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红色音乐基因在高校小提琴教学中的正向引领作用研究论文

红色音乐基因在高校小提琴教学中的正向引领作用研究论文

4

2024-03-04 09:34:04    来源:    作者:xieshijia

摘要:被誉为“乐器皇后”的小提琴自传入我国后逐渐普及,与其相关的器乐产业与教育教学体系也逐渐发展起来。作为一种西洋乐器,我国高校小提琴教学在文化多元化发展的新时代应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拥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而红色音乐基因这种强大的精神内核正是其保持正确方向的引路石。本文从人文素养、爱国情怀与创新音乐思维三方面入手,对红色音乐基因在高校小提琴教学中的正向引领作用进行了分析。

  摘要:被誉为“乐器皇后”的小提琴自传入我国后逐渐普及,与其相关的器乐产业与教育教学体系也逐渐发展起来。作为一种西洋乐器,我国高校小提琴教学在文化多元化发展的新时代应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拥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而红色音乐基因这种强大的精神内核正是其保持正确方向的引路石。本文从人文素养、爱国情怀与创新音乐思维三方面入手,对红色音乐基因在高校小提琴教学中的正向引领作用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高校小提琴教学;正向引领

  “红色音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的一种新型音乐形态,是革命文化、革命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1]红色音乐基因生于社会动荡时期,并在先辈们的奋斗中不断传承发展。它拥有着强大的精神导向力量,不仅在当时发挥着凝聚人心、艰苦奋斗的作用,还对新时代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新时代要求学生能够全面发展,不仅要掌握熟练的演奏技能,还要拥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致力为祖国的发展作贡献。在高校小提琴教学中融入红色音乐基因,继承与弘扬红色文化,在红色音乐基因渗透的过程中发挥育人功能,能够将红色精神内化为学生自身发展的精神力量,引领学生始终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一、拓宽理论知识,提高人文素养

  作为特殊社会环境下的艺术产物,红色音乐基因具有强烈的时代性,与党史、中国革命建设史一脉相承。许多小提琴艺术家都紧扣时代脉搏,以强烈社会责任感投入创作,将历史真实性与艺术现实性相结合,以具有时代发展的音乐语言和音乐风格创作出了一部部经典的红色音乐作品。可以说,小提琴红色音乐作品的创作历史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轨迹息息相关,不同时期的红色经典音乐作品都以其特有的音乐旋律展现着当时的历史人物和英雄事迹,传达着人民群众的心声。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由于小提琴传入我国的时间较短,多模拟西方演奏技法,演奏内容多饱含人民内心对抗战胜利的热切之情,以鼓舞人心,激励人民为解放中国而奋斗。这一时期小提琴家马思聪创作的《内蒙组合》《西藏音诗》《民主大合唱》等作品尤为突出,这些作品与中国各地民歌音乐风格相结合,为小提琴本土化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音乐领域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的景象,红色音乐基因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小提琴红色作品在这一时期也纷纷涌现,以盛中国、马思聪、陈钢、李自立等艺术家为代表,演奏内容相对欢快,内容多歌颂人民的幸福生活,反映人民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以及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的强烈决心[2],如《春天舞曲》《跳元宵》《英雄王杰小唱》《毛主席的恩情唱不完》等。改革开放后,进入了更为欢快、祥和的社会时代,小提琴艺术获得了迅速的发展,红色作品多为展现现改革开放之后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以及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在创作技法上更加强调民族化与本土化,如《椰林迎春》《山乡之歌》《江河水》等。

  总之,在伴随新中国建设与改革而生的红色经典音乐作品蕴含了大量的历史信息与文化知识,贯穿了小提琴民族化发展的整个历程。微观层面上看,每一部经典的红色音乐作品都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突出的内容主题;宏观层面上看,红色音乐基因凝聚了中国小提琴本土化的成果,并充分展现出了符合中华民族音乐审美与情感体验的特性。在学习这些作品时,为了更好地掌握作品、诠释作品的情感,首先就要全面分析作品,不仅要掌握该作品的主要内容、主题思想与情感表述,还要分析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了解当时的社会风貌,分析创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与思想情感等。

  此外,红色音乐作品是小提琴本土化的产物,它虽然以西方小提琴的艺术理论与演奏技法为基础,但在它进行“本土化”发展的进程中充分吸收了我国文学、历史学、美学、民俗学与哲学等方面的内容,充分融合了我国民族音乐的艺术风格,借鉴了我国丰富的民族音乐素材。在掌握作品的时代背景、艺术风格、民族思想的过程中,作品中所具有的这些中华民族文化也会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在学生进行二度创作的过程中,自身人文修养的提高也会使其更加准确地把握作品的艺术风格,合理地处理演奏技法,从而获得理想的演绎效果。

