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伴奏能力提升改革策略论文

2023-08-17 09:54:43 来源: 作者:liuhong
摘要:目前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面临着就业单位要求越来越高,就业越来越难,教师资格面试考试难度较高等诸多现状。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虽然大多都参加过艺术高考集训,但是钢琴演奏基础比较薄弱,这些实际问题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课程如何改革才能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方向提出了要求。本文以音乐教育专业钢琴课教学实践为出发点,从学生的钢琴实际演奏能力出发,对钢琴伴奏教学课程内容提出了改革策略。
摘要:目前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面临着就业单位要求越来越高,就业越来越难,教师资格面试考试难度较高等诸多现状。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虽然大多都参加过艺术高考集训,但是钢琴演奏基础比较薄弱,这些实际问题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课程如何改革才能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方向提出了要求。本文以音乐教育专业钢琴课教学实践为出发点,从学生的钢琴实际演奏能力出发,对钢琴伴奏教学课程内容提出了改革策略。
关键词:音乐教育 职业培训 钢琴伴奏 改革策略
一、以钢琴伴奏技能力提升为目标的钢琴课程改革策略
如今在我国学习钢琴已然不是一件稀奇的事,有些学生从小就开始学习钢琴,他们通常会由简到难,在诸多钢琴曲的更迭中一步步循序渐进地提高和积累演奏技术。然而,当今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大多数学生并没有从小开始学习钢琴,他们通常会在临考前一段时间“临时抱佛脚”,专攻考试的几首乐曲,以求得进入高校音教专业学习的机会。在艺考集训期间猛抓的乐曲,无论从技术性和音乐性上都大大超过了他们的实际演奏水平,他们通常并不能达到乐曲的技术要求,更无法做到对音乐进行深入解读。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是艺考集训成果的接收者,如何让“半路出家”的这些学生们在学习钢琴的漫漫长路中在本科学习期间获得钢琴演奏、伴奏技巧和音乐感知力上的真正提升,是高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应该思考的问题。
钢琴伴奏可以分为钢琴正谱伴奏与钢琴即兴伴奏,钢琴即兴伴奏是在具备了一定钢琴演奏技术的基础后才能训练的技能。本文主要探讨如何从钢琴正谱伴奏中提高钢琴演奏与伴奏的能力,同时也为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即兴伴奏训练做铺垫。
(一)尝试“逆向思维”
根据人的认知发展水平,器乐的学习应该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对于青少年而言,通过反复、长时间的肌肉性记忆训练一些纯技术性的内容,可以使其演奏技术得到提升,进而稳步发展,也就是形成所谓的“童子功”。钢琴演奏是技能型的专业,需要经历长时间系统学习和练习才能达到一定演奏水平。高校培养本科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目的是让其成为一名中小学音乐教师,音乐教师除了需要运用乐器、设备等教学工具外,还需要演奏、演唱,而在音乐教学课堂中,演奏能力最直接的体现方式就是钢琴伴奏。在对音乐教育专业学生进行钢琴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直接让其学习优秀的声乐正谱伴奏,这既能逐步提高其演奏水平,还能让其掌握即兴伴奏中需要运用的各种伴奏技能,把音乐教育专业本科钢琴课程培养的“结果”变为教学的“起点”,因为钢琴伴奏能力才是他们需要的求职技能。所以,可以尝试“逆向思维”,从传统的练习曲、复调曲、奏鸣曲以及乐曲的传统教学模式中另辟蹊径,探索能提高音乐教育专业学生钢琴演奏与伴奏技能的路径。
