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非遗元素与地方高校美育价值融合的路径研究论文

2024-03-04 09:29:13 来源: 作者:xieshijia
摘要:由于国内经济的蓬勃发展,其环境、构架和整体需求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非遗技术与发展传承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而在美育课堂开展下,现代高校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神与资源融入现代教学模式,同时在文化培养、人才规划和社会体系等方面构建新时代的美育教学体系,以此帮助学生加深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豪感,从而建设具有地方区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手段,培养具备核心素养的非遗传承与发展人才。
摘要:由于国内经济的蓬勃发展,其环境、构架和整体需求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非遗技术与发展传承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而在美育课堂开展下,现代高校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神与资源融入现代教学模式,同时在文化培养、人才规划和社会体系等方面构建新时代的美育教学体系,以此帮助学生加深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豪感,从而建设具有地方区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手段,培养具备核心素养的非遗传承与发展人才。
关键词:广西非遗元素;地方高校;美育课堂;融合路径
美育教学在高校的文化传播存在难以预估的影响和实践意义,其体系的构建和教学模式的创新对国家的文化传承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也能够帮助高校的学生全方位发展目标得以顺利实现。从当前国内对美育课堂的实践成果和发展近况来看,非遗元素与广西地方高校的充分结合已然受到广泛好评,也对中国民族的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起到正向作用,同时逐步向健全、成熟的方向发展,因此基于高校的非遗元素和美育课堂融合不能止步不前,应当与新时期的社会发展前景和政治环境相结合,构建与当前价值相融合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最终实现高校美育与非遗元素的高效融合,为未来社会的高素质人才培养提供帮助,满足对传统文化技术弘扬和发展的综合需求。
一、地方高校美育课堂与广西非遗元素的融合优势
近几年,广西地区的非遗元素弘扬和传承已然受到社会各领域的充分关注,并发展出众多传统文化课程体系。但在高校的美育课堂中,对非遗元素的结合和重视程度还未达到预期目标,导致年轻一代更容易受到海外文化的影响和熏陶,致使其产生盲目崇拜,甚至缺少对国家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随着海外文化的冲击,许多传统艺术的技术传承出现了断层现象,已然影响了未来非遗文化的弘扬和发展,例如广西文场、桂林渔鼓、彩调剧、越剧等地域本土戏曲和杂谈类传统文化的发展止步不前,继承人缺失等现象[1]。由此可见,在高校的美育课堂中加以非遗元素资源,实现年轻一代的传统文化知识熏陶,使其充分对中国的民族文化和综合文化修养进行理解和热爱,不但可以提升高校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同时还实现广西地区非遗文化弘扬和发展的高效推动。
除此之外,广西地方区域的高校作为未来人才培养和输出的重点基地,应充分发挥其多民族的优势,挖掘传统民族文化,为非遗文化的保护和弘扬提供支持。以广西艺术学院的美育课堂发展近况为例,其在本土非遗元素的教学模式具备独特优势。首先是民族文化优势,在2009年初,广西艺术学院以输出高质量和高素质的少数民族艺术人才为最终目标,建立了完善的传统民族文化教学体系,使其在教学和操作中融入非遗元素,充分实现现代化信息教育手段和传统民族文化的融合。其次是信息资源优势[2]。广西艺术学院通过使用技术手段,将代表民族文化的桂剧、壮剧、彩调、广西文场、桂林渔鼓、侗族大歌等众多非遗元素和戏曲曲艺进行全方位展示,以此提高美育课堂的教学质量,成功吸引众多学生的好奇心,使其提高对民族文化学习的兴趣,为区域的非遗文化传承作出巨大贡献。最后是传播宣传优势,广西区域的各方势力对非遗元素与高校审美课堂的融合给予充分支持和帮助,同时当地的专家学者和专业团队对非遗文化传承发展具备充分的辨识能力和考察能力,帮助高校的美育课堂成果更加精准地转化为商业效应,以此实现地区社会经济的充分发展和民族文化的传播与弘扬[3]。
二、广西非遗元素与地方高校美育教学的融合意义
(一)推动广西地方区域的非遗元素传承与发展