360截图20230321163045713.jpg

  二、弘扬民族精神,培养爱国情怀

  红色音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和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实践的真实艺术写照,是具有浓厚国家意识与民族意识的文化艺术形式。它以鲜明的主题、民族化的旋律结构生动地向群众再现着众多的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传达着人民群众的情感诉求,展现出了强大的民族精神和伟大的爱国情怀。

  “大学生接受红色文化教育是培养爱国情怀最直接的办法”[3]。对高校小提琴专业的学生来说,回顾红色经典音乐作品所呈现的历史,能够使学生充分了解到革命先辈不畏强敌、浴血奋战的抗日战争精神,不畏险阻、吃苦耐劳的长征精神,坚定不移跟党走的井冈山精神,以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领悟到领袖们所作出的伟大贡献,领略到祖国的大好河山,从而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以民族精神为指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以报国之志投身到学业以及今后的事业中去。

  例如,李自立的《忆延安》,该小提琴曲以回忆延安为主题,延安是我国重要的革命根据地,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再到整风运动,延安经历了一系列重要的发展阶段,通过回忆这些历程彰显出强大的延安精神,表现出对未来国家强大的坚定信念;李自立的小提琴独奏曲《椰林迎春》,以改革开放为时代背景,采用海南岛黎族的民歌音调,描绘出了一幅黎族人民载歌载舞庆祝改革开放的喜悦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中华儿女对国家改革开放后新发展的憧憬之情,深切表现出了人民群众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再如,陈钢根据同名维吾尔歌曲创编的《毛主席的恩情唱不完》,该曲通过小提琴华丽的演奏技法与维吾尔族舞曲的音乐风格恢宏地歌颂了毛主席,深切地表现了维吾尔族人民对毛主席的热爱之情;陈钢根据歌曲《毛主席的光辉把炉台照亮》创编的《金色的炉台》,主曲以小提琴拨奏的方式模仿新疆乐器冬不拉的音色[4],以独具民族特色的曲调演绎出了工人劳动的火热场面,集中表现出了炼钢工人对毛主席的深厚情感,体现出工人阶级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全心全意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爱国情怀。

  此外,表现劳动人民为建设新中国而艰苦奋斗的有陈钢的《鼓与歌》《恩情》《打虎上山》《恋歌》《刀舞》、唐康年与沈传薪的《满怀深情望北京》、谭密子和林恩蓓的《壮锦献给毛主席》、梁寿祺创作的《延边人民热爱毛主席》等作品;表现热爱祖国大好山河,反映人民幸福美好生活的有秦咏诚的《海滨音诗》、张靖平的《庆丰收》、李自立的《丰收渔歌》《美》《江河水》、刘自力的《伟大的北京》等作品。

  总之,这些红色经典音乐作品之所以能传唱至今,不仅仅是因为它们以优美的旋律给人以听觉上的享受,还因为这些作品富有浓厚的民族精神内核,这一内核与每一个中华人民的内心有着同根同源的“爱国”情愫产生的“共鸣”[5]。因此,在高校小提琴教学中,要充分发挥红色音乐基因的精神价值,深刻研究红色音乐作品蕴含的情感,使学生不仅掌握小提琴的演奏技能,还能通过分析作品的蕴意感受音乐的力量,从而弘扬民族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创新音乐思维,促进小提琴的民族化教学

  红色音乐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与新中国的建设、改革相结合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可以说,红色音乐是革命艺术理论与具体社会实践相结合的产物。红色音乐基因当代价值的科学实现是理论与实践相互融合、逐步实现的过程。从它的发展看,有既继承发扬优良传统,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的规律,有既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规律,还有指导实践而又被实践所证明的规律。

  红色音乐基因不仅承载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传达着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与浓厚的爱国情怀,还体现着先进工作者对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音乐思维。在红色音乐的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了一位位敢于尝试、勇于突破的改革先驱,他们不断创新音乐思维,不断进行创作实践活动,从民乐改编曲到民族题材的二度创作,再到结合中国民族音乐元素与演奏技法的新创作品,大量红色小提琴作品的问世开启并有效地拓展了民族风格作品的创作道路[6]。

