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古诗词艺术歌曲传承和发展的问题及对策论文

古诗词艺术歌曲传承和发展的问题及对策论文

51

2023-09-08 14:34:10    来源:    作者:xieshijia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很多中华传统文化都已经慢慢淡出人们的视线,逐渐被边缘化,如果不进行及时补救,它们很有可能会逐渐走向消亡,因此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刻不容缓。古诗词艺术歌曲经过两千多年的沉淀和积累,蕴含着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和深刻的人文精神,但目前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下势在必行,必须转变观念,结合现代流行元素进行必要创新,根据存在的问题与时俱进地想出更多、更好的对策来改变当前发展停滞和不充分的局面。国家、高校和有关的职能部门要通力合作,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很多中华传统文化都已经慢慢淡出人们的视线,逐渐被边缘化,如果不进行及时补救,它们很有可能会逐渐走向消亡,因此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刻不容缓。古诗词艺术歌曲经过两千多年的沉淀和积累,蕴含着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和深刻的人文精神,但目前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下势在必行,必须转变观念,结合现代流行元素进行必要创新,根据存在的问题与时俱进地想出更多、更好的对策来改变当前发展停滞和不充分的局面。国家、高校和有关的职能部门要通力合作,相互配合,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华古诗词艺术歌曲。

  关键词:古诗词艺术歌曲;传承和发展;问题及对策;创新

  一、古诗词艺术歌曲传承和发展的意义

  (一)树立全民正确的价值观

  中国俗称“诗的国度”,诗歌穿行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之中,诞生了春秋的《诗经》、战国的《楚辞》、汉代乐府诗、魏晋南北朝民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令等。它们的内容涵盖面很广,几乎涵盖了政治、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多个方面。它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过程中留下的珍贵宝藏,是一个能更好地弘扬我国民族文化和民族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古诗词文化内涵非常丰富,自古以来人们都会将其拿来诵读,这种跟随节奏摇头晃脑的诵读形式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音乐性,并在私墊学堂上得到了推广。在古诗词发展的过程中,由于音乐旋律的加入,其出现了先作曲再填词的古诗词创作方式,像《诗经》、现代乐府诗、元曲和明清小令等这些作品,更是逐渐发展成了歌曲的形式,得到了人们的传唱。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进行多种形式的传唱,不仅提高了生产劳动的效率,而且进一步丰富了他们的精神生活。优美的旋律、协调的节拍和质朴的感情,将蕴藏着的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让听者在耳濡目染下受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新时期下,让更多的古诗词变成歌曲,能让大众重新学习中华传统文化,领略中华传统智慧,接受中华民族独有价值观的洗礼,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如艺术歌曲《关山月》展现出了老百姓“先安国,再安家”的价值取向,让听者能感受到浓浓的家国情怀;唱艺术歌曲《青玉案·元夕》,可以体会到诗人不愿同流合污,坚定理想信念的决心,更可洗涤自己的心灵;艺术歌曲《花非花》,能使听众感受到美好事物转瞬即逝而无法把握的微妙心理,也能让大家明白一定要珍惜时间、珍惜当下。

  (二)提高民族认同感

  受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新时期下我国的社会意识更加活跃、自由、多元、开放,这就要求大众要有清晰的头脑、准确的判断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不轻易否定自己的民族经典文化,且能在扬弃中坚持和发展传统文化。所以,国家应以中华古诗词艺术歌曲作为一个切入点,通过各种形式研究它、保护它、发展它,从而让大众在参与的过程中接触、喜欢、认可并热爱它,并在不知不觉中传承它。只有这样,人民才能在传统文化中找到发展的精神密码,找到赖以生存的根。

  古诗词讲的是民族的人、事、物、境,一言一行、一花一草、一物一境都带着浓浓的民族精神。在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学习、创作和推广过程中,音乐的无穷魅力、古诗词的深邃意境深深地结合在一起,在相辅相成中进一步加强和提升了全民的民族认同感。

  二、传承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新时期下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发展逐渐被社会各界所关注,也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同。然而,在传承和发展古诗词艺术歌曲的这个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从而受到一定的阻碍。

  (一)缺乏高水平的专业队伍

  个体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每一个专业领域的发展都离不开一批有专业素养的队伍,缺乏专业性的工作人员和工作队伍是无法在专业领域将工作做好、做精、做活、做长久的。只有团体中的每一个个体相互配合,才能让所做的事业形成一定的规模和气候,进而形成巨大的合力和持续的活力,从而避免在发展过程中出现只顾个体、没有整体观念而造成的局限性问题。

