有着非常巨大的优势。这是因为文化馆本身就是以保护、研究和传承区域文化为基本主题的。以甘肃省文化馆为例,甘肃省文化馆原为甘肃省群众艺术馆,成立于1956年,迄今已有66年的历史。该文化馆的一项重要使命便是“全面开展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而甘肃省内各市、县的文化馆也都具有着与这一使命理念高度一致的使命。例如,成立于1969年的兰州市城关区文化馆也设置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文化馆的一个重要职能便是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保护与传承非遗是文化馆的一项重要职责。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也同样需要文化馆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传播与教育的作用

  文化馆不仅仅是一个保护与传承非遗的场所,更是一个有着很强公益性的文化事业单位,是为区域文化事业建设、充分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要而设立的一个机构。文化馆本身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文化教育和传播作用,这能够有效增强区域文化的影响力,让一个地区的文化元素和理念向更广大的地区辐射,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一个区域的文化。例如,曲子戏是一种源于明清时期的民间俗曲,以舞台演唱和地摊坐唱为主要表演形式,以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为戏曲创作素材,有着很强的民族性和区域性,也有着很强的文艺价值。2006年,曲子戏正式成为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敦煌市文化馆也在之后获得了“敦煌曲子戏项目保护单位资格”。敦煌曲子戏的影响力和辐射面积也必然会因为公益性文化单位的介入得到进一步提升,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通过接触文化馆了解敦煌曲子戏。而这便充分体现了文化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传播与教育作用。

  (三)历史文化研究作用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文化有着非常强的区域性和民族性。正是由于不同区域和不同民族的文化交织在一起,最终形成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体系。文化遗产也同样具有区域性,不同地区的社会实践和发展历史不同,所创造的文化形式也会不同,而文化形式在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和历史沉淀后所形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会有所不同。文化馆的建设会充分考虑到这种区域性,一座文化馆所收集的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形式也更加侧重于当地区域,这为我们研究当地的历史文化和社会风俗产生了非常重要的作用。2022年,文化和旅游部下发《第五次全国文化馆评估定级上等级文化馆名单》,对全国范围内的文化馆数量和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估。甘肃省内一共有86家文化馆被评定为上级文化馆。这86家文化馆位于省内的不同市、县,都集中反映了当地的文化特色,也都蕴含了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如果我们想要对甘肃省内的群众文化、社会风土、民情民俗等内容进行详细研究,那么这86个上等文化馆所蕴含的丰富非遗资源必然会起到非常优质的辅助作用,有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有效的保护与传承。

360截图20230321164425995.jpg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现状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状况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是两个拥有密切关系但又有所不同的基本项目。正是由于我们对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周密的保护,才能有效避免该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在时间演变和文明发展过程中不会消亡,会被一代又一代的人传承下去。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实现其传承的一个必要前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是相关政府部门开展的重点工作,在初步确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基础上,成立与之对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通过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方式提升该非遗的社会地位和受重视程度。除此之外,对于传承人的选择和培养也是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工作环节。以甘肃省为例,甘肃省自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以来,先后确定了450余人为指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传承人。这种指定传承人的方式也有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面临的问题

  上述一系列的状况和成果都说明了甘肃省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也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但在这些成绩的背后,我们也要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1.专业人才相对缺乏

  人才是社会各项事业建设正常开展并达到最终建设目标的一项重要条件。正是由于人才所提供的巨大的智力支持,相关工作计划的制定才会更加科学,工作计划的落实才会更加有条理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有着很强的技术性和专业性,对相关工作人员的基本从业素质和学习能力都提出了较为严格的要求。而甘肃省内的部分文化馆,特别是县、乡镇一级的文化馆面临着专业人才相对缺乏的困境。这些文化馆的工作人员虽然有着较长的从业时间和丰富的从业经验,但普遍年龄较大,学历相对较低。拥有较高学历的青年人才相对较少,文化馆面临着青黄不接的人才困境。专业人才相对缺乏导致文化馆工作计划的制定和工作方案的实施缺乏一个强有力的智力支持,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

  2.经费相对缺乏

  文化馆是一个典型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本身不具任何盈利性,导致其需要得到相关政府部门的财政支持和拨款。只有得到了充裕的资金,才能确保一系列的工作计划能够顺利出台和落实,而甘肃省内文化馆所得到的资金支持相对缺乏。自2005年开始,甘肃省财政厅每年会列出150万元的专项经费作为支持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费用。这笔费用至今已划拨17次,也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全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但另一方面,甘肃省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持续深入,有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出现。与此同时,人民群众对区域文化期待事业建设也提出了更多、更高和更美好的需要。这一经费支持在这两种因素的影响下已经不能满足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基本需求,经费缺乏已经成为了一个相对严重的问题。

  3.民众的传承保护意识相对薄弱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必须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尊重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和文化演变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也只有真正地将人民群众动员起来,才能达到更为良好的文化保护与传承效果。但现阶段,人民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意识相对薄弱。民间虽然也有一定的文化保护和传承风气,但都侧重于那些有着巨大历史文化价值,特别是经济价值的古董文物。人们保护这些古董文物更多的是出于经济利益考虑,而不是文化传承观念。另外,学校教育作为加强非物质文化传承与保护的重要形式,也未能完全发挥这一方面的作用。充分反映当地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也没有在学校教育中被教师充分贯彻和落实。文化馆和学校教育之间的关系也不够密切,未能常态化组织以宣传非物质文化传承与保护为主题的馆校联合活动。这些都共同导致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面临着一定的问题。

