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形成逻辑与实践路径论文
2025-10-31 13:59:33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由习*平总*记首先提出,并受到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理念。这一理念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天下为公”的大同理念和马*思主义“共同体”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中国外交思想的丰富和完善,顺应了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趋势,符合世界各国人民共同期许形成逻辑与根本利益。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由习*平总*记首先提出,并受到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理念。这一理念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天下为公”的大同理念和马*思主义“共同体”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中国外交思想的丰富和完善,顺应了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趋势,符合世界各国人民共同期许形成逻辑与根本利益。因此,中国要做好示范榜样,做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引领者,各国要共同努力,做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参与者。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内涵
2013年3月,习*平主席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舞台上发表了极为重要的演讲,在国际舞台上首次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具有深远意义的重要理念。习*平主席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顾名思义,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此理念全面涵盖了政治、安全、经济、文化、生态这五个至关重要的方面,它倡导世界各国齐心协力,携手构建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已然成为习*平外交思想的核心理念,它彰显了中国智慧与担当,是中国基于自身长远的发展方向以及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一时代之问进行的深刻反思与有力回答,为迷茫中的世界指明了前行方向,也为全球合作共赢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与宏伟蓝图。如何将理念通过实践转变为现实还需要世界各国与中国共同努力。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形成逻辑
一、历史逻辑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是由全球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决定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和平因素的增长大于战争因素,大多数国家是致力于谋求经济发展而不是发动战争,又搭上科技革命的顺风车,世界经济增长迅速,国家间的贸易往来越发频繁,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形成提供物质基础。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一脉相承与创新拓展。朝鲜战争的硝烟散去后,中国共产*敏锐洞察到国家的核心使命已发生深刻转变。就国内而言,亟须营造稳定的社会环境并大力推动经济发展;就国际而言,要积极在国际舞台上争取有利地位,提升国际影响力。1953年12月,周*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之际,首次系统且完整地阐述了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此后,这五项原则逐步成为中国对外交往活动所遵循的基本准则与规范。凭借此原则,中国得以与众多国家成功构建起战略伙伴关系,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影响力,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着独特且不可或缺的力量。“从逻辑上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人类命运共同体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特定时空背景下的继承和发展。”一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承续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精髓,并进一步拓展延伸为“合作共赢”“对话协商”。另一方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主要聚焦于政治与经济维度,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则站在更宏观、更全面的视角,将视野拓展至世界安全、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多元领域,全方位地考量人类社会面临的各种机遇与挑战。因此说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继承与发展。
二、理论逻辑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以习*平总*记为代表的中国共产*人在马*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提出的。马*思主义“共同体”思想是马*思主义的重要内容,涵盖自然共同体、虚幻共同体与真正的共同体三个层面,其核心均指向人与人需相互联合。在真正的共同体中,马克思强调人与人的联系并非外在的、基于资本或间接性的,而是借助自我实现,在成就个体的同时构建共同体,这与我国所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共通的,各国在维护自己利益的同时,要兼顾他国合理关切,以自身发展谋求世界共同发展,构建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根植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尤其是继承和创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下为公”思想。天下为公的思想源远流长,它倡导一种超越个人私利、着眼于天下整体利益的崇高境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刻地继承了天下为公思想的精髓。在价值追求上,二者均向往和平、公正、包容的世界格局,都强调人类整体利益的重要性,反对狭隘的自我中心主义,力求打破地域、种族、文化等界限,将全人类视为休戚与共的整体。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更是在新时代背景下对“天下为公”思想的创新发展。它借助全球化的浪潮,依托现代交通、通信等技术手段,使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空前紧密,让“天下”的概念在地理与内涵上都得到极大拓展。