(二)重视“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一词出自清·郑观应《盛世危言》:“别类分门;因材施教。”可以把“因”解释为根据,“材”是资质,“施”是施加,“教”是教育。早在孔子的教学中,因材施教就有所体现,它也是近现代教育中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该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的素质,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各个学生特点进行针对性教学,旨在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其知识面、理解力和联想力都会日趋丰富,教学内容不应该只为提高演奏技术,而应该更多着眼于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表达方面的能力。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一项职业技能,职业技能培训也要“因材施教”,应根据国家教育目标来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在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小课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演奏水平布置相对应的作品练习,这是实施“因材施教”教学原则最贴切不过的方式。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依旧存在不惜“拔苗助长”来加大演奏作品难度、忽视学生实际演奏能力和音乐理解力的情况,这会使得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教育最终成为业余钢琴教育或“应试教育”模式的演变与继续,也会在无形中肯定这种不正确的教育模式。
(三)探寻“另辟蹊径”
人们能感觉音乐的存在,因为它是以产生音响为刺激信号传入到人们的听觉神经中的,其通过有序的声音信息处理再反馈到大脑,从而形成了感知输入、记忆储存和思维加工的条件反射机制,人们对于经常听到的音乐自然会更容易接受和理解。钢琴技巧的获得需经过动作的反复练习和实践的积累,所以钢琴的练习经常被形容成枯燥乏味的。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思索并探寻既能让学生对钢琴练习有积极性,又能使其掌握钢琴演奏技巧的新途径。
我国近现代的优秀作曲家,结合西方作曲手法独具匠心地创作了大量中国艺术歌曲,并为之精心编配了艺术性极强的钢琴伴奏,运用钢琴伴奏构建出了如诗如画般的意境,并编配富于变化的和声音响与歌曲,将其融为一体,使歌曲的意境和神韵得到了极大丰富和拓展,使之在艺术歌曲中拥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由于这些音乐独具民族特性,所以学生在弹奏时更易于感悟其中的音乐韵味和意境。因此,让学生从中国艺术歌曲钢琴伴奏中掌握钢琴演奏与伴奏的技巧,既能激起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又能使其在练习中汲取养分,提高演奏的技术和分析乐曲、感悟音乐的能力。同时,这还能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将即兴伴奏的综合知识得以学习和实践,使他们寻找到演奏的自信与乐趣,提高自身的钢琴伴奏水平与音乐教育综合素质,增强学习钢琴的主动性和实践性。
笔者将中国艺术歌曲钢琴伴奏加入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实践中后发现,原本那些钢琴演奏基础比较差、练琴缺乏积极性的学生其实拥有着很大的潜力,尤其在遇到具有一定技术难度的地方,他们会主动积极地请教老师,并勤加练习将之攻克。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为基础差、练琴缺乏积极性的学生们开辟出一条爱上练琴的道路,提高他们伴奏和演奏的能力。
二、运用中国艺术歌曲提高钢琴伴奏能力的途径
钢琴伴奏需要弹奏者掌握一定的音乐理论知识,如:熟悉各种调式、调性、和声、配器等,并通过适当的演奏技能来呈现。因此,通过中国艺术歌曲钢琴伴奏谱有目的性地训练学生的演奏和伴奏技能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一)有针对性地训练伴奏技能
在进入大学前的培训阶段,由于参加艺考的缘故,学生弹奏的曲目普遍具有一定难度,虽然在这期间学生或多或少掌握了一些基本演奏技巧,但在进入本科学习后他们却会发现,由于之前过度关注曲目难度,自己忽视了基础的演奏技巧和音乐表现方面的训练,并没有系统、明确的学习目标。“在钢琴教学中对学生的音乐训练必须贯穿于演奏技巧学习的始终”,然而钢琴曲数量浩如烟海,本科学习时间又有限,所以,有针对性地进行伴奏训练是针对这些学生学习现状的最佳教学方式。
1.伴奏旋律形式的训练
中小学音乐教师在音乐课上教授学生演唱歌曲时,要做到把歌曲的旋律、节奏、音乐情绪表达明确,因为运用不恰当的弹奏方式会使歌曲失去感染力。
众所周知,歌唱的旋律都是以单音形式呈现的,但是钢琴伴奏总是以单音的形式弹奏旋律会使整体效果缺乏音乐性。因此,在钢琴伴奏中表达旋律应该不仅限于单音的呈现形式,还应有八度、双音、和弦、装饰性旋律等,可以运用中国艺术歌曲钢琴伴奏训练学生对歌曲旋律的不同表现,使之能够在伴奏中运用多种形式来表现旋律,用手指“唱出”旋律。例如:《花非花》钢琴伴奏中的高声部和歌唱旋律一致,但是由于中声部的存在,演奏者右手不仅要做到使歌曲旋律连贯有起伏,同时也要兼顾中声部的音量控制,看似简单又传统的钢琴伴奏,却能够训练学生分辨伴奏声部和控制声部的能力。再例如:《玫瑰三愿》钢琴伴奏用了双音以及柱式和弦的方式控制住歌唱的旋律音,所以在弹奏时,演奏者必须运用技巧突出右手掌控的高声部的旋律音,和声的加持会使得音响效果丰满,但是整体音响又不能弹得过于嘈杂,要根据歌曲的情绪控制好音色,弹出柔美的音效。
