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扬琴乐曲《黄土情》的创作与演奏分析论文

扬琴乐曲《黄土情》的创作与演奏分析论文

25

2023-07-09 17:00:09    来源:    作者:xieshijia

摘要:扬琴,又称打琴、扇面琴、蝴蝶琴、铜丝琴,其音域宽广,音色明亮,是中华民族乐队中必不可少的击弦乐器。其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四大传统流派,即“广东音乐扬琴”“江南丝竹扬琴”“四川扬琴”“东北扬琴”,每一流派都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风格。其中扬琴乐曲《黄土情》是一首融入了西北韵味的扬琴协奏曲,由扬琴演奏家黄河创作,该曲将“点”状音变成延绵起伏的音乐线条,同时加入复调织体、切分应用等,凸显出音乐的立体感,表现出浓郁的西北风格特征。本文主要从乐曲创作背景、演奏技巧分析、乐曲情感表达三个方面对《黄土情》进行分析与研究。

  摘要:扬琴,又称打琴、扇面琴、蝴蝶琴、铜丝琴,其音域宽广,音色明亮,是中华民族乐队中必不可少的击弦乐器。其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四大传统流派,即“广东音乐扬琴”“江南丝竹扬琴”“四川扬琴”“东北扬琴”,每一流派都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风格。其中扬琴乐曲《黄土情》是一首融入了西北韵味的扬琴协奏曲,由扬琴演奏家黄河创作,该曲将“点”状音变成延绵起伏的音乐线条,同时加入复调织体、切分应用等,凸显出音乐的立体感,表现出浓郁的西北风格特征。本文主要从乐曲创作背景、演奏技巧分析、乐曲情感表达三个方面对《黄土情》进行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扬琴;黄土情;演奏技巧;情感表达

  一、扬琴乐曲《黄土情》的创作背景

  (一)作者介绍

  扬琴乐曲《黄土情》创作于2000年,是我国当代著名扬琴演奏家、教育家黄河创作的,他为我国扬琴艺术的发展培养了很多优秀的专业人才,并在扬琴作品的创作中获得了较多成就。他创作民族音乐时,将民族性、风格性与时代性相结合,例如《黄土情》中,他创作该乐曲时加入浓郁的地方风格,并在创造手法上使传统音乐与西洋音乐相结合,为扬琴的创作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乐曲创作

  扬琴乐曲《黄土情》是一首极具西北韵味的扬琴协奏曲,全曲由六个部分组成,分别为引子、主题、赋格、再现主题、快板、尾声。该乐曲的创作灵感来源于黄河教授幼年时的学农经历,在对乐曲进行创作时,作者通过使用半音阶装饰音、九连音、轮竹、拨弦、泛音等扬琴演奏技巧,以及浓郁的地方音乐特色,生动刻画了黄土高坡宽广而壮丽的景色,在情感表达上,更突出了作者对西北自然风景的一种赞美,流露出心中对西北人民的喜爱,凸显出不一样的风土人情韵味,故借绵延起伏的黄土高原之景,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山河壮丽景色的喜爱与感慨。

81d1da7e1ba142629967fea196c73e0e.jpg

  二、乐曲《黄土情》的演奏技巧分析

  (一)常用技巧

  1.齐竹技巧分析

  齐竹是扬琴演奏中较为常用的技巧之一,又名双音,顾名思义,就是两手持琴竹同时弹奏琴弦,在不同位置上同起同落,一般情况下由左手演奏高音,右手演奏低音。使用齐竹技巧时,两只手无论是力度、速度,还是音色等都要保持一致,要做到在演奏时两手同起同落,一气呵成。如在乐曲《黄土情》中的引子部分,自由散板的节奏中要凸显出浑厚质朴的感觉,并且根据乐曲要求,以“f”的力度进行演奏。笔者认为,在演奏这一连串的八分音符及其自带相同装饰音的情况下,需手腕发力,同时借助小臂的重量,以手指点出,让每个音都是重拍演奏,且非常清晰,每一拍的音落下与收回的速度都要快,且气息都是快速吐出,速度上应是一个“由慢渐快再渐慢”的过程,根据双手的反向旋律进行,每个双音都应具有推动感,因此可以稍带渐强来演奏。

