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舞蹈作品“出圈”的成因探析论文

2023-07-25 13:53:21 来源: 作者:xieshijia
摘要:当今舞蹈艺术频频“出圈”,其以踔厉奋发之态向前发展与进步,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新时期。本文主要针对新时期舞蹈何以“出圈”这一问题,将群舞作品《唐宫夜宴》和舞剧《只此青绿》这两部曾登上春晚并引起强烈反响的现象级作品,放置于当下的“国潮热”“文化自信”“弘扬传统文化”“新兴科技发展”的时代浪潮中加以探究,总结出了舞蹈作品的“出圈”要点,即“根植人民,触发共情”“追根溯源,唤醒记忆”“科技赋能,沉浸体验”以及“裂变传播,焕然新生”。
摘要:当今舞蹈艺术频频“出圈”,其以踔厉奋发之态向前发展与进步,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新时期。本文主要针对新时期舞蹈何以“出圈”这一问题,将群舞作品《唐宫夜宴》和舞剧《只此青绿》这两部曾登上春晚并引起强烈反响的现象级作品,放置于当下的“国潮热”“文化自信”“弘扬传统文化”“新兴科技发展”的时代浪潮中加以探究,总结出了舞蹈作品的“出圈”要点,即“根植人民,触发共情”“追根溯源,唤醒记忆”“科技赋能,沉浸体验”以及“裂变传播,焕然新生”。
关键词:“出圈”;《只此青绿》;《唐宫夜宴》
一、何为“出圈”
自舞蹈《唐宫夜宴》登上2021年河南卫视春晚并引起观众强烈反响后,学术界出现了扎堆的评论性文章,其中“出圈”这一新词多次出现于与其相关的舞蹈评论文章之中。一年以后在2022年央视春晚中出现的舞剧《只此青绿》再续“出圈”前缘,成为所谓的“爆款”,“出圈”舞蹈作品持续成了探讨的焦点。
何为“圈子”?圈子在中国社会中一直有着较为重要的地位。“圈子”即“集体的范围或生活的范围”,是以情感、利益、兴趣等维系的具有特定关系模式的人群聚合。那么,何为“出圈”?在古代它曾是科举考试的用语,指县试及府试公布的录取名单。在20世纪90年代学界也曾提出“出圈越界”,即“社会科学走出‘学术圈’,跨越‘社科界’……回归社会、回归生活、回归人民”,这一思想肯定了“出圈”的重要性。“出圈”一词的具体概念,在多数文章中并没有严格的界定,大多数所提及的出圈似乎就是跳出原有的、固定的小群体的一种表达。
总而言之,当今舞蹈的“出圈”实际上是舞蹈的一种回归,是跳出和超越原有的由热衷于舞蹈的人所构成的舞蹈小圈,而走向更为广阔的由人民大众构成的大圈,舞蹈由普遍认知上带有“曲高和寡”色彩的小众艺术形式慢慢贴合大众、获得了更多的社会认同,成了普罗大众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二、何以“出圈”
近年来,在传统文化与现代理念的交融下兴起了“国潮热”浪潮,“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传统文化”等系列词频频出现于大众视野。此外,“互联网+”场域下的艺术与技术激烈碰撞,两者深度融合的态势也已初见端悦。舞蹈这一长期被视为具有“精英主义”色彩的小众艺术形式,打破了其在大众心中“阳春白雪”般的存在地位,频频“出圈”而走进了大众生活,不断以踔厉奋发之态向前发展,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时期。王一川教授曾指出:“舞蹈艺术已经不折不扣地成为当前最具社会影响力和最受观众关注的艺术门类之一”①,面对如此迅猛的“出圈”热潮人们不禁发问,舞蹈何以在众多艺术门类中拔得头筹?舞蹈以何突破层层桎梏和重围?舞蹈何以“出圈”?下面本文将结合新时期的热点,以《只此青绿》《唐宫夜宴》为基础,从舞蹈的内核、舞蹈的立意、舞蹈的画面呈现、舞蹈的传播四个方面,具体探究舞蹈作品何以“出圈”这一问题。
(一)根植人民进而触发共情
