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少数民族合唱多元化舞台表演及训练研究论文

2023-05-17 08:57:14 来源: 作者:xiaodi
摘要:广西聚居着壮族、瑶族、苗族、侗族、彝族等十多个少数民族,各少数民族的民俗传统和音乐文化丰富多样,其中多声部民歌成为我国音乐文化中的宝贵资源,是人民智慧的结晶。本文对广西少数民族合唱多元化舞台表演形式进行分析与梳理,开展系统化研究。传承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艺术,拓展民族音乐艺术的表现样式,对广西少数民族合唱表演中多元化训练手法进行开发研究。在新时代、新社会中以新的手段面对新的挑战,进行民族化、多元化、国际化的合唱训练探究,使训练方法与舞台表现形式精准契合,推动广西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摘要:广西聚居着壮族、瑶族、苗族、侗族、彝族等十多个少数民族,各少数民族的民俗传统和音乐文化丰富多样,其中多声部民歌成为我国音乐文化中的宝贵资源,是人民智慧的结晶。本文对广西少数民族合唱多元化舞台表演形式进行分析与梳理,开展系统化研究。传承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艺术,拓展民族音乐艺术的表现样式,对广西少数民族合唱表演中多元化训练手法进行开发研究。在新时代、新社会中以新的手段面对新的挑战,进行民族化、多元化、国际化的合唱训练探究,使训练方法与舞台表现形式精准契合,推动广西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少数民族合唱;表演;训练方法
合唱艺术是我国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音乐艺术形式,目前已有许多利用合唱艺术来传播、发扬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的成功案例,并且合唱艺术具有日益民族化的发展趋势,有利于运用合唱艺术传播少数民族民间音乐。当然,少数民族民间音乐受到其他文化影响、人们的生活环境改变、传承方式单一和音乐形式较为陈旧等因素的影响,受到的关注度越来越低,一些优秀的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正在逐渐消失。
广西作为世居十多个少数民族的地区,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文化资源丰富多样,但早期广西合唱艺术受地区经济文化水平相对落后的影响,发展较慢,后经过几代本土作曲家的不断探索,创作出一批批富有广泛影响力的广西少数民族合唱作品。各合唱团针对不同风格的作品进行了有效训练和多元化的表演编排,渐渐将广西少数民族合唱推向全国舞台和国际舞台。
在中国规格最高的音乐专业赛事,如中国青年歌手大奖赛和中国金钟奖的比赛中,广西少数民族合唱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广西艺术学院合唱团在第13届“隆力奇”杯青年歌手大奖赛合唱组中演唱的广西壮族无伴奏合唱歌曲《黑衣壮的酒》,其鲜明的少数民族音乐风格,优美、质朴、纯净的声音、靓丽的少数民族服饰,以及热情奔放的表演得到国家级大赛专业评委的认可和观众的喜爱,顺利闯入青歌赛决赛,获得了优异的成绩。2014年在全国金钟奖合唱比赛中,广西艺术学院合唱团演唱的彝族合唱歌曲《撒里罗》,根据彝族热烈豪爽的民族特点,在训练中注重装饰音和旋律线条的强弱处理来表现民族韵味,表演中运用了烟盒、小鼓等民族特色乐器,配合彝族舞蹈律动,热烈精彩的表演获得第九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合唱比赛银奖第一名。广西艺术学院合唱团多次应邀参加国际民歌博览会音乐会、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等重要盛会。
经查阅,关于本课题相关的文献较少,以“广西少数民族合唱训练与表演”为主题的论文在知网中较具代表性的有华山、张勤的《广西少数民族合唱壮族与实践研究》,文中提出合唱团在表演及训练时需探索出一条既有民族特色和科学方法,又适合自身发展的新路演绎广西民族合唱作品,力争使广西民族合唱处于国内同领域的领先地位;李君的《合唱艺术民族化的回顾与启示——以广西少数民族合唱发展状况为例》中提出合唱团的表演及训练应借鉴先进的排演手段,古为今用,洋为我用,发掘和保护本地民族合唱资源,弘扬民族音乐文化,丰富合唱样式和内容。
