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书法复古现象下康里巎巎的书学发展论文

2023-07-25 14:00:27 来源: 作者:xieshijia
摘要:赵孟頫作为元代引领一代风骚的书法大家,其所提倡的复古之风对其后的元代书家书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康里巎巎便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位。在崇古的时代背景下,康氏既能尊重传统又能自出新意,其书学成就之高,与赵孟頫并称“南赵北巎”,他对元代后期乃至明代书法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将分为三部分进行研究,首先简述元代书法的复古现象,其次阐释在复古现象的影响下康里巎巎书学发展的历程,最后总结康里巎巎对后世书法的影响。
摘要:赵孟頫作为元代引领一代风骚的书法大家,其所提倡的复古之风对其后的元代书家书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康里巎巎便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位。在崇古的时代背景下,康氏既能尊重传统又能自出新意,其书学成就之高,与赵孟頫并称“南赵北巎”,他对元代后期乃至明代书法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将分为三部分进行研究,首先简述元代书法的复古现象,其次阐释在复古现象的影响下康里巎巎书学发展的历程,最后总结康里巎巎对后世书法的影响。
关键词:元代;复古现象;康里巎巎
一、元代书法复古现象
在《评书帖》中清代书家梁巘这样说道:“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梁巘对这上述几个朝代的书法艺术特征进行了高度总结概括,非常准确精练,因此广受后世书家学者推崇。其中“元明尚态”,主要指的是元明时期的书法风尚,更加注重对古人作品的临摹和效仿,将关注点更多放在字的形态上,并不像宋人那样注重个性的抒发。从这里可以看出元代书法更注重对于传统的学习,将复古放在了一个很高的位置上。
元代书法的复古主要表现在对于古法的追求,赵孟頫说过:“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从他的角度来说,字的结字、体势、形态可以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但对于毛笔的运用和笔法的学习上应当坚持古人的方法和原则。赵氏的这一书法审美观点深刻抓住了“笔法”这一核心要义,书法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对于“笔法”的追求是不曾停歇的。所谓的“笔法”并不是指对字形简单地描摹,追求妍丽之美,而是强调其内在所蕴含的传统内核,正所谓文质相生,相得益彰。在赵孟頫的这一主张下元代书家开始广泛地向古人学习,追求魏晋风度,总体来说,元代书法在赵孟頫的影响下呈现出了全面复古的趋势。
当然,元代书法走向复古并不仅仅是赵孟頫一人的功劳,这也与当时书法的整体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纵观历史发展的潮流,北宋时期由于“宋四家”的出现,书法被注入了浓厚的个性主义色彩,书法的抒情性进一步增强,文人写意的特征愈发明显。然而进入南宋以后这种个性的抒发逐渐表现为对于“宋四家”书法风格的效仿,原本对于个人性情和艺术追求的表达逐渐变为了对善书者习书风格的单纯模仿,因此其书法的艺术性和创新性也就大打折扣。宋高宗赵构曾在《翰墨志》云:“本朝人士,自国初至今,殊乏字画名世,纵有,不过一二数,诚非有唐之比。”这正是对当时这一现象的清晰认识。正是因为当时书法艺术发展陷入了这样一种尴尬的局面,因此进入元代后就必须另辟新径,为书法艺术的发展开辟一条新的道路,这也为书法复古现象的出现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从客观上看,虽然元代书法对于复古的追求将书法的发展重新拉入正轨,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不可避免地限制了书法个性的进一步发展,在对于古法纯粹的学习中,难免会出现思维的禁锢,当然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事物的发展很难做到两全其美,这也提醒大家在追求古法的同时也要不忘记对个性的抒发。除此之外,以赵孟頫为代表的元代人书风,所蕴含的清秀典雅、安然自得的书卷气息,也为后来文人书法在明清的深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体来说,元代书法对于古法的追求既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艺术发展的必然选择,而赵孟頫则是实现这一选择的关键人物,他所提倡的古典主义的书风,笼罩了整个元代,在以崇古为立场的审美观的引导下,书法更加崇尚魏晋人的风尚,推崇二王书法,在此基础上又上溯两汉、先秦,从古人经典中汲取营养,使得篆、隶、楷、行、草在元代得以充分发展,同时也深刻影响了元代书家的书学发展。如康里巎巎、虞集、柯九思等人,都在赵氏书学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钻研和探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特征,从而进一步推动了元代书法的革新与发展。
