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中国诗词歌曲的演唱在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论文

中国诗词歌曲的演唱在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论文

13

2023-07-25 14:09:15    来源:    作者:xieshijia

摘要:中国历史文化悠久,其中诗词是我国最古老的文学形式之一。在古代,有许多骚人墨客用诗歌来抒发情感,以表达自身的境遇。千百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除了早期的原词原谱的古诗词歌曲与琴歌文化外,近现代也有一些优秀的作曲家和音乐人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近现代诗词歌曲,在原有曲调的基础上,不断继承和创新。中国诗词歌曲在当今的高校教学中越来越被重视,特别是在民族声乐的教学中,许多高校教师开始鼓励学生大量演唱诗词类的作品。中国的诗词本身就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在声乐教学中对诗词歌曲的演唱与探究,不仅能提高音乐审美,更是对中华

  摘要:中国历史文化悠久,其中诗词是我国最古老的文学形式之一。在古代,有许多骚人墨客用诗歌来抒发情感,以表达自身的境遇。千百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除了早期的原词原谱的古诗词歌曲与琴歌文化外,近现代也有一些优秀的作曲家和音乐人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近现代诗词歌曲,在原有曲调的基础上,不断继承和创新。中国诗词歌曲在当今的高校教学中越来越被重视,特别是在民族声乐的教学中,许多高校教师开始鼓励学生大量演唱诗词类的作品。中国的诗词本身就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在声乐教学中对诗词歌曲的演唱与探究,不仅能提高音乐审美,更是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所以,诗词被创作成歌曲运用于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中,已成为目前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的发展趋势,同时中国诗词歌曲教学的加入为民族声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注入新色彩提供了良好的路径。

  关键词:中国诗词歌曲;民族声乐教学;应用与思考

  中国诗词艺术歌曲是中国的古典诗词、近现代诗词与音乐相结合的一种声乐体裁,它最显著的特征是歌词全部来源于古典诗词和近现代诗词。中国的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学史上一株绚丽的奇葩,千百年来被人们广为传颂。它以洗练的语言、高远的意境、深邃的内涵,传达着中国文化特有的神韵。中国的诗词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闪亮“明珠”,其影响力之大、影响范围之广是毋庸置疑的。就音乐创作而言,诗词曾激发了无数作曲家的创作灵感,使他们写下了传唱不衰的经典之作。早在20世纪20—30年代,就有以青主、黄自、赵元任等为代表的一批作曲家选用古代诗词创作艺术歌曲,也有以近现代毛泽东诗词、王国维诗词等谱曲,那些具有中国韵味的艺术歌曲至今仍是艺术歌曲创作领域的精品之作。

  现如今,中国的诗词歌曲越来越被重视,除了电视节目上的诗词歌会,还有在专业的声乐比赛中广泛传唱,特别是在高等院校声乐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和声乐题材,也增强了课堂的教学氛围,使教学课堂充满了传统的文化韵味,同时,在立德树人和继承发扬传统文化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诗词歌曲是中国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融入我国现代声乐教学中,让声乐学习者、业余爱好者都能更好地丰富和完善自己。所以,诗词歌曲在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中的应用是值得思考和探究的,让诗词歌曲紧跟时代的发展,发挥其特有的价值。

  一、中国诗词歌曲的价值体现

  (一)中国诗词歌曲的定义

  诗词歌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古代的诗词原词原谱流传下来的古曲,用吟唱的方式来演绎,通常借助古琴来进行弹唱,讲究字正腔圆,气疏韵长,一字一音,注重字的平仄,以表达情感为主,反映社会生活,这类古曲盛行于金、宋、元代。另一种是近现代的诗词歌曲,是一些作曲家在借鉴古人的音乐形式后,在近现代诗词的基础上以现代的创作手法来谱曲,这类作品更具有时代感,易于传唱,韵律上更为丰富。无论是现代的诗词歌曲还是古代的诗词歌曲都是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都可以用来吟咏言志,修身养性。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也需要这些优秀的文学来立德树人。