随着国家“请进来,走出去”的政策鼓励,广西少数民族合唱音乐也有机会登上国际舞台进行宣传和交流。为了把广西少数民族特色合唱作品更好地展现到国际舞台上,广西艺术学院合唱团在训练中根据民族风格选择不同的音色来表现作品,注重把握旋律和节奏特点,选择多元化的表演形式。如训练《赶圩归来阿里里》时,根据歌曲轻盈欢快的曲风,训练时注重用平稳的气息演唱出清脆甜美的音色。表演中加入摆手、点脚等形体表演,表现出轻快的节奏律动,使歌曲更具民族表现力。近十年来,广西艺术学院合唱团带着广西少数民族合唱作品走访了新加坡南洋大学、美国迈阿密大学、辛辛那提大学、印第安大学等高校。在中国东盟国际音乐周举行国际合唱创作座谈会、广西民歌合唱专场音乐会等系列活动中,我们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少数民族合唱作品表演形式推向国内外音乐舞台,展示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使欧美、东南亚等国家愈发了解、喜爱和关注广西民族民间音乐。
广西少数民族合唱发展随着“深进入、走出去、再回来”的工作思路不断深化,近年来在作品的创作、舞台表演展示上有了进一步发展。如徐沛东根据广西民歌元素创作了《大地飞歌》《爱我中华》等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广西少数民族合唱作品。如广西艺术学院等专业院校通过召集本土多名作曲家进行大范围集中式的民族合唱创作,并通过市民音乐会、民歌大舞台等形式集中展示给中外专家和观众聆听,对广西少数民族合唱的传播和推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广西艺术学院合唱团圆满完成“广西少数民族合唱创作与实践研究”结题音乐会、“大美和韵”广西少数民族合唱作品专场音乐会等举办数十场专题音乐会,广西艺术学院合唱团作为艺术传播的有力推手,对广西少数民族合唱多元化舞台表演及训练进行深入研究与实践,与时俱进,整合发展,使广西少数民族合唱在“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中绽放异彩。
纵观发展,广西少数民族合唱正朝着“民族化、国际化、普及化和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合唱民族化有语言的民族化、演出服装民族化和舞台表演民族化。如广西少数民族合唱代表作《黑衣壮的酒》就是用壮语演唱,演出服装可着民族传统服饰,表演时加入壮族传统舞蹈元素。民族旋律配上民族语言、服饰和表演,充分体现出民族特色。
近年来广西少数民族合唱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优秀合唱团体和合唱作品开始走上国际舞台。外国优秀合唱作品翻译成中文且在国内广泛流传的作品很多,但中国的合唱作品译成外文的不多见,这正要求我们不仅要创作出优秀的少数民族合唱作品,更要有推广意识,做到有机结合,创新发展。
广西少数民族合唱体裁上可大胆创新,在声部选择和乐器编配上也可避免单一。新形势下的广西少数民族音乐合唱向前继续发展离不开高质量的训练方法,包括发声训练、技法训练、语言训练、表演训练。只有通过不断深入探索和研究广西民族合唱表演及训练,才能更好地为作品服务,使作品既具有现代审美价值又不失传统民族性。
一、对广西少数民族合唱多元化舞台表演形式研究
(一)研究目标
本文将对广西少数民族合唱多元化舞台表演及训练展开研究,对不同形式、体裁的合唱作品进行分析与比较,找到广西少数民族合唱训练和表演的风格特征,归纳总结训练的方法要点,使其更好地运用于作品演唱和表演当中,准确表现作品内涵,体现少数民族风情韵味。
目标一:对广西少数民族合唱多元化舞台表演形式的研究;目标二:对广西少数民族合唱训练中多元化训练手法进行研究。通过对合唱这种雅俗共赏又适合基层群众参与的音乐表演形式继续挖掘,以进一步传承和弘扬广西民族民间音乐。
(二)研究内容
广西少数民族合唱舞台表演形式多样,主要有:1.无伴奏的广西少数民族合唱表演形式;2.有伴奏的广西少数民族合唱表演形式;3.载歌载舞的广西少数民族合唱表演形式;4.边唱边奏的广西少数民族合唱表演形式。