二、康里巎巎书学发展历程
赵孟頫作为引领元代书法风尚的艺术大家,他所提倡的复古的书学思想深受同时代其他书家的大力推崇,继而形成了以赵氏复古思想为核心的赵派书家群,康里巎巎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作为一名少数民族书家,书法史将他与赵孟頫齐名,冠之以“南赵北巎”的美誉,可见其书学成就之高,在元代乃至整个书法史上都是一位卓有成就的书家。他既接受了赵孟頫复古的主张,广泛取法古人,同时又融入自己的独到见解,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他的出现深深地影响了元代后期书法的发展。
康里巎巎(1295—1345),字子山,号正斋,为西域康里人。其父亲不忽木为元代初期的名臣,精通儒学,因此康氏受其父影响自幼学习国学经典、博览群书,受到了优秀的汉文化的滋养,为日后书学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康氏为人正直清廉,深得元代帝王赏识,一生为官,曾任秘书监丞,后任升秘书太监等职,在元文宗时期成为奎章阁的重要成员,为奎章阁的发展和书画作品的保存做出了重要贡献,除此之外他还推动了蒙汉文化的繁荣发展,促进民族间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说到复古现象下康里巎巎的书学发展,首先应该谈谈康里巎巎与赵孟頫之间的关系。康氏青年时期,历任承直郎、集贤待制,那时他是赵孟頫的下级,二人私下相处融洽,康里巎巎常常和赵孟頫一起探讨对于书法艺术的看法,其学书多拜赵孟頫所赐,在对于用笔的理解上深受赵氏观点的影响,向古人学习,领悟笔法的精髓。元代末年的文人来復诗云:“康里平章起燕族,貂帽狐裘面如玉,洒翰亲从魏国游,题遍宣麻数千幅。”也从侧面证实了康氏书法吸取了赵氏书法的精华,从而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赵氏复古思想的熏陶下,康里巎巎上追魏晋古法,在学古的同时其书法依然保持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刚毅质朴,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许多取法赵氏的书家最终往往会落入盲目模仿赵氏淡雅书风的俗套,究其原因是其并没有真正领悟赵氏用笔的真谛,只是停留在对字形、点画的单一模仿,长此以往,书法必然会走向媚俗,并无新意可言,然而康里巎巎在学习古法的基础上却能自出新意,其书法更多融入了米芾、王献之等书家爽利、潇洒的用笔,在赵氏清秀典雅趋向“中和”的基础之上又添入了几分飘逸痛快之气,这也使得他的书法在赵氏之后能够独树一帜,与赵孟頫并称“南赵北巎”。
康里巎巎的书法之所以能够跳出赵氏书风的笼罩,与他的成长环境有着密切关系,康氏的父亲十分看重儒学,儒学文化贯穿于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耳濡目染下,康氏自然会将儒学的礼仪常规谨记于心,在生活中处处谨慎,内心的激情和叛逆只能通过另一种方式抒发出来,书法对他来说便是不错的选择。通过书法,康氏可以将自己心中的情绪以艺术的形式表达出来,正是因为这样,他的作品也多了几分感情的色彩。纵观康里巎巎的书法作品不难发现,虽然在其中仍然可以看到许多赵孟頫的影子,但从整体风格上来说,他的作品更加偏向自由和躁动,与赵氏的平淡安稳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便是康氏书风的独特所在。
当然,康里巎巎书法风格的形成并非一日之功,而是一个漫长且复杂的过程,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于书法的学习也是一样的,只有自身的学识和涵养达到一定高度时,书法才能展现出不同常人的面貌。康氏的书法作品主要以行草书为主,其书学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早期主要指35岁之前,此时其书法的个人面貌还未形成,受赵孟頫的影响广泛施法古人;中期主要是指35岁至45岁之间,其间其书法风格逐渐走向成熟稳定,其留存的作品大量也集中于这一时期;晚期主要指45岁之后,这一时期康氏的书法风格已完全成熟,康氏将自己的个人性情进一步融入作品中,技法娴熟干练,用笔恣肆大胆,既有章草的内敛又有今草的奔放,展现了康氏书法的独特之美。下面结合作品对三个时期展开具体论述:
