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进校园”政策背景下高校戏曲教育的创新实践论文

2023-06-10 22:24:36 来源: 作者:xieshijia
摘要:传统戏曲是高校德育、美育和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的优秀文化资源。在国家推进“戏曲进校园”的政策背景下,广州新华学院以中文系为试点开展了岭南特色戏曲教育,从课程建设、学生活动、科研育人三种途径入手,既实现了戏曲教育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机融合,又切实促进了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的有效传承。
摘要:传统戏曲是高校德育、美育和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的优秀文化资源。在国家推进“戏曲进校园”的政策背景下,广州新华学院以中文系为试点开展了岭南特色戏曲教育,从课程建设、学生活动、科研育人三种途径入手,既实现了戏曲教育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机融合,又切实促进了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的有效传承。
关键词:戏曲教育;民办高校;粤剧研习班;人才培养
2015年以来,随着《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和《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等重要文件相继实施,大力倡导戏曲教育在大中小学的普及化和常态化,各级政府、学校也越来越重视传统戏曲在校园的传播与传承工作。
广州新华学院,前身为中山大学新华学院,是2005年由中山大学与广东东宝集团有限公司合作申办的一所民办综合性大学。为响应国家政策,该校于2018年开始以中文系为试点落实“戏曲进校园”工作,是广东高校尤其是民办高校中少有的引进戏曲表演专业师资,实施比较系统的戏曲教育的学校。截至目前,该校初步形成了一套以岭南戏曲曲艺为内容特色,符合该校自身人才培养需要的戏曲育人方案。2021年,该校“岭南戏曲曲艺进校园”成果作为其美育工作代表案例的重要组成部分,获得了全国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高校美育改革创新优秀案例”二等奖。如何在普通高校实施既契合高校办学目标又能切实促进传统文化传承的戏曲教育,广州新华学院提供了一套可供参考的方案。本文从该校戏曲教育施行的背景条件、实施路径、效果经验出发,对其“戏曲进校园”工作进行了梳理,以期为其他高校提供借鉴。
一、实施岭南特色戏曲教育的背景条件
(一)戏曲教育对民办高校人才培养的特殊价值
戏曲是一门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同时蕴藏着中华民族的哲学观、伦理观、美学观和宗教观,因此,传统戏曲是培养大学生传统美德,提升审美素养和综合人文素养的优质文化资源。然而除了德育、美育和人文素养提升功能,广州新华学院领导层还意识到了戏曲教育对民办高校人才培养的独特价值。
其一,戏曲教育适应民办高校“应用型、复合型”的人才培养目标。戏曲教育表面看似单纯的艺术熏陶,实则是提升大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戏曲的综合性和表现性能充分锻炼学生的协作能力、社交能力、领导能力、肢体协调力、个人表现力和想象力等,所以,戏曲教育对完善民办高校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有其独特的作用和价值。
其二,戏曲教育利于增强民办高校“服务地方”的竞争力。校地合作、服务地方是民办高校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近年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事业蓬勃发展,由此产生了大量非遗相关的文化人才需求。以广东粤剧为例,作为岭南非遗的代表,又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粤剧成为广东省人民政府非遗保护的重中之重,这一点在广州新华学院所在的广州、东莞两市表现得十分突出。学校东莞校区所在的麻涌镇是由中国曲艺家协会认定的“中国曲艺之乡”,粤剧粤曲是该镇着力建设的文化品牌,该镇从幼儿园到中学贯穿粤剧美育,全镇22个曲艺社团全部纳入了基层综合文化服务建设内容。因此,镇基层文化部门和中小学都非常欢迎在高校接受过粤剧或戏曲通识教育的毕业生。除麻涌外,广州新华学院近五年的就业数据显示,仅该校中文系每年就有约46%的学生进入广东各市、县中小学工作,约20%的学生进入广东基层文化事业单位,如地方档案馆、文联、宣传部门工作,随着广东省戏曲进社区、进校园工作在各地方的深入推进,在高校接受过岭南戏曲教育的毕业生必将在基层文化服务、教育的岗位竞争中占有优势。