  在练习齐竹技巧时,演奏者可以先进行慢速的八度双音训练,充分抬高手腕,且左右手同起同落。初学者在学习扬琴时,右手一般在持琴竹、击弦、音色等把握、控制程度上优于左手,故在练习时要注意左右手的相互配合,充分发挥右手的优势,让右手带动左手,在后续训练中再逐步提速练习。

  2.轮竹技巧分析

  轮竹是扬琴演奏中较为常用的技巧之一,又称轮音,可分为单音轮、双音轮和支手轮音。单音轮指双手持竹在一个音上以交替的形式演奏出连贯、密集、均匀的音;双音轮则指双手持竹在两个不同的音上演奏出连贯、密集、均匀的音;支手轮音是指一手轮音,另一只手以伴奏的形式来演奏,一般情况下,由左手担任旋律高声部,右手进行旋律伴奏,轮竹技巧是表现扬琴作为复调性乐器最有效的方法。使用轮竹技巧时,演奏者需要手腕灵活,从而带动琴竹颤动。如在乐曲《黄土情》中,引子部分出现的轮竹以“pp”的力度弱起,笔者认为,在演奏这段轮音时,每个轮音的演奏相对要更为密集一些,以腰腹部支撑力量,肌肉保持松弛状态,以手指手腕来控制力度变化,气息上连贯而未断,每一拍的速度可以稍微慢一些,拉长每一拍轮音间的距离,可根据旋律走向,在演奏时表现出由弱渐强的一个过程。其中旋律的单一性则表现出柔情的音乐风格。

  此外,在演奏时,轮竹所表现的音乐风格也是丰富多彩的,如在乐曲《黄土情》主体部分出现的轮竹,与引子部分有所不同的是,该部分多次出现了带有低八度的装饰音,加上力度变化的要求,以及最后给了一个由弱渐强的双音轮,笔者认为,在演奏带有低八度装饰音的双音轮时,其力量集中于腰腹部,以身体带动手臂去找音,每一拍轮音的数量基本相同。而这一段旋律的走向,以及每一拍低八度的倚音,都使得旋律更具有推动感,这在音乐表现上给人以一种高亢、气势磅礴的感觉。

  在练习轮音技巧时,可以先从单音轮开始,左右手在同一个音上交替演奏出连贯且慢速的四十六节奏,可以跟随节拍器进行练习,然后逐步提高速度与密度。然后根据单音轮的练习技巧进行双音轮训练,同时提高对扬琴音位的熟练度。最后进行支手轮音练习,可以分开训练,从而把握正确的音准、节奏、时值,待左右手分别练习正确后,再相互配合进行完整旋律训练。练习时要充分利用腰腹部力量来支撑身体,气息下沉,手腕要放松,不能过于紧张,以保持轮音中每个音在音色上的统一。

  3.连音技巧分析

  连音是扬琴演奏中较为常用的技巧之一,该乐曲中首次大篇幅运用了九连音技巧,其中九连音是指一只手持竹在一个音上连续弹奏九下。使用九连音技巧时,演奏者需要把握九个音之间的速度、力度、密度,使之相互均衡。如在乐曲《黄土情》中,主题段九连音的技巧尤为出彩,作者创作时采用“起承转合”的形式,丰富了演奏者在演奏九连音时的情感表现。笔者认为,在演奏这段九连音时,手腕要放松,手指做点状,将九个音演奏出来,气息上要保持匀称。根据演奏者要求,每个九连音都要有一定的起伏感,这正映照了黄土高坡连绵起伏的景象。

  在训练九连音时,开始可以以慢速、相同密度进行九个单音的左右手交替训练,每个音在力度上基本相同,然后跟随节拍器逐步加快速度与其之间的密度,最后带入乐曲中,根据乐曲的旋律走向,以及演奏者的需要,进行强弱变化训练。

