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柴可夫斯基钢琴曲《杜姆卡》的演奏分析论文

柴可夫斯基钢琴曲《杜姆卡》的演奏分析论文

66

2023-06-11 16:49:09    来源:    作者:xieshijia

摘要:柴可夫斯基是俄罗斯著名的音乐大师 、旋律大师,是浪漫主义乐派的代表人物之 一 。他创作的钢琴曲真正将浪漫主义音乐与民族音乐相互融合,呈现出了现实主义题材 、诗情画意音乐题材的相关内容,不仅旋律优美,而且还具有较为丰富的情感艺术特色。《杜姆卡》是柴可夫斯基创作的经典作品之 一,其蕴藏着积极向上的精神与忧郁的思想,体现出了极强的情感冲突,在织体饱满的曲子中,体现出人的意义与信念,并启发观众对社会问题进行思考与研究 。本文从柴可夫斯基钢琴曲《杜姆卡》的创作背景入手,首先分析了其作品结构,其次探究了其艺术特色 、

  摘要:柴可夫斯基是俄罗斯著名的音乐大师、旋律大师,是浪漫主义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创作的钢琴曲真正将浪漫主义音乐与民族音乐相互融合,呈现出了现实主义题材、诗情画意音乐题材的相关内容,不仅旋律优美,而且还具有较为丰富的情感艺术特色。《杜姆卡》是柴可夫斯基创作的经典作品之一,其蕴藏着积极向上的精神与忧郁的思想,体现出了极强的情感冲突,在织体饱满的曲子中,体现出人的意义与信念,并启发观众对社会问题进行思考与研究。本文从柴可夫斯基钢琴曲《杜姆卡》的创作背景入手,首先分析了其作品结构,其次探究了其艺术特色、演奏要点。

  关键词:柴可夫斯基;钢琴曲;《杜姆卡》;演奏分析

  在柴可夫斯基创作的钢琴曲中,创作于1886年的《杜姆卡》属于具有浓厚悲情性特点、民族性特点的作品。其作品题目原是一种民间叙事歌曲。柴可夫斯基的这首《杜姆卡》,以俄罗斯乡村景色为背景,整个曲调凸显出悲伤与激情相互交织的特点,存在哀伤情绪与蓬勃向上情绪交替的情况,体现了俄罗斯民族的热烈情感,乐曲中也蕴藏着乐观精神、民族精神。柴可夫斯基的创作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传播,其钢琴曲蕴藏较为浓厚的地域文化特点,具有独特的民族情怀和艺术价值。

  一、柴可夫斯基及《杜姆卡》的简介

  (一)柴可夫斯基

  柴可夫斯基是享誉世界的古典音乐作曲家。柴可夫斯基1840年出生于俄罗斯伏特金斯克市的一个小村庄,从小就受到母亲影响而练习钢琴,并进入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毕业之后担任了莫斯科音乐学院的教师。其不断研究,并且创作了许多浪漫主义钢琴曲。柴可夫斯基创作的音乐作品具有旋律明快、通俗易懂、情感浓厚的特点,如广为流传的《黑桃皇后》《天鹅湖》等。他在1893年创作出了《第六交响曲》,于同年离开人世。柴可夫斯基创作的音乐作品基本上覆盖了全部的音乐形式与题材,他的创作吸取格兰卡以来俄罗斯音乐的精华,并且与西欧地区的音乐文化经验相融合,加上自身的专业技巧与传统音乐特点,创作了拥有民族风格特点并具有丰富戏剧性冲突的钢琴作品。