其三,戏曲教育有助于增强民办高校的办学特色。2021年2月,广州新华学院经教育部审核,从独立学院性质的“中山大学新华学院”转设为本科民办普通高等学校。脱离母体学校的声誉、影响力,广州新华学院需要积极经营自身办学特色和优势以吸引生源,岭南特色戏曲教育无疑可以凸显该校文化育人的办学宗旨和品牌特色。
综上可见,广州新华学院认识到了戏曲教育和民办高校人才培养目标间的深层匹配关系,这成为该校积极实施“戏曲进校园”的核心原因。
(二)实施戏曲教育的条件
据笔者了解,在广东省民办普通高校中,率先引进戏曲表演专业师资开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戏曲教育高校的是广州新华学院。该校以中文系为试点,顺利推行戏曲教育,这与中文系近十年的非遗教育积累和校级领导的大力支持有着密切关系。
首先,非遗教育是该校中文系的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重点。自2010年起,中文系就根据生源90%以上来自广东省的特点,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中国古代文学、广东民俗文化等专业课程为基础,结合学生寒、暑假社会实践,确立了“强专业基础,走岭南田野”的非遗特色办学思路;2012—2018年,学生开展岭南非遗调查的优秀成果结集成《广东物华录》丛书(共4部)由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成为中文系非遗教育突出成绩的体现。2016—2020年,中文系聘请中山大学非遗研究中心主任宋俊华教授先后担任系学科带头人、系主任,成立“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新华学院站”,引进非遗和戏曲学师资,并成功申报广东省级重点科研平台“粤港澳大湾区文学与文化研究团队”,以上为戏曲教育在中文系的先行试点提供了学科支撑和师资力量;另外,非遗相关课程的持续开设和岭南田野调查活动的持续开展,使中文系学生拥有了非遗保护的自觉意识和岭南文化研习的基本素养,这为该校在中文系设立戏曲教育试点提供了生源准备。
其次,学校大力扶持中文系走“非遗特色、服务地方”的人才培养之路;2018年,副校长李中生正式提出,以中文系为试点,由点及面逐步推进新华学院戏曲美育计划;2019年,学校特批资金支持引进广东粤剧院专业表演师资;2020年,学校将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内含广东戏曲与俗文学方向)定为校级重点学科,为未来五年的“戏曲进校园”提供资金、场地和设备支持。
中文系的非遗特色教育基础和学校的资金平台支持,构成了广州新华学院开展“戏曲教育”的充要条件。
二、戏曲教育的实施路径
广州新华学院因地制宜,发挥中文系非遗教育优势,探索出了一条以岭南戏曲曲艺为内容特色,兼顾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与传统文化传承保护的戏曲教育实施方案。方案包含三条行之有效的路径:理论与表演结合的课程建设、学生活动指导和科研育人。
(一)理论与表演结合的体系课程建设
粤剧是广东省第一大剧种,广州新华学院两校区所在的广州、东莞对粤剧的保护传承非常重视。因此广州新华学院中文系以粤剧为中心,与广东省粤剧院专业粤剧演员合作,开发了一套“《粤剧艺术十二讲》+粤剧研习班”的粤剧教学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充分发挥戏曲这门综合性艺术的综合教育功能。
《粤剧艺术十二讲》为中文系专业选修课,共32学时。课程以知识性、趣味性为教学目标,在普及粤剧的历史、声腔、行当、舞美等基本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家乡粤剧文化调查”课堂展示和粤剧戏曲知识竞赛这两个课堂活动,调动学生的粤剧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意识。“家乡粤剧文化调查”课堂展示主要鼓励学生走进身边的粤剧场景,如:博物馆、古戏台、民间曲艺社、民间剧团、民间艺人家庭等,通过亲自访问增进学生对粤剧的现实感知和感情;粤剧戏曲知识竞赛采用学生策划组织、集体出题、全员参与的形式,促进学生自觉积累粤剧和戏曲相关知识,同时锻炼活动组织和创新能力。
为做到实践与理论课同步,中文系引进广东粤剧院专业演员,开设了粤剧表演体验班“粤剧研习班”。该班亦为32学时,由广东粤剧院二级演员梁永健先生担任讲师,采取“以戏带功,以演促教”的教学方法,从粤剧经典选段入手,让学生在一字一句、一举一动地跟学模仿和反复练习中,体会粤剧艺术的内容美和形式美。研习班的期末考核以参与校美育晚会演出的形式进行,通过登台表演检验最终学习成果。
“《粤剧艺术十二讲》+粤剧研习班”的粤剧教学课程首批学员共44人,均为自愿报名。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设计新颖有趣,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实践教学显著拉近了学生和传统戏曲的关系,登台表演的考核方式,也为学生创造了锻炼团队协作、个人表现力等综合能力的机会。
(二)学生剧社活动
广州新华学院目前还未成立粤剧或戏曲类的学生社团,但学校将戏曲教育与已有的学生话剧社团活动加以结合,开辟了一条戏曲育人的新路径。
