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咏叹调《情歌》的艺术特色与演唱分析论文

咏叹调《情歌》的艺术特色与演唱分析论文

32

2023-05-23 08:52:48    来源:    作者:xiaodi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歌剧艺术开始进入发展期,咏叹调《情歌》是中国歌剧作品中抒情性的代表,选自于歌剧《苍原》,是整部歌剧的灵魂,本文将该曲作为研究对象,从歌剧背景、歌词旋律、演唱技巧分析等方面进行探究。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歌剧艺术开始进入发展期,咏叹调《情歌》是中国歌剧作品中抒情性的代表,选自于歌剧《苍原》,是整部歌剧的灵魂,本文将该曲作为研究对象,从歌剧背景、歌词旋律、演唱技巧分析等方面进行探究。

  关键词:情歌;艺术特色;演唱分析

  一、歌剧《苍原》的创作背景

  (一)创作背景

  歌剧是一种以歌唱为主体,以戏剧、舞蹈、美术、表演为一体的艺术形式,它最早出现在意大利。中国的歌剧艺术起步较晚,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歌剧也逐渐展现出蓬勃的一面,《苍原》是20世纪90年代的作品,由辽宁歌剧院演绎,剧作者为黄维若、冯柏铭,曲作者为徐占海、刘晖。这部作品在音乐创作方面解决了民族与西方、古典与现代之间的结合问题,同时该部歌剧大胆突破了传统歌剧的界限,将民族音乐和西方艺术技巧结合起来,既展现了西洋作曲技法,又凸显了蒙古族的长短调特色,是中国当代歌剧具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

5ede108c61ac173db22b62a146375d1b.jpeg

  (二)故事梗概

  该部歌剧是以我国蒙古族土尔扈特部落的真实历史为基础的。清朝乾隆年间,由于战乱原因,居住于我国边境的土尔扈特部落逃难至俄罗斯的诺盖大草原上一百四十年之久,长期忍受着沙俄残酷的统治,为了改变这种现状,部落首领渥巴锡毅然决然带领全族人民迁徙回归,经历了七个月的艰难历程,返回故土天山,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十七万人的部落最后仅剩七万人,这一迁徙过程彰显了中华民族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该剧主要讲述了娜仁高娃和部族将军舍愣的悲壮爱情故事,在迁徙途中,舍愣被诬陷为叛徒后去攻打敌军,娜仁高娃无尽的想念,在面对清朝政府要求上交舍愣才能使得全族回归故土时,娜仁高娃选择了大义而遭到爱人的误解,为证明自己坚贞的爱甘愿自尽,舍愣为了全族人民毅然舍身。剧中爆发出的戏剧冲突,给观众带来一种强烈的情感冲击。

  (三)人物关系

  该部歌剧主要角色有女主角娜仁高娃、部落将领舍愣、部落首领渥巴锡和反派人物艾培雷,四人关系错综复杂。娜仁高娃与舍愣为恋人关系,舍愣暗地里攻打敌军期间深深思念着对方,后来舍愣归来怀疑娜仁高娃变心时,女主为了证明自己对爱人纯粹的爱,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来证明;部落首领渥巴锡与女主人公一直以兄妹相称,尽管女主人公受到艾培雷的蛊惑后刺伤了渥巴锡,但是渥巴锡对娜仁高娃还是很信任的,并竭力保护她;将领舍愣与渥巴锡以兄弟相称,同时也是上下级关系,当全族人民都认为舍愣是叛徒时,渥巴锡保持着清醒的头脑,让舍愣攻打敌军来自证清白,可见渥巴锡作为首领的英明果断。

  艾培雷作为歌剧唯一的反派人物,为了击垮部落首领成为领导者使出浑身解数,对推动剧情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其一,他蛊惑娜仁高娃,谎称首领渥巴锡是她的杀父仇人,然后娜仁高娃轻信挑唆刺伤了渥巴锡,遭到全族人民的咒骂;其二,艾培雷所作的一切都是为了煽动族人的团结,他与渥巴锡政见不合,一再陷害,不仅伪造羊皮书给俄国报信嫁祸到舍愣头上,还在后来的部落会议上充当“搅屎棍”的角色,使得部落陷入混乱。艾培雷的所作所为成了推动剧情发展的关键一环,层层递进的戏剧冲突使得剧情更容易被人们理解。

