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馆在非遗传承与传播中的重要作用论文

2024-03-04 09:54:16 来源: 作者:xieshijia
摘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传承和传播可以延续中华文化的文明血脉,增强国人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这也符合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建设的基本方向。文化馆的主要职能便是负责这一方面的工作,在组织群众文化活动、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与传承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在现阶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传播过程中,我们却面临着传播方式相对单一、传播内容不够丰富等问题。为了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传播和传承,本文提出了丰富传播渠道、优化传播方式等建议。
摘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传承和传播可以延续中华文化的文明血脉,增强国人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这也符合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建设的基本方向。文化馆的主要职能便是负责这一方面的工作,在组织群众文化活动、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与传承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在现阶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传播过程中,我们却面临着传播方式相对单一、传播内容不够丰富等问题。为了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传播和传承,本文提出了丰富传播渠道、优化传播方式等建议。
关键词: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线上传播;线下传播
一、传承与传播非遗的意义
我们之所以如此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传承,主要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一)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增强民族凝聚力
中华大地上生活着汉族、蒙古族、鄂伦春族、朝鲜族、傣族等共计56个民族。这56个民族生活在不同的区域和不同的自然环境下。所以,他们的生活方式、历史发展不尽相同,但每个民族所创造的历史文化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浓郁的中华情怀,是有效促进并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一个坚实基础。当一个民族所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来自其他所有民族的欣赏、肯定和保护时,该民族也会对其他民族产生一种强烈的信任感和民族亲情。而每个民族所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能受到其他不同民族的欣赏肯定和保护,民族之间的血肉联系会进一步密切。因此,我们如此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最重要的一项原因便是可以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民族团结和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二)传承与传播非遗可延续华夏文明
以埃及金字塔为代表的尼罗河流域的文明、以空中花园为代表的中东两河流域的文明、南亚次大陆上恒河流域的文明与东亚黄河长江文明都是人类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但只有中国所创造的中华文明得以延续至今。而我们保障文明延续的一个重要条件便是努力保护并传承文明在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辉煌灿烂的文化体系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三)传承与传播非遗可以紧跟时代步伐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华民族开展了热火朝天的建设,经济水平和社会发展程度不断提升,正在走上繁荣富强的道路。在此时机档口,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的交流与融合更为密切。促进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传播,可以增强中华文明的影响力,促进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密切交流与融合,也有助于中华文明和中华价值观念走向世界。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面临的问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传播需要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也需要相关政府机构和部门的科学引导。文化馆恰恰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传播的一个重要载体,在促进非遗传承与传播的过程中要发挥重要作用。但在现阶段,文化馆在开展此项的工作中面临着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文化活动的举办内容相对单一
文化馆组织相关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是其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一种重要渠道。但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涉及的内容众多,文化馆的群众性文化活动不能全部有效涉及。这就导致一些群众性文化活动无法涉及全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内容,人民群众对一些相对冷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了解非常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传承。
(二)文化馆的文化遗产传播方式相对单一
文化馆在工作过程中要善于通过多种形式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传播。传播方式的选择便会成为最终传播效率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在科学技术尚不发达的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方式相对单一,以线下传播为主。这种传播方式虽然更加丰富有趣,能够实现面对面传播,但整体的传播范围却相对狭小,无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扩大。特别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充分发展,以信息媒体技术为载体的新的传播方式受到社会大众的欢迎和高频率使用。然而文化馆并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信息技术文化遗产传播传承方式,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与传承工作的科学贯彻与落实。
三、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可行建议
(一)进一步丰富非遗的传播方式
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面积和最终传播效果的一个重要办法便是拓展其传播方式。只有传播方式更加丰富,传播面积和影响力才会得到进一步提升,非遗的传承才会得到更加强有力的支持。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期的有效传播,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1.充分重视线下传播的有效组织
线下传播一直以来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与传承的重要方式,特别是在科学技术并不发达的过去,线下传播甚至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唯一途径。因此,我们要坚持线下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思路不动摇,将其作为一种重要的传播与传承方式。线下传播的组织首先要开展各种公益性和群众性的主题文化活动,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方式加强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力,为人民群众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创造机会。例如,2021年,中国共产党迎来了属于它自己的100岁生日,这是一个有着非常巨大的历史意义和纪念意义的时刻。甘肃省文化厅举行了一次“建党百年,春绿陇原”文化艺术活动,临夏州民族歌舞团表演了《幸福像花儿一样》这一节目。该节目属于花儿剧,花儿剧是甘肃省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在线下积极组织这一主题活动,不仅有效渲染了节日气氛,培养了人民群众和共产党之间的密切关系,更是借此机会加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社会大众之间的有效传播。因此,充分重视线下传播渠道的有效组织是我们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有力措施,也是保护其传承的重要举措。