早期康氏作品整体风格清秀典雅,但用笔略显稚嫩,并没有成熟时期那么张扬洒脱,给人感觉略显规矩,这与书家学书早期主要忠于古人原帖有很大关系,这一阶段康氏在学习赵氏书风的基础上,又上追二王,领会其行草用笔的精髓,代表作品有《致彦中尺牍》《致彦中郎中尺牍》《定武兰亭序跋》等。《致彦中尺牍》是康氏早期作品的代表之一,从中可以看出用笔的灵活性逐渐加强,字形的结构变化丰富,对于草法的运用也更加娴熟。从“耳”“也”等字中不难看出有孙过庭《书谱》的影子,收笔处洒脱自然,更能反映出康氏书写中放松自由的状态,也从侧面说明此时他对毛笔的运用已达到了一定的程度。从整体章法上看,虽然看似字字独立,但字与字之间的联系却十分密切,大小参差、左右倚侧运用得十分巧妙,这与早前的《致彦中郎中尺牍》有很大的不同,前者虽然也是字字独立,但字与字之间的联系却并不密切,整体字形的取势上主要取斜势,有赵氏行书的意味,同时有些字形撇捺较为舒展,中宫收紧,更具黄庭坚行书的笔意,可以看出康氏对于宋人书法也有所涉猎。两幅作品对比不难看出,康里巎巎早期学书虽然受赵氏影响较深,但仍能从其他书家的作品中汲取营养,并不拘泥于某一种书家的风格,而是融会贯通,将自己的作品丰富起来,这种学书的方式使得康氏的书法能从一众名家中汲取所长,为其日后书法风格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除此之外,《致彦中尺牍》这幅作品整体的用墨也十分自然和谐,浓淡变化丰富,墨色上给人一种通透灵动之感,这在早期的作品中十分难得,说明康氏对于墨色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除以上两幅作品外,《定武兰亭序跋》作为一幅小楷作品在康里巎巎现存的作品中可谓难得一见,虽然只是简单的几行,却极具古拙淳朴的韵味,可以看出康氏在赵孟頫的影响下对钟繇的小楷进行了深入学习并融入自己的作品中,可见康氏早期学书时对古人作品的涉猎极为广泛,这对其书法日后取得更大的进步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康里巎巎35岁以后,其书风开始进入成熟阶段,经过早期对古人作品的深入学习后,对书法有了更深的认识,逐渐形成了有自己鲜明特点的书法风格。这一时期的作品风格不同于赵氏的秀美典雅,更多地追求潇洒畅快之意,与早期相比,个人特点更加明显,更能展现出北方民族豪迈奔放的性格,代表作品有《奉记帖》《谪龙诗卷》等,其中《奉记帖》以其用笔的精妙独到堪称是康氏书法中期的典型代表。《奉记帖》作为康氏写给友人的一封信札,从文字内容中不难看出康氏与友人浓厚的情谊,这也是书法艺术不同于其他艺术的地方,不光具有艺术性,同时还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从艺术的角度去分析:首先,该作品整体风格更加偏向灵动洒脱,这主要是因为康氏在书写中加入了更多的草法使得用笔上没有早期那种拘束的感觉,整体气息更加连贯。在对于草法的运用上能看出他更多地吸收唐代草书大家怀素的用笔特点,具有强烈的节奏感,线条的弧度进一步加强,给人以婉转流畅之意。其次,在章法的安排上大字和小字相互交织,并且有的字重心在左、有的字重心在右,这大大增强了字形的姿态,而且字的结构上也有收有放、有紧有松,为作品增添了几分生动活泼的趣味。除此之外,字与字的关系上虽然无明显连带,但笔画之间的联系却十分密切,这也使得作品的行气更加通畅,这些特点在康氏早期的作品中很难看到,说明康氏的书法相较之前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度。除了《奉记帖》外,《谪龙诗卷》也是康氏中期的代表之一,整幅作品用笔大胆,又如笔走龙蛇,可见康氏对于毛笔的运用已十分熟练,在书写中可以巧妙自然地处理字的结体、章法等,对于书法的认识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康里巎巎中期优秀的作品还有很多,这些作品所呈现的风格面貌与当时主流的书风形成了鲜明对比,康里巎巎在师从赵孟頫的同时又能跳出赵氏的藩篱,不难看出其是一位在书学上敢于创新、勇于突破的书家。
康里巎巎的书法经过前期、中期对古人广泛取法和自出新意后,其风格已独具个人特色,在45岁后,进入了个人书法发展的成熟期。这一时期康氏不仅在书法上成就非凡,其个人的阅历相较早前也更加丰富,对待人生的态度更加明确,所写的书法作品不只是单纯地展现熟练的技法,而是更多地融入了个人的情怀和意志,作品的“内在美”更加强烈,代表作有《李白古风诗卷》《渔父辞》等。《李白古风诗卷》是康里巎巎晚期最具个人特点的书法佳作,在作品中很明显地看到了章草的用笔。所谓章草即隶书的草写,是从秦代草隶中演化而来的新书体。可见作品中捺画的收笔处十分厚重,有隶书燕尾的特征,且起笔多露锋,有锋芒毕露之感,在行笔时善用铺锋,增强了线条粗细的对比度,这些都是章草用笔的体现,由此增加了作品苍劲古拙的韵味。当然,康氏在书写时也并非只运用了章草,其中也能看到今草的影子,如“月”“时”等字的处理上明显借鉴了怀素草书的处理方式。能将章草与今草相互融合,这样的书写风格在元代可谓是独树一帜,康氏将二者自然地结合在一起,可见其对今草和章草的特点已把握得十分透彻,并且能融会贯通,为自己所用。对比前期的婉约秀美,这幅作品的古拙苍健则更能体现出康里巎巎的内心世界,这种用笔上的洒脱率意更能折射出康氏潇洒奔放的性格,也更能展现出西北游牧民族驰骋原野的豪情壮志。