作为戏剧艺术的子类,话剧和戏曲有相通之处。引导话剧社团学生接触传统戏曲,改编戏剧经典文本、学习戏曲独特的表演方式,既能激发学生创新灵感,又能丰富学生的戏剧文化积累、提升戏剧表演能力。
分身剧社是该校中文系学生自主创立的话剧社团,2011年成立以来,该剧社多部原创话剧在金刺猬大学生戏剧节、广州大学生戏剧节斩获奖项,拥有较强的自主创作和表演能力。受中文系非遗特色教学的熏陶,近年来剧社积极开展经典戏曲文本改编和吸收戏曲元素的话剧创作。2018年,剧社提议创作一部讲述学校所在地麻涌镇粤剧、龙舟等优秀传统文化的话剧。以此为契机,中文系首次践行了“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的高校戏剧育人新模式。
“走出去”指在戏剧创作筹备阶段,组织学生以“田野采风”为基础搜集戏剧创作素材。在此过程中,学生深入麻涌镇各村,参观古戏台、祠堂、庙宇、粤剧纪念馆、少儿粤剧团、民间曲艺社,采访村民,了解本地风土民俗、龙舟制作,并跟随村民体验唱曲奏乐等活动,这些田野调查构成了一堂材料丰富、立体鲜活的麻涌传统文化体验课,其中粤剧粤曲内容占有显著比重,这使得学生对麻涌的戏曲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和认同感,最终创作的话剧《朝花夕拾》中包含了大量粤剧相关内容。“引进来”指在作品打磨阶段,为帮助学生提升作品整体质量,学校邀请广州话剧艺术中心项目策划马迅之先生、国家一级粤剧演员孙业鸿先生对该剧的结构、舞美和表演进行了专业指导,学生可以从中进一步得到粤剧、话剧创作表演的专业提升。
分身剧社最终完成的作品《朝花夕拾》以东莞麻涌为空间背景,讲述了一群外来大学生从对当地粤剧、大步巡游、龙舟等民俗文化怀有较深的偏见和不理解,通过和当地民众和风俗的深入接触,逐渐理解并开始热爱本地文化的故事。该剧从大学生的视角反思了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传承困境,是一部具有时代文化反思又饱含着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真挚情感的剧作。
(三)科研育人
高等院校的戏曲教育与中小学戏曲教育最大的不同应在于,高校不能仅停留在戏曲的通识普及和鉴赏层面,而应带领大学生开展戏曲调查研究,这既能提升大学生的科研创新力,又能促进戏曲的保护传承工作。
早在2016年,中文系林玮老师就率先申报完成了广州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二五”规划课题《广东木偶戏调查研究》,2018年后,中文系多位教师投身粤讴、广东木偶戏、麻涌粤剧粤曲等岭南戏曲曲艺课题的研究,先后获得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共建项目1项、广州市社科规划课题1项,新华学院校级科研项目2项。以上课题均组建了师生共研的研究小组,由教师带领学生深入广东各地进行地方戏曲文献搜集和田野调查。此外,教师还利用毕业论文指导的契机,引导学生开展广东其他地方剧种,如潮剧、花朝戏、粤北采茶戏、白字戏等调查研究。
三、戏曲教育的效果与经验
(一)戏曲教育的实践效果
从课程建设、学生社团活动到科研育人,新华学院初步建构了一套具有地方特色又富有创新性、系统性的戏曲教育方式,并取得了显著教育效果。其一,粤剧研习班期末汇报演出成功,既促进了戏曲文化的校园传播,也锻炼了学生综合素质。2019年12月10日,第一期粤剧研习班汇报表演亮相学校“传承岭南经典,歌颂时代新风”主题美育工作晚会,精彩演绎水袖舞《粤韵新秀》和折子戏《帝女花·香夭》,收获台下师生热烈掌声,点燃了师生对粤剧艺术的热情。另外,笔者针对参加“《粤剧艺术十二讲》+粤剧研习班”课程的44名同学开展课程评价调查显示:95.5%的学生对理论+表演的粤剧教学设计表示认可;80%的同学认为课程丰富了他们对传统戏曲的认知;78%的同学认为课程显著提升了自身表演技能、集体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锻炼了意志力,增强了自信。这充分说明理论加实践的戏曲课,符合当代大学生对高校戏曲美育的心理需求,也更能发挥戏曲的综合育人功能。
其二,学生原创剧《朝花夕拾》校外获奖校内公演,成倍扩大了该剧的传统文化传播效果和美育功能。《朝花夕拾》获2018年广州大学生戏剧节大学生戏剧单元“优秀综合表现力奖”,15名创作成员表示,从田野采风到集体创作再到接受校外专家的指导,这些大大增强了他们对以粤剧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责任意识,个人的创新力、组织能力、表演技巧和文化素养也得到了全面提升。而该剧在2018—2019年间举行了3次全校性公演,扩大了广府优秀传统文化在本校的传播和影响力,显著提升了学生的戏剧审美和地方文化认同感。
其三,科研育人成效初显。广东木偶戏研究小组陆续发表师生合作学术论文4篇、粤讴研究小组的学生课题《非遗保护背景下的新粤讴研究——以20世纪进步报刊〈有所谓报〉所载粤讴为例》成功申报2020年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戏曲调查与研究实践,既让中文系学生的课堂知识学有所用,又锻炼提升了其资料搜集、问题分析、语言表达、人际交往和科研创新等综合能力。
