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融入数学文化实现学科育人 —— 数学文化与小学数学课堂融合的实践路径论文

融入数学文化实现学科育人 —— 数学文化与小学数学课堂融合的实践路径论文

1

2025-10-31 14:41:36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数学文化作为数学学科发展进程中的优秀产物,包含了数学的历史、故事、思想和方法,蕴含着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严谨的科学精神以及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数学文化作为数学学科发展进程中的优秀产物,包含了数学的历史、故事、思想和方法,蕴含着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严谨的科学精神以及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这些文化元素对于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素养、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章主要分析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融入数学文化的意义以及当前教学面临的困境,从多个角度对小学数学课堂中融入数学文化的具体策略展开了探讨。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融入数学文化的意义


  一、增强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数学素养


  数学文化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概念体系,涵盖了数学的思想、精神、方法、观点、语言以及数学家、数学史、数学美等多个方面的元素。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数学文化,使数学成为一门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人文性的学科。数学文化涵盖了数学的历史、发展、应用以及数学家的故事等,这些内容生动有趣,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了解数学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拓宽视野。通过了解数学的历史背景,学生可以感受到数学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进而增强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探索欲。现代化的教学更加强调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融入数学文化,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的本质,掌握数学的思想方法,形成正确的数学观念。通过数学文化的熏陶,学生可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分析问题,用数学的语言表达观点,从而提升自身的数学素养。


  二、弘扬数学文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融入数学文化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提升学生综合学习素养能力的培养上。数学文化不仅包含数学知识,还蕴含了丰富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通过学习数学文化,学生可以培养理性思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数学文化中的美学元素,如对称、简洁、和谐等,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将数学文化融入课堂教学,是对这一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弘扬。通过学习数学文化,学生可以了解数学的发展历程,感受数学家的智慧和勇气,从而增强对数学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2e91a5c668319c220b2309bcf49db69c.png

  数学文化融入小学数学课堂面临的困境


  一、融入程度不足


  目前我国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文化的渗透教育没有形成体系。一些学校和教师对于数学文化的渗透教育不够重视,缺乏明确的教育目标和计划,导致数学文化融入程度不足。再者,很多教师在数学课堂上只是简单地提及一些数学家的故事或数学史的知识点,而没有深入挖掘数学文化中的丰富内涵,这种单一的教学内容难以满足学生对于数学文化的多元化需求。此外,如果数学文化的教学内容过于单调乏味,缺乏生动性和趣味性,那么学生就很难产生学习的兴趣。一些教师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数学知识的灌输和解题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数学文化在教学中的渗透,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缺乏学习数学文化的兴趣


  部分学生在接触数学之初,就可能受到一些负面信息的影响,如“数学很难”“数学很枯燥”等。这些刻板印象可能导致学生对数学产生抵触情绪,进而对数学文化也缺乏兴趣。这种情绪一旦形成,就难以在短时间内改变,成为数学文化融入课堂的一大障碍。仅仅介绍一些数学家的生平和成就,或者简单地罗列一些数学公式和定理,这些内容可能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无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往往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对学生兴趣和情感的培养。如果教师在数学文化的教学中仍然采用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就很难对数学文化产生兴趣。此外,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和需求,学生对数学文化的兴趣也可能因人而异。如果数学文化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学生很难对数学文化产生兴趣。教师在数学文化的教学中应该注重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来设计和组织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课堂中融入数学文化的具体策略


