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钢琴曲《皮黄》的创作特色与演奏技巧解析论文

钢琴曲《皮黄》的创作特色与演奏技巧解析论文

154

2023-08-17 09:49:26    来源:    作者:liuhong

摘要:钢琴曲《皮黄》是一首将京剧音乐元素巧妙融合到钢琴演奏的作品,具有独特的中国风格。该曲的创作特点体现在曲式结构、模拟京剧伴奏乐器和速度变化等方面。在演奏技巧方面,需要熟练掌握节奏节拍、京剧音色模仿和合理运用踏板等技巧。该曲的贡献在于丰富了中国钢琴音乐的内容和形式,展示了中西文化的融合和交流。它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是钢琴爱好者和音乐学者深入研究的重要作品之一。

  摘要:钢琴曲《皮黄》是一首将京剧音乐元素巧妙融合到钢琴演奏的作品,具有独特的中国风格。该曲的创作特点体现在曲式结构、模拟京剧伴奏乐器和速度变化等方面。在演奏技巧方面,需要熟练掌握节奏节拍、京剧音色模仿和合理运用踏板等技巧。该曲的贡献在于丰富了中国钢琴音乐的内容和形式,展示了中西文化的融合和交流。它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是钢琴爱好者和音乐学者深入研究的重要作品之一。

  关键词:张朝  钢琴曲《皮黄》  创作特征  演奏探究

  尽管钢琴是一件外来乐器,但它在中国拥有广泛的民众基础,在长期的历史传承和发展过程中,中国的作曲家凭借着自身的聪明才智和对美的追求,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钢琴作品。这些作品并不仅是把外来音乐模仿过来,而是在后来的发展中逐渐加入了独特的中国元素,打造出了充满魅力且独具特色的钢琴音乐。著名作曲家张朝结合自己的创作经验成功将京剧中的音乐元素与钢琴演奏融为一体,创作了钢琴曲《皮黄》。为了把这首钢琴曲中所呈现出的中国传统艺术之美演绎得更加真实,钢琴演奏者需要熟练掌握京剧伴奏乐器和踏板的使用方法,注重把京剧西皮二黄旋律与钢琴演奏交融在一起,这样才能实现钢琴演奏和中国传统音乐艺术的完美融合。

Dingtalk_20230817094810.jpg

  一、钢琴曲《皮黄》的创作特色

  (一)曲式结构

  曲式结构是钢琴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决定了钢琴曲的整体形态和音乐表现力。在《皮黄》中,作曲家精心设计了曲式结构,分为导板乐段、原板乐段、二六乐段、流水乐段、快三眼乐段、慢板乐段、快板乐段、摇板乐段、垛板乐段和尾声乐段十个部分。

  导板乐段(第1~7小节),是该曲的开头部分,它采用了bE宫调,为整个曲子营造了一种明快而轻松的氛围。通过三次出现的颤音和舒缓的旋律,作曲家将美好童年的回忆表达得淋漓尽致,使听众在音乐中可以感受到美好的童年时光。在导板部分的亮点是长琶音的运用,它使得整个旋律更加流畅,也表现了对自由的无限向往。

  原板乐段(第8~25小节),这部分延续了导板乐段的bE宫调,旋律风格依然采用了颤音,同时需要双手良好的配合,表现出旋律的流畅性。在高音部分,作曲家还模仿了古琴,通过音乐形式的表现,将童年的回忆展现得淋漓尽致。

  二六乐段(第26~51小节),作曲家运用了变奏处理的手法将京剧西皮的旋律进行了改编,并通过钢琴的表现形式表达出自己的音乐理解。同时,左手的bB徵音模仿了板鼓的节奏,给整个旋律增加了一份鼓点的感觉,让听众感受到更为强烈的节奏感。右手则使用滑音,仿照胡琴的演奏方式,表现出作曲家对于传统音乐的热爱和追求。

  流水乐段(第52~66小节),这一部分节奏快于二六乐段,描绘了云南滇池的美丽风光,通过快速流动的十六分音符表现出了流水的形象,让整个乐曲更加生动有趣。在第62小节,右手的双音表现出了回忆中的情感流露,使得乐曲更富有感染力。这种情感的表达,让听众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作曲家的音乐理念和创作灵感。