  二、《情歌》艺术特色

  (一)歌词内涵

  《情歌》为女高音咏叹调,音乐源自民歌《大青马》,作为该部歌剧的主旋律,其先后出现了四次,并通过独唱、重唱、对唱、合唱等不同的形式展现。歌词不仅充分体现蒙古族儿女纯洁的爱恋,也从另一方面表达了对祖国家乡的热爱与忠诚的民族信仰。

  歌词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有排比、对比、抒情等,并且鉴于这首歌为咏叹调,因此歌词也有口语化的特点,第一部分是开头四句,反映了女主角当时的内心活动,“送哥送到太阳升,送哥送到星儿落”是娜仁高娃说给情人的真挚话语;“叫声远行的人儿哟,阿妹有话对你说”表现了娜仁高娃对心上人的思念之情,由于部落与时代原因不能相守,前四句用女主的内心独白来演绎。第二部分为接下来的四句排比,“如果你是……我就化作……”出现四句循环,将女主的心上人比喻为草原上熟悉的意象,“草原、小河、清波、马儿”等等,歌词简单朴素,层层递进,配合着旋律情绪逐渐高涨,用一些具体的事物表达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第二部分女主人公从内心的独白转向对爱人的吟唱,将深厚的感情表达得酣畅淋漓。歌词的最后一句“带给你唱也唱不完的快乐”是将女主人公从无尽的幻想中拽回到现实,重复两遍,表达了娜仁高娃内心的憧憬无法实现而陷入哀伤。整首歌词将娜仁高娃心中的悲伤娓娓道来,有着跌宕起伏的情感对比。

  (二)旋律特色

  曲作者巧妙地将蒙古族长调作曲方法引入到《情歌》的创作中,高亢悠扬又自由舒缓,具有民族文化特色,这首歌曲并没有用起伏跌宕的旋律来表达女主人公痛苦的情绪,整首曲调旋律悠长,连绵起伏,用一种平静的心态表达悲痛的感觉,体现了歌曲的抒情作用。

  该部歌曲运用的蒙古族长调体现在第一部分,例如第一个乐句中“哥”“升”“落”三个字的时值都有两拍子以上,乐句有五度大跳,第二乐句为级进上行旋律,“说”字时值四拍子,体现出蒙古族长调旋律的悠长辽阔;蒙古族短调则体现在第二部分,节拍转换为三拍子节奏,短促有力,短调的歌曲有着叙事性与哲理性,第二部分是娜仁高娃感情的表达,可见第二部分有着明显的短调特征,另外,这一部分的音域范围很广,旋律多在高音区,曲调流畅,同样具有蒙古族音乐特色。

  (三)曲式结构分析

  良好的曲式结构可以使一首歌曲更好地塑造音乐形象,《情歌》为带前奏和尾声的二部曲式。

  从调性来看,A部分为徵调式,B部分为羽调式,不同调式的色彩对比与音乐的不同强化了两个部分的对比性,旋律的大线条以及乐句的处理,使得整首歌曲更加贴合娜仁高娃的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

  前奏中,第二小节短暂地离调到下属调上后又很快回到原调,低音声部连续的六连音体现连绵不断与缠绵的感觉,独唱声部开始后旋律跨度较大,伴奏旋律上行后又开始下行,刻画前两句难舍难离的心情,随后三连音音阶上行又下降,唱出“阿妹”,前四句大量使用连音节奏,符合女主人公表达情思的心情,两小节连接之后,调式与节奏都发生变化,由降B调转到降A大调,4/4拍变为3/8拍再到2/4拍,伴奏声以主调开头,主音和属音构成,整体旋律以级进为主,间或有大跳,与前两个小节相连;第三部分的音调与前面的部分类似,随着唱词的发展,伴奏部分的织体也发生变化,改变了之前呼应的织体,在这里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乐曲韵律的变化统一结合;从65小节开始,音乐形象发生变化,曲调有了上升趋势,情感也变得清晰起来。经过一段八度的大跳后,进入了中低音区域,整体音色一明一暗。

