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视域下中国画创作思路探究论文

2024-03-02 15:36:56 来源: 作者:hemenglin
摘要:中国画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根植于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之中,并随着文化观念的改变而发生变化。本文以民 俗文化视域下中国画的创作思路为导向
摘 要: 中国画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根植于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之中,并随着文化观念的改变而发生变化。本文以民 俗文化视域下中国画的创作思路为导向,从中国画与民俗文化的关系着手,分析了中国画与民俗文化的关系,简要阐述了民俗 文化视域下中国画创作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民俗文化视域下中国画创作的新思路,以期为当代中国画创作发展与繁 荣拓展新的空间。
关键词: 民俗文化,中国画,创作思路
每一种文化都在不断尝试和探索中前进,而中国画这一传 统文化的载体就更不用说了。中国画所承载的美学理念因时代而 异。从“新文化”运动开始,中国画在艺术上发生了一系列的变 化。在这一进程中,中国绘画艺术家和理论家们对中国画发展的 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一方面,一些学者认为中国画在形式上 缺少创造性,从文化本身发展的观点来看,必须对其进行革新; 而有的学者则对中国画的变革表示困惑:是完全西化,还是中西 方融合,中西方融合应该掌握怎样的尺度。更多的学者则认为, 要真正地理清中国画与传统文化的联系,抓住两者的异同点与优 势,并在继承中国绘画精华的基础上,适当地吸纳民间美术、戏 曲、民俗等艺术形式的有益元素,拓宽中国画的领域,更新美学 观念,走出一条中国绘画的现代化道路。
一、中国画与民俗文化的关系
第一,中国民俗文化在几千年前就已经发生了变化,无论 是在古代还是在近代,物质文明都在不断发展和更迭,但民俗文 化则依旧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并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汲取 其精华,去除其糟粕。而中国画的一部分艺术元素正是源于民俗 文化,但中国画也有民俗文化所没有的一些内涵和精神追求。
第二,丰富的民俗文化为中国画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与创作 灵感。民俗文化的创作形式涵盖书法、篆刻等,这些独特的民族 美术表现方法,为中国画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灵感,使中国画的表 达领域更加广阔。中国画对艺术家的创作要求是既要有深厚的文 化修养,又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这样才能创造出适合中国特色 的艺术作品 [1] 。而民俗文化恰好能够丰富中国画艺术家的传统 文化修养,可以说民俗文化滋养了中国画的发展,脱离了民俗文 化,中国画就容易失去民族文化的根基,失去了民族精神,就变 成了“无根之物”。
二、民俗文化视域下中国画创作存在的问题
当前,中国画的发展趋势整体较好,优秀的绘画作品层出 不穷,许多作品反映了民俗生活。但是,一些创作者却没有抓住 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反而迎合了市场,与现实生活有些脱节。 由于对民俗文化的运用没有被有效地体现出来,因而其作品在理 论层面和表现层面上都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因此,中国画创作者 必须加强对民俗文化元素的研究和应用。
(一)实践与理论发展不协调
当今的美术创作者们都非常喜爱民俗题材的绘画,他们把 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对作品的特定刻画上,以体现他们的 文化追求。创作者对绘画技法和精神的重视程度较高,但是对于 民俗元素在中国画的运用这一层面,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 际发展过程中,都缺乏系统性的研究,尤其是相关的专著更是寥 寥无几。而且创作有时也需要专业的知识来作引导,没有进行针 对性的理论知识的研究和学习,只用绘画来表达自己天马行空的 想法是不够的。在美术领域,历来有一种轻学轻工、重技术、轻 思维的观点 [2] 。在创作过程中,创作者更多的是在构图上的反 复推敲与技法上的反复锤炼,而在绘画的思想上,则更多地涉及 到了个人情感的寄托和个性特征的发挥。作者认为,在创作时应 该对技法和思想进行总结和分析,并思考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并 以实践探索的方式,形成一套系统的理念,以指导艺术实践。