  4.装饰音技巧分析

  装饰音是扬琴演奏中较为常用的技巧之一,一般分倚音、回音、波音、颤音这四类。该乐曲中,以半音阶装饰音的形式出现,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乐曲的表现力。使用半音阶形式的装饰音时,演奏者需要手腕灵活,非常连贯。如在乐曲《黄土情》中的引子部分,笔者认为,在演奏这段半音阶装饰音时,肌肉应保持松弛状态,手腕抬高,利用手腕发力,气息上也不能断,应一气呵成,从而使音与音之间清晰而连贯。依据乐曲旋律的走向,力度上可做一个稍渐强的变化。此外,根据全曲分析,此处部分有一个对比段,因此装饰音部分可由慢渐快来演奏,从而与后面部分形成鲜明对比,提升乐曲的表现力。

  开始训练时,演奏者可慢速且连贯地进行半音阶训练,从而提高音位的熟悉程度,如果乐曲中出现的装饰音过长时,可将此段的半音阶装饰音一分为二,拆开进行连贯与提速训练,最后连在一起进行训练,可以相信琶音演奏时的感觉,弹奏装饰音时要灵活快速,必要时可以根据乐曲情感变化以及演奏者的需要适当进行调整。

  (二)特殊技巧

  1.手指拨弦技巧

  手指拨弦是扬琴演奏中较为特殊的技巧之一,即用大拇指与琴弦呈约四十五度角由内向外拨动。而常规的拨弦技巧是指在演奏的过程中翻转琴竹,与琴弦保持约四十五度角,向内拨动,从而通过琴竹的尾尖部分拨动琴弦,从而产生特定的声音效果,一般根据乐曲的要求进行选择。如在乐曲《黄土情》中引子部分,要求左手单音轮,右手进行手指拨弦演奏,笔者认为,在演奏这段拨弦时,运用大拇指触碰琴弦,同时利用小臂带动手指向前推拨,触弦要快速,且对每根琴弦的触碰力度、速度等基本相同,从而保证音色统一,以内在的动力用手指拨弦,可在最后一个音前做一个大的吸气口,左手单音轮与右手的手指拨弦应相互配合,在练习这段时,可以先分开训练左手的单音轮和右手拨弦,然后再左右手配合进行训练。

  训练手指拨弦时要注意大拇指是由内向外推拨,与常规琴竹拨弦方向恰恰相反,同时大拇指在触弦时的速度要快,避免再次触碰到琴弦,这样才能充分使琴弦振动产生余音,从而发出完美的音色。

  2.泛音技巧

  泛音是扬琴演奏中较为特殊的技巧之一,是指一只手击弦,另一只手用中指指尖轻触琴码和滚轴间约二分之一处所击琴弦产生的音,泛音技巧需演奏出清澈纯透的音色,犹如蜻蜓点水一般。如乐曲《黄土情》中主题再现段结尾处,泛音的出现为乐曲的情感表现增添了不少色彩。笔者认为,在演奏这段泛音时,左右手击弦和触弦的力量都不可以过大,更不能压紧琴弦,气息上保持平静,在每个泛音演奏完成后,要找一种反弹的感觉,两手都要一起抬起,这样才能保持最纯透的音色。泛音本身就是给人温柔纯透之感,而在乐曲此处,却给人一种收尾的感觉,因此便与欢快热烈的快板形成了鲜明对比。

  演奏者在初步练习泛音时,可以用左手在琴弦上多次尝试不同的位置来感受音色变化,然后寻找每个音的琴码与滚轴约二分之一处,找到击弦后最纯透的音色位置。练习时左手一定要轻触琴弦,触碰的力气不可过大,也不可过小,同时右手击弦的力度也不可过大,否则都会影响泛音音色,甚至无法发出泛音,故左右手需相互配合力度,同时击弦后需一起抬起,从而使泛音发出完美的音色。