  对于古诗词艺术歌曲的传承方面,目前学术界仍有一批学者在致力于此,如老一辈学者杨荫柳、傅雪漪等人还在做着古谱的挖掘和传译工作,老一辈歌唱家姜嘉锵、李元芳、王苏芬等人也在致力于古曲的传唱等。在该领域,在岗的多是中老年工作者,没有新人的加入这项工作会越来越萧条。虽然现在一些研究机构有新人加入,但人数是远远不够的,随着老一辈工作者的先后退休,还有部分心浮气躁、急功近利的人员退出,这个队伍的人数若逐渐减少,很容易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这种现象若延续下去,研究工作就会产生断层,研究链条就会发生断裂,研究工作将无法做到更好的承接。所以要未雨绸缪,尽力避免这种情况发生,等人才出现断流时再去重新启动,那局面会变得更加复杂、更难解决。

  笔者从众多论文中了解到,在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实践研究过程中存在“古谱难寻,古曲难唱”等诸多问题,虽然这些问题牵涉到了音乐资源的获取程度、运气等因素,但如果没有足够的专业工作人员,纵使有更多的民间音乐艺人和易唱的古曲也是难以被发现的,所以说这些工作的实施都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当然,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上的任务还不止这些,每一方面的工作都需要相应的人手,而且他们还需具备一定的专业水平和专业素养,并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教学水平不高

  新时期下,找回并弘扬传统文化成了大多数国民的共识,国家对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继承与发展问题也愈加重视,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提升教学质量被再次提上了日程。从近十几年的学术期刊发表的论文中发现,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教学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其一,教学目标不明确。学校虽将古诗词艺术歌曲纳入了声乐教材中,也有一定的课程安排,但教学目标过于随意,这就导致教师的教学天马行空、随心所欲。没有设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在无的放矢的状态下教学是不可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随意性过大会导致学生学习的知识缺乏体系性、有效性,并且其实用性也会进一步打折,无法体现这些知识的价值。其二,没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关的课程。要学深学透,就要关联更多的横向知识,这样才能开阔眼界,不至于一叶障目。如:在研究戏曲风格的古诗词音乐时,可以设置一些对应的地方戏剧,通过相关的教学设置,让学生系统性地接受新知。其三,教学方法过于死板、不懂变通。古诗词枯燥乏味难以理解,如果教师只是让学生死记硬背,会进一步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迅速提升。其四,没有明确的考核要求。有压力才会有动力,学习没有压力学生会缺少内心驱动力,缺乏责任感,这样其自然就会失去深入学习的能力,进而影响学习效果。

  教学结构的偏差也会导致课堂教学效果的不同。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若只偏重对知识点和诗词意思进行理解,而忽略掉古诗词的深层次内涵与文化意境,又或者谱曲之后只强调音乐的旋律、节奏、音色等方面的因素,不再重视其与诗词意境之间的结合,这样的教学在结构设计上是不够科学全面的,会导致学生对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片面理解。外邀老师进行授课时,由于教师不在一线、专业性不强,教学手段难免会过于单一,教学过程也会缺乏科学性。

  (三)研究体系存在缺陷

  在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研究方面,尽管现在各机构都加大了研究力度,态度上也更加积极,但在他们的研究过程中还存在一些缺陷需要改进。

  其一,研究浅层化。在研究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只着重古诗词艺术歌曲中的表面现象,没有进行深入剖析。如:在研究山西民歌《人说山西好风光》时,学习者不仅要懂得其热情奔放的音乐风格,还得从山西梆子、二人台、山曲等民间音乐的特点和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上去剖析、体会该作品。其二,研究孤立化。如果只顾个体的研究,而不去做横向的反馈,就容易将自己孤立起来,没有横向联结和反馈的知识是形不成体系的。比如:只研究江南丝竹音乐旋律的细腻柔美,但不知道丝弦和竹管的烘托作用,这样创作出来的乐曲是达不到打动人心的效果的。其三,研究碎片化。研究内容的随机性、研究热度的随意性、研究时间的持久性都会影响研究成果,如果研究过程都是用碎片化的时间、碎片化的记录方式来得出碎片化的成果,这样的研究是肤浅的,没有太多的研究价值。大家的研究应该长期坚持在一个方面,不能“打一枪,换一地”,要形成一个精密的体系。研究工作若无法做到体系化,必将影响古诗词艺术歌曲的传承和发展效果。

  (四)创作上缺乏创新

  为什么现在流行音乐大行其道,而传统文化艺术则越来越小众化,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其实,这是因为后者缺乏时代性,不能通过包装来吸引人们的眼球,不能适应当前人们的精神需要。