“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文艺创作所坚持的出发点、落脚点和宗旨。自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提出的“新文艺是为最广大的人民大众服务的”这一观点开始,文艺界对文艺“人民性”的探讨便经久不息。时至今日,党的报告中也多次强调文艺的“人民性”,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艺术之根在于人民,离开人民艺术就会失去根基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文艺作品无论在何时何地创作、以何样态呈现都不能脱离“人民”这一根本。而人民延伸的存在就是日常生活本身,根植于人民也就要根植于人民的生活,艺术之源在于生活,离开生活就会失去滋养,成为无根的浮萍、无灵魂的躯壳,新时代频频“出圈”的舞蹈作品最为突出的特点也就是“人民性”。
春晚作品《唐宫夜宴》一方面从舞蹈语言、舞蹈道具、舞美刻画上准确拿捏了唐代“以肥为美”的少女真实形态,将静态的唐俑文物复活成了活泼可爱的乐舞少女。另一方面,其根植于“人民性”的深刻内涵,以“人”为原点,将传统与现代深度链接与融合,以趣味化方式进行了人物动作的设计和姿态处理,用现代化的视角创作出了现代人民所喜闻乐见的艺术样态。女乐官们受宫中传召去赴宴,途中时而搞怪捣蛋、时而嬉戏玩闹、时而摸鱼打盹,古灵精怪的眼神令人忍俊不禁。在正式赴宴时,女乐官们一反之前的搞怪可爱,而呈现出了严肃认真之态,她们瞬间“变脸”,尽显大唐大气从容的风范。舞者将带有现代生活印记的状态表现了出来,呈现出了现代人民的“上班图鉴”,使观众得以将表演与上班真实体验相联系,深入情境,由此产生共鸣、共情和移情。而舞剧《只此青绿》无论是在创作目的、过程、方法还是叙事逻辑、舞台呈现中也都贯彻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该舞剧鲜活地刻画了篆刻、丝织、磨石、制笔、制墨等方面的能工巧匠的形象,这种对多个工艺人的刻画,有向人民群众致敬之意,表现并歌颂了质朴淳厚的劳动之美,实现了“人民山水”的价值取向,贯穿了“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这一主旨理念。此外,还通过个性化的舞蹈编排完成了王希孟、展卷人、篆刻人、织卷人、磨石人、制笔人和制墨人的角色塑造,运用各具特色的表演凸显了每个角色的独特价值,从而将不同的观众引向了各自所对应的角色,完成了与观众的情感和心理连接,让观众从中看到自我,观照自我,并在舞蹈之中产生共情与共鸣。
“一定程度地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思想感情,或在艺术上有一定的成就、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作品,就被认为具有某种程度的人民性。”在当下舞蹈艺术多元发展之时,“出圈”舞蹈作品紧紧抓住了“人民性”,并将“人民性”发展成为与观众产生情感共鸣的突破点。“出圈”舞蹈作品积极与现代生活产生联系且善于抓住动人心弦的瞬间,它深入到了人民内心深处而挖掘到了人民性的“精神图谱”,营造出了生活化情境、表现出了现代化特征、呈现出了情感亲和力,与观众建立了稳固联系。观众由此产生了情感共情和心理共鸣,因而奠定了特定而又具体的情感基调。
(二)追根溯源以至唤醒灵魂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悠久历史长河中的璀璨明珠,更是中华民族之根。近年来,“国潮热”浪潮下,“文化自信”“文化强国建设”“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等与文化相关的词频频出现于大众视野。大众在物质生活达到满足之时,对文化的诉求也越来越高,第十三届“荷花奖”的发展研讨会上,冯双白提出:“创作要回到传统文化中去,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种在心里’”。在艺术之中如何彰显传统文化达到时代共振、如何达到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和谐共生、如何将传统文化实现现代化转化成了文艺作品的核心问题之一。而“出圈”舞蹈作品牢牢把握住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文艺命脉,通过追根溯源、连接古今和多元融合的方式实现了观众对于文化的确认,调动起了观众内心深处的民族自豪之感,充分彰显了文化自信这一时代主题。