  三、文化馆对非遗保护与传承中的可行建议

  为了充分发挥文化馆在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中的能动作用,本文经过详细探究,最终提出了进一步提升文化馆工作人员的素质、加强与学校之间的合作联系以及争取更为丰富的资金支持这三项建议:

  (一)进一步提升文化馆工作人员的素质

  专业人才队伍相对缺乏是文化馆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要组建一支高素质的文化馆工作人员队伍。具体工作可以分为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对现行工作人员进一步加强管理和培训。组织科学的管理和培训工作可以进一步提升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和工作责任意识。培训工作要定期组织,要有明确的计划,由文化馆专门聘请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有丰富研究的专业人员对馆内的员工开展培训,在培训过程中要密切结合文化馆自身的工作情况以及具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内容。在培训工作结束后,要求参加培训的人员在第一时间撰写培训报告和心得,将培训的内容真正转化为个人的思想认识和工作觉悟。从而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和更加专业的工作能力投身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工作中。第二,进一步健全和规范文化馆工作管理制度。在思想观念相对保守的乡镇地区,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文化馆工作是铁饭碗,所以在工作过程中存在松散怠慢和人浮于事的现象。对这种情况,我们要优化管理制度,对那些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过程中表现不积极、工作成绩不突出的人员进行劝勉和引导,如果仍未取得效果,可以考虑劝退和更换。在文化馆的管理过程中适当增加竞争意识,可以调动员工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积极性,提升工作有效性。

  (二)加强与学校之间的合作联系

  加强与学校之间的合作联系是我们对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所做的一步长远规划。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是支持民族事业发展和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通过对下一代人的优质教育,可以让他们认识到保护并传承民族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能够延续文明的火种。对此,文化馆可以和当地的学校之间开展密切的联系。一方面,可以邀请学校在课余时间积极组织班级内的学生到文化馆内进行参观和学习,深入了解学校当地的特色文化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样做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可以增强学生对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培养其乡土情怀。对文化馆而言,这也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响力的进一步扩大。另一方面,文化馆也要和当地学校的课程教育进行密切合作。例如,以民间歌曲、民间舞蹈、民间绘画为代表的民间艺术属于音乐、美术这两个学科。文化馆可以和学校针对编写彰显区域特色的音乐美术教材进行合作,给予学校更为专业的指导。而将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教学内容的方式呈现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有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进一步传播,也有助于其在下一代人身上更好地传承下去。

  (三)争取更为丰富的资金支持

  充裕的资金和丰富的物质条件是我们开展一系列工作的一个基本前提。文化馆这种本身不带有盈利性质的公益性事业单位更是如此,充足的经费支持和物力保障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更是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此,我们可以开展两个方面的工作:第一,争取得到更为丰富的资金支持。文化馆在进一步促进当地文化事业繁荣的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因此,文化馆的工作人员要针对项目经费这一问题和上级部门进行充分的交流和讨论,将自身在发展运营过程中产生的资金成本进行如实汇报,将自己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经营发展计划进行详细阐述,从而得到来自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同时,文化馆也可以寻求社会企业的帮助,特别是通过募捐的形式筹集企业善款,这也有助于缓解资金问题。除此之外,文化馆在日常工作过程中也要充分发扬勤俭节约的美德,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和成本,实现资金的高效利用。第二,适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适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可以进一步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的影响力,也可以产生一定的经济收益,从而更好地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例如,文化馆可以和当地一些文化旅游公司进行合作,和这些企业共同开发符合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的一系列文化产品和旅游纪念品,如此既能扩大文化遗产的影响力,也得到了一定的物质利益,可以用于今后的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

  结语

  文化馆作为一种区域性公益文化事业单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具体表现为保护和传承非遗、加强非遗的传播和教育以及研究当地的历史文化发展这三个方面。与此同时,我们也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过程中面临着专业人才稀缺、经费相对紧张以及保护力度有待提升等问题。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进一步提升文化馆工作人员的素质、加强与学校之间的合作联系、争取更为丰富的资金支持等多项建议。希望这些建议的贯彻与落实有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有助于区域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兴盛。

参考文献:

  [1]李秀峰.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以固镇县文化馆非遗保护传承为例[J].文化产业,2022(14):80-82.

  [2]陈容子.做实基地建设,激发非遗保护传承新活力——以安岳县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基地为例[J].文化月刊,2022(03):50-52.

  [3]王芳.文化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中的作用分析[J].戏剧之家,2021(19):197-198.

  [4]于萍.探究非遗的整体性保护和传承性发展——以苏州市吴江区文化馆实施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为例[J].文化月刊,2020(08):60-62.

  [5]邓剑.文化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的优势与作用[J].报刊荟萃,2017(08):24+26.

  [6]林明彦.供给侧改革视域下的“非遗”保护与传承——以德宏州文化馆2015年工作记事为例[J].大众文艺,2017(03):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