  快三眼乐段(第67~86小节),快三眼部分的调式发生了变化,采用了bB徵调式,旋律快速、有力,充满了青春的活力和冲劲。演奏时需要双手协作,十六分音符的演奏效果饱满,仿佛京剧中的打击乐和弹拨乐。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第84小节中的第二个音中,作曲家用“sfz”标注指示可进行拳奏,这强化了作曲家情绪的高潮,并为后续的抒情做好了准备。整首曲子变化丰富,充满着不同的情感表达。

  慢板乐段(第87~101小节),慢板是京剧唱腔中最缓慢且最充满想象力的一种。它运用bG宫bE羽调—E宫—C徵的音调,勾勒出了大自然和大观楼的景象。从第87小节到第93小节,音乐节奏十分多样化,右手高音的音程达到两个八度之长,营造出了一种迷离的情感氛围。第94小节则模拟了一种钟声的效果,给人一种深沉、神秘之感。整个慢板部分的变化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快板乐段(第102~133小节),描述作曲家青年时期经历的京剧唱腔。在这段音乐中,出现了多次转调。其中,第102到110小节采用了A徵调—B羽调式,第111小节则通过五个小节的过渡和前一句的三度模进,转化为#C徵调—D羽调式,情绪更加激烈。而在第128小节,音乐则传达了作曲家情绪逐渐平静的具体变化。

  摇板乐段(第134~175小节),通过模仿武打场面,表达了对前辈的崇敬之情。这段音乐采用了bA宫F羽调,主旋律从上方传来,仿佛是远处传来的人声。同时,中低音部也注重体现延音和滑音,加入了托卡塔、刮奏、震音等技巧,使得整个段落更加密集。这些技巧不仅生动地表现了作曲家内心的紧张、焦虑和躁动,也使得音乐更加生动鲜活。

  垛板乐段(第176~255小节),垛板乐段以G宫调式为主旋律,在表现京剧曲调中小碎步的韵律上极为巧妙。作为《皮黄》中最快的部分,这段乐曲综合了西皮和二黄两种京剧唱腔,使整个曲子的情感达到了顶峰,展现了作曲家高超的艺术天赋和音乐表现力。

  尾声乐段(第256~270小节),尾声乐段是《皮黄》的结束部分,以降E宫调式为主调,即使在传统的京剧曲调中,这段乐曲也不常见。作曲家挑战传统,在其中加入了这一部分。通过运用柱式和弦的转换,创造了音响上的冲击效果,突出了乐曲的宏伟气势。同时,回顾了整个曲调的主题,凸显了民族精神的力量。

  总之,《皮黄》这首钢琴曲的曲式结构非常丰富、复杂,音乐风格也非常独特、精致。它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和西方现代音乐元素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展现出作曲家深厚的音乐功底和细腻的情感表达。这首曲子不仅成为中国钢琴作品中的经典之作,也为中国音乐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模拟京剧伴奏乐器

  作曲家以京剧皮黄腔为基础,巧妙地将钢琴演奏技巧搭配京剧的文场与武场乐器,创造出了一种别具一格的独奏风格。一般而言,京剧的伴奏分为文场和武场两类,文场通常使用弦乐器和管乐器两类,如京胡、京二胡、月琴、三弦等;武场则更为重视打击乐器,如大小锣、板鼓、铙钹等。而《皮黄》作为一首钢琴独奏曲,却能巧妙地表达出两类乐器的音效,既有弦乐器旋律的流畅,又有打击乐器节奏的稳定,足见作曲家的独特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皮黄》这首钢琴独奏曲中,作曲家通过巧妙运用京剧伴奏乐器的模仿和创新手法,以此来模仿京胡的短腔起奏。特别是在二六乐段和摇板乐段,左手部分利用板鼓的鼓点,与右手的弹拨和拉弦乐器相呼应,声音集中清晰。而在摇板乐段,作曲家巧妙地运用四个不同声部的高低穿插,将钢琴音色转化为京剧的伴奏效果,令人仿佛身临剧场,聆听京剧的华彩表演。就高声部而言,主要是类似于人声的声腔,无助而又凄凉,亮点在于拖腔,以鼓点充做节奏;中音和低音部分则呈现出京剧中拉弦和弹拨乐器的音效。作曲家在曲目的创作中充分利用了钢琴的音色特点,成功将京剧的独特韵味与钢琴独奏相融合,创造出独一无二的音乐风格。

