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中国传统舞蹈美育的精神探究论文

中国传统舞蹈美育的精神探究论文

43

2023-05-23 09:04:52    来源:    作者:xiaodi

摘要:中国传统美育是数千年以来中华民族在生存发展与精神构建中长期孕育出的精华所在,具有绵长悠远的生命力,舞蹈作为艺术之母,从古至今一直在艺术美育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当今处于数字化时代,社会语境与古时候相比已发生巨大变化,但中国传统舞蹈精神依旧能跨越时空感染我们。中国传统舞蹈美育精神离不开孕育它的古代社会与古典文化思潮,本文针对“以舞修身”“以舞见心”“以舞明礼”“以舞和天”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摘要:中国传统美育是数千年以来中华民族在生存发展与精神构建中长期孕育出的精华所在,具有绵长悠远的生命力,舞蹈作为艺术之母,从古至今一直在艺术美育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当今处于数字化时代,社会语境与古时候相比已发生巨大变化,但中国传统舞蹈精神依旧能跨越时空感染我们。中国传统舞蹈美育精神离不开孕育它的古代社会与古典文化思潮,本文针对“以舞修身”“以舞见心”“以舞明礼”“以舞和天”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中国传统舞蹈;美育;精神

  2020年10月15日,《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美育工作的意见》中强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舞蹈美育也从单一的专业型教育转变为全民型、终身型的审美教育,无论是亲身参与舞蹈运动,还是对舞蹈艺术的鉴赏品析,都是以人的审美为基础的教育。

74838dbd99c3e013aec68cd0ab89fa6b.jpeg

  随着网络传媒信息的高速发展,《上下舞千年》中经典舞蹈的再现,《只此青绿》舞剧的“破圈”,使人们重新感受到中华传统古典舞蹈的魅力。

  传统舞蹈美育精神是指扎根于历史舞蹈文化中的传统审美教育,展现出古代先民的教育思想与理念。近年来美育备受人们重视,舞蹈美育也受到诸多学者的持续关注,现有研究主要分为三大方面,一是舞蹈美育在学校中的建设、路径、课程设计等问题研究;二是舞蹈美育在不同层次学校中的作用与价值研究;三是舞蹈美育的实践研究。三类研究为舞蹈美育的研究提供借鉴,在前人研究基础之上,本文主要探究中华传统舞蹈美育的精神所在。在美育精神的提炼过程中,主要矛盾围绕对文学的抽象与历史舞蹈遗存不足之间的矛盾,所以在研究过程中要秉持全面、客观与严谨的态度,使研究更具科学性。舞蹈作为艺术之母,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宝贵文化财富至今仍有宝贵价值,儒家强调礼乐合一;道家追求自由、无为;禅宗重视境界状态,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三种哲学思想对传统舞蹈美育精神产生了重要影响,与此同时,精神理念的产生同样离不开孕育它的古代社会,本文秉承唯物史观理念,将中华传统舞蹈美与精神总结为“以舞修身”“以舞明礼”“以舞见心”“以舞和天”四个方面,分别对应舞蹈美育的身体层面、心理层面、社会层面与天地层面。它们以融合汇通的方式蕴含于舞蹈美育之中,构成我国传统舞蹈美育的核心精神,达成“天人合一”的中国古典哲学追求。

  一、以舞修身

  《说文》日:“修,饰也。”修字本义指装饰与美化,后引申至改造、完善等意思。“以舞修身”的意思是通过舞蹈锻炼,修养自己的身体与德行。

  在历史的长河中,改造自然、强身健体是舞蹈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吕氏春秋》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昔阴康氏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阳道壅塞,不行其序,民气郁阏而滞者,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这段话记载了阴康氏作为部落首领时期,所居住的地区江水泛滥,天气阴湿,族人大多气血不通,筋骨不顺,于是阴康氏创作舞蹈,然后教给族人,用于活动筋骨,对抗疾病。

