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数学文化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融合路径论文
2025-10-31 10:39:28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研究,融合民族数学文化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已经成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成效的重要方式。
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研究,融合民族数学文化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已经成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成效的重要方式。民族数学文化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融合强调以文化为引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帮助学生在理解文化的过程中掌握数学知识,通过对数学知识的研究领悟文化内涵。鉴于此,文章重点讨论民族数学文化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融合路径,提出何为民族数学文化,分析民族数学文化融合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所面临的困境,然后从“精心分析教材,研究知识背后的民族数学文化”“基于故事设计问题,体现民族数学文化”“开展文化探究活动,尊重学生,重视学生和数学的互动”三方面讨论民族数学文化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具体融合。
民族数学文化的介绍
虽然有许多关于数学文化的论著,但鲜少有对数学文化内涵的解释。顾沛先生将数学文化定义为数学思想、精神、方法、观点的形成和发展。广泛来说,数学文化的内涵包含了数学家、数学史、数学美、数学教育和数学发展中的人文成分、数学和社会的联系、数学和各种文化之间的关系等。简单来说,可以将数学文化理解为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及其在人类活动中的应用以及与数学相关的民俗习惯和信仰的综合。而民族数学文化是数学文化的一种,被认为是生活在特定民族地域的人们所特有的数学行为、数学观念和数学态度,涵盖了和数学相关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如建筑风格、服饰设计、绘画艺术、计量单位和天文历法,反映了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数学文化特征。将民族数学文化融合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不仅能让学生从跨文化教育的领域视角看待数学,还能让学生们欣赏和体会不同民族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的同时也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民族数学文化融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所面临的困境
在当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融合民族数学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既能丰富数学教育内涵,又能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只是在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下,民族数学文化在数学教学中的融合也陷入了困境。
第一,设计的实践任务缺少民族数学文化。由于历史、地理等原因,我国的民族众多,各个民族数学文化丰富多样。但现有的教育资源中,涉及民族数学文化的教材、教具和辅助材料相对较少。且许多教师认为数学教育应该以数学知识的传授为主,民族数学文化的融入会模糊数学教育的本质。这种观念使得教师鲜少在课堂教学中充分挖掘民族数学文化,更不会在实践任务的设计中融入民族数学文化,导致实践任务和民族数学文化相互脱节,无法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民族数学文化和知识之间缺少关联性。研究发现,民族数学文化和数学知识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所以教学过程中应该有机结合民族数学文化,在相互渗透中提升教学成效。但实际上,编者在编写教材时并没有深入分析民族数学文化,以至于教师即使注重民族数学文化的融合,也因为教材的限制只能停留在表面,无法体现民族数学文化和数学知识之间深刻的内在联系。教学方法上,教师们仍然使用传统的讲授法和练习法,较少运用民族数学文化特有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真正体会到民族数学文化的魅力。另外,虽然教师们注重学生的评价,但只是注重学生的成绩提升,并没有关注学生民族数学文化的学习,忽视了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导致民族数学文化的融合呈现形式化。
第三,民族数学文化渗透得过于表面,此处的表面不仅是指民族数学文化的融入过于表面,也是指民族数学文化元素的应用过于表面。教师不曾重视文化环境的创建,哪怕有创建环境,也局限于墙面的布置和教具的选择应用,未曾深入教学活动本身。最重要的是,教师们习惯性地将重点放在数学知识的讲解上,对于其中涉及的民族数学文化一带而过,以致无法实现民族数学文化和数学知识的有机结合,而表面化的融合并不能让学生们真正领会民族数学文化的本质内涵。
民族数学文化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融合路径
一、精心分析教材,研究知识背后的民族数学文化