其一,无伴奏合唱是指用纯人声演唱而不用乐器伴奏的表演方式。无伴奏合唱通过公开比赛和演出活动,以及现代媒体方式得到广泛传播,人们惊叹于纯人声的和谐之美。无伴奏合唱是合唱的“高级形式”,较其他合唱形式而言,其演唱难度较大,对声音、节奏、音准的要求相对更高。如壮族的《云飞天不动》《黑衣壮的酒》;瑶族的《蝴蝶歌》;侗族的《蝉之歌》等作品。
其二,有伴奏的广西少数民族合唱表演形式研究。有伴奏的合唱通常是器乐或多媒体音频伴奏,这类合唱节奏感强,音乐色彩丰富,和声丰满。如《三月三,九月九》《请你带走我的歌》等这类作品在表演编排上不受拘束,队形可随伴奏节奏律动改变,舞台表现力强,富有感染力。
其三,载歌载舞的广西少数民族合唱表演形式。顾名思义,是边唱边舞蹈的合唱表演形式。表现这种形式的合唱对演员要求较高,需要学习和掌握少数民族合唱作品的独特律动,充分了解小切分、换气点、延长音等要素,如《白莲盘歌》《跺跺脚》等。
其四,边唱边奏的广西少数民族合唱表演形式。这类作品的表演过程注重表演风格与乐器特色吻合。如京族民歌《问月歌》就加入了广西京族古老的民间竹制乐器独弦琴。独弦琴是泛音演奏乐器,声音婉转优美,所以也设计了较柔和优美的表演动作。彝族民歌《撒里罗》加入了特色乐器,将烟盒、小鼓作为打击乐,打击乐表现的是活泼的节奏律动,因此表演时也应设计出跺脚走动等欢快热烈的表演动作。笔者在此简单分析其中一首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白莲盘歌》。这首歌曲由符又仁作词、杜鸣作曲、曾令荣编曲。曾令荣是一位高质量高产出的作曲家,其创作的广西少数民族合唱作品音乐风格丰富多彩,创作技法巧妙,其代表作《喜鹊登枝》《藤缠树》《海耕谣》《嫁给山歌》等广西合唱作品具有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格,为广西合唱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素材。盘歌是苗族青年男女向对方表达心愿、显示才能的一种古老的对歌方式,一般以问答的方式对唱。《白莲盘歌》经过作曲家改编,是一首带伴奏的合唱形式,同时也是载歌载舞的少数民族合唱表演形式。歌曲歌词为经典的对唱台词“什么尖尖上天,什么尖水中生,什么尖长街卖,什么尖在眼前……”让人不禁想起电影《刘三姐》中刘三姐与阿牛哥的经典对唱情景,表现出活泼欢快、热闹趣味的对歌情景。本曲旋律轻快跳跃,节奏富有律动性,针对舞台表演设计而言,可采用苗族舞蹈的颤膝动作,跟着节拍颤膝,使舞台表演更富有律动性。肢体动作可根据歌词的变化编舞,如表现歌词“尖尖”,可双手合十,随着颤膝的律动弯曲手掌,形象表现出“尖尖”的形状。从舞台表演设计来看,可以突破传统合唱的队形局限,随着旋律的律动走起来变换队形。靓丽的少数民族服饰、优美清甜的歌声,加上生动活泼的舞台表演,使合唱表演极具舞台感染力,广西少数民族风格浓郁,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回味无穷。
二、对广西少数民族合唱表演中多元化训练手法进行开发研究
(一)传统合唱训练形式
在传统合唱训练中,首先进行10—30分钟发声训练,与声乐课的发声要求基本相同,要求用美声的科学发声方式,“深气息”“高位置”“打开喉咙”歌唱,如进行“mi mi mi ma ma ma”传统练声曲训练时,一般会有三到四条练声曲,连音、跳音以及上下行音阶的训练,注重合唱团声音的统一和平衡。传统的合唱训练方法有助于合唱队员声乐演唱水平和歌唱机能的提升,这也是各大合唱团最常用的训练手法,但在广西少数民族合唱作品训练过程中,传统合唱训练方式对于凸显少数民族的独特音色、表现少数民族音乐风格和特色方面优势不足,且训练方式较为单一,不够灵活趣味,在如何调动合唱团员排练积极性方面还需寻求更合适的方法。
(二)不同合唱舞台表演形式的多元化训练手法
第一,无伴奏舞台表演形式的训练手法。无伴奏合唱较其他形式相比,因其无其他乐器和音频伴奏,仅用人声演唱来表现歌曲,所以对于音乐和节奏的准确把握难度较大,对于声音的和谐平衡要求更高。针对广西少数民族无伴奏合唱训练而言,要根据具体歌曲的特色进行训练设计,如广西壮族无伴奏合唱《黑衣壮的酒》,本曲在创作技法上用了大量的壮族二度音程。二度音程在乐理中属于不协和音程,而不协和的声音效果在传统合唱作品中极少用到,但是二度音程在壮族音乐中却大量应用,大二度音程冲突而明亮的和声色彩使壮族合唱具有鲜明风格。大二度和声属于不协和音程,音准较难把握,因此把大二度和声训练融入发声训练中,使合唱团员练声中习惯不协和音程声音色彩,然后再进行壮族歌曲演唱,这是较好的训练方法。