  (二)《杜姆卡》创作

  《杜姆卡》这首经典作品是柴可夫斯基巅峰时期创作的钢琴曲。柴可夫斯基的情绪在乐观与悲观之间不断变化,并且将这种情绪的转变带入到这一作品中。《杜姆卡》这首钢琴曲,凸显了乐观情绪与忧郁情绪交替的特点,直接体现出柴可夫斯基的创作风格。二、柴可夫斯基钢琴曲《杜姆卡》的作品结构柴可夫斯基创作的钢琴曲《杜姆卡》是比较经典的复三部曲结构,全曲138个小节,基本调性为C小调,4/4拍,呈示部为1~45小节。整首钢琴曲的旋律舒缓,和声也是随着主旋律发展的,始终以C小调为主。在各个小节中,旋律都能传递出悲伤的情绪,展现出作者对过去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自己生活不公的感叹,悲情色彩浓厚。在这首作品中,其中第1~16小节是主题,主要以优美且悲伤的旋律进行深沉地表达,所以《杜姆卡》也被世人称为“悲歌”。俄罗斯民族风格浓厚,辐射到音乐领域,使得俄罗斯音乐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杜姆卡》具有典型的俄罗斯古典曲式结构,其使用大量复调创作的方式,真正实现左右手相互呼应,体现出旋律声部和声的丰富性。其中右手主要用来表达旋律,并且占据十分稳固的主导地位。音符速度放缓,但是时值比较长,通过强弱力度的变化、音乐的跌宕起伏,将作曲家矛盾的心理充分传递出来。其以复杂的旋律阐述自己的心情,缓慢诉说悲伤故事,进入高潮。第46~113小节属于展开部分,这一小节的曲调能使听众感受到勇敢、积极向上的情绪,也可以分成三个部分。其中第一部分是46~77小节,以降E大调为基础,曲调速度相对比较快,能体现俄罗斯舞曲的风格,与呈示部相比较,节奏、力度不断增强,也从侧面展现了俄罗斯人民性格豪爽的特点,主要描绘的是俄罗斯人民无忧无虑的生活场景。第二部分是78~87小节,音乐的色彩相对来说比较浓厚,并以G小调为基础,使用了右手声部延音线、附点音,容易激发人们对这一部分曲调的思考。第三部分是89~113小节,这些小节通过节奏、曲调的变化,增强演绎力度,以此将整首乐曲推向高潮。第114~138小节属于再现部分,柴可夫斯基在创作的时候,使用了呈示部的音乐材料,使得G小调回到C小调。在这些小节中,重现了第一部分的主题,并使得作品的曲调回归到刚开始的压抑、悲伤氛围中,有一种首尾呼应的感觉,并且加入了力度较强的和弦。这部分的描绘与展开部的风格有相似的地方,都是在叙述故事以后,从激烈的情感回归平静,并且直观体现出柴可夫斯基在进行创作时惆怅抑郁、悲伤无奈的心情。

  三、柴可夫斯基钢琴曲《杜姆卡》的艺术特色

  (一)悲情性

  柴可夫斯基创作的《杜姆卡》包含他内心的真实想法,将其对普通群众的同情、对社会的不满以及强烈的爱国主义融入该音乐作品中,作品中蕴藏着乐观情绪和悲观抑郁情绪等。在《杜姆卡》呈示部的1~45小节中,基本上都以悲伤基调为基础,如歌的小行板,将人们带入到惆怅、悲伤的情绪中,仿佛在回忆以及感叹过去的美好生活。所以,这部分的音乐具有较为浓厚的悲情性特点。而在46~113小节的展开部,曲调激昂,开始从悲情曲风转变为欢快的曲调,将俄罗斯人民的生活情况与性格特点充分展现出来,描绘了人们载歌载舞的画面。虽然柴可夫斯基在音乐作品中描绘了欢乐的情境,并且表达了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但是创作的时候音乐顺序不断变化,也增强了再现部的悲情性,展现出希望破灭、只能回归现实的无奈心理。114~129小节的曲调与呈示部相比,低了八个度,四分音符也变成了八分音符,和声比较单薄,展现出创作者较为痛苦、孤独的情绪,激发广大听众的思考。