  在二六乐段,张朝刻意模仿京胡的滑奏及揉弦效果,巧妙地设计小二度倚音,使钢琴的音色更接近京胡的音色,增强了东方音乐的味道。在快三眼乐段,他又模仿弹拨乐器的演奏效果,通过第69、70小节的设计,将钢琴的音色融入京剧的伴奏效果中。在垛板乐段,他运用拉弦乐器的演奏效果,巧妙地将钢琴的音色从低到高升调,使情绪更为饱满、更为激昂。作曲家在创作曲目时,充分利用钢琴的音色特点,巧妙模仿京剧伴奏乐器的音效,从而使整首曲子更具东方音乐的魅力。在二六乐段,他运用左右手的配合,在钢琴上模拟了京剧中板鼓的鼓点和京胡的滑奏及揉弦效果,让钢琴音效更为贴近京剧;在快三眼乐段,他又运用了不同的技巧,让钢琴伴奏更为多样化,增强了音乐的层次感。整个曲目充满了东方音乐的韵味,展现了作曲家对中华音乐文化的热爱和创造力。

  (三)速度变化

  在《皮黄》这首钢琴独奏曲中,速度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通过不同的速度变化,不同的情感和情绪可以得到充分表达。整首曲子被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快速、中速和慢速部分。在导板乐段,演奏者可以自由发挥,但需要注意保持速度的弹性范围,不可过于松散。而在原板乐段,标记为“平静安宁”,表示平静安宁,演奏者应将速度控制在46以内,主要呈现主题材料。在二六乐段中,标记为“欢快天真,稍快”,表示纯真无邪,演奏者需保持速度在116范围内,并加强演奏,以进行整个曲子速度的显著变化。在流水乐段,演奏者需按照“轻快活泼”标记的要求演奏,利用快速的十六分音符将童年嬉耍的欢愉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快三眼乐段中,速度逐渐上升,达到232,演奏者需按照“快速而有活力”标记进行演奏,让主题旋律更加生动有力。此时,整首曲子的情感已经在前两个部分的主题旋律中积累,达到了情感的高潮。

  行至慢板乐段,它从“幻想稍自由”的63缓慢降至“仿钟声”的50。这段旋律节奏缓慢,流露出作曲家对童年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回忆。它描绘了一个宁静的场景,有小溪流淌,微风拂过,鸟儿鸣叫,花香四溢。通常被视为过渡部分,将整首曲子的前后两个部分连接在一起,产生了明显的对比。

  快板乐段呈现了一次意味深长的速度变化,从之前的50猛烈上升到184,同时加入了新的主题材料,速度标记为“快速而决断”,表达出决断而坚定的情感。这种速度变化与之前原板乐段形成了鲜明对比。在摇板乐段,速度不断加快,甚至达到了276,音乐反复演奏着声部主题,行进如同京剧的人声拖腔,展现出悠扬而缓慢的表演效果,速度标记为“快速而急促”,象征迫切而着急的演奏。在垛板乐段,速度达到全曲最快的速度288,表达出强烈的情感愤慨,作曲家使用了最急板的速度,从“快速而傲慢”变成“快速”。而尾声乐段的速度再次降下来,缓慢地进行,速度标记为“明亮的行板”,感觉华丽闪耀。

  二、钢琴曲《皮黄》的演奏技巧分析

  《皮黄》这首钢琴曲是张朝独特的中西融合艺术风格的代表作之一,因此,演奏者需要具备更高的演奏技巧和表现能力。需要深入领悟京剧唱腔的特点,并将钢琴演奏技巧与之完美结合,创造出情感与音乐的完美共鸣。

  (一)熟练掌握节奏节拍

  演奏钢琴作品时,通常需要非常严格地按照规定的节奏和节拍进行演奏,不能出现任何偏差。但是,在中国民族音乐中,演奏者更多注重演奏意境,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境进行适度变化,以使整个表演更具有弹性。因此,在演奏《皮黄》时,钢琴演奏者需要同时掌握中西方乐器演奏规则,并熟练掌握京剧西皮和二黄唱腔的节奏和节拍特点,以使钢琴演奏的情感表现能够与整个曲调风格相匹配,真实表现作曲家寄托在《皮黄》中的情感。在演奏过程中,导板乐段的节奏通常以散拍子为主,但仍需保持整体的紧凑度;原板乐段则进入主题,节奏不应过快,但演奏者可根据需要适度变化,以表现出京剧唱腔的韵味;二六乐段的节奏较为稳定;流水乐段通常以一拍子为节奏,整体节奏应流畅;快三眼乐段则经常采用四拍子,连接段则应更具弹性,使整体节奏回归稳定;慢板乐段则需表现出抒情的演唱感觉,演奏者对节奏的处理不应过于僵硬;快板乐段以二拍子为主;摇板乐段的节奏比较自由,演奏者需注重中低音部分的节奏,使整体节奏更具紧张感;垛板乐段通常以一拍子为节奏,演奏者需掌握不同阶段的变化,以使整个节奏有所变化;尾声乐段则通常采用四拍子,演奏者应注重处理极快的节奏。