(二)对民俗文化研究不深
目前,中国画在吸收民俗文化的层面上已经积累了一定的 经验,不过,大多数作品还是仅仅侧重于少数民族相关的绘画题材。其中涉及藏族元素的绘画居多, 可以说, 中国画的人像画家, 在艺术创作上是以藏族为主 [3] 。这些画的内容相差不大,大部 分都是佛教的藏族文化,以自然的草原为背景,以藏族的传统服 装人物为主角,只有在深入藏区进行各类研究和采风调查的过程 中,绘画创作者们才能创作出包含民俗文化特征和民族特点的优 秀绘画作品。而与此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艺术品市场化的 程度也越来越高,在当今互联网、交通等物质条件较好、较便利 的情况下, 一些创作者会以游客的心态来创作, 而另一些创作者, 甚至连现场都没有去过,只是利用搜集到的图片资料来表现自己 的作品,这些艺术创作者所见,只是民俗文化的表象,缺少对地 方民族精神和风俗特征的深刻认识,创作者没有去发掘他们的生 活,更没有深入地去洞察他们的心灵和民族的文化心理。艺术是 从生活中来的,它也不断地追求超越实际生活,艺术创作者们要 想获得更多的灵感和启发,就必须努力将其从民间文化和民族情 感中发掘出来。
(三)西方绘画技法的冲击和文化传统的缺乏
随着民俗文化的不断发展,中国画呈现出越来越多样、越 来越丰富的生命形态。顺应时代潮流是中国画发展的大趋势,但 若一味追求技法,而忽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那也必将成为 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在人物画创作中,由于受到各民族类型 和风格的限制, 在作画时, 有些创作者没能掌握好地方民俗特点, 也没能准确地融入时代赋予的责任。除此之外,由于国画所用的 纸张、笔墨与西方绘画材料的特性有很大的差异,因此,部分创 作者在没能掌握好中国民俗传统文化内容与思想的情况下,就难 以在中国画创作中获得更好的效果 [4] 。对美术专业人员而言, 更需要“西”为中用, 借鉴西方绘画与中国传统绘画的笔精墨妙, 亦会创作出有影响的中国画作品。
在西方绘画技法中,人物画的创作在结构上普遍具有建立 框架的传统,而中国画的研究与发展却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 的。中国画在人物的创造与创作过程中, 不仅要注重笔墨的运用、 构图的技巧、形体的运用,更要注重传统的民俗文化。中国画在 创作的基础上,既要反映作品的表现形式和特征,又要体现出中 国美术文化的重要内涵。没有民俗文化作为根基,许多中国绘画 作品就失去了灵魂,最终湮灭于历史的长河之中。要使中国传统 民俗文化得以长期、持久地继承与发展,就必须加强对民俗文化 的认知,不断提升美术专业人员的审美趣味,从而增强中国画独 特的美学价值。
三、民俗文化视域下中国画创作的新思路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继承、变革、创新中得到了发展,而民 俗文化的精神则是中国画的灵感来源之一。在中国传统绘画的历 史发展与演变中,民间文化既体现了其地域特征,又体现了其时 代特征。当代民间文化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就需要创作者对其 进行更高层次的理解与剖析,从而形成题材丰富、感染力强、具 有时代特色的中国画创作思路。
(一)突出区域特征
从民俗文化的视角出发, 中国画中展现出的民俗文化内涵, 主要表现在对中国的特定自然景观和民俗风情的描绘上,除了表 现民俗文化内涵外,中国画也体现了民族精神的深刻内涵。从某 种意义上说,自然环境是人类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的主要影响 因素,也是民族特点和民族特色的一种体现。中国画的创作必须 与当下的文化形态和风俗环境相适应,所以在创作前,创作者必 须对当下的自然环境进行深入的体验和研究,把它当作艺术作品 素材的发源地。另外, 将中国绘画的理论创新与传统技法相结合, 把理论知识融入到实践创作中,才能充分反映出画家的视角和民 族特色,以实现对历史文化的追忆,从而提高中国画在现实生活 中的艺术创作水平。
中国画的创作者不但要有高超的艺术造诣,而且要有很高 的文化修养,既要能充分展现作品的意境和文化环境,又要体现 对中国民俗文化的深入了解与认知。在进行中国画创作的时候, 要以民间文化的特点和当地自然的地形地貌为基础,利用自己的 艺术创造,从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人文特征等方面,去体会他 们的生活状态。在对民族地域的人文特征与地域文化背景进行深 度挖掘的同时,也要对现实的生存状况进行全面的认识,从而为 当代中国绘画在民间艺术领域的创新延伸出新的思考。
(二)反映时代的脉动