  (二)民族性

  在对展开部音乐进行分析的时候,听众可以听到自己感兴趣的俄罗斯传统民间音调,也可以感受到柴可夫斯基对民族的热爱之情。例如,针对展开部分的音乐来看,柴可夫斯基是模仿“古丝里”留下的俄罗斯民间乐器的和弦,将民族拨弦的风格加入到音乐作品中,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具有俄罗斯特色的民族风情。曲目中多次利用拨弦式和弦,将自己对民族的爱充分体现出来,并且与钢琴曲创作融合。不管是在抒发悲伤情感,还是乐观的情绪,都全方位地凸显了浓厚的民族性特点。经过对展开部的分析,我们能够从中看到柴可夫斯基描绘的热情舞蹈画面,那种欢快的情绪,仿佛能看见俄罗斯人民聚在一起载歌载舞的场景。通过对这种音乐场景的描绘,直观凸显了俄罗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希冀。柴可夫斯基对俄罗斯民族音乐形式进行研究,并吸收民族音乐精华,研究出一种全新的音乐表现方式,创作了《杜姆卡》这首钢琴曲。该钢琴曲的民族特点明显,充分凸显了俄罗斯人民豪放的性格特点,作品的时代特点鲜明。

  (三)延伸性

  通过对柴可夫斯基创作的《杜姆卡》进行研究,我们能直观了解该音乐作品的穿透力与影响力。其创作的作品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在音乐发展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得到了后世音乐创作者的喜爱与追捧。受到柴可夫斯基音乐创作风格影响,衍生出许多著名的钢琴、小提琴比赛及柴可夫斯基少年音乐家比赛等,这些风格不同的比赛也都彰显了柴可夫斯基音乐惊人的影响力。《杜姆卡》也蕴藏了创作者的音乐情感、生活情感,且该钢琴曲得到了很多音乐家的喜爱,其后在许多钢琴比赛中被反复弹奏。《杜姆卡》将浪漫主义色彩与民族曲风相互融合,体现出鲜明的音乐特征。从柴可夫斯基的一生来看,现实生活中的不幸与痛苦不断地折磨着他的肉体与心智,但是他并没有强烈的厌世情绪,反而将情绪化的痛苦转化为生动的音符,在创作《杜姆卡》时融入了乐观主义、民族情感等。从美学角度来看,《杜姆卡》结合了西方悲剧美、东方意境美,并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民族音乐精神,他将现实社会通过音乐反映出来,相对来说感染力较强,也蕴藏着浓厚的爱国思想与文化底蕴,使得《杜姆卡》发展成为世人公认的经典音乐作品。

81d1da7e1ba142629967fea196c73e0e.jpg

  四、柴可夫斯基钢琴曲《杜姆卡》的演奏分析

  (一)触键速度、力度

  《杜姆卡》演奏要结合作品特殊的因素而变化,弹奏的时候需要保证指尖的变换方式丰富,并且对触键力度与速度进行严格把控,确保满足各个音符的特殊要求。在46~113小节中,要体现的就是愉快舞蹈、其乐融融的氛围。所以,在弹奏的时候,演奏者需要采用渐强的方式,不同于上一部分的沉闷抑郁情绪,这一部分的情绪高涨、欢快。在与开头和弦进行配合的时候,还需要以小指作为发力点,使用颗粒性的跳音,更加轻快地弹奏。而进入到63小节以后,节奏又变得更加平稳,力度与速度较为平和,但是需要更关注如何凸显内部旋律。对于第68~70小节的弹奏来说,要更加关注弹奏技术,力度为f,并以大拇指触键为开端,确保大拇指弹奏的清晰性。在与70小节衔接的部分,则要使用右手八度调节,降低手臂高度,确保衔接顺畅性。快速弹奏也需要确保小指音色,以音乐旋律凸显真情实感。

