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音乐教学中民族音乐文化的应用和传承论文

2023-09-08 14:16:48 来源: 作者:xieshijia
摘要:在高职音乐教学中融入民族音乐文化,可以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水平,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可,进而使学生产生民族自豪感,对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的发扬传播也具有重要意义。如何在高职音乐课堂上实现民族音乐文化的有效传承和应用,不仅是当前高职音乐教学改革重心,也是学校贯彻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重要途径。基于此,本文从高职音乐课堂民族音乐文化应用和传承意义入手,概括了当前民族音乐应用存在的诸多问题,并提出具体的教学方向和实践策略。
摘要:在高职音乐教学中融入民族音乐文化,可以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水平,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可,进而使学生产生民族自豪感,对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的发扬传播也具有重要意义。如何在高职音乐课堂上实现民族音乐文化的有效传承和应用,不仅是当前高职音乐教学改革重心,也是学校贯彻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重要途径。基于此,本文从高职音乐课堂民族音乐文化应用和传承意义入手,概括了当前民族音乐应用存在的诸多问题,并提出具体的教学方向和实践策略。
关键词:高职音乐;民族音乐文化;教学实践;传承应用
我国各个民族在源远流长的历史发展中产生了独具特色的生活习惯和人文风俗,音乐作为情感的表达工具,由于各个民族生产生活方式存在差异,所以产生了绚丽多彩、风格类型广泛的民族音乐。不同风格类型的民族音乐蕴含着本民族独有的精神文化,这些民族文化既丰富了音乐知识体系,同时也是对各民族特定时期内风俗特点的具体诠释,是民族精神的重要凝聚和民族智慧的具体结晶。在高职音乐教学中,要重视民族音乐中蕴含的内涵情感,以课堂教学内容为载体,引入优秀民族音乐文化,实现音乐文化的传承发展。教师要以音乐文化育人为教学目标,尽可能利用民族音乐文化丰富课堂内容,引导学生对民族音乐展开自主鉴赏,帮助学生在音乐感染中形成民族意识,全面提升学生综合音乐水平,以实现高职音乐教学水平和民族文化继承发展的协同提升。
一、民族音乐在高职音乐教学中的意义
(一)丰富学生情感体验
当前高职音乐教材中涉及的民族特色音乐文化内容相对较少,很多作品没有明显的地域特色或民族特征。虽然能够满足学生基本乐理学习需求,但不利于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观念和音乐态度,整体教学内容有滞后性。而融入民族音乐文化可以对教材中的音乐内容进行拓展延伸,开阔学生视野,学生可以从更多视角去了解音乐知识,并将民族音乐作品作为教材理论知识的载体,形成更全面的音乐视野和学习观念。同时学习民族音乐文化还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民族文化,体会到民族精神内涵,这对于学生民族意识形成和民族文化的弘扬传承都具有重要作用。
(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民族音乐本质上就是各个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智慧文化结晶,体现了不同历史背景下民族生活习惯方式,蕴含着各个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种民族精神是音乐作品中的文化内核。高职音乐课堂将内容丰富、形式繁多的民族音乐作品融入其中,可以让学生领略丰富的民族风土人情和生活习俗,对这一文化内核本质产生正确理解,可以增强学生民族认同感,帮助其树立文化自信。此外,民族音乐文化的融入还可以让学生了解各族人民在困境中不畏艰难、勇敢前行的精神品质,对各个民族协同创造财富过程中付出的艰辛努力有全面了解,使学生正确意识到正是由于各个民族的努力奋斗才有当下美好生活,让学生自觉做到民族文化弘扬传承,形成深厚的民族自豪感。
(三)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
高职音乐课堂的基本开展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相应的基础乐理知识,深层教学任务则是让学生对音乐产生鉴赏意识,加深学生对音乐的全面认识,更要以音乐为途径,丰富学生个人艺术素养。民族音乐普遍包括意蕴深厚的丰富情感,学生在学习民族音乐的过程中会陶冶情操,激发其情感体验,对音乐作品传递出来的正确价值观和情感观念产生认同,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个人品行。此外,民族音乐相较于其他音乐形式而言,其和生活关联度更高,学生在民族音乐学习中能够主动联系生活,学会在生活中理解并创作音乐,有利于提高个人艺术素养,进而提升高职音乐教学水平。
(四)增强学生的道德素养