另外,在实施线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过程中,我们也要注重与学校教育的通力合作。学校不仅是教书育人的场所,更是培养中华文化传承人的场所。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我们要充分重视青少年群体的力量和作用。对此,文化馆工作人员要和学校相关部门保持密切关系,在结合学校教学目标和育人理念的前提下有效融入符合当地特色的非物质文化理念。例如,职业技术教育学校会开设烹饪专业,该专业便会与兰州牛肉面制作技艺这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密切关系。因此,职业技术教育中可以将兰州牛肉面制作技艺的文化元素和理念有效渗透。这可以提升学校整体的教育质量,彰显出甘肃当地所特有的艺术文化底蕴。除了职业教育以外,义务教育也可以成为文化馆开展一系列工作的理想合作对象。学习音乐知识可以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其艺术细胞。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当涉及民歌主题时,文化馆可以向学生提供“陇东民歌”“康南民歌”的音视频,这有助于丰富学生的音乐知识和学习生活,有助于传统民歌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传播。
2.积极开拓线上传播渠道
互联网和媒体技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人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作为文化馆的工作人员,也要拥有良好的工作意识和先进的工作思维,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条件并积极开拓线上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渠道。网络技术有着非常强大的信息传播和资源整合能力,这对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影响力是极其重要的。线上传播渠道的开拓首先要建立完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电子资源库。文化馆以成立官方网站的形式将当地遗产全都收录其中,并聘请专业的互联网工作人员对网站内容进行定期维护与更新。在积极组建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为主题的网络途径的同时,也要重视对各种移动终端设备的运营与投入。短视频平台和社交媒体平台成为当下人们最重要的一种信息交流和娱乐方式。文化馆可以进驻相关的短视频平台,将当地所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通过社交媒体的方式进行传播。这样做可以进一步增加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年轻一代群体中的传播速度和辐射面积,为非遗的传承提供更加良好的条件。
(二)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内容
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内容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范围,让当地的人民群众能够真正认识到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给自己生活带来的积极意义和作用。只有当人民群众形成了认可并欣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思维意识,非遗的传承和进一步传播才会有一个更加坚实的基础。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内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进一步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种类
各种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为主题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往往是由文化馆举办的。而文化馆在举办这一类活动的过程中要统筹兼顾,让尽可能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出现在人民群众的视野中,避免这种群众性文化活动的主题单一化。例如,甘肃省文化馆在举办各种群众性文化活动的过程中,要将省内所拥有的多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收录其中。曲子戏、夜光杯雕、道情戏等都为甘肃独有。因此,甘肃省文化馆在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活动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将这些特有的非遗形式全部展现出来,而不是只选择其中一种或几种。将这些非遗全部展示出来可以让当地的人民群众更全面地了解当地的非遗,促进非遗的传播和区域影响力的提升。传播力度和影响力的提升所带来的一个有利影响便是促进非遗的进一步传承。需要指出的是,在丰富非遗传播种类的同时,我们也可以对具体的传播活动进行系统性归类。例如,道情戏和曲子戏是两种不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二者都属于传统戏曲这一基本范畴。文化馆在组织以传统戏曲为主题的群众性文化活动中,可以安排这两种传统戏剧。这不仅能够有效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内容,也能让群众甄别这两种不同的非遗之间的关系和区别,这也有助于节约群众性文化活动的成本,可谓一举多得。
2.结合不同区域塑造不同的非遗宣传主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生与一个地区的社会实践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不同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拥有着不同的主题和表现形式。考虑到这一情况,文化馆在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的过程中也要充分尊重这种区域性,能够结合区域的非遗内容塑造出属于自己的非遗宣传品牌。例如,香包绣制于2006年列入第1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香包绣制发源于甘肃省庆阳市,是当地非常有代表性的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片。因此,当地文化馆在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将香包绣制作为一个独特的宣传品牌。这样做不仅可以充分体现出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也能进一步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区域影响力,有助于非遗的传播。再比如,热贡艺术也是一项重要非遗,主要包括唐卡、壁画、堆绣,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甘南藏族聚居地区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因此,甘南藏族聚居区的文化馆在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将热贡艺术作为主题。这样做同样能够扩大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面积和影响力,为其进一步传承创造有利的条件。
3.结合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发展需要
正是由于全人类在不同领域、不同时间和不同条件下的不同实践,共同缔造了整个文明。此外,人民更是在长时间的社会实践和生产过程中不断完善和丰富历史。在传承与传播非遗的过程中,文化馆相关群众性活动的举办要充分考虑到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发展需要,要走到人民群众中去,保持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文化馆举办的每一次群众性文化活动都要以充分的群众调研为基础,通过调研的方式了解人民群众最迫切的非物质文化需求。例如,提起甘肃兰州,绝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可口的牛肉面。兰州牛肉面已经成为甘肃的一个独特文化符号,甚至在全国范围内都有着非常强的影响力。对于这种有着巨大影响力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馆要做好保护与传承工作。文化馆工作人员可以通过采访兰州牛肉面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或邀请该传承人参加相关的主题活动,传授社会大众最基本的牛肉面拉制方法,同时也要将拉面方法背后所映射的传统文化元素一并传达。这种群众性文化活动的举办不仅蕴含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技能,也有效促进了兰州牛肉面制作技艺文化的进一步传播,必然会充分符合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传承开辟良好的模式。
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和社会演进过程中创造的珍贵艺术形式,对于反映人民群众在某个历史时期内的发展演变状况、研究某个历史时期的社会发展状况有着很高的史料价值。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和传承下去也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研究的需要,更是为了保护中华文化的多样性,保护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信心。在科学技术充分发展的现代,我们更要认识到传播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深刻剖析影响非遗传播与传承的阻碍因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解决这些问题,守护中华民族珍贵的历史遗产,守护炎黄子孙的精神文化家园。
参考文献:
[1]李秀峰.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以固镇县文化馆非遗保护传承为例[J].文化产业,2022(14):80-82.
[2]朱勉.新时代非遗保护传承的策略思考——基于余姚市文化馆的实践探索[J].宁波经济(三江论坛),2019(07):42-44+48.
[3]林明彦.供给侧改革视域下的“非遗”保护与传承——以德宏州文化馆2015年工作记事为例[J].大众文艺,2017(03):9-10.
[4]万宁.喧嚣下的务实主义——将文化馆打造为非遗保护区域性综合服务平台[J].中国民族博览,2017(01):66-67+76.
[5]相恒平,王西江.文化馆在非遗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探析——以日照市为例[J].人文天下,2016(03):36-40.
[6]麦树南.非遗的保护与利用是文化馆站长期重要的工作任务[J].神州民俗(学术版),2012(02):15-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