  (二)踏板运用

  《杜姆卡》没有对踏板作出明确标注,但是,在实际演奏过程中,要正确利用踏板,还要采用多种踩踏方式,凸显出与音效以及音色存在的差异,将《杜姆卡》真实的情绪变化凸显出来,切实提高音乐的感染力,体现出创作者的情感。在1~8小节的演奏过程中,要妥善使用踏板,避免出现使用过度的情况。要保证演奏干脆利落,清晰地进行音乐表达,避免出现混乱无章的情况。基于此,在日常训练中,就需要对踏板进行推敲、研究、练习,以便于呈现出钢琴曲目的精髓与内涵。在这首作品最开始的阶段,则要体现出沉重感,中途使用延音踏板,进行情绪与风格的转变。随后两个音不使用踏板,突出左手和弦的沉重感,并且关注如何凸显旋律效果,以这种弹奏方式,体现出俄罗斯民歌的风格特点。针对46~51小节进行分析,我们了解到这一部分体现的主要就是欢快的节奏,并展现出舞蹈场面。所以,在演奏的时候,需要以音后踏板为主,并且切换的时候遵循清晰、快速的基本原则,如果频繁换踩踏板,就会对演奏效果产生影响,无法保证音乐的连贯性。所以,就需要遵循四个和弦换一次的规律,弹奏流畅旋律与完整乐句。

  (三)歌唱性旋律

  柴可夫斯基创作的《杜姆卡》钢琴曲的旋律中,A乐段是歌唱性旋律,在演奏的时候,要将手指与琴键贴合,并且力度下沉,放缓演奏速度,对各个音阶的缝隙进行处理。在此过程中,演奏者要使用脚踏板进行连接,并且采用手指踏板,以十六分音符替代柱式和弦,并且有效增强旋律的律动感。在《杜姆卡》的第24~32小节中,需要从右手旋律声部转变为左手声部,并且保证弹奏手指贴着琴键移动,还要保证力度。在演奏的时候,保证演奏力度贯穿于各个音中,并且以低音衬托的方式,渲染乐曲旋律,准确把握音乐故事情节,进而深化内涵与情感。《杜姆卡》是在沉痛的思绪中激发人们的思考,和声节奏愈发紧密。使用十六分休止旋律,能代替右手伴奏的线条,实现旋律、力度、伴奏音型的互相衬托,并将《杜姆卡》钢琴曲A乐段推向高潮部分。在演奏十六分音符的时候,演奏者要将手指立住,并且合理利用指尖触键的方式,演奏颗粒感清晰的声音,并且穿插十六分音符、十六分休止符。在演奏的时候,演奏者还需要对节奏进行把控,把控下键力度,演奏连贯的旋律。柴可夫斯基创作的钢琴曲具有故事性、抒情性特点,在演绎各个乐段的时候,能将《杜姆卡》蕴藏的悲伤情绪充分展现出来,全曲动人心弦,容易激发与听众的情感共鸣。

  (四)和弦音型

  在柴可夫斯基创作的钢琴曲《杜姆卡》中,进入中部阶段时,节奏交织较为丰富,并运用了跑动音、和弦、重音等。中部B乐段中有许多弦重音、柱立式和弦音,在进行中部B乐段的演奏过程中,演奏者要控制好和弦把位,并确保充足的手指支撑力,立住手指,将身体、大臂的力量都传递到手指上,弹奏出有力量的钢琴曲。在平时的演奏练习期间,也需要夯实弦音型的弹奏技巧,打下稳固的弹奏基础,然后才能进行提速训练。在进行C乐段的演奏过程中,也要了解这一乐段的旋律基调,左手演奏上行八度和弦,右手演奏十六分附点音符,在实现两者协同的条件下,加入悲壮情绪,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旋律色彩。在持续推进中部演奏的同时,双手演奏转变为八度和弦,演奏ff的时候要对下键的力度进行控制。只有下键到底,才能发出饱满的和弦声音,右手演奏的时候把位不变,要结合乐段移动小臂,手掌紧扣,找到准确的和弦音位置。在《杜姆卡》的103~104小节,也都是和弦音型,需要双手弹奏十六分音符和弦,并保证支撑力、手指力度等。以5指接4指,还要维持手指弹奏力度,呈现和弦与十六分休止符,确保演奏的均匀性,并且处理好临时变化,弹奏具有律动感的乐曲。