小学数学本身就有着较为完整严密的逻辑体系,学生们在前面学习的知识都可以指引后面的知识学习。小学数学教材是编者以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为依据、小学数学课程的特点为结合点、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为基础所精心编写而成,是教师们教学的依据,学生们学习的前提,师生相互作用的桥梁,学生们深化知识学习、实现智力开发的源泉。在授课之前,小学数学教师们应该对最新版本的数学课程标准进行深入分析,对教材进行研究阅读,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了解,对数学内容中的民族数学文化元素进行提取。然后以学生的数学基础、能力水平、个性差异等为结合点,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合理安排不同的教学环节。同时融合民族数学文化,以此引导学生学习和思考,使其突破学习难点,达到学习目标。以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巧手小工匠——认识多边形”中的“三角形内角和”教学为例。教学之前,教师对青岛版、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等不同版本的教材进行分析,对不同版本呈现的知识重点进行说明。再以青岛版(五四学制)为例,对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通过三角形的拼图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的数学史料进行讲述,对帕斯卡与“三角形内角和”的故事进行解析,对欧几里得所撰写的和几何相关的作品进行介绍,重点论述其中的三角形。以数学史、数学家为民族数学文化融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心,让学生产生知识探究的欲望,经历整个知识的探究过程,体验三角形内角和的形成。从而突破重难点,感受数学知识所蕴含的民族数学文化,达成目标,树立文化认同,形成文化素养。
二、基于故事设计问题,体现民族数学文化
提问是课堂教学最常用的策略之一,也是一种教学艺术,极具影响力。因此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们应该加强对民族数学文化的认知,掌握课堂教学中融合民族数学文化的方式。正式的课堂教学中引入背后的故事,并以故事设计问题。以问题为基础引入数学知识,讲解数学知识背后的民族数学文化,启发学生思维,加强学生探究,使其学习知识时感受数学文化,构建知识结构体系时形成文化素养。

例如,教师教学“今天我当家——小数乘法”中的小数乘小数时,可以先讲解这样的故事:1967年8月23日,苏联著名宇航员费拉迪米尔·科马洛夫一人驾驶着“联盟一号”宇宙飞船胜利返航。此时此刻,全国电视观众都在观看宇宙飞船的返航实况。当飞船返回大气层以后,科马洛夫却无法打开降落伞,以致无法减慢飞船的飞行速度。哪怕地面指挥中心采取了一切可能的措施帮助排除故障也都无济于事,最终飞船坠落,宇航英雄科马洛夫也在着落的基地附近遇难。结合故事设计问题:是什么样的原因致使这个事故发生的?以问题引入知识——小数点,告诉学生“联盟一号”所发生的一切都是因为地面检查时忽略了一个小数点。在此之后,教师需要介绍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讲解欧几里得对小数乘法的认知以及提出的小数乘法的基本原理和运算法则。讲述美洲印第安人所使用的蒂瓦纳科文化的结绳记数法;阿拉伯数学家阿布·卡米尔·穆罕默德·伊本·穆萨所著作的《算法之书》,解释其中关于小数运算的详细算法和定义。还有《九章算术》中的“竹简书”,说明其中关于小数的系统表示和计算方法。种种方式都是为了让学生深刻感受小数乘法的发展历史,体会小数乘法背后的民族思想文化,掌握小数乘法的算理,清晰化自己的计算思路,提升运算意识和能力。
三、开展文化探究活动,尊重学生,重视学生和数学之间的互动
过去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使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此类模式教师为主体,以权威性角色讲解知识,学生反而以客体身份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以致学生的个性和思维皆被束缚。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学效率自然无法提高。随着新课程的改革,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等都得到了更新。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融合民族数学文化是新课改提出的要求,可以优化数学教学,突出学生主体,发展学生的个性,坚定学生的文化认同。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注重民族数学文化在课堂教学中的融合,在课堂上开展文化探究活动,以此顺利融合文化。促使学生们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深入思考,自主探究,通过和教师、同学之间的互动,在轻松愉快的文化氛围内快乐学习,解决问题,树立文化意识。
“体检中的百分数——百分数(一)”“欢乐农家游——百分数(二)”的百分数教学中,教师可以开展文化探究活动,要求学生们利用课前课后时间探究百分数背后的文化。百分数是由莱昂哈德·欧拉所创造的,其为近代数学先驱之一,1707年出生于瑞士的巴塞尔,是著名的瑞士数学家和物理学家。欧拉撰写了许多著作,如《微分学原理》《积分学原理》《无穷小分析引论》,其在《通用算术》中所提到的问题“如何将一根七米长的绳子均匀地分成三等份”为百分数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样的文化探究活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还能拉近学生和同学甚至于数学知识之间的距离,促使其充满对数学发展历程的探究欲;还能实现课内教学到课外教学的延伸,通过具体活动紧密联系数学和生活实际,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加强学生对数学以及数学文化的认知。
总而言之,民族数学文化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融合,可以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教师应该对教材进行深入分析,研究知识背后的数学文化,讲解数学故事,开展文化探究活动。重视学生和数学之间的互动,体现知识中的民族数学文化。优化民族数学文化与数学课堂教学的融合,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满足现如今社会不断变化的教育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