  除了单纯的强身健体以外,“修身”也代表着修养自己的品行。从婴儿出生起,动作便伴随其一生,人体动作作为舞蹈的关键要素,它成为一种人的本性。身体承载着生命,对生命的哲学认识影响了对身体的审美认知,我国古代认为:“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人由气聚成,形神相依为生,形神分离则死,气的运行与代谢构成生命的运动过程,所以中国传统舞蹈形成“气韵生动”“形神兼备”的审美范式。这种审美背后是中国人“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品行追求,相信人内在的智能,有着无限潜力。中华审美赞扬健美与力量,但更崇尚的是智慧、贤德、力量、技巧相结合的豪杰,英雄擅长以巧胜力,而不是肌肉力量的压倒性成功,中华武学“相信悟性、相信精研拳理、练气练神、参悟造化,就能以小力胜大力,以柔绵驭刚烈。”武舞不分,武术的特点在舞蹈中也能显现出来,唐朝时期流传于宫廷及民间的小型表演性舞蹈被分为“健舞”“软舞”两类,它们按照风格进行区分,“健舞”动作矫健,节奏明快;“软舞”优美柔婉,舒缓抒情。不过在中国古代美学的作用下,二者没有绝对的刚,也没有绝对的柔,而是“刚中有柔,柔中带刚”。

  舞蹈属于有氧锻炼,已有研究证明舞蹈可以充分锻炼人们的协调力、平衡力与节奏感,提高心肺功能、消化功能等。传统美育精神“以舞修身”讲的正是通过舞蹈刚柔相济、气韵贯通的身体训练,修得六脉调和、长乐永康的身体,以及自强不息、高风亮节的品德。

  二、以舞见心

  “以舞见心”是指通过舞蹈美育健全人格,陶冶情操,“心”指人的内心,包括思想、情感、观念等,中国古典舞蹈美育从人自身层面强调认识内心,抒发情感。

  傅毅在《舞赋》中写道:“修仪操以显志”,从这里可以看出舞蹈的意义并不止单纯手舞足蹈,锻炼身体,其目的是“显志”。袁禾老师在《中国舞蹈史》中将“修仪操”分解为两个方面:“其一是视觉感官上的‘仪’。‘仪’涵盖仪容、行为举止,在舞蹈中指形体动态;其二是不能被眼观只能被感知的‘操’。‘操’包括德操、心性、素质,在舞蹈中指舞者的内心体验和文化修养。”舞蹈是朦胧的、含蓄的,它的陈述与叙事能力远不及话剧、小说等其他艺术门类,但它依旧通过自身方式,以美来教育世人,《周易》云:“言之不能尽者,象能显之。”舞蹈的载体亦是人体,舞动的“象”承载着“意”,《说文解字》日:“意:志也。”依据《舞赋》中阐明的“意”与“象”的关系,鲜活的形象相比语言的确更容易为人感知,中华传统舞蹈美育除了训练人身体,更关注人的主体感觉与自我感觉,要在感知过程中去理解,领悟更深层次的“意”,从古至今,舞蹈都被视为传情达意的最高手段。

  东晋有一善音乐、多才艺的人,名叫谢尚,善跳“鸲鹆舞”,鸲鹆是一种鸟类,故鸲鹆舞是一种模仿鸟形态的舞蹈,《晋书·谢尚传》中记载:“始到府通谒,导以其有胜会,谓日:‘闻君能作鸲鹆舞,一坐倾想,宁有此理不?’尚日:‘佳。’便着衣帻而舞。导令坐者抚掌击节,尚俯仰在中,旁若无人,其率诣如此。”文中记录了谢尚的舞姿神态,他专心跳舞,动作俯仰往来,旁若无人,体现出他的率真洒脱。《鸲鹆舞赋》中所云:“鸿鹄之志,不与俗态而同尘。”以舞蹈表现内心志向的高洁,体现出“以舞见心”的美育精神。

  良好的舞蹈教育不仅锻炼体格,塑造形体,充盈内心,更有培养优秀德行、品性的重要作用,孔子讲:“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阐明“君子”的养成途径,美育主要通过艺术教育实施,舞蹈是美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乐记》乐本篇中写道:“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敢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这段话论述了心、物与舞蹈之间的关系,人心受到外在刺激下产生波动,成为声,声在应和中出现变化,产生节奏,音加上干、戚、旄等舞蹈成为乐。这句话从朴素唯物主义的角度阐释了舞蹈的本质是人有规律地用动作表现内心情感。

