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三重维度论文

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三重维度论文

1

2025-10-31 11:55:24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目前,中国式现代化教育开始逐步趋向于教育数字化,人工智能赋能思想政治教育已是题中要义。本文探讨了人工智能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三重维度,包括价值维度、现实维度以及实践维度。

  目前,中国式现代化教育开始逐步趋向于教育数字化,人工智能赋能思想政治教育已是题中要义。本文探讨了人工智能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三重维度,包括价值维度、现实维度以及实践维度。新时代面对新挑战,如何加速人工智能与时代同频,与学生共振,是一个需要不断研究的课题。本文将从教育主体、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维度


  一、夯基固本:有利于厘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需求


  传统模式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教育场地较为单一、教育方式较为传统,距离教学目标的达成具有一定的距离。人工智能凭借强大的信息收集、高效处理、展示信息等能力,更能最大程度地切合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需求。教育是一项教师和学生双向进行的活动,第一,从教师的角度看,教师可以凭借人工智能全局、全域、全方位搜索信息的优势,能够在精准捕捉当代学生诉求的基础上,大量且精准地搜集学生的学习方式、行为习惯等数据,能够结合学生的特点、学生数据的变化和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点对点的整合与推荐,形成属于学生的数据库。以此,形成以数据调查为既具有个性化也具有差异性的“精准滴灌”的思想政治教育模板,从而能够更加有效且科学地设计个性教育方案,增加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话语权,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第二,从学生的角度看,人工智能的开放、灵活等特点与学生个性以及情感需求较为符合,能够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向主动学习转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平台。学生可以利用各类智慧平台,实现课堂教学模式与网络教学模式的同向而行。

  二、抓住关键:有利于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跨学科融合


  在“大思政课”的背景下,能够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大课程体系是能否实现育人实效的关键所在。在人工智能的助力下,可以全方位助力大课程体系的形成。以往高校传统的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集中某一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课程较为单一,未与其他学科产生联动,从而让思政课更加疏离学生的内心。通过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在跨学科、跨领域的特征下,以思政课为核心,利用人工智能整合资源,能够让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的专业课、专业知识相联系。在这一框架下,需要深度挖掘每门课程的思政元素,利用人工智能,将两者的资源有机整合,在教学中实现传授知识与价值引领的同向而行。在这一举措下,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素质,使得每门课程都能够发挥其独特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三、把握趋势:有利于塑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态


  第一,有利于精准供给教学内容,提升教育内容的深度。大学四年制教育,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专业的学生对于利益诉求是不尽相同的。“教什么”是思政课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所在。因此,要从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中精准地抽取适合当下学生的教学内容,是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前提。一方面,人工智能可以通过对学生进行多维度、全方位的分析,教师可以根据人工智能的算法,为学生提供不同的教学资源,能够有效解决内容供需不平衡的问题。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学内容有着严密的逻辑体系和理论深度,教学体系较复杂,涵盖的内容面非常广,部分内容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人工智能可以根据理论内容为之匹配相应通俗易懂的案例,让学生学习起来更加轻松有趣。另外,人工智能还能对最前沿的时事新闻、研究成果等内容进行分类整理,能源源不断地为思政课注入新的活力,对教学内容进行不断优化和深化。


  第二,有利于教学方法的创新与优化。人工智能的到来,为思政课教学方法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得教学内容在遵循基本规律的前提下通过智能辅助工具、虚拟仿真等方式呈现给学生,为思政教育提供了多感官的学习体验,增强了该课程的互动性与趣味性。通过智能平台,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和学习习惯,选择不同的学习方案,提高学生的自主化学习能力,也提高了教学的便携性、趣味性和灵活性。因此,数智赋能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从单纯的满堂灌教学模式转化为师生相互配合的模式,对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与创新。


  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维度


  一、主体层面困境:人工智能赋能导致教育主体角色冲击


  其一,教师层面,挑战教师的主体地位。思想政治教育是教师与学生的双向奔赴,在传统的师生关系中,两者是单纯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教育关系比较稳固。但在人工智能时代,教师与学生可以平等地使用人工智能带来的强大的资源集群,使得传统的师生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除此之外,很多高校的教育主体对人工智能的理解不够透彻,对于信息接收的敏锐度、主动性不强,把人工智能赋能简单地看成是线上线下课程的统一体,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人工智能与高校思想政治教师走向深度融合。其二,学生层面,学习本质受到冲击。在人工智能的推动下,现代教育趋向于更加自主化和个性化。人工智能的引入,理论上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便捷性,可以给学生带来个性化体验。但实际上,长期使用人工智能辅助学习使得学生学习过程出现应付、脱离等现象,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过于形成对人工智能的依赖,阻碍学生自主学习。又有部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自律性,往往被新媒体等软件所吸引,这在一定程度上不仅浪费了大量的时间,还可能对学习产生抵触心理。


