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传播启示论文
2025-10-31 12:01:18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一种新的国家与国家交往的新理念,它既体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人民性,又包含了平等、民主、自由等全人类的共同期望,是新时代马克*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一种新的国家与国家交往的新理念,它既体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人民性,又包含了平等、民主、自由等全人类的共同期望,是新时代马克*主义的丰富和发展。也为社会主义外交事业、为南方国家争取平等的权利,为世界的和平与多极化发展提供了现实的道路。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本质属性是人民性
马克*主义的人民性根植于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之中,与全人类的解放紧密相连。“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这一理念强调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认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民族解放、社会变革的主体。列宁则指出,作为自觉的历史活动家的人民群众正是“历史创造者”。人类史是各民族为获得彻底解放而不断打破地域限制、克服种种限制、励精图治的阶级斗争史。在阶级社会里,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思潮的变迁,都要通过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实践和斗争才可以实现。从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到1834年的里昂工人起义,从1836年的英国宪章运动到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再到近代非洲国家追求民族独立,航海大发现以来的500多年,资本主义的大工业开辟了世界市场,带来了巨大的物质繁荣,也加剧了对本土族群、外来族群和东方民族的掠夺,在资本逐利唯一性驱使下,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欺压其他落后国家,形成的共同体只“存在于统治阶级范围内”。由此,阶级对立和民族矛*加剧,少数大资本家形成的统治阶级借助话术打造了马克思所称的“虚幻的共同体”时代。“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不同于代表少数人利益的资本主义社会统治阶级,中国共产党以工人阶级为主导,主动承担起反剥削压迫、开展社会革命、发展现代生产力、改造不平等世界秩序的历史使命,代表全人类真正自由,也蕴含着实现个人利益的有机构成。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化的人”拓展到超越国界的“全人类”,将人从各种束缚、不平等的关系中解放,真正提出了实现全人类安全、自由和普遍的发展理念和路径,科学揭示了人民是历史和执政价值、方法论的主体,为创造持久和平、稳定、和谐和繁荣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提供了根本遵循。中国提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超越“普世价值”的阶级局限,将“人民”的范畴扩大至全人类,尤其是历史上曾受到压迫、在经济和政治话语权依然受到不公待遇的南方国家,涵盖不同民族、不同信仰和不同党派,克服民族偏见和民族界限,寻求摆脱国与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依附关系,强调坚持和平道路、促进共同发展、尊重文明多样性等共同价值观、共同发展需求,倡导包容共济、平等合作,承认地球上现存的人类文明多样性,肯定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制度下的人的共同价值,否定资本主义刻意渲染的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分歧和对抗,尊重全世界人民的创造性实践,团结了全世界进步力量,让全世界人民能够充分实现文明互鉴、开展政治交往、进行多种形式的经贸合作,尊重人类活动的普遍性和完整性,成为通往人类全面自由和普遍解放的公共产品。马克思说:“光是思想竭力体现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中国将积极承担更多国际责任,同世界各国共同维护人类良知和国际公理,在世界和地区事务中主持公道、伸张正义,更加积极有为地参与热点问题的解决,通过维护世界和平来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促进世界和平”。中国倡导落实“三大发展倡议”,召开一系列高层对话会,设立南南合作基金,应对粮食安全、减贫、能源安全等突出问题。面对全人类共同面临的气候变化危机,中国提出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倡导国际社会落实《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巴黎协定》,大力支持发展中国家绿色转型,这些实践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和平发展创造了前提,为人的历史活动创造了更加安全的空间,消除束缚人的发展面临的社会和环境束缚,为发挥人的潜能,实现个体的按需发展奠定了基础。

共同体理念的制度具有超越性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联系,两者产生的根源都是私有制,私有制导致民族压迫,马克思指出,现存的所有制关系是造成一些民族剥削另一些民族的原因。资产阶级随着物质生产规模的壮大,必然寻求扩大剥削范围,去往其他民族寻找殖民地。资产阶级的逐利性、剥削性本质,必然引发民族纠纷和民族压迫在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由于垄断资本主义必须获得更多利润,而其来源必须是其他非垄断经济成分和社会成分攫取,垄断资本主义的存在就要以遏制自己的“竞争对手”的方式存在,包括动用经济霸权,形成在意识形态上的对外渗透、抑制异族文化艺术的传播、遏制异族生产力的发展。当无产阶级成为民族运动的主体,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受到威胁时,资产阶级就会毫不犹豫地将更大的火力对准无产阶级,通过经济、思想领域的渗透和打压维持不平等的关系。自冷战以来,资本主义西方利用经济实力、舆论话语权、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的意识形态渗透、经济打压、军事恫吓,用“民主”“自由”等美化的托辞为自身的对外侵略扩张、干涉内政寻求借口,在世界各地制造动乱纷争,但是,资本逻辑所主导的制度存在固有缺陷,仅仅代表少数大资本家的阶级领导下,其与占人类绝大多数的无产阶级存在固有利益矛盾,人类社会无法形成共同体,利益纷争阶级冲突的斗争循环将始终存在,在资本主义消亡前。相较之下,无产主义者寻求建立的共产主义社会超越了阶级利益和制度差异,是社会主义在新时代的全球化战略,是马克*主义世界史观在当代的最新发展,“人类认为只有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才能为个人向世界历史性个人的转变提供机会”。