随着社会快速发展进步,当前精神文明建设成为重点内容,高职教育作为技术型人才培养主阵地,越来越重视学生德育素质培养。音乐作为一门人文性较强的课程,民族音乐文化融合后可以让学生对不同民族的生活习俗产生直观了解,并就民族文化展开密切交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了良好审美,有宽广的学习视野,能认识各民族文化内涵,有利于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民族观,学生能学会以音乐中的良好道德规范自身行为,从而形成完善的道德修养。
二、高职音乐教学中融入民族音乐的现状
(一)对民族音乐缺乏重视
目前高职音乐教学重心仍在于学生理论知识理解,采用的教学模式为灌输式教学法,大都以西方音乐理论为基础展开教学,对传统民族音乐重视度远远不足。并且民族音乐本身具有晦涩难懂特点,学习难度高,导致民族音乐文化的融合缺乏必要土壤。还有一些教师由于观念落后,其对民族音乐的感知力也不强,师生接触民族音乐文化相应内容的途径都较为有限,传承和创新不具备客观条件,限制了民族音乐文化在课堂上的继承发展。学校层面也没有对民族音乐进行更多关注,对民族音乐融入后是否会提升音乐课堂开展效果也没有进行有效评估,导致投入的教学资源相对匮乏,教师在教学模式优化和教学方式创新方面困难重重,导致民族音乐实际教学效果不佳。
(二)教师民族音乐素养不高
言传身教是音乐课堂核心,教师是否能为学生传道解惑是决定音乐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目前高职音乐课堂上多数学生的民族音乐学习还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只是按照教师要求按部就班地进行艺术学习,教师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整体民族音乐文化学习流于形式。并且部分教师对民族音乐理解也比较肤浅,未选择某一角度展开深入研究。教师虽然有足够的授课经验和乐理储备,但没有充分结合学生关于民族音乐的兴趣心理展开教学,也会影响最终授课质量。部分高职院校还存在因为师资力量薄弱导致民族音乐课程无法开展等情况,这些都会降低民族音乐文化在学生音乐学习中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三)音乐课堂教学模式单一
很多高职院校学生在音乐学习时会产生民族音乐旋律单薄、节奏缓慢的认知,进而对民族音乐学习失去兴趣,不能做到研究文化内涵。归根结底是教学中民族音乐文化教学呈现方式单一,没有采取正确的方式来表达民族音乐,教师需要尽可能利用新颖的教学手段全面展现音乐魅力,这样才能让民族音乐在新时代有新的活力。当前教学课堂多为教师讲述理论知识,并进行简单演示,让学生循规蹈矩地进行音乐练习,整体教学流程缺乏创新,学生会产生明显枯燥心理,这会影响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观感。
(四)民族音乐文化课程设置不合理
当前众多高职院校的音乐课程设置仍相对传统,音乐理论课占比较多,学生缺少音乐实践机会和从事乐器练习的机会,缺少以民族音乐文化探究为核心的课程安排。这种课程限制了学生了解民族音乐的途径,整体文化传播和传承效果较差,会导致学生民族音乐基础知识薄弱、难以理解民族音乐文化知识、学习主动性差的恶性循环出现。并且音乐课堂时间有效,教师制定的教学计划比较紧密,缺少渗透民族音乐文化的时间,音乐技巧传授占据大多数时间,导致学生无法对民族音乐文化产生深刻理解,整体学习兴趣和驱动力较差。
(五)对民族乐器认知浅显
民族乐器作为民族音乐展现表达的工具,现代音乐教学中对其涉及程度明显不足,部分高职学生经过音乐学习后对古筝、琵琶、胡琴等民族乐器的认知仍比较浅显,对众多乐器的应用技巧和发声特点掌握不足,并不能灵活运用各种乐器对一些经典曲目进行演绎,这对民族音乐文化在课堂上的传承应用造成了明显限制,同时学生由于缺少民族乐器认知,在感悟优秀民族音乐时通常不能切身感受,无法通过个人奏乐实践领悟歌曲魅力,这也是影响民族音乐融入的重要因素。
三、高职音乐教学加强民族音乐文化应用的策略
(一)提高院校重视程度
思想转变是课堂教学模式优化的前提,当前高职音乐课堂上存在的各种不利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应用的问题,归根结底是院校或教师对民族音乐重视度不足,没有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积极作用产生正确认知,所投入的教学资源匮乏,教学重心不明确,导致民族音乐文化实际融入较差。为此需要及时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将民族音乐作为现代音乐教学思想的重要组成,教师要正确认识民族音乐对学生文化素养提升的积极作用,将民族音乐文化融合作为课程安排和内容设置的重要理念指导,对民族音乐教学方式和课堂模式积极探索创新,为民族音乐文化融合创造良好铺垫。此外,教师还要树立起科学的民族音乐文化教学态度,教学过程中观察学生表现,善于分析学生对不同形式民族音乐的接受程度,利用各种民族文化资源调动学生课堂上对民族音乐的认同,提高民族音乐在高职音乐课堂上的地位,以有效实现民族音乐文化的应用和传承。为此教师要积极拓展自身教学思路,以一种开放性的理念投入教学中,对各种前沿教学方法积极吸收引进,并在教学中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进行学习探究,在自主思考分析中调动学生音乐学习主观能动性,实现民族音乐文化的广泛融入。