  二、内容层面困境:人工智能赋能导致教育内容隐患加剧


  人工智能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打破了原有信息的收集模式,网络世界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能够产生大量虚假信息,部分信息具有高拟真性,使得教育内容上参差不齐,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选取,是确保思想政治教育正确方向不变的重要前提。在信息化时代,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不仅仅从教师的传授中得来,而是可以通过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渠道获得,这种自主化获得信息的方式,使得大部分学生在接收信息的时候很难做到真正的“过滤”。加之某些新媒体的门槛较低,也成为大量虚假、色情等不良信息传播的入口,这种不良的信息反复出现在学生道德底线的边缘,学生更容易在心中形成固定的认知模式,会对学生的三观造成极大的影响。


  三、方法层面困境:人工智能赋能导致教学方法功能弱化


  人工智能技术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应用革新了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既带来了发展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人工智能作为新型的教育载体,不仅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更是通过跨空间教学场景拓展了育人维度。在传统单向知识传递的教学模式中往往忽视了学科定位和学生群体特征,导致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性不足。为突破这一困境,部分教育工作者开始积极探索人工智能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路径,但在实践过程中出现了工具理性泛化的现象:比如过度依赖数据画像进行学情分析,片面追求数字技术带来的形式创新,反而削弱了教育者应有的辩证思维能力。这种对智能技术的盲目崇拜使思想政治教育逐渐滑向误区,造成课堂内涵弱化与价值引领功能缺失的双重困境。究其根源,在于未能构建起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应用的深度融合机制,片面强调“人工智能”的表层呈现,将教学过程简化为标准化答案的输出,最终陷入自身主导的异化状态。


  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维度


  一、主体方面:提高教育主体的智能素养


  教育主体既包括老师也包括学生,两者的智能素养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因此,要不断提高二者的智能素养,助力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其一,要加强教师的智能素养。将人工智能嵌入思想政治教育,为高校教师进一步洞察学生行为习惯、生长轨迹提供了有力的平台支持,但对教师的智能素养有更高层次的要求。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思想的引领者,高校应该不定期对教师进行人工智能素养培训,提高教师在平台应用、数据收集、信息化教学等方面的能力,以此来提高教师对数据收集的敏感度、对数据分析的解读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加智能化的学习服务,不断激发教师参与育人的积极性,增强育人的实效。除此之外,教师不能“唯人工智能论”,不能一味地为了寻求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感官刺激、视觉冲击,而忽视了学生的实际需求,偏离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初衷,甚至对学生的价值观念产生影响。因此,教师要“走心”教育,善于发现学生实际需求,防止陷入人工智能的驱使论。其二,要培养学生智能素养。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使得可供学生选择的学习方式逐渐增多,包括云课堂、虚拟仿真学习、智慧教室等,这也对学生学习的自控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校要积极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智能素养,不断提高学生辨别虚假信息、信息搜索、分析整合的能力。其三,优化师生智能化互动机制。在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中,人工智能技术与思政教育体系的有机整合有效突破了师生之间传统交流的时空壁垒,使教学活动得以借助云端平台实现全天候多维互动。基于此,高校应着力构建师生之间的智能化沟通系统,开发兼具即时性与便捷性的数字沟通载体,为师生之间的沟通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桥梁。

  二、内容方面:优化教育内容的改革创新


  由于目前学生所接收的网络资源较为复杂化、碎片化,因此教育工作者要不断整合教育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推动教育内容的深度融合。首先,要善用人工智能丰富教学内容。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学资源在网络呈现出共享、开放的状态,可供选择的教学资源越来越多。因此,要利用技术手段对大量零散的教育资源进行深度的挖掘和整合,着力打造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库,为思想政治教育注入鲜活的生命力,让思想政治教育“活”起来。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智能手段,结合当前的时事热点等新闻,动态更新教育内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还可以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利用虚拟现实、智慧课堂、AR等技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魅力,获得沉浸式的视觉体验,不断丰富和创新思政教育内容。其次,高校教师要坚持立德树人的理念,以推送主流思想内容为底线,不断为当代大学生提供有价值的资源信息,防止智能信息过于娱乐化,从而使思政教育入脑、入心。


  三、方法方面:汇聚教育方法的系统合力


  在智能化浪潮的推动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效力在于教学方法运用是否得当、是否全面。人工智能下的教学方法不仅仅是人工智能+教学方法,而是要把二者深度融合,汇聚教学方法的系统合力。首先,教育方法的选择要守正创新。在推进人工智能与教学方法的融合上,要平衡“守正”与“创新”之间的关系,要以教学内容为基础,结合人工智能以及虚拟现实、情境教学、线上线下混合等教学方式,让思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实现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在实践中不断推进教学方式方法的守正与创新。其次,要分析学情,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尽可能解决学生的思想困惑,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下,可以对每个学生的心理、行为、习惯等方面作出较为准确的分析,以大量且翔实的数据帮助教育者制定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成长方案,真正地做到因材施教。最后,要汇聚教学方法的合力。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在人工智能的加持下涌现了许多新型教学方式,但思想政治教育仅靠单一的教学方式略显单薄。在人工智能强大的决策能力下,能够根据不同的学情、教学场景、教学内容,打造有效的育人方式。人工智能通过对学生多种数据的分析,帮助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找准教学方法的方向和力度,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的效能,满足学生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