非遗元素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其存在不可估量的巨大价值和宝贵财富,而美育课堂作为广西地区学生的基本接触传统艺术的最佳方式,不仅可以提升其审美能力、扩展知识层面,还能对创新和思维等多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塑造和培养,因此将非遗元素融入高校美育课堂既可以充分弘扬国家的优秀文化,还可以对学生核心素养予以正向提升[4]。与此同时,以广西地域的高校创办目标为出发点,其承担着推动传统文化传播和增强非遗元素的弘扬力度等艰巨任务,也是帮助学生了解更多非遗知识的最佳平台。以其民族歌谣鉴赏课为例,高校可在美育课堂中加入刘三姐歌谣等民族经典曲目,以体现中华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发挥其在年代、家庭、社会等多个视角的研究价值。综上所述,通过高校审美课堂与非遗因素的深入融合,增强其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同时为未来高素养、高质量人才的培养提供重要途径。
(二)充实高校的美育课堂内容
现代广西地区的高校传统美育课程主要包括国内外艺术鉴赏、活动社团、文化理论学习等内容,因此非遗元素与美育教学的融合应以艺术鉴赏课程和文化活动等方向进行深度开展。与此同时,高校美育课堂中的课程安排和教学模式都应结合当前政策特点,使其满足对未来社会的人才输送要求,并创建有关非遗文化的相关实操活动与项目,帮助学生更加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同时提高其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5]。除此之外,非遗元素与美育教学的融合也可对高校美育课堂内容的完善和充实发挥巨大作用,使其在原有基础上构建完善的艺术教学体系和活动社团的发展模式,实现广西非遗元素和高校美育内容上的推动与创新,最终推动高校美育建设项目的高效开展。
(三)提升广西高校学生对美育课堂的学习积极性与民族自豪感
广西地方高校在其美育课堂的创新可从民族文学、戏剧、传统语言和民俗等多种方向进行创新和构建,从而充分满足学生对民族文化的了解诉求,以此提高其对非遗元素等文化的学习积极性和民族自豪感,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教育阶段的引导价值。与此同时,非遗元素与高校美育课堂的融合可构建传统文化的继承体系,比如,在地方学校开设民族歌舞课堂中,可以将具备流传价值的非遗艺术表现形式纳入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对广西民族的特色文化具备适当的了解和关注,同时也为民族历史学、艺术学、宗教学的研究提供大量人才输出和培养,以此展现其独特的学术价值[6]。由此可见,在广西地区高校美育课堂和非遗元素的充分融入下,可加深学生对民族文化的了解与学习兴趣,从而进一步提高其对非遗元素的传承与弘扬,实现其对中华文化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的提升。
三、现代广西高校美育课堂与非遗元素融合面对的具体挑战
(一)忽视对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实践是学生将课堂知识与现实相连接的关键手段,多参与实践活动,既可以充分理解当前国家的政策形势、地区经济发展状况与社会的流行趋势,又可以提高学生的个人责任感与工作能力,帮助其在未来职业中更快地确立目标,找到人生方向[7]。因此,通过学生对实践活动的充分参与,接触到最原生的非遗元素,理解非遗传承者的人生价值,并结合自身未来的发展方向,提高对传统文化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为民族文化的弘扬和发展作出贡献。由此可见,忽视对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将导致学生对理论和技术的严重脱节,导致美育课程的开展效果未能达到理想目标,从而难以培养出符合预期的高素质和高质量的非遗文化传承者。
(二)缺乏美育课程的地域性创设
虽然广西地区共存在70多所普通高校,但在非遗课程的开展重点领域主要集中于广西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学院、广西科技师范学院等师范类公办普通高校。经调查发现,由于当前展现少数民族特有文化,以及非遗的内容还未被正式编入国家统一编写的教材和课程中,因此广西多数区域内的高校非遗专业基础课程或美育课程内容较为枯燥和单一,主要包括非遗理论基础、民俗知识概论、中国民间文学等理论类课程,导致其设置的非遗课程普适性缺少地域性特点,很难满足学生对各地区非遗文化的全面学习和深入研究。除此以外,基于国内的经济发展特点,其地域之间的差别较为明显,学生需要对未来就业地区进行充分了解,才能对其职业规划提供帮助。综上所述,当前的非遗课程未能完全概括广西各地域的实际情况,从而难以满足广西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实际需求。
四、基于当前挑战地方高校美育工作与非遗元素融合的创新路径
(一)加强非遗元素的实践教育