2.伴奏织体和音型的训练
笔者在多年的钢琴教学中发现,钢琴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在纷繁的钢琴练习曲、篇幅庞大的奏鸣曲、识谱困难的复调曲和技巧多样的乐曲中摸索和积累钢琴演奏技术,会把练习伴奏的时间压缩。并且,在即兴编配钢琴伴奏时,由于他们接触的各种钢琴伴奏音型较少,所以经常会产生一种无从下手的感觉,这不利于实现本科音乐教育目标,也不能满足学生之后的就业需要。
如何在即兴伴奏中编配合理的伴奏织体,弹好千姿百态的伴奏音型,可以通过对中国艺术歌曲钢琴伴奏中的各种伴奏音型进行系统练习,分析和声、控制音色、进行踏板训练,准确地把各种演奏技巧和伴奏知识运用到歌曲伴奏之中。通过练习,学生可以掌握一定的钢琴演奏与伴奏技巧,能根据音乐的风格熟练编配伴奏音型,最终达到音乐课程的钢琴伴奏要求。
3.踏板运用的训练
“踏板是钢琴的灵魂”,延音踏板(右踏板)可以使音乐的旋律线条更连贯优美、力度和音色更富于变化、音响共鸣更跌宕起伏。因此,学会运用延音踏板也是一项重要的演奏技能。
根据中国艺术歌曲钢琴伴奏中歌曲的音乐特性恰当地设计、合理地安排右踏板的运用,可以使学生接触并掌握踏板的各种用法。例如:在前奏和间奏即将结束进入主题旋律时,把踏板完全放开后再进入主题部分,可以做前奏、间奏与主题间的切换点;在表达节奏感强烈的音乐时,可以用重音踏板踩在音乐的节奏重拍上,增强节奏弹性;在表达欢快喜悦情绪的音乐时,可以运用点踩式和碎踏板,使音乐的音响清爽又不干涩;在气息悠长的旋律中,运用切分踏板(又称为音后踏板)可以使音乐的效果更加连贯、流畅和抒情;在一些需要烘托气氛、推动音乐发展的高潮部分,以及具有强烈收束感的结尾部分,右踏板都可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激发创造力与提高综合能力
钢琴是音域最广,音色最富于变化,技巧繁多,涉及乐理、和声知识最丰富的乐器,它是公认的乐器之王,是声乐演唱、合唱和器乐协奏首选的伴奏乐器。因此,培养学生伴奏方面的综合能力很有必要。
1.提高识谱能力
识谱能力的培养对于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在钢琴演奏和伴奏方面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要知道,准确地识谱就如同上学必须正确地学会认字一样,其不仅是准确地把握音高、节奏、力度变化的基础,还能提高学生理解并表达各种音乐术语等方面的能力。作为未来的音乐教师,正确传递音乐的风格和思想是其理所应当具备的基本技能,不能把本身欢快的歌曲弹得十分悲伤,又把抒情优美的歌曲弹得慌乱无章。在中国艺术歌曲中有各种音乐情绪的歌曲,钢琴伴奏部分有丰富多样的音乐节奏,还有常用的音乐术语和各种力度符号,由于有歌唱部分,所以学生还应进行声乐演唱和钢琴伴奏三行谱的识谱练习。
演奏基础薄弱的学生在训练节奏时,可以选用钢琴伴奏部分运用了传统技法来模仿流水、打更、雨滴、叹息、鸟鸣等易于理解而且比较平稳的曲目,例如:《我住长江头》《红豆词》《思乡》《春思曲》等;演奏技术相对成熟的学生在训练节奏时,可以选用钢琴伴奏部分运用了现代技法、更突出音乐美学、音乐内涵更复杂多样的曲目,例如:《大江东去》《想亲娘》《小河淌水》等。
2.激发联想力与创造力
钢琴演奏是指演奏者利用自身的综合能力使音乐从抽象的音乐符号变为形象化的音响效果,这个过程需要演奏者积累一定的技术,并与想象力结合,把音乐风格、音乐场景用音响的形式创造出来,让听众感受到音乐中的欢快、悲伤、愤怒、忧郁等情绪,并与之产生共鸣。“钢琴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音乐表现力的角度来认知演奏技巧,使学生能够从演奏技术的禁锢中解脱出来,成为一种学习钢琴的自觉意识。”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大多不具备高超的演奏技术,不能很好地完成难度太大、音乐思想抽象并且太深刻的作品,利用中国艺术歌曲钢琴伴奏来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歌词内容,把握好歌曲的音乐性和意境感,达到从音乐表现力的角度训练学生演奏技巧的目的。中国艺术歌曲钢琴伴奏中的音乐美学内涵丰富多彩、音乐形象千姿百态,这能够在钢琴伴奏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民族同理心,使他们根据实际演奏情况努力塑造音乐形象,激发想象力,掌握更多的色彩变化,拥有对音乐表达的创造力空间。
“要重视对学生艺术思维的启发,培养学生主动对诠释音乐内涵的思考,优秀的钢琴教师在教学中能够把演奏技巧和音乐修养两者完美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既有无懈可击的演奏技巧,又有丰富内涵的音乐修养。”通过启发学生联想歌曲意境的画面感思维方式达到演奏技术的学习,例如:四川民歌改编的艺术歌曲《槐花几时开》的钢琴伴奏在两处间奏部分用了同样的带小连线的十六分音符,但一个描写了母亲,一个描写了女儿。演奏力度从渐强到强,形容由远及近的焦急脚步声,描写了母亲的形象,结尾处音乐力度和速度的变化传神地刻画了女儿由期盼、慌乱到平静的心理活动脉络,使音乐具有了生命力和感染力。这首作品从音符上看起来虽然是同样的节奏和伴奏音型,但是根据角色的不同,其所要表现的音乐内容发生了变化,教师可以通过对作品的故事性构建与生动描述,引导学生进行艺术性联想,对抽象化的钢琴伴奏内容进行形象化的场景再创造,根据音乐本身故事性的发展去认知演奏技巧的合理运用和自觉表达,在联想中培养对音乐的感受力和再创造能力。