2021年,广州新华学院包含岭南特色戏曲教育内容的美育工作创新案例获得由教育部和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的全国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高校美育改革创新优秀案例”二等奖,该奖项进一步展现了该校岭南特色戏曲教育实施的突出效果和价值。
(二)戏曲教育的经验
2017年中央四部委发布的《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指出,戏曲进校园总体目标是:“2020年,戏曲进校园实现常态化、机制化、普及化,基本实现全覆盖”。但实际实施中,“戏曲进校园”普遍面临资金不足、推行不畅、戏曲进校园方式单一、戏曲育人效果和促进戏曲传承发展的效果不明显等问题。广州新华学院作为高校实施戏曲教育的优秀案例,为其他高校提供了三点重要经验:
首先,学校高层积极发掘戏曲教育与本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契合点,是高校顺利推进“戏曲进校园”的前提。广州新华学院领导层明确意识到戏曲教育对民办高校“特色兴校”,培养应用型、服务地方人才的特殊意义,因而积极支持中文系以岭南戏曲曲艺为内容特色的戏曲育人方案,不断创新戏曲教育路径,使戏曲在德育、美育和综合素质培养上的育人潜能得到充分发挥,由此达到了本校人才培养和传统文化传承保护的双赢效果,这不仅说明戏曲教育完全可以与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结合,更说明高校领导层对戏曲教育的价值认识很大程度决定着“戏曲进校园”的最终效果。
其次,重视实践教学和科研育人是提升高校戏曲育人效果的重要途径。不少普通高校会把开设戏曲通识或戏曲鉴赏类课程作为本校开展戏曲教育的主要甚至唯一形式,但重知识的戏曲教学容易令当代大学生感到呆板无趣,相反,体验式教学可有效激发大学生学习戏曲的兴趣,并在亲身实践中全方位提升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以广州新华学院为例,学生在粤剧表演教学和汇报演出中提升了集体协作能力、意志力、表演力和自信心;学生在戏剧创作实践中增强了创新和组织能力;在戏曲田野调查研究中,锻炼了资料搜集、问题分析、人际交往、文字表达、科研创新等能力。因此,高校要充分发挥戏曲的综合育人功能,必须强化实践教学和科研育人。
最后,第二课堂和社会资源是高校戏曲教育的重要“助手”。中央《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中强调“戏曲进校园”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因地制宜,多措并举……自主探索多样化模式”。高校戏曲教育形式不能仅限于课堂和教室,即使校内还没有戏曲类学生社团,也可在各种学生活动中寻找开展戏曲育人的机会,比如让话剧和戏曲结合就是一种可能;而学生开展传统文化话剧创作的田野调查过程,也让我们看到社会资源,如:古戏台、曲艺社、粤剧纪念馆、少儿粤剧团等学校所在地的文化场所的教育价值。多鼓励学生深入文化现场体验调查,既能锻炼学生的文化调查能力,更能通过耳濡目染加深其对传统文化的认同、热爱和传承保护意识。
四、结语
当前,普通高校“戏曲进校园”工作仍在方法探索和效果优化过程中。通过广州新华学院的戏曲教育经验可以发现,传统戏曲具有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推进德育、强化美育和锻炼综合实践能力的丰富育人功能,普通高校在思想意识层面,应主动发掘戏曲教育和本校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的契合点;在实施方法层面,应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和科研育人,并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和社会资源。只要坚定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初心,高校的戏曲教育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好,越走越长。
参考文献:
[1]徐骏.高校戏曲教育的价值及发展建议[J].四川戏剧,2014(12):177-179.
[2]杨宝春.论通识性戏剧教育的意义[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10(01):16-21.
[3]李华.水乡麻涌曲艺+旅游擦亮“中国曲艺之乡”牌匾[J].曲艺,2019(03):55-58.
[4]南平市文化与广电新闻出版局.四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DB/OL].新华社,2017-08-07.
[5]张伟.戏曲、曲艺音乐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模式探讨——以河南省高校为例[J].四川戏剧,2008(04):124-1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