为了提高非遗元素在高校的宣传力度,广西各区域的美育教学体系应充分以非遗主题为课堂内容,构建科学、合理的新型教学模式,实现非遗元素对美育课堂的渗透与融合。与此同时,在地区的非遗传承路径和创新发展的实践探索过程中,高校应当充分重视非遗的理论知识讲授和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之间的转变,充分运用当前美育课堂与实践活动的开展,推动非遗元素和高校美育工作的融合和发展[8]。除此以外,广西高校的非遗元素融合也需要现代信息化技术的帮助,以提升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学习兴趣与自信心,由此可见,高校的美育工作可通过学生对非遗元素的了解和实践,进一步帮助民族传统文化及艺术与美育课堂之间实现零距离的接触,同时,利用现代媒体手段和传播途径提高学生与非遗元素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以此提高对非遗文化的实践教育。
此外,还可以让高校教师带领学生去参观广西地区的非遗文化传播场所,并从中感受到文化的力量和鼓舞,同时增强对美育课程教育模式的探索效率,保障民族文化对学生未来职业规划的正向影响。还应当对现代艺术教育体系和活动内容进行革新,结合地区的非遗元素,将教育目标和民族文化资源充分整合,提高非遗元素对高校文化艺术项目和美育课堂的支持和影响,推动当地民族文化的传播和弘扬[9]。
(二)构建全面的非遗区域教学体系,增强民族文化的传播力度
首先,高校教师应当充分对非遗文化的理论知识进行学习,从而在美育课堂中适当加入有关传统文化的部分基础知识,帮助学生初步了解民族文化的理念和概况,提升其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鼓励学生寻找符合自身特点的民族文化特长和艺术领域,增强其民族文化自信心与自豪感,使其对非遗元素具备更深的理解。其次,学校可以聘请不同地域的优秀民间非遗传承者走进美育课堂,为学生亲自授课和指导,同时提出有关课程内容的作业,并对学生创作的非遗文化作品进行充分展示,帮助非遗元素充分融合校园环境和教学课堂,以此影响每一位学生和老师,最终实现全地域非遗文化渗透教育与美育课堂教学体系的融合。
另外,怎样更好地将广西区域的非遗元素文化与美育课堂充分结合,是各大高校始终需要思考的课题。由于非遗是美育课堂的内容选材,美育课堂也是非遗文化传播的可持续路径,因此教师对学生实践活动主题的选择中,应当切实考虑当地特色,展现出非遗与美育课堂共有的传统文化生态性、社会性与可融合性,使其既能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承工作,又可扩大对国内学生进行民族文化知识的普及范围,打造全新的新时期民族文化传承团队,实现非遗文化与高校美育课程的高效融合,从而提高学生对非遗元素的学习兴趣,增强新一代年轻人的爱国热情与民族自豪感。
结语
现代非遗元素在广西地区高校的灵活运用,可以充分传播和发扬国家优秀的民族艺术资源、民间传统文化,以此正视中华民族传统元素的多样化和多元化,加深高校学生对非遗文化的学习兴趣,从而激发其深爱祖国、为传统文化感到自豪的热烈情感,构建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人格。除此以外,美育课堂与非遗元素的深入融合也对理解和掌握具备实践功能的技能和要求提供引导作用,使高校的通用技能课程的开展和布置得以充分的完善,以此实现了对未来社会高素质人才的提供和培育。据此,本文以地方高校美育课堂与广西非遗元素的融合优势,阐述了广西非遗元素与地方高校美育教学的融合意义,同时分析了现代广西高校美育课堂与非遗元素融合面对的具体挑战,最后提出基于当前挑战,地方高校美育工作与非遗元素融合的创新路径,希望为未来国内非遗元素的传播和发展提供新方向。
参考文献:
[1]谢文婷.新媒体时代下非遗文化在高校美育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报业,2018(20):38-39.
[2]陈炜,刘宵.协同创新视域下广西非遗传承人才培养与职业教育融合发展的驱动机制研究[J].河池学院学报,2019,39(01):87-93.
[3]莫田娟.本土非遗文化在地方高校网络育人中的作用——以桂林彩调为例[J].教育观察,2020,9(05):37-39.
[4]何爽.传统手工艺非遗融入高校美育的实践路径--以“书画装裱工艺”为例[J].高教研究与实践,2021,40(03):28-31.
[5]丁卓,孙瑜.符号学视域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高校美育的有效结合研究——以陕西凤翔泥塑艺术为例[J].艺术教育,2022(01):258-261.
[6]南长全.“后申遗时期”地方非遗项目的高校传承路径思考——以青岛茂腔和面塑艺术的融合传播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0(15):146-147.
[7]杨圆.非遗文化在高校美育中的融合路径分析——以漳浦剪纸为例[J].艺术与设计:理论版,2020(05):142-144.
[8]叶欣欣.“非遗”艺术在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美育中的融合——以佛山木版年画为例[J].大众文艺:学术版,2022(03):138-140.
[9]周大鹏.高校美育热下对“非遗”文化进校园的冷思考——以艺术设计专业为例[J].美与时代(下旬刊),2020(03):42-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