  (二)中国诗词歌曲的艺术价值

  诗词歌曲中的歌词本身就来源于中国的诗词文学,这种文学体裁凝聚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文人墨客的思想。现代作曲家在古代诗词和近现代诗词的基础上融入西方作曲技巧谱写成歌曲来进行演绎,形成了新型的中国艺术歌曲,从弘扬中华文化方面来讲,诗词歌曲的创作和传唱是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也是迎合时代的需要。通过对古代诗词歌曲和近现代诗词歌曲的分析和探究,可以激励现代的声乐学习者、音乐人把这种极具民族音乐特色的艺术歌曲传承下去。当代演唱的诗词歌曲除了原词原谱以外,以近现代诗词创作的歌曲也越来越多,用中国诗词的声韵结合西方的作曲技术,既能让我们感受到诗词的意蕴,又能感受到西方音乐的浪漫性。中国诗词歌曲的发展,对于声乐教学来讲也很重要,它能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同时提升学生演唱作品时的音乐审美认知。特别是学习诗词歌曲的演唱也能体会到歌词中的意境和韵味,了解诗词作者的思想。将诗词类歌曲引入教学,可以丰富声乐教材内容,让更多的声乐学习者接触到诗词歌曲,从而感受到诗词的魅力。现如今,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时代背景下,文化的自信与发展也更为重要。

  (三)中国诗词歌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发展现状

  随着声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声乐作品也在不断融入多元化音乐,声乐演唱和教学的不断革新、不断丰富,使其更具有独特性。当前,中国诗词歌曲在各大高校中的传唱度越来越高,例如,近现代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古代诗词《阳关三叠》、近现代创作的《越人歌》等等,这些歌曲曲调意蕴深长,风格独特,具有古风特点,这使得大家更愿意了解诗词文化,也更喜欢这种音乐形式。近年来,作曲家们不断创作和挖掘诗词文化并将其与音乐结合,迎来了中国诗词歌曲创作的热潮,创作出了一大批优秀的艺术作品,这对于高校的声乐发展又一次起到了推动作用。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中国诗词歌曲在高等院校声乐教学中成为必不可少的曲目,这些作品旋律优美婉转、难度适中,对于学生来讲,有更大的兴趣去学唱,也会让他们演唱的声乐曲目不再是那么单一。中国诗词歌曲的加入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也激励了教师队伍对教育事业的积极性。

  二、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中诗词歌曲的特点及演唱技巧

  (一)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中诗词歌曲的特点

  在声乐表演的几大唱法中,民族唱法是我国最早的唱法之一,现在也有很多专家称之为中国唱法。其中民族唱法的歌唱家有很多,例如男高音歌唱家阎维文、吴雁泽、王宏伟等等。这些优秀的歌唱家不仅给观众带来了好听的民歌,同时对民族声乐教学产生了影响,从某种意义讲推动了民族声乐的发展。中国诗词歌曲主要采用中国的唱法,在诗词歌曲创作方面,王迪、傅雪漪等老一辈的音乐家都曾为古诗词译谱和谱曲,例如王迪译谱的《关山月》、傅雪漪的《别董大》,这些作品都可以采用我国的民族唱法来演绎。还有男高音歌唱家姜嘉锵、女高音歌唱家王苏芬也都致力于推广和发扬诗词歌曲,尤其是近几年许多专业比赛和院校的教学都在演唱中国诗词类的歌曲,其中民族唱法较为多见,这是因为诗词本身就属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更具有民族特性。在高校声乐的课堂上,以往的教学理念比较传统,教学内容也比较单一,一般为学生布置的歌曲都是创作类艺术歌曲偏多,歌剧选段偶尔也会演唱,但很少涉及诗词歌曲。如今诗词歌曲的引入,对学生的演唱起到了很大帮助,增强了学生对声乐演唱及练习的兴趣。中国诗词歌曲的旋律婉转优美,意蕴悠长,古典气息浓厚,而且,诗词一般都是五言七言,篇幅很小,歌词容易记住,因此,高校中学习民族演唱的学生更有兴趣去学习探究。由于诗词中蕴涵着很高的文学价值,又有诗词人的思想情怀,所以,在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中引入诗词歌曲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以及对歌曲情感的把握能力,这也充分证明了诗词歌曲的演唱在声乐课堂上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在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中引入诗词歌曲除了可以提高学生的声乐审美情趣,对声乐教师也能够起到教学相长的作用,促进其教学水平和素养的提升。