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全球各民族、国家、个体之间的社会关系更加密切,扩大的商品市场空间令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矛盾有所缓解,但这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马克思所揭示的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这一基本矛盾。经济全球化作为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后的最新阶段,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着重要的物质条件,最终,新的生产方式和文明交往方式在全球扩展,必将突破资本主义的界限,打破国与国之间的意识形态偏见和资源分配,超越“大国欺负小国”“强势霸凌弱势的西方政治观念”,使全人类获得解放。自2013年首次提出、首份《白皮书》发表以来,“人类命运共同体”以“一带*路”为抓手,为世界各国的互利合作提供了新的国际公共产品。中国已同全球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为发展中国家拉动近万亿美元投资,大量民心工程成为“致富工程”“幸福工程”,带动了一批南方国家的民生发展、产业升级,助力南方国家走上独立发展工业化之路。实践表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超越利己主义、保护主义,打破了个别国家唯我独尊、二元对立的霸权思维,倡导经济全球化应顺应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普遍要求,为解决全球资源不平等配置、南北国家发展鸿沟扩大等问题,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均衡的方向发展。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叙事策略
国际传播中,策略性叙事是衡量一国舆论斗争力、话语软实力的指标,是基于本国统治阶级的世界观、价值观,塑造和影响其他国家对于自身战略的认知,对于利益和冲突的认知,掌握舆论话语权,进而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的畅通无阻,策略性叙述是改造世界的武器,基于策略性叙事的国家战略传播不仅具有解释功能,还有赋予意义和观念生产的能力,对社会大众的影响力是持久而深刻的。中国的“一带*路”叙事具有清晰的使命目标、可期的成功前景和连贯一致的叙事情节,可通过“全球与地区秩序变革”体系叙事、与“一带*路”沿线国家“命运共同体”身份叙事,共同构建中国“一带*路”的宏大叙事。

十多年来,西方针对中国形象叙事已经构建出成熟的运作体系,对中国开展的国际合作项目,通过贴标签、下定义的方式,污名化中国形象,打造出一套不同媒体之间“默契”执行的叙事体系。例如,在谈到“一带*路”倡议时,对背后的经济和政治动机进行揣测,包括认为中国“旨在建立对抗美国新圈子”,建立“以中国为主导的经济新秩序”,或是“古代朝贡体系”的现代延续,在一些西方智库的分析中,港口建设也被妄定为“军事扩张据点”,对于“一带*路”在创造就业、消除贫困和改善教育、医疗水平、开展技术转移合作上的成果闭口不谈,持续放大社会争议、因所在国客观原因而被搁置的项目,持续抹黑中国海外工程的透明度和公平性。然而,事实胜于雄辩。“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所蕴含的新型国际体系、全球治理观、绿色发展等逻辑层次,倡导规则对接、绿色发展、量力而行、平等互利的原则。诸多外媒曾大肆炒作的项目,如蒙内高铁、雅万高铁等并未搁置,反而成为拉动沿线经济、产业发展和民生改善的“幸福高铁”,以生动现实回击了种种质疑。这些鲜活的案例是构建国际叙事的最佳素材,应当通过持续地集纳、切片化再加工以及策略性叙事,有力反击美西方“债务陷阱”叙事架构。
新闻媒体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的舆论斗争武器,需要深刻意识到,新闻话语的建构和描述视角也是国际政治斗争的一种形式。构建中国叙事,讲好中国故事,以情和理相结合的方式,构建好中国和平、友好、包容、可亲、可敬的国际形象,需要以习*平新时代中国特色新闻观为指导,一方面,讲好“一带*路”共商共建共享的生动实践,传输“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填补全球发展和治理体系漏洞、促进共同发展、制定修补现有的、西方主导制定规则体系漏洞上的积极作用,体现项目顺应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普遍要求,解决好资源全球配置造成的国家间发展失衡问题,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均衡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整合第三方资源的言论力量,发挥民间外交的桥梁作用,传播“和而不同”的价值理念,以本土化的声音纠正美西方渲染的“中国主导的全球南方”“朝贡体系”“中国追求自身影响力扩大”的狭隘偏见和对抗型意识形态宣传,及时纠偏歪曲解读和“中国威胁论”论调,重视权威智库报告、合作国专家学者、普通民众的观点,讲好一带*路与对象国利益契合、共同完善发展规划和制度体系,丰富人类命运共同体叙事体系,如扩大文明互鉴,求同存异,着眼于劳动人民的朴素实践、真情实感,记录被压迫民族追求民族独立的解放事业,记录自主发展、独立发展、平等交往、文明互鉴的生动实践。
新闻工作还需要日益注重议题设置,通过有前瞻性的议题策划,提前布局和思考斗争视角,对热点和焦点话题做好预判,率先形成话题,引导公众舆论。构建符合中国对外交往理念、共同体理念的叙事话语,作为系统化、针对性击破美西方谣言的武器,以“文明互鉴”“多极世界”“多边主义”“全球南方”等为代表的策略性叙事概念,替代美国单方面的“冷战思维”“普世价值”,结合热点新闻事件,由点及面地反制美国媒体对中国、对南方国家合作的污名化解读,以平等互利、合作共生的生动案例,传递各国“无论大小,一律平等”的正确义利观,立足发展中国家的基本立场和现实基础,着眼于地区性、全球性问题的协商解决,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公共产品属性,支持发展中国家争取平等话语权、实现社会改革、追求经济多元化发展的努力,扩大社会主义先进理念的全球感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