  (五)保持音与跳音

  柴可夫斯基创作的《杜姆卡》中部E乐段包括许多八度双音和弦,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钢琴旋律感,这一乐段的演奏力度大部分都是ff、fff,从而创造了良好的强力度演奏环境。同时,E乐段存在上行旋律,并升华了乐段情绪,要充分抒发钢琴曲的情感。中部E乐段使用上行模进的和弦,并使用跳音演奏,并且加入变奏主题,以此完成中部E乐段的演奏场景。而对于实际演奏来说,右手要准确地弹奏八度音符,不能随意改变右手八度把位,以固定式八度把位的方式,提升演奏准确性,将旋八度、中部E乐段体现出来。同时,为了弹奏具有颗粒感的声音,还要确保短促按键,适当加大触键力度,形成渐进式强度,完成跳音、保持音演奏。

  (六)音色的把握

  在柴可夫斯基创作的《杜姆卡》第一部分与第三部分中,主题的表现方式大都是相似的,主要就是为了烘托悲伤的氛围,以及展现压抑、沉静的情感状态。所以,在对音色进行控制的时候,应当体现出一种压抑的感觉。在实际弹奏过程中,则要将琴键和手指贴合,保证弹奏的流畅性。在弹奏主题部分的时候,旋律、和声要在下面。所以,在弹奏的时候,需要实现和弦、音调的互相融合。采用多种触键方式,演绎出突出的旋律,并且保证音色统一、协调。而在弹奏第二部分的时候,比较倾向于舞曲的风格特点,并且营造出欢快的氛围。这部分弹奏完成以后,则需要适当地转变触键模式,使用指尖弹奏,减少触键面积,并且迅速离开琴键。弹奏的时候要保证手腕平稳,并且促使手指独立弹奏,这部分是跳音、小连线等交换构成的,要提前进行区分。

  五、结语

  柴可夫斯基在其创作的经典作品《杜姆卡》中融入了十分浓厚的情感,其不单单是演绎音乐作品,更是抒发自己热爱民族和人民的真实情感。俄罗斯本土文化特色浓厚,柴可夫斯基创作的《杜姆卡》将俄罗斯音乐的悲剧性、民族性特点充分表现了出来。在音乐作品和声运用、创作技法等层面,《杜姆卡》则将柴可夫斯基对音乐的独特理解表达了出来,将故事脉络完整地串联在一起,丰富了广大听众的情感体验。因此,从弹奏演绎的层面来看,需要进行旋律分析,才能将这首伟大的钢琴作品演绎出来,以此深化观众的理解。


  参考文献:

  [1]赵盛君,刘世静.钢琴曲《杜姆卡》op.59演奏特点分析[J].戏剧之家,2022(15):96-98.

  [2]郑吴琼.柴可夫斯基《杜姆卡》中俄罗斯民族音乐元素的运用[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21年.

  [3]周立言.柴可夫斯基钢琴曲《杜姆卡》中的俄罗斯民族音乐元素分析[J].黑河学院学报,2021(11):124-126+129.

  [4]蔡畅.柴可夫斯基钢琴曲《杜姆卡Op.59》的演奏技法分析[J].艺术品鉴,2021(24):110-111.

  [5]曹源.探析柴可夫斯基《杜姆卡》的艺术特色和演奏技巧[J].黄河之声,2021(10):13-15.

  [6]刘一迪.柴可夫斯基钢琴曲《杜姆卡Op.59》的演奏技法初探[J].戏剧之家,2021(05):87-88.

  [7]邹鸿运.柴可夫斯基音乐的民族主义情结——以钢琴曲《杜姆卡》为例[J].北方音乐,2020(19):28-30.

  [8]杭海缔.柴可夫斯基钢琴作品《杜姆卡》中的民族音乐元素与演奏版本之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20年.

  [9]韩月.柴可夫斯基钢琴曲《杜姆卡》的音乐意境和演奏分析[J].北方音乐,2020(01):102-103.

  [10]任扬扬.柴可夫斯基钢琴曲《杜姆卡Op.59》中的俄罗斯民族音乐元素研究[D].吉首:吉首大学,20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