  古代先民坚持以舞蹈来训练,包括形体训练、心理训练、思维训练、想象训练等等,通过舞蹈练就强健的体魄,更重要的体现在认识自我,抒发感情。现代社会对智能人才的需要,使得人们越来越“专业”,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让人们看似拉近距离,却使现实中心与心的距离越来越远。智商的培养固然重要,但情商同样不可忽视,艺术教育让人成为人,舞蹈本就是人的情感活动,舞蹈美育满足了人自我认识、自我实现的需求,在审美中达到物质与精神的统一。

  三、以舞明礼

  “以舞明礼”可以解释为通过舞蹈,使人们学习社会中的礼节、规矩。“礼”在《新华字典》中被解释为:“其一,社会生活中,由于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而形成的礼节;其二,符合统治者整体利益的行为准则;其三,表示尊敬的态度和动作;其四,表示庆贺、友好或敬意所赠之物等。”中国古典舞蹈美育从社会层面进行考量,其兼具对人道德品性、风俗习惯、礼法行规的培养。

  我国古代舞蹈史中,自周代起舞蹈便已作为人才培养的手段开始进行。周代“制礼作乐”将社会中的各种行事规矩与“乐”进行融合,“乐”在古代指“诗”“乐”“舞”三种艺术融合,强调“乐”的教化作用,突出社会层面对礼仪、文化、阶层等级的重视。周代时期,上层贵族子弟学习内容被称为“六艺”,包括“礼、乐、射、御、数、书”,其中“乐”在礼教、陶冶情操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礼记·内侧》中记载:“十年有三,学乐,诵诗,舞勺,成童舞象,学射御。”上层贵族子弟自十三岁时,便开始学习乐舞,十五岁成年时,学习舞象与射击御马,舞蹈贯穿教育始终。

  《宋书·乐志》日:“周存六代之乐,至秦唯余韶、武而已。”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直至秦汉时期,西周雅乐早已失传。但因其特有的祭祀功效与政治意义,雅乐形式被保留下来,作为历代王朝的一种制度后世流传。一方面,通过乐舞仪式中不可逾越的礼法制度,将森严的等级观念传播至民众,在人们心里确立君臣、子民的等级规矩;另一方面,通过繁杂严谨的乐舞程序,体现国家威严的礼仪制度,是国家礼制的重要象征。

  我国著名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十分重视艺术教育,有着“仁礼并重”“礼乐合一”的乐舞观念,强调乐舞在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乐记·乐本》云:“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齐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这句话的意思为乐与政通,社会流行的乐舞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当时社会风气与政治制度。所以善美同存的乐舞教育有助于培养人和善明理的性格,从而促进社会与政治稳定。“乐”与“礼”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乐记·乐化》中记载:“故乐也者,动于内者也;礼也者,动于外者也。乐极和,礼极顺。内和而外顺,则民瞻其颜色而弗与争也,望其容貌而民不生易慢焉。”乐舞影响人的内心,礼端正人的外表,所以乐舞使人和善,礼使人温顺,一个人内心平和外表恭顺,人们看到这种气色便不会与之争斗。

  人是社会中的人,舞蹈也脱离不开时代,舞蹈美育从我国古代便在社会层面发挥着知礼明理的重要作用,阮籍在《乐论》中提出:“礼与变俱,乐与时化。”“礼”是根据时代的不断更迭发展变革,“乐”也随着社会的改变衍化,通过乐舞培养人对“礼”的认识,成为乐舞美育发展过程中的普遍规律。现今人们通过舞蹈美育仍在进行社会性训练,“以舞明礼”也成为我国古典舞蹈美育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精神流传至今。