  三、《情歌》演唱分析

  (一)声音的艺术处理1.歌唱技巧运用

  在歌唱过程中,演唱者要通过意识与练习来巩固心理状态,以此确保出色的演唱效果。气息是歌唱的根本,在演唱任何一种声乐作品时,必须注意气息控制,《情歌》这首作品也不例外。

  在演唱一部作品之前,了解歌曲背景,学会歌曲旋律是基础,而后就是理解歌词的含义,在开始唱之前,要学会带着气息念歌词,歌唱最好的声音是朗诵说话的声音,声音是“作”出来的,而是“念”出来的,要带感情的朗诵,同时搭上气息,找到高位置的点,这部作品的歌词就像一封情书,朗诵时要有一种对爱人告白的感觉,始终保持声音放在气息上,在这些都做好后再进行演唱,达到最好的歌唱状态。

  2.歌唱的咬字

  第一句歌词以弱起开始,找到叹气的感觉,气息下沉把“送”字叹出去,重音落在“哥”字上,在第二个“送”与“到”之间有一个八度大跳,演唱者要咬住“送”字的字头才能更好地将气息稳住到下一个字上,做到音高音准的准确,下巴要放松,避免声音压住喉头造成音色不纯净;之后的语句走向平缓,除了一个八度与五度的跳进,这种跳进丰富了旋律色彩,为了保持声音的统一连贯,要使气息保持稳定,不要随着音高的上升使得声音挤在嗓子处,始终做到小腹起音,可以避免声音在大跳中显得不协调,蒙古族长调特点是一字多音,所以要做到字正腔圆,控制音量,这样才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绪。

  第二句歌词为级进上行旋律,速度由渐快转为原速,并有两个连续的三连音,这种高强度的演绎需要很好的气息支撑,吸气的时候要一下子吸到腰腹处,保持气息充盈,歌词方面要注意声音的圆润通畅,“哟”字一定要顶住,口腔竖起来的同时把笑肌抬起来,避免嗓子起音,歌唱的语气要做到强弱对比,例如:第一次出现的“阿妹”要加重语气,且急促一些,第二次出现的“阿妹”语气相对要温柔一些,相同的歌词能够表达不同的情感,这样能够表达娜仁高娃迫切的心情。

  接下来出现的连续排比句“如果你是……我就化作……”为全曲的华彩段落,使用了具有舞蹈性的三拍子,旋律属于蒙古族短调特征,相较于前几句演唱更具有流动性,咬字需要清晰连贯,要像说话一样去演唱,注意三拍子节奏的强弱处理,气息要轻快些,不要太沉重,整体音区偏高,需要有律动感,做到强弱的同时保持声音稳定,在“清波”中的八分休止处做到与后半段的衔接,做到声断气不断。

  在结束句时,声音要完全放在气息上,“完”字声音不要太尖锐,想着哼鸣的点把高音哼出去,弱化最后的高音“乐”字,慢慢地降低音量,演唱状态仍需保持。歌唱是一个全身运动,也是音乐和语言结合的艺术,应正确运用自己说话的声音去演唱,保持兴奋的状态完成作品。

  (二)情感的艺术风格

  在歌剧演唱中,我们应该将人物形象、情感等各种因素相互结合,呈现出最理想的舞台效果。《情歌》作为歌剧的主题曲先后出现了四次,以下将针对第二次的演唱来分析。

  要唱好这首作品,我们首先要分析女主人公娜仁高娃的性格刻画。在娜仁高娃误以为舍愕已经死去时,用自己的歌声向他表达了自己的爱意,并受到艾培雷的影响,决定暗杀渥巴锡,显示出娜仁高娃的敢作敢为;在她想起渥巴锡为部落做出的贡献时又反复挣扎,可见娜仁高娃善良的一面;部落东归在即,清政府要求交出舍愕才能回归故土,女主人公毅然决然选择后者,她的大义凛然又让爱人产生误解,为了证明自己,决然扑向尖刀自尽,可见娜仁高娃的大公无私,体现出她英雄的一面。作为女主角,娜仁高娃的人物形象非常丰满。