  三、乐曲《黄土情》的情感表达

  (一)引子浑厚纯朴

  引子部分相比节奏更加自由,但又都在对应的节拍中,且相互呼应。笔者认为,引子的前部分可划分成两个相同的结构,其两者相互呼应,虽两者结构均为反方向的双音旋律,以及半音阶装饰音的演奏,但情感表现上前者多为高亢,后者更为深沉,其中后者强弱表现要更为明显一些。该部分音域宽广,低音浑厚而扎实,高音清脆而高亢,体现出黄土高坡的广阔与雄壮景色,因此演奏时是苍劲有力的,演奏者以手腕来发力,肌肉松弛,加上手臂自然重量,对其加以明显强弱对比的演奏。紧接着引子段后部分富有情感的轮音、手指拨弦的伴奏带动了音乐起伏感,手指拨弦的抑扬顿挫之感,给人展现出漫漫黄土高坡的荒凉之感,低音声部的旋律更是在音响效果上给人以浑厚的感觉,因此在演奏这部分时,情感的表现是凄凉的,旋律的起伏感要大,演奏者在演奏轮竹部分时以腰腹部支撑力量,左右手相互配合。之后以慢起渐快、渐强的双音完美爆发,突然又转回富有情感的轮竹部分,最后逐渐回归平静。作者在这段感情还没有全部展现出来的时候,却不得不又一次平静下来,不断推动情感爆发又不完全爆发情感,让人回味无穷,在情感上表现出作者对黄土美景的感慨,使人感受到作者纯朴的爱,因此在演奏时呈现出一个欢快积极到热情不减的过程,演奏者要保持手腕放松,双音部分以手指点的形式来演奏,轮竹部分情感收放自如,强弱的起伏应更加明显。

  (二)主题恬静优美

  主题前部分以恬静优美的旋律来呈现,后部分以高亢的情感来表现。笔者认为,这段九连音、轮竹等技巧展现了作者前、后部分的情感变化,升华了引子中纯朴的爱。主题段前部分犹如女子哼唱民歌一般,恬静而动人,优美的旋律运用了起承转合的结构和九连音技巧,因此在演奏这部分时,情感的表现应是恬静优美的,演奏者的呼吸要保持匀称,放松手腕,以手指点的形式演奏出九连音,以想象连绵起伏的黄土高坡突出每一拍九连音的起伏感。主题段的后部分采用轮竹技巧,从单音轮的平静到带低八度倚音的双音轮高亢,再到逐渐回归平静的双音轮,多次演奏变化为后部分的情感做了充分铺垫。演奏时主题部分情感上的转折正是表现了作者在眺望黄土高坡美景时,从欣赏美丽的黄土到赞美令人无比向往的黄土,再到感慨壮阔的黄土,这一复杂的情感变化将内心的情感不断升华。因此后部分轮竹的表现应是积极感慨的,情绪应是逐渐高亢的,所以演奏者要以腰部支撑力量,用身体带动手臂去找每个音,手指手腕控制力度,从而带动情绪、情感的变化。

  (三)复调乐段赋格意义

  复调部分的旋律相对稍微欢快,且具有赋格意义,其高低旋律对比明显。笔者认为,作者在这一部分采用了西方的作曲手法,如倒影、复调等,将中西音乐风格进行合并,并在乐曲的旋律以及力度变化上做出了相互呼应的对比结构。整个乐段层次分明,作者借高亢欢快的演奏情绪表达出对黄土高坡以及西北人文的一种赞美与热爱。复调乐段开始以慢起渐快的形式演奏,节奏欢快热烈,旋律欢快明朗、积极向上,刻画出一种在黄土高坡上跳舞狂欢的场景,因此在演奏这段时,演奏者的情绪表现是欢快高亢的,故演奏者需身体肌肉放松,每个音以颗粒感的形式出现,可以想象弹跳起来的感觉,突出表现以弱到强再到弱的力度变化。同时在该乐段中间部分出现了相同节奏的四个小节,且都以由强渐弱的表现形式呼应出现,为后部分音乐内容做了完美铺垫。该乐段后部分演奏时要保持积极的演奏状态,以点状出现,两手反向旋律进行,注意音准,节奏热烈欢快,以弱渐强最后强收的演奏效果结束整个乐段。