  红色小提琴作品赋予了小提琴这一西洋乐器更具感染力的音乐表现。红色小提琴作品在充分发挥小提琴音乐表现力的同时,还合理吸收了中国民歌音乐、戏曲音乐的精华元素,借鉴了中国民族乐器的演奏技巧,通过模仿中国民族音乐中的戏曲润腔、曲调声韵、板式节律等独特韵味,采用空五度和弦、五声纵合和弦、呈递旋法、展衍旋法、支声复调、民族调式调性复合等创作手法,运用揉弦、拨弦、滑音、泛音等特殊演奏技巧[7],为小提琴音乐注入了新的生机活力,展现出了民族化的音乐风格,洋溢出为中国听众所喜闻乐见的民族音乐审美情韵。例如,借用蒙古民歌音乐素材的《内蒙组曲》,采用了广东海丰县民歌的《摇篮曲》根据样板戏《白毛女》改编的《仇恨怒火燃胸怀》,运用粤剧唱腔乙反调的《喜见光明》,改编笛子独奏曲的《喜相逢》,改编琵琶曲的《十面埋伏》,根据口笛独奏曲改编的《苗岭的早晨》,等等。

  由此可以看出,虽然小提琴为西洋乐器,在表现中国民族音乐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以创新的音乐思维发展中国小提琴音乐,借鉴民族乐器与戏曲唱腔等音乐形式的演奏(演唱)技法与表现效果,扩充并丰富乐器自身表现的手段与效果[8],就一定能在中西方音乐艺术之中寻找出一条适合小提琴民族化发展的道路。

  在高校传统小提琴教学中,受思维定式的影响,小提琴演奏练习的乐曲多为西洋乐器,忽视了在民族化作品方向的发展。在文化发展多元化的新时代,我国小提琴音乐艺术及其教育事业要想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就必须走出那种“小提琴只适合拉奏西洋乐曲”的认识误区,摒弃一味的模仿,以锐意创新和敢于实践为出发点,彰显鲜明的民族特色。而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红色音乐基因正是当前形势下促进小提琴音乐民族化发展所需要的重要力量。从高校小提琴教学改革方向上看,利用红色音乐基因发展小提琴教学,充分挖掘红色音乐中的精髓,从民族化的创作技法和思维方式层面丰富小提琴的演奏训练内容,充实小提琴音乐表现的演奏方式和艺术手法,是创新音乐思维、促进小提琴民族化教学的重要阶梯。从学生学习与掌握这些红色小提琴作品上看,可使学生在无形之中深入学习中华民族民间音乐艺术,掌握具有鲜明民族化风格的音乐表现手法,从而能最大程度弥补本专业学生民族音乐文化修养薄弱的短板,推动本专业音乐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

  结语

  红色音乐自产生之日起就肩负着时代赋予的艰巨任务,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进入二十一世纪,红色音乐基因所具有的社会价值导向及其在个体精神领域的引领作用依然处于无可比拟的地位,依旧具有强大的引领作用。在高校小提琴教学中,红色音乐是珍贵的教育资源,在知识架构方面,红色音乐作品中所富有的历史、人文方面的知识能够拓宽学生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在精神品德方面,红色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的强大的民族精神和伟大的爱国情怀能够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怀;在创新发展方面,红色音乐作品中对中华传统音乐艺术进行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能够激发我国小提琴教学的创新音乐思维,在民族化教学方向不断实现新的突破。因此,要充分发挥红色音乐基因的优势,以知识教育、思想认同、情感交融为着眼点,挖掘其在当下时代的传承性、可塑性与应用性,使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使其精神品质与实践相交融,在当代迸发出璀璨的艺术光芒。

参考文献:

  [1]霍星羽.红色经典音乐的主体意识、美学特质与传播逻辑[J].艺术评论,2021(06):149-156.

  [2]赵佩珺.红色基因在小提琴教学中的继承与发展[J].北方音乐,2019(19):101-102.

  [3]彭慧芬.试谈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教育的途径[J].世纪桥,2019(02):50-51.

  [4]王廉廉.小提琴专业化教学的发展及变革[J].时代人物,2019(15):141-142.

  [5]常磊.建党百年背景下红色基因在小提琴作品中的传承研究[J].名家名作,2022(09):64-66.

  [6]杨雪.民族化红色小提琴作品教学价值及实践研究[J].北方音乐,2020(10):145-146.

  [7]梁寒琰.中国小提琴作品教学探索研究[J].歌海,2020(03):80-82.

  [8]詹呈智.中国小提琴作品本土化演奏风格教学研究[J].艺术评鉴,2021(20):8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