舞蹈《唐宫夜宴》追溯了盛唐文化,服装上的“红绿黄”的唐三彩式配色;体态上的“雍容丰腴”;妆容上的“斜红”;道具中运用的萧、笛、琵琶、箜篌等传统乐器;博物馆、山岭、水边、皇宫的场域构建都运用了大众所熟知的唐文化元素。他们是盛唐文化的表征符号,各方面的深层次融合将大唐盛世之景展于眼前,指向了中华文明优秀的历史文化积淀,给观众带来了一场盛唐奇妙游。它追溯到唐代,却并未使用晦涩难懂的舞蹈语言,而是贴合大众的需求而降低了观看门榄,通过舞蹈语言和舞美的符号表意以及创新性历史故事的融合,构筑着富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场景,成功唤醒了观众沉睡已久的灵魂。就像陈雷所说的,这是“华夏文明现代表达”,使观众产生了强烈的文化认同感。而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将文化追溯至宋代,实现了传统与当代的联通共洽。该舞剧整体呈现了“以器立象”的宋代美学意蕴,并展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境界,由此唤醒了大众对宋代的模糊记忆。其一,《只此青绿》通过舞者的肢体动作、情形神态、画面构图、叙事结构完成了由“象”到“器”的转化,同时传达了由“器”到“象”的过程。其“器”尤其体现于“青绿”角色的塑造。他们眉眼锋利、发髻高耸、身着青绿色拖地长裙,将东方女性的古典之美,精神气质的高雅、清冷和空寂之感一展眼前。编导还创造性地提炼出“望月”“垂丝”“险峰”等一系列“器”的造型,进行了“象”的表现。其二,《只此青绿》以人拟画,以舞绘图,展现出《千里江山图》之中的山川河流的自然景观,给人以无限开阔之感,凸显了“气韵生动”和“天人合一”的内在精神共鸣。此外,多个手工艺人的塑造使得人与物的关系,器与道的关系直观地得到了呈现,营造了物我合一的美学意境,实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境界。“天人合一”之境界、“以器立象”之意蕴虽是虚,却以赋予生命力的、具体实在的形象展现在观众眼前,唤醒了大众与此相关的文化记忆。“文化记忆是每个社会和每个时代所独有的重新使用的文本、图像和礼仪,它是集体共同拥有的关于过去的知识。”舞剧《只此青绿》和舞蹈《唐宫夜宴》就是通过采用古代文化的通俗化和大众化表达的方式,唤醒了大众模糊的文化记忆和沉睡已久的灵魂,激起了观众对传统文化的广泛认同。
“出圈”舞蹈追溯传统,满足了大众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心理预期,在创作内容上去粗取精,选择了具有优秀价值观的传统文化,将传统人物和情节进行了新的整合,在创作形式上贴近大众的认知和理解,成功唤醒了观众沉睡已久的灵魂,提升了观众的文化自信。
(三)科技赋能实现沉浸体验
当今,我们正处于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技术飞速发展之时,5G、VR、AR、XR等高新技术不断推动着广大文艺工作者进行创作创新,各门类艺术发展进入到崭新发展阶段。“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优秀的文艺作品需要思想性、艺术性、技术性的三者统一。随着人民生活的不断富足,人们对于文艺作品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而新兴技术的出现恰巧为舞蹈艺术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撑。技术加持后的舞蹈场景画面逐步“逼真”,赋予了观众独特而又新鲜的视觉体验,观众以近乎真实的参与而体会到舞蹈之美、舞蹈之善、舞蹈之真。“出圈”舞蹈作品牢牢把握了“技术”这一支撑,在图像时代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和富有创造力的表现形式摆脱了舞蹈艺术在观众心中刻板而固有的形象,给予了观众近乎真实的沉浸式感官体验,创造了一场身临其境的视觉盛宴。