  在以往的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中,许多学生一直在演唱传统声乐教材当中的声乐作品,随着诗词歌曲的引入,许多学生开始喜欢练习歌唱,能静下心认真磨炼,这种导向对于高校学生来说是非常好的。诗词歌曲的演唱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同时,学生在演唱诗词歌曲时,也能提高自身的演唱技巧。单从演唱技巧方面来看,本科一、二年级同学的演唱基本功不够扎实,同时又容易犯一些演唱找不到状态的问题,总是追求高音的表达,尤其追求声音的响度、亮度、宽度,这样的演唱会出现很多问题,这个时候若高校教师为学生布置一些诗词类的作品,就可以通过作品稳定学生的歌唱状态,避免一些误区。大多数诗词类的作品都是注重意境,以声传情、声情并茂,同时诗词歌曲的音域不是特别宽,没有太多的高音,也不需要过响过亮的音色,声音只要能服务于作品即可。所以通过大量演唱诗词类的歌曲,既磨炼基本功,又能让学生浮躁的心沉静下来。

360截图20230321163045713.jpg

  (二)中国诗词歌曲演唱时的技巧

  在演唱中国诗词歌曲时一切歌唱技法都要围绕文字语言这个中心来进行训练和运用。首先,中国的文字和语言很复杂,若要把诗词歌曲演唱出字正腔圆的艺术效果,那么在发声训练中就要协调好腔体、气息、位置、声音等,还要结合好咬字吐词。这才是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精辟的概括,也是中国诗词歌曲演唱中的重难点。所以,中国歌唱的咬字与中国的语言有着紧密联系。说到咬字吐字,就要提到十三辙,十三辙将我国传统的歌唱理论根据汉字发音的三个特点而归纳为“出声”“引腹”“归韵”的咬字过程,它的分类发音方法有助于汉字发音过程,具有规律性。这也是演唱中国诗词歌曲的基本准则。例如诗词歌曲《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大江东去”的“jiang”,“j”和“i”是声母和介母,属于字头范畴,“a”主要发响韵母,“ng”归韵收声,这是穿鼻音韵母,应加强鼻咽腔共鸣,发音过程中要听见“ang”,归韵时气息由于舌根和软腭(小舌)相合,将口腔气息阻断,使气息穿鼻而过,发出较为明显的“ng”音后截气收声。所以不论是原词原谱的古曲作品还是现代创作的诗词歌曲的演唱都应结合汉语言发音训练和我国传统声乐的发声训练。在中国诗词歌曲的演唱中,除了咬字吐字,歌唱的语言具有特殊性,“说”与“唱”的字是存在差异的,歌唱状态下的吐字发音与人们平时说话的咬字不同,它既要做到字音清楚,歌词内容表达准确,又要考虑科学的发声方法,更要依字行腔,注意声调的变化。古代汉语的四声曾经是“平、上、去、入”,从元代以来,又形成“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的汉语音四声声调系统,因此,古今歌唱创作者们都需要根据具体方言的四声来考虑每一个字音的旋律安排,这样既能保证旋律规整动听,又能保证字正腔圆。例如,毛泽东的诗词创作的歌曲《沁园春·雪》当中“北国风光”的“光”字是阴平,很容易唱成阳平,这就属于倒字了,影响了诗词要表达的意思。在演唱诗词歌曲时,应注意依字行腔,声情并茂。除了这几方面,在演唱古诗词歌曲时,传统的古曲讲究一字一音,这是由古代琴曲演变而来,不需要太多华丽的装饰音来润腔,追求简约,侧重艺术内在的韵味。但是近现代创作的大量诗词歌曲中,在演唱上对作品风格和诗词声调、行腔又需要加以适当的装饰音,例如,运用“波音”表现作品的韵味和意境。中国诗词歌曲作为独特的音乐门类,蕴含着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展示出中国艺术独特的美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它具有时代性,能够反映人们的精神世界。