3.重视协作实践培养演奏心理
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有些学生上台时因为缺乏自信心和专注力,心里会非常紧张,从而会影响到最终的演出效果。演奏心理的培养是一个复杂和漫长的过程,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就应该对其加以重视和培养。要使学生做到上台时信心十足、心态平和,首先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技术能力选择适合的曲目进行练习,只有使其在演奏技术上驾驭自如,才能做到对其心理的调控。其次要培养学生在每次上台演出后进行自我反思的能力,让其经常与老师和同学进行沟通和总结,取长补短。还要培养学生演奏时的专注力,很多学生在练习过程中经常会处于分心的状态,以为自己已经将曲目练熟,但其实他们只是拥有一些惯性动作记忆,一上台还是会因为紧张而导致惯性动作失调,出现无法正常演奏的尴尬状况。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技术水平选择伴奏曲目,让他们在熟练的基础上进行自弹自唱,或与演唱者合作,增强其钢琴伴奏实践能力,让他们从实践中领会歌声,与歌唱协调一致,加强交流沟通,训练自身在聆听和演奏时的专注力,提高自我钢琴伴奏能力,达到在上台时能够掌控心理的目的。
(三)提升音乐表达能力
“大学音教专业钢琴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钢琴音乐表达能力——未来音乐教师应当具有的综合素质。”这些未来的人民音乐教师,他们对音乐进行诠释的能力影响着中国下一代孩子的音乐综合素质。要提高他们的音乐表达能力,包括音乐、艺术、文化等综合素质。应该改变传统的钢琴教学理念和模式,“现代教育理论提倡学习的主动性、情境性和协作性等教学原则,这对于改变传统的钢琴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具有重要意义,现代教育理论在当代钢琴教育领域中越来越体现出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艺术歌曲钢琴伴奏的音乐情感内容丰富,可以通过钢琴的音响变化渲染出各种氛围,刻画苦难的生活与对爱情和美好生活的向往,还可以创造出如诗如画般的场景。学习借鉴歌词的内容与伴奏技巧相结合去感受和表达歌曲的音乐美,发挥钢琴在音乐中的声音造型、景色描绘、形象刻画、情感渲染等方面的作用,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所演奏的音乐不仅是场景的策划者,还是音乐氛围的创造者,更是对音符所隐含音韵的朗诵者,让作品成为作曲家内心声音的传达者,这正是对音乐表达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三、结语
中国艺术歌曲钢琴伴奏的文化内涵和音乐内涵都易于理解,并且趣味性较强,在本科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中对其进行学习,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避免钢琴学习过程中的枯燥乏味,这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可以起到帮助和指导的作用。这些作品极具情境性,易于使学生对音乐情景有具体、形象化的想象思维,能够让学生在音乐的表达上更加主动和自由,这不仅训练了学生的联想与思维能力,而且扩大了其想象的空间,改变了传统的“灌输”和“模仿”的钢琴教学模式。当伴奏者与演唱者进行合作时,教师与伴奏者和演唱者应进行分析探讨,这是教学相长和取长补短的过程,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培养学生伴奏与演唱间的协作性,还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综上所述,对本科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运用中国艺术歌曲钢琴伴奏有的放矢的教学方法,既能够避免枯燥乏味的技术训练,又能使学生获得钢琴演奏、伴奏和音乐表达的综合能力,并在学习实践中使学生的伴奏能力和经验得到累积,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增加其就业成功的机会。
参考文献:
[1]周为民.我国钢琴教学若干问题的研究与思考[J].中国音乐(季刊),2012(04):159-165.
[2]毛滨滨.大学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方法探讨[J].音乐探索,2011(02):138-140.
[3]田蜜.以“琴”传“情”—情感元素在民歌改编艺术歌曲中的体现[J].四川戏剧,2018(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