第二,有伴奏舞台表演形式的训练手法。有伴奏合唱的演唱在音准节奏的把握上较无伴奏合唱难度稍小,但因其有伴奏衬托,歌曲的气势会更加热烈,声音色彩将更加丰富,舞台表演也更具感染力,在训练中可根据歌曲的风格特征设计训练方法。如练习壮族歌曲《壮族敬酒歌》时,可在发声训练中用歌曲中的壮族衬词“贝呀依哎”加入练声曲中进行训练,这样能使合唱队员在歌曲演唱时更加顺畅自如。《壮族敬酒歌》在声音训练上要偏真声多一些,注重胸腔共鸣,声音要明亮、宽广,这样才能把壮族敬酒时豪放热情的情绪充分表现出来。
第三,载歌载舞合唱舞台表演形式的训练手法。这类作品表演形式丰富多样,观赏性强,可根据歌曲的表演特点设计相应的训练方法。如根据歌曲《跺跺脚》在原生表演中活泼的律动,摆手跺脚的表演特点,在训练中也能用摆手跺脚的方式进行练习。如在演唱歌词“赛罗赛罗跺跺脚”时,脚也根据歌词的律动跺跺脚,合唱队员整齐地跺脚,使舞台地面产生有节奏的声音,不仅让舞台表演更具观赏性,也使得声音色彩丰富饱满。跺脚的歌者在训练中要解放肢体,放松身体,感受节奏律动,并且能更准确地找到歌曲节奏拍点,从而帮助歌者找到演唱时的气息支点,声音搭上气息才能塑造出稳定而有力的音色,进而更准确地表现作品风格。
第四,边奏边唱合唱舞台表演形式的训练手法。这类合唱表演的难度较大,如壮族歌曲《放雁》《唱天谣》是边弹奏天琴边演唱的表演形式,既要掌握少数民族特色乐器天琴演奏技巧,又要掌握壮族民族风格的演唱技能,两者要同时进行,乐器为人声伴奏。笔者认为在此类表演形式合唱训练中可尝试采用天琴伴奏的方式进行发声训练,这样既可以在练声中学习掌握天琴的弹奏技巧,也能为天琴伴奏演唱合唱歌曲打下基础。
最后笔者简单分析广西少数民族合唱作品《月亮》的多元化训练方法。《月亮》是由广西壮族歌王莫掩策作词作曲,广西青年作曲家曾令荣编配的广西少数民族合唱曲。创作上采用了广西平果嘹歌的音乐元素,因此具有浓郁的壮族嘹歌风格。本曲与《大地飞歌》等歌曲一样,在改编成合唱作品前已是一首成熟的声乐歌曲,由哈嘹乐队演唱。歌曲在创作上将流行音乐与壮族嘹歌音乐元素相结合,使听觉上产生了美妙的化学反应,既有流行音乐的亲切时尚感,又有壮族原生态民歌辽阔高亢的天籁嗓音。本曲也曾作为“隆力奇”杯第十三届青年歌手大赛广西代表队原生态组的作品在央视舞台亮相,获得优异成绩,并深受评委和大众的喜爱。
在其改编为合唱曲后,应充分考虑作品的流行风格与原生态民歌特色。合唱团员既需要掌握流行唱法的演唱技巧和风格特点,又要掌握壮族嘹歌的发声方式,演唱者要具有综合演唱能力。因此在训练时,可在发声训练中用歌曲中的壮族衬词“哈嘹”加入练声曲中进行训练,这样能使合唱队员在歌曲原生态民歌段落的演唱时更加顺畅自如。声音不要过于使用美声唱法的厚实音色和泛音,这对于演唱少数民族原生态的作品是不太合适的。应用自然明亮的直声唱法,演唱位置靠前,声音集中送出去,唱出嘹亮清脆的音色,凸显民族特色。对于流行部分的演唱训练而言,应加强真声训练,注重胸腔共鸣,咬字吐字要自然清楚。注重流行音乐节奏律动的把握,弱起和连音是本曲的经典节奏型,准确掌握才能表演出流行音乐的现代感和时尚感。流行唱法与原生态民歌唱法相结合,才能使本曲的演唱更具特色和表现力。
三、结语
广西是多民族聚居地,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是我国璀璨艺术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绽放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示了广西少数民族人民能歌善舞、淳朴善良、勤劳乐观的优良品质。本文研究如何用多元化的舞台表演,以及科学巧妙的发声和演唱训练,让少数民族文化与现代音乐审美相融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不断实践与反思中探索广西少数民族合唱艺术的发展方向和途径,推动广西少数民族合唱音乐艺术发展,传承少数民族音乐文化遗产,弘扬民俗文化传统,增强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杨琪.广西少数民族合唱音乐的探索与研究[J].卷宗,2014(08):381.
[2]李君.合唱艺术民族化的回顾与启示——以广西少数民族合唱发展状况为例[J].人民音乐,2011(03).
[3]王华琦.关于广西地区少数民族合唱音乐传承的几点思考[J].音乐时空,2015(02):87-88.
[4]华山,张勤.广西少数民族合唱创作与实践研究[J].大众科技,2014(10).
[5]范子军.合唱的舞台化表演研究[J].音乐生活,2020(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