  (四)主题再现富有想象

  主题再现部分调性发生变化,情感表现温柔而细腻,九连音、泛音、琶音的演奏技巧,给人以足够的遐想空间。笔者认为,整个再现段的演奏表现给人以更多的想象空间,在情感上丰富了作者的内心活动,再一次凸显出作者对西北人文的赞美之情。九连音的再现,将整段音乐拉回至主题,完美呈现了主题再现,因此在演奏这部分时,气息要保持匀称,演奏时要更加凸显宁静情绪。结尾处采用泛音的演奏技巧,温柔而平静,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再现段的情感表现,因此演奏泛音时要把握好音色,灵动而柔美。最后以一个重复根音的大三和弦结束,且运用抓弦技巧强化了音乐的音响色彩,同时使得结尾的音响效果丰满、明亮,并且协和音程的出现,使人在听觉上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为快板的表现做了充分铺垫,故整个部分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五)快板乐段热烈欢快

  快板部分转回主调上,打破不规则重音的切分节奏出现,情绪热烈欢快。在快板乐段的开头部分,作者在乐曲的处理上,以每一小节前部分的切分节奏,加上每一小节后部分十六分音符与八分音符的交替出现,加强了律动感,因此演奏者在演奏这部分时,要表现出欢快激昂的情绪,演奏速度较快,尤为突出不规则重音。快板乐段的中间部分,连续的八分音符在演奏上做了一些忽强忽弱变化,给人在听觉上产生一种冲击感,丰富了音乐表现力,因此在演奏这部分时要掌握力度变化,腰腹部支撑力量,以腕发力,触弦要快,用手指做点状。快板乐段的最后部分以左手高音不变、右手低音旋律走向,同时节奏型由八分音符变为密集的十六分音符,最后重拍强收,使得全曲在此进入高潮。笔者认为,在情感上作者向人们再一次展现了黄土高原的魅力,以及作者对祖国大好山河的喜爱。

  (六)尾声再现美好回忆

  尾声部分以轮竹、单音演奏为主。笔者认为,该段表现了作者对黄土高原的留恋与不舍,以及对祖国山河的感慨之情。尾声部分再现了引子中的轮竹部分,与引子段有所不同的是,该部分演奏的情感表现凸显得更为宁静,让人陷入美好的回忆之中,因此在演奏这部分时,情绪要有所缓和,左手单音轮和右手的单音相互配合,突出和谐宁静之感,后左手高声部的轮音加上右手低声部的单音在听觉上产生明显的层次感,低声部体现得更加深沉,让人有一丝丝的惆怅之感,后双音轮及其旋律的下行趋势与音域变化,使得演奏情绪逐渐平静下来。因此演奏时可适当拉长每拍之间的距离,演奏速度减慢,注意气口。尾声的最后部分以左手单音轮,右手低两个八度的单音进行强渐弱演奏,这一部分左右手相互配合,右手的渐弱要突出,故作者回忆了自己的过往经历,再一次向人们刻画了黄土高坡的凄凉之景,同时也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让人不禁感慨作者对我国壮丽山河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四、结语

  《黄土情》这首乐曲采用新颖的创作手法,将传统音乐与西洋音乐相结合,加入了倒影、复调的作曲手法,并在音响效果上打破了不规则重音,向人们展现出西北音乐的风格特点,凸显出黄土高坡的壮阔美景,以及作者对祖国大好山河的喜爱之情,在情感上表达了作者对黄土高坡的热爱以及对西北真诚、质朴人文风情的赞美。《黄土情》这一成功之作,在近几年一直备受人们的关注,为扬琴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凤山.闲话长安旧时景,更听笛韵黄土情[J].音乐天地,2001(06):15.

  [2]蒋宁.唢呐吹出黄土情——访著名唢呐演奏家王高林[J].乐器,2007(12):68-70.

  [3]于海英.大漠孤烟直无垠黄土情——浅析扬琴独奏曲《黄土情》[J].音乐生活,2008(06):79-80.

  [4]于海英.浅析黄河扬琴作品成功之所在[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9(01):180-183.

  [5]肖笛.关于黄河扬琴作品《黄土情》的演奏分析[J].艺海,2009(06):57-59.

  [6]王宪.关于扬琴作品《黄土情》在演奏练习中的几点想法[J].戏剧之家,2017(16):38-39.

  [7]吴世玉.扬琴演奏艺术特征探析[J].戏剧之家,2018(2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