  三、中国诗词歌曲的演唱在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

  (一)诗词歌曲在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中的应用

  中国诗词歌曲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在高校的民族声乐学习和教学中发挥着极大的作用,对于高校的师生群体而言,中国诗词歌曲的学习可以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也可以提高自身的音乐审美。首先,在声乐作品教材方面,以往声乐作品集中的作品主要为传统的创作歌曲和艺术歌曲,相对来说供给学生学习的曲目还不够丰富,如果让诗词歌曲加入教学不仅可以拓展声乐曲库,而且能丰富声乐学习者的学习内容,让更多男女高中低音区学生的演唱曲目量增多。对于教师而言,也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强了学科建设,使高校中的声乐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文化底蕴气息,对于民族声乐事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在学生声乐训练方面,中国诗词歌曲不会像创作歌曲有那么宽的音域,属于大多数男女生都能承受的音域范围,这样能更好地让学生打好中低声区的基础,例如,诗人于右任词,陆在易曲《望乡词》,整首作品的篇幅很短,音域不宽没有太多的高音部分,但需要扎实深厚的中低声区的演唱功底和强大的气息支撑,才能达到这首作品声音上要求的效果。其实看似音域不高,实则是需要真功夫的,通过长时间去演唱这一类作品,打下良好的基本功后,再去演唱音域高的作品时,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有好多学生在演唱创作歌曲和艺术歌曲时,情感、意境、味道等拿捏得不是特别准确,或者说根本没有韵味,例如,学生在演唱创作歌曲由王森、朱良镇作词,朱良镇作曲的《两地曲》时声音很直白,没有味道,音色开发不出来,这时可以通过演唱诗词歌曲,强化对作品的味道、意境、音色训练,这样学生的演唱能力就会被开发出来,因为在演唱诗词歌曲时需要对作品风格和声调作调整,加以润腔,来表现韵味和意境,更多的是重意轻声,进行持久练习后,就会让学生对歌曲的情感意境方面有更深入的理解。带着这种良好的习惯去演唱其他类作品时,就会解决以往的问题。所以说中国诗词歌曲在高校教学中发挥着很大作用。中国诗词歌曲的应用对于高校学习声乐的学生来讲是非常有意义的,除了能够提升他们的演唱技巧、韵味以外,更重要的是能提高他们的思想意识,使其更加明确学习声乐的意义。通过演唱诗词歌曲能把优秀的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下去。

  (二)诗词歌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发展与思考

  中国的诗词是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之瑰宝,对我国的文化继承和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近几年,在现代声乐演唱与教学当中,诗词歌曲逐渐成为主流作品,中国诗词歌曲的演唱是对古诗词的一种延展,诗词与音乐融合在一起,是我国声乐教育中特色声乐文化体系的一部分,也是现代高校声乐课堂中的重要内容。现如今,在各大网络平台上都能观看到诗词歌曲的演唱,有些作品是老一代作曲家根据古代流传下来的原词原谱译注整理或是改编出来的作品,还有一些优秀的诗词歌曲是当代青年作曲家用近现代诗词谱曲而成,不论是古代原词原谱的诗词歌曲,还是近现代诗词创作而成的歌曲,都在不断进步,充分体现了诗词歌曲丰富的文化内涵与独特的艺术魅力。目前,我国声乐教育事业也在飞速发展,尤其是民族声乐的演唱与教学在高校课堂上已成为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在这种多元化的文化背景下,加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是各个高校的教师应该肩负的重要责任。同时加强中国诗词歌曲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与推广,也可以促进声乐教学纵横方向的不断发展。

  四、结语

  中国数千年来留下的许许多多经典诗词拥有极高的文化价值,作品中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每一首作品都镌刻下了文人墨客的精神寄托、人格追求和审美情趣。中国诗词以博大的精神内涵震撼着人们的心灵,在世界文化领域中独领风骚。演唱中国诗词歌曲是精神文明建设中继承和发扬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工作,也是学习中国民族声乐的最佳途径。当代声乐艺术工作者有责任保护整理,并且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基于此,本文重点论述了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中诗词歌曲的特点以及诗词歌曲在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唱好中国歌,先要了解中国文字,诗词歌曲的演唱和应用需要声乐教育者、声乐学习者潜心钻研,才能领略其博大精深的内涵。每一位声乐传播者和继承者都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博览群书,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深深融入血脉,才能让中国诗词歌曲作品深入人心、感动世界,同时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宿鲁雁.高校声乐课堂古诗词歌曲教学实践探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9(06):177-179.

  [2]魏琳.古诗词歌曲教学在高师声乐课中的应用价值[J].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02):91-95.

  [3]徐宁宁,秦笑笑.古诗词歌曲在高师院校声乐教学中的价值与实践[J].大众文艺,2020(12):180-181.

  [4]陈莹.中国近现代古诗词歌曲的艺术特质[J].艺术百家,2021(04):115-121.

  [5]李曼.近现代古诗词艺术风格探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2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