舞蹈《唐宫夜宴》以唐文化为基础,以先进的5G+AR技术实现了舞蹈与新技术手段的完美融合,现实舞台和虚拟场景有机结合实现了意象画面的建构,让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参与感。其一,该作品通过VR全息影像、AR等技术再现了乐舞俑、贾湖骨笛、莲鹤方壶、《千里江山图》《捣练图》《簪花仕女图》等蕴藏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宝级文物与传世画作,观众仿佛亲自走进了博物馆,展开了一场虚实结合的“博物馆之旅”。其二,通过三维、抠像等新兴数字技术将传统舞台升级为多维度的、立体的舞台,运用新技术进行舞者走位和动作的捕捉和抠图处理,将女乐官们的动作与四个场域巧妙融合,起到移步换景之感。由此以舞者的身体语言符号给观众带来了更为生动鲜活的沉浸式体验。“21世纪的问题是形象的问题”,如今人们处于图像时代,而舞蹈这门通过视听感官而传情达意的艺术门类,将所要表达的情绪情感和话语内涵都转化为了一种“身体图像”。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则通过圆形旋转舞台的设计、AI以及多媒体装置技术等现代技术手段的加持,将江山画卷以舞蹈的形式搬上了舞台,舞与景深度融合而呈现出了“人在画中游,画在景中走”的身体图像。此外,刚柔相济的身体动作、多重转台与空中的多重旋转装置,营造了静穆的诗化美感,形成了一个连绵不断的视觉空间和场域。卷轴缓缓打开,画面不断更迭,仿若打开了时光隧道进入了宋代,产生了丰富的时空流转变化的意境。观众沉浸其中,仿若成了展卷人,走进了画作的世界,见证了这一幅传世画作的诞生。
在科学技术广泛参与艺术创作的今天,“出圈”舞蹈作品巧妙地用技术之所长延展舞蹈之所短,一改传统舞蹈在舞台上的呈现方式,实现了舞蹈与新技术手段的补充融合。将中华上千年积淀的文化一点点地变成观众摸得着、看得见的艺术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完成了沉浸感的创造,赋予了观众生动而鲜活的视觉体验。
(四)裂变传播而后焕然新生
随着现代技术向前发展,人类文明不断取得了新进展,而艺术也不再是一种精英主义所拥有的神秘且束之高阁的与大众有着遥远距离的存在,艺术与生活和大众的交融逐渐密切。艺术在当今日益大众化,且被大众所广泛创作(生产)和观赏(消费)。艺术不断走进大众,走进生活,形成了“艺术的泛化”现象,而网络作为新媒体也使得“参与式文化”得到了普遍构建。“当今不断发展的媒介技术使普通公民也能参与到媒介内容的存档、评论、挪用、转换和再传播中来。”“出圈”舞蹈作品则通过融媒体传播平台的多方助力,充分贯彻“艺术泛化”和“参与式文化”这两大主流路线,让观众不仅成了作品的接收者和欣赏者,更成了二次传播的主体和创作的主体。观众通过多平台对舞蹈作品进行讨论甚至是翻跳,这都加速了舞蹈作品的裂变传播,使得舞蹈作品逐步走向更为广泛的圈子、被更多人熟知,从而达到了最终的“出圈”。
舞蹈《唐宫夜宴》与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利用新媒体时代的融媒体平台进行传播有先见之明,其引发了观众的传播、热议,广受好评。《唐宫夜宴》在播出之时便体现出了传统媒体适应新媒体的原则,实现了新媒体的小屏与传统媒体的大屏的联通共洽。在节目播出以前,其通过互联网广泛传播,给春晚直播引流;在节目播出之后,抖音、快手、微博、B站等平台都被“河南卫视春晚”“唐宫夜宴”“唐小妹”等话题所包围,大量观众自发性点赞、转发、评论。作品成功借助融媒体得到了高密度、高频次播出和全域传播。《唐宫夜宴》的相关内容通过不同的社交媒体高频出现于观众视野,一方面多平台交叉传播实现了传统文化社群的同频共振,提高了观众对舞蹈的认知,并起到了普及性的传播效用,另一方面也广泛传播了传统文化,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使观众萌发了想要去当地一探究竟的想法。无独有偶,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也在融媒体平台实现了广泛传播,广大观众对其热烈追捧,使其实现了裂变式传播。《只此青绿》的“青绿”片段在播出之后,被广大观众在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经数据统计,2022年春晚一经播出以后,至2月1日0时,微博话题“只此青绿”阅读次数超过1.1亿。