  传统文化有其固有的特点:语言柔美、感情含蓄、态度保守和意境深远,而流行的东西可能会伤及它的内核,让其失去灵魂。文艺工作者们很难把控创新的度,故不敢迈出更大的步伐,加上有的工作人员认为传统文化应保持原状,这种坚守教条、故步自封的观念一旦形成,创新就会变得更加艰难。比如:在歌曲《长恨歌》的演唱中,有些人认为歌曲旋律柔美、节奏典雅舒缓,应用原始唱法表现其浪漫情怀;但也有人认为运用传统唱法来唱没有新意,会给人一种呆板的感觉,适当加入装饰音或滑音效果会更好些。总而言之,缺乏创新的作品枯燥无味,会导致古诗词文艺歌曲无人问津。

780.jpg

  三、传承和发展过程中的对策

  (一)组建专业队伍

  既然高水平的专业队伍非常缺乏,那就应该进行大力组建。首先,要科学地筛选人才,挑选一些具有一定的文学功底和音乐素养的人,做好丰富的人才储备,当然前提是其要热爱古诗词艺术歌曲。其次,对相关人员进行专业的培养。高等院校理应挑起传承发展中华传统文化这个重担,其他研究机构也要对工作人员进行培养,国家应投入更多的资金,或给予其更多的政策倾斜,为其营造一个更好的生存环境。第三,可以适当吸引一批在这个领域内有所建树的社会人员,如民间演奏者,因为他们身处一线,能接触到最原始的地方音乐,对本地的文化也更了解。

  (二)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古诗词音乐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学校的课堂学习是一个重要的环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提升教学水平,将古诗词艺术音乐传授得更加生动、有趣。

  针对课堂教学水平的提升,可以关注以下几点。第一,在教学目标设定好之后,教师一踏上讲台就要创设氛围,让学生瞬间进入到教学的情境之中,这样学生才会学得有趣,学得深入。如:在教学《静夜思》时,教师可以通过短视频播放有月光的晚上的场景,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此时孤独一人的感受,从而引导学生用自然、舒缓、流畅的歌声将李白的思乡之情表达出来。第二,在课堂上,要根据课堂内容优化课堂结构,如将读、唱、赏等各环节的时间合理分配,从而令效率得到快速提升。如:在教学《在水一方》这首歌曲时,教师可以把诵读、欣赏剖析的时间安排得稍长一些,让学生通过讨论,在优美动人的旋律中体会到作者对爱人的思念之情。第三,利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教师要通过多种手段灵活教学,这样既能解决教学枯燥的问题,又能更好地激活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如:在教学中欣赏蒙古族音乐《鸿雁》时,教师可以让蒙古族的学生展示他们的传统舞蹈、演奏马头琴,用短视频展示当地风光和说唱艺术,最后带学生欣赏音乐并进行讨论和赏析。另外,“古诗新唱”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被引进到音乐课堂教学当中,是提升课堂教学水平的一个有力举措。

  如果教师水平参差不齐,教师们可以通过集体备课的方式来互相学习。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水平将难度作出适当调整,然后在循序渐进中做到因材施教。当然课堂的教学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教师们长期积累经验,不墨守成规,不讲教条主义,通过不断学习和成长,迅速提高教学水平。

  (三)做好规划设计

  本文之前提到过表层化、孤岛化和碎片化的问题,其实这些问题最终都指向了一个点,那就是这个研究体系在最初刚开始的时候并没有做好规划设计。一幢大厦的图纸是大厦是否建设成功的关键,所以研究体系这张图纸,在开始时就要做好全面的规划,将每一个环节设计好,这样才能在研究过程中避免出现漏洞。

  研究工作在最初就要规划好研究内容、研究目标、研究方式和研究手段,只有将这些工作做好、做实,之后才不容易出现问题,就算出现问题,也能利用设置好的预案来及时解决。只有在顶层设计上做好规划,最后才能顺利实施。当然,要完美实施一个科学规划,“前线战士”在研究中要具备灵活性,只有各个层面交叉联系、互相影响、点面结合、相辅相成,才能达到预期目标。

  比如,在研究与西藏相关的古诗词音乐歌曲时,一些工作人员可以欣赏韩红演唱的歌曲《天路》,了解西藏传统音乐旋律激昂、感情真挚的特点。寻曲的工作人员可以对当地民众进行采访,了解西藏民间音乐的一些特殊音符,如快速而有规律的震音、表达情感的喉音、优美流畅的滑音等。谱曲的工作人员不能孤立地进行创作,他们须及时跟前两组工作人员进行交流,这样才能更好地谱出有地方特色的古诗词艺术音乐。