  (二)京剧音色模仿

  京剧常见的伴奏乐器有武场乐器如板、堂鼓等,文场乐器如京胡、月琴等,也称为“四大件”,这些伴奏乐器为京剧注入了灵魂,是表演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在《皮黄》这首作品中,极具民族特色的表现就是对京剧伴奏乐器的模仿,主要运用到了京胡、板鼓、锣鼓等。

  导板乐段中的三个颤音与倚音,是在模仿京剧伴奏乐器中的京胡,颗粒性明显,犹如清晨森林中的鸟鸣声清脆婉转,亦是在表达作曲家对家乡美景的情感抒发,演奏时需注意手指的颤动要张弛有度,以此来模仿京胡的短腔起奏,装饰音要轻快明亮,将重点放在主音上,第二句一气呵成,仿佛是模仿弦乐的灵动,手指快速移动,精准找到音位。

  在古典音乐作品《皮黄》的二六乐段中,演奏者的左手模拟了板鼓的敲击声,并且需要掌握好乐曲的节奏感,让左手乐段显得短促而流畅。同时,左手的旋律加花部分则是模仿京二胡的特色拖腔,与右手音乐形成了和谐呼应。相比之下,右手需要发挥出更均匀、清晰、集中的高音效果。

  而在快三眼乐段,演奏者需要模仿弹拨乐器的音效,如月琴和三弦。这些传统乐器的音色豪放,可以被单独演奏也可以成为伴奏。在表演过程中,演奏者需要用力控制手指,注意弹奏技巧,以完美地传达出青年作曲家在时代潮流中洋溢的形象和情感精神。在快板乐段中,演奏者会遇到两个脆的音效。这种方法是为了模仿打击乐器的音效,让演奏者能够呈现出京剧伴奏乐器中鼓的演奏风格。表演的时候要像敲鼓一样有力,掌握好音乐的独立性。在乐曲中还有二度音程,它模仿鼓点的效果,会让人们有一种果断、热烈的听觉感受。

  京剧中的摇板,是一段极具特色的乐曲,其独特之处在于通过模仿打击乐器的独特韵味,将自己独特的风格彰显得淋漓尽致。高音声部则呈现出戏曲唱腔的效果,并且是整段乐曲的主要部分。需要演奏者在表现时,音色饱满,节奏紧凑、旋律优美婉转,使人感受到强烈的音乐感染力。中间声部则模仿京胡的“紧拉”,通过巧妙的旋律变化来体现京胡特有的音调和音色。在演奏过程中,需要运用灵活的贴键技巧,完美控制演奏效果。而低音部分则呈现出板鼓的韵味,给人一种紧张感,同时也与其他声部形成明显对比,体现出这首曲目独特的特色。同时,在摇板乐段和垛板乐段的过渡处,作曲家采用了托卡塔这一音乐形式,通过使用增四度和减五度的不协和音程,充分体现出托卡塔的自由激情与感受。整个伴奏效果生动而形象,更深刻地诠释了这首乐曲的魅力和内涵。通过这种多重组合的伴奏方式展现出京剧的特色和魅力,也为观众带来了独特的视听感受。

  (三)合理运用踏板

  在张朝钢琴曲《皮黄》的演奏中,踏板被视为一个重要的演奏元素,其合理运用能够增添音乐表演的美感。延音踏板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表演二六乐段时,演奏者需要注意合理运用延音踏板。这个过程中,不能踩实搁板,而应该踩下一半,这样才能真正呈现出板鼓的回音音效。同时,弱音踏板是营造音乐意境的关键工具。在快三眼乐段的最后一小节演奏时,通过运用弱音踏板,演奏者可以表现出情感的转变,使得音色变得更加柔和。演奏者需要在根据曲谱合理运用踏板的同时,依据自己的情感理解,灵活调整演奏方式,从而让整个表演更加准确而生动地表达出中国民族音乐独具的悠扬情感。