  四、以舞和天

  “以舞和天”是中国传统舞蹈美育的最高境界,指通过舞蹈的感润达到灵魂与天地万物的和谐共生。《老子·第二十五章》写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世间万物循环相依,舞者舞动于天地之间,顶天立地,世间一切回归本源达到天人合一。《尚书·饶典》中记载:“帝日:‘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声和。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夔日:‘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这段文字主要表述了统治者利用诗、乐、舞等综合艺术手段来感化人、教育人,最终达到“神人以和”。和代表着矛盾的化解与协调,它不是外在极致的身体训练,而是心灵与精神对有限自我与无限问题的超越,身形虽在,但灵魂已驰骋于天地之间,逍遥自在。

  “和天”的重点是怎样去“和”,“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舞蹈以象显意,引导人去“悟”其中韵味,“和天”的重要一步是“悟”的突破。“悟”是指心理层面的体会与感受,禅宗大师言:“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中国传统舞蹈美育的最高精神追求便体现在人心的体悟中。中国古代舞蹈从发展起点来看,既没有说明也不讲故事,在今天看来或许过于淳朴、单调,但究其初心并非用来供人欣赏,而是跳给内心崇拜者的,崇拜者有可能是日、月、祖先,或守护神,那都是人内心幻化而成,娱神亦娱己,这时的舞蹈没有外在讨好人的修饰,它所展现的自然与纯粹之美是人情感、思想与期望的浓缩。北宋陈师道认为:“歌以效其声,舞以效其动。”意思是说唱歌是模仿自然界的声音,舞蹈是效仿宇宙的运动,宇宙瞬息万变,自然气象万千,舞蹈以“动”展现着永不止息的宇宙生机,它虽不用语言直白讲述,却以自身方式感染着人去顿悟内在的真意。舞蹈这种靠身体表现的艺术,更体现了这种不可言说只可意会的美。

  吴道子观裴旻舞剑:“道子于是援豪图壁,飒然风起,为天下之壮观。”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自此草书长进。豪荡感激,即公孙可知矣。”二人因舞蹈形成的生命意象,瞬间点燃灵感,创作出不朽作品。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抒发:“凝神遐想,妙悟自然,物我两忘,离形去智。”这是作者对绘画欣赏心理的论述,但这句话更代表中国艺术史中的重要理论:在审美观照的进行中,审美主体发挥自身的想象力,以直觉、妙悟的方式把握自然,审美主客体相融相合,所有一切超越思考,放弃外在。吴道子与张旭在把握舞蹈精神时,一定跨越了理性思维,是刹那间的灵感顿悟。

  舞蹈美育是终身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自主审美意识,传统舞蹈美育的“和天”精神,是引领人由“悟”认识世间的“大美”,不再受世俗低级趣味影响,而是在时代中发展,找到自我。

  五、结语

  舞蹈美育的精神内涵并不复杂深奥,而是简单朴素地蕴含于舞蹈艺术之中,走进它,感受它,体会内在之美。中华历史中舞蹈美育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并随着历史前进的脚步与之发展,但中国传统内在精神之核并未改变。“以舞修身”“以舞见心”“以舞明礼”“以舞和天”四个方面既是中国自古以来流传至今的美育精神,同样也是中国人对待生活的态度与追求。直至今日,人们仍然以自强、善世为处世之道,顺天应人为发展原则。从个人的外在躯体到内心的自我,从社会的规则到境界的升华,中华舞蹈美育精神立足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直至今日仍具有重要价值。“君子日:礼乐不可斯须去身”,我国古代圣贤教导我们礼乐片刻不能离开身心。舞蹈与精神同在,美的背后是真与善的统一,在文化多元融合的新时代,我们更要立足于传统文化,培养民族自信心、凝聚力、向心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人格养成。找寻传统美育精神,为的是更好地服务于现代社会中的教育,建立中华美育体系,服务于人民,为文艺繁荣铺路奠基。

  参考文献:

  [1]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2]刘俊骧.东方人体文化[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

  [3]王宁宁.中国古代乐舞史[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9.

  [4]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读书·生活·新知三联书店,2009.

  [5]吕艺生.舞蹈美学[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1.

  [6]袁禾.中国舞蹈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7]王一川.大学美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