从中国画的历史发展来看,中国画是体现时代社会现象以 及艺术家的个人感情的艺术形式。中国画是以传统文化为基础进 行的,在王朝更迭的过程中,常常会涌现出许多优秀的作品,反 映出时代的变迁,同时,也反映了历史的发展脉络。在当代,很 多中国画在创作素材、技法上都带有明显的时代特色,但它当今 的发展并非是一种历史传统的延续,而是一种迎合当下时代趋势 的发展,一种对社会化艺术创作的革新和创新,一种致力于将艺 术水平提升到更高层次的表现。中国画所呈现的本应是一种时代 的感觉,一方面,它反映了民俗文化独特的人文趣味与现实性; 另一方面,它既反映了物质生活在历史过程中的变迁,也反映了 画家对当下生活的深刻认知和深刻感受,这不仅仅是对物质生活 的一种简单认知,更是一种对民族文化的主体性的认知与领悟。 所以,中国画的创作者必须加强自身学识修养的积累,提升自身 的独特的观察能力,才能真正地感受到民俗文化的浩瀚,并加强 对绘画技法的继承与创新和对艺术知识方面的理解,从而使作品 更具民族的时代性。
(三)努力实现中国画的多样化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的一种艺术形式,它的绘画特征应当具 有多样性。“多元化”是指在艺术手法、题材选择、创作风格、 形式、手法等多个方面打破传统的“壁垒”,吸取西洋的艺术技 巧与艺术元素,从而使中国油画创作走向多元化。由于中国民族 数量庞大,在民间美术的视角下,要使中国画多元化,必须以民族的文化作为自己的创作材料,以促进中国油画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绘画必须遵循多元的创作思路,才能把它的文化特性更深入 地呈现给世界, 把中国绘画所蕴涵的民俗文化意蕴完全展示出来, 让观者通过中国画寻找人与万物之间的关系,通过这种心灵的互 通来提高鉴赏者的审美趣味和艺术品味,以达到美学价值以及艺 术感染力的和谐统一。
第一,要把中国画的创作对象放置于民间文化的基调之下, 要从多个角度来展示民俗文化所蕴含的人文情感与价值,而不能 局限于特定的文化领域。从民俗文化的角度来看,中国绘画应该 充分体现民间文化的丰富和多元化 [5]。例如, 在少数民族地区, 不仅是通过绘画来表现少数民族的文化, 还要将他们的生活习惯、 语言环境、考古资料、人文知识等因素结合起来,发掘出他们的 文化观念和对美术的渴望,为中国绘画的艺术创作者们提供参考 和一个更加全面的开阔视野,以其深厚的文化传统来进行绘画的 创造。
笔者曾创作大型作品《戏》,便来源于本土文化——河南 豫剧。生于斯,长于斯,从小就喜欢听戏、看戏,尤其对那形色 各异的脸谱,精艳绝伦的服装,铿锵有力而韵味醇美的唱腔,甚 是着迷,心中一直都涌动着一种创作的力量。古之戏服,今之时 装,在画面中碰撞,使民俗文化与现代元素相融合,使画面形成 了穿越的时空感。
第二,在民俗文化视野下,中国画的创作既要实现继承与 发展,又要融合中国传统美术的创作特色。我们要吸收西方绘画 的优势,将当代的绘画技法和绘画观念融入到创作之中,将艺术 的审美趣味与绘画方法相结合,以形成中国绘画的艺术风格。中 国绘画的多元化要求艺术创作者在作品的材料上不断地发掘和创 新,从而让其在漫长的岁月里焕发出灿烂的光彩。在继承的过程 中,要充分把握中国民间美术的发展变化,不断地发挥和发掘自 身的长处,孜孜不倦地进行创作,致力于进行创造性的突破,从 而使作品达到风格独特、形式丰富、思想深刻、技艺成熟的水平。
第三,民俗文化的多元化和丰富性,为中国绘画在艺术史 上的发展创造了独特的有利条件,在此基础上,如何发掘民俗文 化的意蕴,是中国绘画创作的一道防线。要使中国画得以长久地 发展,就必须通过不断学习,重视民俗文化的研究,感受它的内 在精神。同时,中国画创作者还要不断充实思想,把丰富的审美趣味和精湛的艺术水平融入到绘画创作之中,使中国画在民俗文 化视野中得到更“美”发展。
结语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它与民俗文化有着共同的 文化背景和土壤,它们在历史和文化的熏陶下,逐渐形成了一种 “雅”“俗”的传统。在当今多元文化背景下, “雅”与“俗” 共存,民俗文化已融俗入雅,两者之间存在着互通互融。本文以 民俗文化视野下的中国画创作新思路为切入点,力求以民俗文化 之“器”而成就中国画之“道”,以实现中国画的创新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钱磊 , 罗婧文 . 川剧题材中国画创作探析——基于川剧艺术视角 [J]. 四川戏剧 ,2022(08):158-161.
[2] 袁珊珊 . 论当代中国画创作中超现实主义绘画语言的体现 [J]. 美术教育研究 ,2022(16):19-21.
[3] 罗华锦 . 浅谈当代中国画的创作语境及其艺术构成——以新时代主题性创作为例 [J]. 艺术教育 ,2022(06):153-156.
[4]王瑞强.浅析水在中国画艺术创作中的应用[J].给水排水,2022.58(06):184-185.
[5] 朱茵薏 , 刘新华 . 传统笔墨文化元素在中国画创作中的应用 [J]. 美术教育研究 ,2020(04):25-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