Dingtalk_20230817094823.jpg

  三、钢琴曲《皮黄》的贡献与价值

  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珍品之一,被广泛认为是中国卓越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素有“国粹”之誉。在清代乾隆年间,徽班走入北京,将多种艺术元素,如昆曲、秦腔等进行了有机融合,最终演变成为独具特色的京剧艺术形式。其中,皮黄作为京剧唱腔之一,同时也是传统戏剧四大声腔系统之一。皮黄以其柔美、婉转、细腻、舒缓的唱腔风格,被誉为“天籁之音”,在京剧艺术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独特的音乐语言,不仅传达了情感的细微变化,更凸显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皮黄也是京剧中较为复杂的唱腔之一,需要演员具备高超的演唱技巧和艺术修养,才能真正做到“声情并茂,妙不可言”。

  张朝先生的音乐作品《皮黄》是一首充满京剧元素,同时又融合了西方变奏的经典乐曲。它摆脱了传统的中国和西方曲式限制,巧妙融合了京剧传统艺术的表现方式和托卡塔形式以及不协调的音程,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风格,令人印象深刻、耳目一新。

  这首乐曲从引子部分的颤音开始,仿佛来自遥远的地方,慢慢地拉近了和听者之间的距离,进而引领听者去感受作曲家想要表达的往事。在西皮的出现和原板元素的平和安静中,仿佛让人回到了童年那纯真而美好的时光。而经典旋律的复刻在二六乐段中更是展现了京剧的特色,给听者带来了一场听觉盛宴。

  随着旋律的发展,旋律充满变化和张力,让听众在欣赏中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张朝先生将西方乐器钢琴与中国传统皮黄腔进行巧妙结合,充分展现出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这首钢琴曲音乐风格独特,旋律流畅,在描绘云南滇池美景和人的幻想时,将中西方音乐元素巧妙结合,形成了一幅别样的音乐画卷,让听众深刻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精髓。

  从现代美学研究的角度来看,这首现代钢琴曲的旋律价值与中国传统钢琴曲的现代审美哲学非常相似。传统的中国钢琴曲美学在强调音乐美的意象性的同时,注重古典钢琴手法的运用,追求内敛、含蓄的美感。《皮黄》这首钢琴曲则通过现代手法与京剧元素的融合,营造出别样的音乐审美趣味。优美的旋律和丰富的音响效果让中西方音乐元素的结合呈现得淋漓尽致,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其不仅是对京剧发扬和传承的重要作品,还是一部展现中华文化创造力的杰作。

  中国传统民族音乐在发展历程中受到了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当钢琴曲作为全新的艺术形式被引入中国后,给人们带来了全新的音乐体验。如何在创作过程中更好地利用钢琴这种乐器,将中国音乐元素与之融合,从而将中国音乐作品传递到世界各地,给全球各个民族带去中华文化的悠久之韵与独特魅力,一直是学界重点关注的问题。张朝的钢琴曲《皮黄》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其将钢琴曲与中国文化巧妙结合,创造出了更加深刻的音乐作品,展现了中国音乐的无限魅力。采用这种方法,可以更好地推广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让更多人欣赏和了解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四、结语

  张朝所创作的钢琴曲《皮黄》,成功地将京剧的板式变化、节奏节拍变化以及织体音响等艺术特点融入钢琴演奏中,让观众感受到了这两种音乐形式的完美交融。而演奏这首曲子时,需要善于灵活地运用京剧伴奏乐器和踏板,同时还要巧妙地将京剧西皮二黄旋律融入其中。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展现出钢琴演奏和中国传统音乐艺术之美的完美结合,让人们对中华音乐文化的瑰丽之处有更深刻而又全面的认识。


  参考文献:

  [1]张有平.张朝钢琴曲《皮黄》的创作特征及演奏探究[J].黄河之声,2023(02):92-95.

  [2]于兆林,陈星旭.钢琴曲《皮黄》中的京剧元素分析[J].戏剧之家,2022(26):25-27.

  [3]王彦喆.钢琴曲《皮黄》的创作特色与演奏技巧[J].艺术大观,2022(14):40-42.

  [4]下春泉.黑白键上的戏曲魂——钢琴曲《皮黄》的演奏技巧研究[J].艺术评鉴,2022(08):50-52.

  [5]白敬徵.张朝钢琴曲《皮黄》解析[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21(03):137-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