  (四)艺术创作上大胆创新

  上文提到,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老旧形式吸引不了年轻群体,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得对这些歌曲进行现代化包装,这样才能让它被看见,并成为大众的焦点。这种创新,不仅在创作内容上需要,在作品演绎上也需要,当然在呈现方式上也需要,这样才能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首先,要有现代审美的理念,用思想指导行动。在改编古诗词音乐时,要好好贯彻用现代审美的思想编出现代审美的音乐的策略。如:近几年“国学热”不断升温,不少大众媒体为了迎合公众,纷纷推出了与国学内容相关的节目,如“经典咏流传”就是在这种理念下贯彻得很好且获得了成功的一个范例。

  其次,要注入流行元素。流行元素游走在现代年轻人之间,它包括以下几个因素:婉转动人、合乐合律、配乐朗诵、意境合一、古今融合、自由创作、时代性强和风格多样。在创作时相关人员要时刻注意融入这些因素,只有这样古诗词艺术音乐才能推陈出新。如:用李白的诗进行改编创作的《将进酒》,它就将现代流行元素注入古典诗词歌曲的乐谱创作中,在演奏上使用吉他这种流行乐器,在演唱中运用流行的唱法,包括朋克与摇滚等,更好地表现了诗中的狂妄与不羁,且获得了大众的一致好评。

  再次,善于并敢于打破壁垒。壁垒的存在会影响创作的发挥,无论是在乐谱的创作还是演绎上,只有打破壁垒才能有所突破,才能出现新的亮点。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者们可以突破传统,用标新立异的新法来尝试演唱古诗词艺术歌曲,从而探寻出一条“重新演绎”的创新之路。例如:周杰伦的《青花瓷》就是一首将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进行音乐化改编的作品,在演唱中他通过个性化的处理进行了重新演绎,使得原本抒情的古诗词变得更富有节奏感和时代感;打破唱法壁垒的另一个形式就是“跨界演唱”,通过邀请不同领域的人,以不同的视角和方式进行演绎,既能碰撞出新的火花,又能体现出多样性,这样的处理会让人觉得更加新颖、更加独特。如:李玉刚的《新贵妃醉酒》就是以李白的《将进酒》作为基础进行创新的。

  最后,在传播方式上,也要注意巧妙地利用互联网上流行的“粉丝效应”来获得流量,让这些古诗词艺术音乐增加曝光的机会,这样才有机会让它们脱颖而出,只要走出去,歌曲就有了更快发展的可能。如:由李海鹰作词、作曲,谷建芬演唱的歌曲《明日歌》,就是用这种方式获得流量和热度而最终走红的。当然,舞台灯光、服装设计等因素的设计也很重要,因为这些因素最具时代性,适合青少年的心理特点,通过这些现代元素进行包装,吸引包括年轻人在内的全民的注意,能够使得歌曲的推广变得更容易。

  四、结语

  保护与发展古诗词艺术音乐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保护是发展的基础,发展是保护的延伸。需要在继承中发展像古诗词音乐这样的文化遗产,让它开出新花,让其适应新时代人民群众的精神需要,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发展道路凝聚着艺术家们高度的“文化自觉”意识,它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更需要去了解、去研究、去运用、去发展,这样才能做好传承工作。所以,工作人员要多研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然后根据问题进行思考,从而有的放矢地提出对策,解决前进道路上出现的困难。如果能积极重视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发展和传承问题,做到有方法、有措施、有远见且有针对性地去解决问题,那么中华传统古诗词艺术歌曲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工作将会做得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于凌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提出的重大意义[J].社科纵横,2019(06):5-9.

  [2]孙亚豪,姚连乔.文化自信视域下古诗词艺术歌曲价值传承探微——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J].黄河之声,2022(17):13-15.

  [3]陈刚毅,黄振洪.文化自信视域下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在高校的传承[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2):121-128.

  [4]刘德亚,张颖,刘雪昆.文化自信视阈下古诗词艺术歌曲美学价值及演绎风格研究[J].职大学报,2021(04):36-38.

  [5]谢建兆.论唐代文人的忧国忧民心态[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2):15-17+54.

  [6]周利平.司马迁对屈原评价再阐释[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20(04):34-39.

  [7]丁宁.中国古诗词歌曲研究焦点述评(2011—2022)[J].艺术研究,2023(01):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