《渔父辞》也是康氏晚期的代表作之一,里面的用笔也体现了康氏晚期的风格特点,潇洒豪迈且不拘小节,而这幅作品更引人关注的则是其书写的内容。《渔父辞》为中国著名的大诗人屈原所作,大家所熟知的“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便是出自于此。这样充满豪情的诗文配上康氏潇洒的用笔,可谓是相得益彰,也将屈原心中那种郁郁不得志的心境表达得淋漓尽致。笔者相信晚年的康里巎巎定能同这句诗词产生心灵的共鸣,并通过自己手中的毛笔挥洒出来,这种文学与艺术的巧妙结合正是书法艺术的魅力所在。总的来说,康氏晚期的书法风格虽然更加大胆恣肆,更具创新性,但这种创新是建立在古法的基础之上的,其在变革中依然保留着书法艺术原本的内涵,并没有为了盲目地追求个性而丧失自我,这也是他的书法在元代能与赵孟頫比肩,并被后世所推崇的重要原因。
三、康里巎巎对后世的影响
纵观康里巎巎书学发展的历程,可以看到一位优秀书家所具备的基本素养,早年对于儒学的深入学习让康氏具备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师从赵孟頫后广泛施法古人练就了过人的书法技能,个人书风成熟后仍能在传统的基础上自出新意,这些都注定了康氏在书法上必定会取得异于常人的成就。在元代复古现象下康氏的书法在力求创新的同时依然保留着元代人的那份对于古典主义的审美追求,依然秉承着赵孟頫所提倡的全面回归传统的书学理念,其每个时期的书法作品都具有不同的风格特点,将个人的个性追求贯穿于书法发展的方方面面,是一位具有时代鲜明特征的书法大家,他的作品对后世的书法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康氏一生曾三次游历江南,并两次在杭州为官,一方面这使得他有机会接触到杭州的书法圈子,体悟江南地区浓郁的文化氛围,另一方面也让他的书法作品可以被更多人了解和接受,对这一地区的书家产生了深刻影响,其中以饶介和危素为主要代表。
饶介是元代末期有影响力的一位书家,其尤擅草书,他的草书汲取了康氏草书的苍劲率意,又取法怀素和王献之,点画在飘逸洒脱中又保留了几分遒美,在字形方面去倚侧之势,极富变化,深受康氏行草书的影响,与此同时他的作品中也不乏章草的用笔,这也是受康氏的启发,为作品增添了些许稚拙的趣味,代表作有《五言古诗卷》《七绝诗卷》等。饶介博学多才,不仅擅长书法,而且在诗词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因此在江南一带的文化界颇具影响力,在他门下也有众多求教的弟子,明代“三宋”中的宋克、宋广便在其中,在饶介的影响下,宋氏兄弟的书法也继承了康氏的笔意,并且上追古人,融会贯通,开创了明初书法的新风尚,可以说康里巎巎也间接推动了明代书法的发展。除了饶介以外,危素作为康里巎巎的弟子,他的书法在康氏的影响下上追晋唐,深得古人之法,在楷书、行书、草书方面均有所造诣,但现存作品较少,很难知其全貌,只能从书史中略知一二,可以肯定的是,其书法也是在康氏的影响下取得了长足发展,并影响到了明代的一些书家。可以说康里巎巎、饶介、危素等人对元明两代书法的传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结语
书法作为传统文化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在文化发展进程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康里巎巎作为元代书法的杰出代表深深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学书人,他的书学观点和书法风格值得借鉴和学习,同样,他那种不忘初心、勇于创新的精神也值得去发扬和传承。在书法的学习中,要学会走进经典,努力从经典中汲取养分,更要学会走出经典,在经典的基础上开拓创新,结合时代的需要,创作出更多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书法作品。
参考文献:
[1]梁巘.评书帖[A].历代书法论文选[C].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7.
[2]赵构.翰墨志[A].历代书法论文选[C].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7.
[3]黄惇.中国书法史·元明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4]来復.蒲庵集.禅门逸书[M].明文书局,1989.
[5]邓福星.美术概论[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
[6]王镛.中国书法简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