(二)提升教师音乐素养
高职院校音乐课堂中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应用,离不开高素养师资团队的倾力授课,只有提升教师民族音乐文化素养,才能保证课堂教学活动质量。目前高职院校音乐课堂上多数教师虽然有丰富的音乐知识储备,相应音乐技能掌握也比较熟练,但对民族音乐的理解以及乐器使用还存在薄弱环节,在教研工作和备课环节上对民族音乐文化没有进行专门了解,导致实际教学效果受限。因此需要强化高职音乐教师的专业素养培训,展开民族音乐文化专项学习,全面提升教师音乐文化素养,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和民族音乐相关的音乐知识、教学技能培训,丰富学生民族音乐知识储备。教师本身也需要积极利用课余时间,对相关民族音乐的发展背景和文化内涵进行了解,广泛收集音乐资料,总结教学经验,将音乐作品表达情感、彰显精神等进行重点探究,积淀深厚的音乐文化底蕴和内涵,实现民族音乐在课堂上的有效渗透融入,以对学生民族音乐文化素养进行全面提升。此外,教师还要对自身音乐知识结构进行完善,掌握多方面音乐创作技巧,从旋律、节奏、乐感等方面实施学习剖析,融合多领域知识,让课堂教育更加立体。如在介绍某一民族乐器时,教师要能做到从做工、取材和制作三个方面介绍乐器产生背景,并通过示范演奏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在讲述某个音乐片段时,教师要发散思维,将一些历史典故、民歌戏曲等讲得生动传神,在动静结合中快速融合角色完成动情范唱,帮助学生快速进入音乐学习状态。以教师优秀素养为基础开展的高职民族音乐教学可以对其中的文化内涵进行更准确演绎,帮助学生形成科学文化认知,在实践与理论融合中提升音乐素养水平。
(三)丰富课堂教学手段
民族音乐文化不同于以往常规音乐教学,其需要有展现力更强以及与音乐风格特点更匹配的教学方式。因此教师要对教学方式积极创新,根据高职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喜好、音乐学习能力、班级学情、性格特点等综合采用科学教学方式,如示范性教学法、情境教学法、音乐鉴赏教学以及专题教学等。教师灵活利用上述教学方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在音乐学习上的积极性,对民族音乐文化中的差异也能有所了解,自身审美能力和音乐欣赏水平都会得到提升。例如在教师组织学生对陕北民歌《山丹丹花开红艳艳》进行鉴赏教学时,可以先为学生讲解歌曲创作背景,引入一些名家对该歌曲的示范演唱,再对学生的演唱练习做出正确指导,引导学生对歌曲中的红色文化进行深入感悟,体会朴素歌曲中蕴含的浓烈民族文化和深厚革命情怀,让学生在民族音乐文化学习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艺术思想。此外,教师也可以创新采用小组合作教学方式,依照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和音乐基础完成科学分组,让学生以合作交流的形式对民族音乐文化进行探究学习,再通过分组竞赛的方式调动学生音乐学习中的积极性,提高课堂参与度。期间教师针对歌曲特点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多种学习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对民族音乐浓郁的人文特色加强了解,调动学生多个感官,以丰富其学习感受,陶冶学生情操,同时增强学生民族音乐素养。总之教师可以针对不用民族音乐文化采用新型教学方式,对民族音乐风格特点进行有效诠释,让音乐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拉近学生和民族音乐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更好地感悟音乐文化,对高职音乐课堂教学质量提升也大有裨益。
民族音乐文化的出现和发展与各个民族的生活习俗有直接关联,各种民族音乐文化资源都可以在人民生活实际中找到相对应的载体。因此要想在高职音乐课堂上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其中的音乐文化,教师只进行简单演奏和传唱并不能实现,需要在课堂上开展多元化音乐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对音乐作品中的民族文化魅力产生准确认知,充分利用学生审美功能,让学生自觉对民族音乐进行应用和传承。将音乐课堂拓展为“室内+室外”的方式,组织学生参加多样实践活动,对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进行充分调动,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如教师指引学生积极参与民族音乐会等民俗活动,利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歌唱技巧进行实践,引领学生深入到相应文化机构中对民族音乐的具体特点和发展史进行详细了解,增强学生民族音乐文化内涵理解程度,从而自觉形成传播继承民族音乐文化的重任;也可以在校园新媒体平台上进行民族音乐文化宣传推广,为学生推送介绍古筝名曲、蒙古族名歌,或者其他民族小调等,拓展学生了解民族音乐的途径方式。院校层面可以积极组建相应的学生社团,开展一系列以音乐为主题的文化活动。如在校园内部开展一种“高雅艺术进校园”的音乐节,汇集专业民族音乐人士为学生带来不同的音乐感受,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欣赏民族音乐。借助各项实践活动,学生可以脱离课堂对民族音乐进行切身感受,领悟民族音乐背后丰富的本土气息和文化魅力,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综合音乐素养。