  因此,了解娜仁高娃的人物形象后我们才能更好地进行歌曲的情感处理。从歌词中可以看出,娜仁高娃得知爱人的死讯后,首先不是失去爱人的痛,而是她来不及给的爱,演唱者要深刻理解这种失去爱情的痛,这样才能传达给听众女主人公在剧中的揪心与惋惜。

  从前奏开始,演唱者就要“变成”娜仁高娃,完全感到是自己失去情人而伤心欲绝,哪怕跟随情人而去也甘愿付出,要做到悲痛的情绪演绎,控制减少声音力度,做到哭泣的效果,这样可以一开始就揪住听众的心,紧接着演唱者要将压抑的内心情感通过之后的大跳抒发出来,唱出“叫声远行的人儿哟”“阿妹有话对你说”中,她想表达对情人的思恋之情,脑海里都是与爱人相依相偎的情景,因此语气是恳切的。“如果你是……,我就化作……”这样的歌词运用,把每一位听众都带入到甜蜜的想象中,伏尔加河上展现出纳仁高娃和舍愣的美好场景,诺盖的大草原上有娜仁高娃和舍愣的欢声笑语,虽然歌词甜美,但却让人心酸,通过音乐和情绪,让人充分感受到强烈的情感共鸣。结尾句上意味深长,升华了女主人公的爱,让人陷入无边想象,这时候表现出来的情感并不是激情澎湃的,而是压抑的,悲伤深沉的,体现出娜仁高娃坚韧又深情的一面,对情人的思念表现得淋漓尽致,给听众留下无限的遐想。

  (三)歌曲的表演艺术

  歌剧是诸多艺术门类中声乐难度最大也是最具魅力的艺术形式。显而易见,以唱为主、以演为辅是歌剧特有的表现形式。既要有好的唱功,又要有好的表演,在歌唱与表演的融合下,才能较好地阐述一部歌剧的故事情节,表演时,才能使自己快速进入剧情,按照情节发展塑造角色,无限接近剧中人物,做到有层次有起伏,前后和谐统一,把戏剧中虚拟的人物变成令人可信的真实人物,创造出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歌剧表演要规范化、专业化,要掌握歌曲的真正意义,根据歌词的内涵与外延,了解词、曲作家的创作意图及艺术风格,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我们展开想象,用真情营造剧情意境,引起观众共鸣。由此,音乐的戏剧性充分展现在观众眼前,更清楚地看到演员所要表达的歌唱内容,从而在听觉和视觉上得到满足。这样,在歌剧表演中,戏剧效果会更加强烈,更能感染观众。《情歌》这首作品主要突出的是失去情人的悲伤情感,因此在这首作品的演唱过程中肢体表演以及面部表情的变化尤为重要,不仅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随歌曲的情感起伏而变,演唱者在演唱的过程中更要将观众带到故事中,让听众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就是歌剧最大的魅力。

  《情歌》优美动听,意境如诗,使人沉醉,富有民族特色,歌唱时,我们不但要注意歌的技巧,还要注意感情的表达,全身心地投入到对音乐的理解之中,这大概就是咏叹调的魅力所在。

  四、结语

  本文通过对歌剧创作背景的了解,并对其歌词、旋律等各方面进行分析,进而体会到其演唱的情绪和唱法,对作品的理解程度更加透彻。因此要想达到最好的演唱效果,就必须对作品有深刻的理解,声乐作品数量众多,每一部作品都有其独特的亮点,这就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摸索和钻研,在自己的专业道路上更加认真。

  参考文献:

  [1]曹其敬.歌剧《苍原》导演阐述[J].中国戏剧,1996(03):8-10.

  [2]黄维诺,冯柏铭.苍原[J].剧本,1996(08).

  [3]赵东川.浩气长歌动宝岛--大型歌剧《苍原》赴台演出[J].台声,2002(05):7-9.

  [4]王霭林.《苍原》的成功及其对中国歌剧创作的启示[J].乐府新声,1996(01):3-7.

  [5]苍原与中国歌剧座谈会纪要[J].中国戏剧,1996(03):5-7.

  [6]居其宏.歌剧美学论纲[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