  一、构建数学文化课堂,完善教学目标体系


  数学文化课堂教学的目标体系主要包括教养性目标(知识技能)、发展性目标(过程方法)和教育性目标(情意审美)三个层次。在制定教养性目标时,首先要培养学生认知价值,通过数学文化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包括数学概念、公式、定理等,并理解这些知识的形成背景和过程。其次要锻炼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其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学习等各个方面。在构建发展性目标时,通过将数学文化融入课堂,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探究学习等方式,掌握数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如观察、实验、推理、验证等。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认识图形”一课时,教师应充分挖掘数学教材中的数学文化资源,如数学家的故事、数学史的发展、数学命题的解析等。同时,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图书馆资源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数学文化素材,使学生理解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等基本图形概念,明确这些图形的基本特征和规律。引导学生识别并描述生活中常见的图形现象,如车轮是圆的、铅笔盒是长方形的、骰子的每一个面都是正方形等。通过图形的辨认,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使学生能够在脑海中构建出图形运动后的形态。除此之外,教师要设置切实可行的教育性目标(情意审美),通过数学文化的教学,引导学生欣赏图形的美,如对称美、简洁美、和谐美等,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教师可以设计各种有趣的主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通过七巧板教学工具,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展开图形组合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抽象能力、发散思维,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创新教学方式,融入数学文化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持续推进,各类新型教学方法层出不穷。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的兴趣爱好、思维习惯,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可以在数学课堂上创设生活情境,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创设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如购物、旅行、游戏等,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通过讲述数学家的故事、数学史的发展等,创设富有感染力的数学故事情境,使学生在故事中学习数学,了解数学文化的背景和内涵。此外,教师也可以建立数学文化资源库,收集与数学文化相关的资料,如数学家的传记、数学史的发展、数学命题的解析等,建立数学文化资源库,供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元、角、分”一课时,教师可以构建生活情境,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买糖果的过程,引出元、角、分的概念,让学生理解1元等于10角,1角等于10分的基础知识。比如,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准备若干不同种类、不同价格的糖果,将不同颜色的纸通过圆规裁出圆形,分别代表一分、一角和一元的不同面值。然后请学生代表上前和教师一起进行买糖果的示范过程,糖果因种类和数量的不同,学生所拿出的面值也是有所不同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拿出正确的面值来买糖果,让学生真正认识到不同面值的兑换比例。在此过程中,为了营造浓厚的数学氛围,教师可以逐渐渗透数学文化故事,讲述元、角、分不同纸币的发展历程,让学生认识到我们现在所用钱币的历史背景和数学文化,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三、应用项目式教学,加强团队协作


  应用项目式教学方法,教师可以选择与数学文化紧密相关的教学主题,如“数学家的探索之路”“数学史的发展脉络”等,作为项目式学习的主题,引导学生展开自主探索。教师可以在遵循学生学习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分组,每组学生成员保持在3~4人,通过项目式教学,帮助学生加强团结协作。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拓宽数学文化的传播渠道。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数学文化,如动画、视频、音频等,使数学文化更加生动、形象、有趣。还可以引导学生组成小组合作开展主题教学活动,各小组通过制作PPT、海报、视频等形式展示研究成果,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和交流,进而加深学生对数学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9c919b25ecfaec921e8b149cc0611412.png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模式,让学生在具体实践活动中完成某一主题活动的数据收集和整理。学生可以分组自拟定数据收集和整理的主题实践活动,如以探究学校二年级学生体育课程最喜欢的运动为主题,以羽毛球、篮球、足球、排球、跑步、跳绳六个体育项目为变量,进行数据统计。在这一过程中,就是可以通过多媒体为学生放映一遍实际的活动流程,然后学生每4人为一组,有的学生承担体育项目变量的调查,有效统计人数达到50人,通过课间活动等空余时间来开展,有的学生对数据进行统计,有的学生进行作图。在课堂上,教师要引导每一组的学生推出一个代表对选择的主题和开展活动的流程进行讲述,并将活动中所制作的表格数据由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进行展示,在课堂内进行交流,以此增强学生运用数据统计和整理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教师应该采用更加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等,让学生在参与和体验中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


  四、开展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文化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融入数学文化并通过开展数学活动来让学生体验数学文化,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学科的魅力。为此,教师可以组织学校举办数学文化节,开展一系列与数学相关的活动,如数学游戏、数学竞赛、数学展览等。这样可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的态度。也可以开设以数学文化为主题的拓展课,激发学生对数学文化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可以通过生动活泼的数学文化课,加深学生对数学文化内涵的理解,让数学课堂更具有人文气息和历史厚重感。通过挖掘数学文化内涵,在拓展课程中开发数学文化项目,从而使得学生对于数学文化有了更加直观的了解和感受。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认识100以内的数”一课时,教师可以将中国数学古典游戏和数学趣题等数学文化融入“神奇的魔方”“摇骰子”“玩转数独”“攻破九连环”“24点大战”“攻克华容道”等主题活动中,让数学文化在学生的深度学习和体验中根植于学生的脑海。此外,教师可以引入中国传统故事和传统元素,引导学生认识100以内的数字。如,在学习12这个数字时,教师就可以引入我国独有的生肖体系,让学生代入其中;在学习28这个数字时,教师可以引入中国神话体系中的28星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学习49这个数字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述孙悟空被太上老君封在八卦炼丹炉中七七四十九天炼出火眼金睛的故事,让学生明白49这个数字就相当于7个7相加。除此之外,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阅读一些市面上与数字相关的文本故事,让学生更多了解关于数字的历史文化和应用知识,不断增强学生对于数学学科的学习能力,推动其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数学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一直以来都承载着传授知识、培养思维、提升素养的重要使命。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下,教师往往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解题技巧的训练,而忽略了数学文化的渗透和学科育人的功能。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意识到,将数学文化融入小学数学课堂,是实现学科育人目标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