(四)优化课程设置
以往高职音乐课堂由于对民族音乐文化缺少重视程度,在高职音乐文化课程设置上还存在诸多不足,课堂内容对民族音乐涉及较少,没有文化载体和教学底蕴。因此需要对课程内容作出优化,多引入一些和民族音乐文化相关的课程。首先,教师要对整体课程教学计划进行合理规划,调整教学重心,在音乐课程体系中合理融合民族音乐文化。其次,及时关注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课程内容的反馈,厘清教学核心,对课程内容中的主次作出区分,在课堂上精准把握关键内容,以推动高职音乐课堂和民族音乐文化的有效融合。最后,教师也可以将一些有代表性的经典民族音乐作品融入高职音乐课堂上,如《歌唱美丽的家乡》《百鸟朝凤》《秋笛》《琵琶行》《高山流水》《渔舟唱晚》等一系列经典作品,丰富课程内容,让高职音乐课堂更有广度,更有表现力,使学生在欣赏民族特色名曲中领悟民族文化,深刻体会到其中民族音乐的魅力,开阔学生学习视野,提高其音乐感受力。
(五)强化民族乐器认知
高职音乐课堂需要强化学生对各种民族乐器的认知,提高其了解程度,合理调配各种民族乐器与钢琴、小提琴、萨克斯等西方乐器的教学占比,为民族音乐教学发展创造前提条件。教师需要指导学生以自身对民族乐器的掌握为基础,对民族音乐的展现技巧进行探究,通过自主思考,分析作品背后的民族文化,将民族音乐文化内涵推广作为学习目标。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以表演的形式鼓励学生利用民族乐器抒发音乐情感,保证学生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实感受民族音乐就在实际生活中。另外,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学生参与度高的网络平台,如让学生在热门短视频平台上观看一些有内容输出的民族乐器视频,对乐器弹奏技巧、表达特点等进行了解,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民族乐器的情感和灵魂,体会民族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进而产生深厚的民族认同感。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新时期文化自信背景下,民族音乐文化成为高职音乐课堂的重要教学方向,高职院校需要正视民族音乐文化在办学质量、学生个人素养提升等方面的积极作用,针对目前高职音乐课堂存在的各种问题,从教师素养提升、课程内容丰富、教学方式优化等方面加强民族音乐文化在课堂上的渗透,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舞台,指引学生通过民族音乐文化学习养成正确民族审美观和文化自信,形成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实现个人音乐素养和民族音乐传承的协同进步。
参考文献:
[1]严嘉澍.高职音乐赏析课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践探析[J].大众文艺,2022(21):121-123.
[2]霍利华.高职音乐艺术教学中民族音乐课程体系构建策略[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2(09):117-120.
[3]冯媛,秦宇.论少数民族音乐进入高职音乐课堂的价值与方式[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04):1-4.
[4]赵桓.也谈高职音乐院校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学习[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2(06):105-107.
[5]舒勇康.多元文化背景下高职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J].艺术评鉴,2021(24):119-122.
[6]赵艳玲.民族音乐文化在高职音乐课堂教学中的渗透与融入研究[J].成才,2021(19):79-80.
[7]张瓅月.中国梦背景下高职音乐教学融入优秀传统文化路径探析[J].中国民族博览,2021(09):80-82.
[8]赵熙.高职音乐课堂教学中融入民族音乐文化探析[J].大观(论坛),2021(09):134-135.
[9]刘燕子.探究地域性民族音乐在高职音乐教育中的审美价值[J].艺术大观,2020(06):79-80.
[10]黄细英.多元文化背景下高职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19(08):185-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