三、实践逻辑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顺应了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趋势,能为各国携手应对全球性问题提供精神武器。首先,在经济全球化时代,需要的不是制造分裂和鸿沟,而是架起沟通的桥梁;不是升起对抗的铁幕,而是铺就合作的坦途。经济全球化浪潮汹涌澎湃,各国经济相互渗透融合,利益交织愈发紧密。一国经济的风吹草动,如金融危机或贸易失衡,会通过产业链与金融市场的传导机制,迅速蔓延至其他国家,演变为全球性经济难题。在此背景下,各国为保障自身利益,不得不顺应和平与发展的主流,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反过来,这一理念又为各国提供了清晰的国际视野与合作框架,助力其精准把握人类发展走向,进一步加速经济全球化进程,形成良性循环。其次,政治多极化趋势不可阻挡,由发达国家主导的旧国际秩序正分崩离析。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及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力量迅速崛起,国际格局正经历深刻重塑,国际关系逐步迈向民主平等。世界多极化进程激发了各国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渴望,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诞生营造了肥沃土壤;反过来,该理念也为多极化格局的形成与健康发展提供了理念支撑与行动指南。最后,世界经济政治格局重塑与国际新秩序构建并非一帆风顺的,在此过程中各国可能遇到粮食短缺、能源危机、网络威胁、恐怖主义等全球性问题。这些问题跨越国界,任何单一国家都难以凭借自身力量化解。唯有各国携手并肩,汇聚智慧与资源,共同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才有可能在全球性危机的惊涛骇浪中找到出路,驶向和平、稳定与繁荣的彼岸。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实践路径
一、中国做好示范榜样,做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引领者
中国既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者,更是践行者。政治上,我国坚决反对单边主义,践行多边主义,坚持结伴而不结盟政策,与世界各国友好相处。安全上,我国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遵循联合国宗旨和原则,每年向联合国派遣军事观察员执行维和任务。经济上,我国不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以共建“一带一路”为重点,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2024年11月10日,我国举办的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有六大展区涉及众多行业,有力推动了世界贸易自由化与经济全球化。文化上,我国始终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深入推动世界各国文化交流互鉴,相互尊重、学习,为实现世界文化的美美与共做出积极贡献。生态上,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问题,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结合,推广绿色技术、绿色产业,引导全球经济朝着绿色、低碳、循环的方向发展。
二、世界各国共同努力,做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参与者
政治方面,树立国际权力观,构建政治共同体。各国要相互尊重、平等交流,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反对诉诸以武力解决问题的极端行为。各国之间要积极突破意识形态的阻碍,努力消除对制度模式的偏见,一些发达国家不应该以自身制度模式的框架去要求和限制发展中国家,更不应该带有对制度模式的偏见去看待发展中国家。各国要坚持多边主义,打造一个权力之间相互平衡而不是相互对抗的世界格局,坚决反对依靠国家实力孤立、歧视和制裁他国的单边主义行为。当国家之间出现争端或分歧时,国际社会可以搭建沟通平台,让冲突双方能够心平气和地表达诉求、探讨解决方法,以此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为各国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安全方面,树立整体安全观,构建安全共同体。随着跨境犯罪、全球气候变暖、环境污染等世界问题的加剧,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独善其身,只有世界各国共同安全,各国发展才能拥有良好的国际环境,世界经济才能持续繁荣。各国要遵循新时代大国关系的基本准则: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和平共处、和谐共生,遵守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准则。彼此间增强政治互信与安全合作、加强经贸合作与互利共赢,增进文化交流与民心相通。各国之间应定期举行高层会晤,加深理解,避免误解,建立定期会议机制,加强战略对话,通过对话解决问题,而不是对抗。深化多边合作与机制建设,利用国际组织的作用,推动多边贸易体系的发展,加强全球治理的合作。
经济方面,各国要树立共同利益观,构建经济共同体。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打破贸易壁垒,要积极寻找国家间的共同利益,进行交流合作,实现互利共赢。要共同助力构建新型世界经济体系,促进商品、服务、资本等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促进全球投资和贸易自由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让更多的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受益。
文化方面,各国要树立文化交流观,构建文化共同体。世界各国要理解文化无优劣之分,相互尊重国家间的不同历史背景、不同风俗习惯、不同宗教信仰。世界文化因多样性而丰富多彩,要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各国要立足自己的国情,发展适合自己国家的文化,进行文化创新并积极在国际上宣传自己的文化,同时可以积极学习和吸纳外国优秀文化成果,促进本国文化发展,促进世界文化繁荣。国际社会可以定期举办文化间的交流活动,让各国在相互尊重相互平等的基础上进行文化碰撞,增进对彼此文化的理解,使各国在相互融合中推动彼此进步。还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搭建线上文化交流平台,凭借网络互动性及全球性的特点,让世界各国人民宣扬各国文化,不仅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还可以构建文化共同体。
生态方面,秉持绿色发展观,构建生态共同体。“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大自然自身生成的生态系统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各国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的关系、人类社会与生态的关系。首先,国际社会要达成保护环境的共识,结合自身的国情,制定与完善保护和修复生态的法律法规,为保护生态环境提供法律支持。其次,鼓励本国企业进行专业领域的创新,争取原材料使用绿色、环保材质,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履行改善本国生态环境的责任。最后,要发动对人民群众的作用,全体人民都要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与行动,保护生态环境从小抓起,国家要加强保护环境理念的教育,培养公民社会责任感,使其养成保护生态环境的习惯,自觉践行绿色生活理念。所以,各国可以从以上三个方面去完善和实施,争取构建生态共同体。
全球性问题日益突出,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需要各国携手合作,同舟共济,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维护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