观众通过微博、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的碎片化、快节奏的小屏传播扩大了《只此青绿》的受众范围。人民网的官方抖音账号乘热而上,联合主角孟庆旸拍摄抖音视频,截取青绿们的90度控腰动作创建“青绿腰挑战”“青绿腰”等话题放入挑战榜中,女主孟庆旸拍摄中提出的“你见过青绿腰吗?”这一反问句增强了观众的记忆点,并引发了观众的参与感和好奇心,使得观众自发性在多平台转发并积极参与到了对“青绿腰”的模仿和翻拍活动之中。此外,《唐宫夜宴》和《只此青绿》都引发了“文本盗猎”形式的文创作品的出现。观众不仅仅是欣赏者、传播者和二次表演的主体,更成了新产品的创造者,从侧面强化了观众对舞蹈的记忆与印象。观众通过网络技术将《唐宫夜宴》中富态可爱的唐小妹和《只此青绿》中清雅脱俗的青绿作为文化符号进行了表情包、古风摆台、手工包等一系列IP延伸的文创产品设计,这些作品实质上与舞蹈内容在本质上并无太多关联,却实现了舞蹈作品本身的裂变式的多样态传播。
“出圈”舞蹈作品运用了互联网传播模式,一改以往传统的传播渠道,整合利用了现代社会出现的新媒体作为传播媒介,搭建起多元传播平台,实现了矩阵传播方法和模式。这些作品紧抓住受众心理并聚合受众群体,使受众进行了自发性传播,逐步挖掘出了潜在观众。此外,观众主动抓取特定舞蹈人物符号对舞蹈作品进行了二次加工,实施创新式文创产品的设计,从侧面促进了舞蹈作品受众的扩散,强化了舞蹈艺术的传播,最终使得舞蹈作品被更多人熟知而快速“出圈”。
三、结语
舞蹈《唐宫夜宴》和舞剧《只此青绿》这两部现象级舞蹈作品在时代浪潮中勇立潮头,作为“出圈”舞蹈作品,他们在贴合新时代的浪潮中实现了观众对舞蹈的共情与共鸣,达到了对大众模糊记忆的唤醒和对传统文化的确认,确保了新兴科技下观众的沉浸式新体验,完成了融媒体的裂变传播。这是一个文化自信与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广大舞蹈工作者应当从新时期有代表性的“出圈”舞蹈作品中汲取经验,立足“人民性”,把握观众的思想情感,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宝库中汲取能量,取技术之所长、补舞蹈之所短,并创新传播形式与载体,将舞蹈艺术塑造成大众看得到、摸得着、广泛参与、热烈讨论的样态,让舞蹈艺术在未来的道路上拥有无限可能。
参考文献:
[1]莫衡等主编.当代汉语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
[2]彭兰.网络的圈子化:关系、文化、技术维度下的类聚与群分[J].编辑之友,2019(11):5-12.
[3]杨学为主编.中国考试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4]林挺,林山森编著.现代汉语同形词辨析手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26.
[5]出“圈”越“界”曲高和众[J].世纪论评,1998(01).
[6]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汉英对照[M].上海外国语学院,注释.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26-28.
[7]习近平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DB/OL].新华社,2022-10-16.
[8]顾平.对“以人民为中心”文艺观的新思考[J].艺术探索,2022(03):54-59.[9]段宝林,祁连休主编.民间文学词典[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88:436-437.
[10][德]杨·阿斯曼,托尼奥·赫尔舍.集体记忆与文化认同[M].法兰克出版社,1998:16.
[11]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0-15(0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