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立足传统文化教育彰显初中数学教学魅力论文

立足传统文化教育彰显初中数学教学魅力论文

1

2025-10-31 10:33:02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文章从传统文化融入初中数学教学的意义出发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具体的融入原则以及实践策略,旨在助力初中数学教师丰富数学教学内容,让数学学科的魅力得以彰显,让传统文化得到最生动的传承。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沉淀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在新的发展时期也焕发出了耀眼的光芒。数学虽然属于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但在当前的数学教材中也涉及了许多数学文化的内容,将传统文化与数学学科教学相结合,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议题,有助于学生透过数学文化,感受古人的智慧之光,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真正树立文化自信,做好传统文化的弘扬者。在此基础上,文章从传统文化融入初中数学教学的意义出发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具体的融入原则以及实践策略,旨在助力初中数学教师丰富数学教学内容,让数学学科的魅力得以彰显,让传统文化得到最生动的传承。


  传统文化融入初中数学教学的意义


  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近几年来,信息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而全球化的进程日益加深,文化自信成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走向世界的重要支撑。因此,有必要从小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而最为有效的方法则是将其与学科教育相结合,让学生能够了解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做好当代的传承人。同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提出了将中华传统文化等重大主题教育融入课程的要求。虽然初中数学学科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以及逻辑性,但其中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与历史底蕴。教师要善于从教材中挖掘,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在数学领域的贡献,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树立文化自信。

9073609ff451593efbd85da8e786279d.png

  二、有助于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理念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目标,也是当前教师应摆在首要位置的任务。在学科教育中开展德育教育,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品德,而传统文化教育也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是一门实用科学,各种概念、思想的提出,都离不开从古至今数学家的努力。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在讲解数学知识的同时,也需要让学生了解这一知识的产生与发展,感悟古代数学家精益求精、持之以恒的探索精神。这样既能够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也是进行德育教育的生动素材,让学生向古代数学家学习,提升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为今后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使其能够在今后的成长道路上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国家建设中。


  传统文化融入初中数学教学的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数学课程标准曾明确指出,要让学生通过数学学习强化创新意识,树立科学态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也需要将科学性原则摆在首要位置,整合传统文化资源,实施融合教学。除了教材中的显性传统文化资源,还有隐性的传统文化资源,需要数学教师去探索、挖掘,并整合课外资源去辅助学生探索。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确保其符合客观事实,避免引入错误或误导的内容,只有仔细甄别和筛选,才能够让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的作用和价值充分体现出来。


  二、创新性原则


  通常情况下,一说起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初中数学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只是会在讲解相关内容时简要介绍,让学生知道个大概即可。但这会导致学生不在乎,而且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入也只是走流程、走形式,无法激发学生的深度思考。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必须要遵循创新性原则,打破常规,应在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上有所突破。


  同时组织各种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和体验感受数学知识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元素,并进行创新性的思考和应用。这样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受。


  三、适度性原则


  在新的发展时期,将传统文化与学科教育进行结合也是必然趋势。但初中教师要做到适时、适度,首先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来遵循数学学科的规律,有效筛选传统文化教育资源,让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接触和了解,而不是生搬硬套。在讲授数学公式和定理时,穿插介绍这一公式的历史背景,但重点依然在于引导学生了解分析数学原理和推导过程。最后教师要合理分配教学时间,避免传统文化教育过度影响正常的课堂教学,或者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这样才能够实现最佳的融入,让初中数学教学的魅力展现出来,使课堂有限的时间达到最优化的效果。


  传统文化融入初中数学教学的实践策略


  一、分析教学内容,发掘传统文化教育资源


  中华传统文化形态丰富,对于初中数学教师而言,若要将传统文化有效融入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数学的魅力,第一步就是要对教材中的数学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发掘,然后在此基础上完成课堂导入、教学活动设计。教师要做好摆渡人,真正让学生能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接触数学文化,从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历史,树立文化自信意识,实现以文化人、以文立人的新时期育人目标。


  例如,在苏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材中,涉及诸多传统文化教育素材,第1章“数学与我们同行”以插图的形式展示了“河图洛书”;第2章“有理数”介绍了负数的产生,提到古代数学名著《九章算术》中正负数加减运算的法则;而第4章“一元一次方程”通过引入“宋元时期,中国数学家创立了‘天元术’,用‘天元’表示未知数”这段数学史,对“元”的含义进行阐述。在课后练习中,提出《九章算术》中一道题目:“今有凫起南海,七日至北海,雁起北海,九日至南海,今凫雁俱起,问何日相逢?”让学生解答,《九章算术》在古代数学史上也具有里程碑意义。教师必须要全面分析以上内容,明确其与数学核心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然后组织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为传统文化的有效融入奠定基础。


  二、基于传统文化内容,制定融合教学目标


  当前,初中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而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融入,要求教师在核心素养的基础上制定融合目标,让学生在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能够了解传统文化的内容,并使其能够建立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能够在今后的学习道路上也像从古至今的数学家一样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从而感悟数学这门学科的魅力。同时,融合教学目标的制定,也是教师评估学生学习成果的主要依据,能够根据学生的进步和表现来判断目标的达成与否,然后再次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馈,明确不足并加以改进,切实提升初中数学与传统文化教育的结合效果。


  例如,在苏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中,以鸡兔同笼问题为导入,是公元四世纪的数学著作《孙子算经》中的经典问题,为传统文化教育的展开创造了条件。基于对教学内容以及核心素养的分析,教师可以制定以下目标:一是使学生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掌握解法,并熟练应用于实际问题中;二是引入《孙子算经》中的经典问题,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数学成就,增强文化自信;三是引导学生在解决传统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探索新的解题方法,提升问题解决与逻辑思维能力;四是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同时树立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最终在目标的指引下,让传统文化教育与初中数学教学能够有机结合在一起。


  三、引入传统数学益智游戏,营造生动课堂氛围


  虽然当前新课改理念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得到了广泛落实,但部分教师在课堂上并不能完全尊重学生的主导地位,特别是在新课导入环节依然会代替学生主动讲解,然后再让学生自主思考,也有一定的灌输意味,而且整个课堂氛围也缺乏生动性。对此,初中数学教师推动数学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机结合,首先必须要在课堂导入阶段营造生动的氛围,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七巧板、九连环、华容道等都是传统数学益智游戏,也是传统文化的载体,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并引入数学课堂中,鼓励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展开比赛,真正做到寓教于乐,让数学课堂充满趣味性和挑战性,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对传统文化有全面的了解。

b8f21aaf052b2304564af1b01b38a940.png

  例如,在苏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六章“平面图形的初步认识”课堂教学前,可以引入在明清两代民间广泛流传,被外国人誉为“唐图”的“七巧板”游戏。教师则要在此基础上介绍七巧板的由来、发展以及演变。本节课要求学生认识基本的平面图形,教师可以运用七巧板组织游戏,让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游戏规则如下:由教师通过教学白板呈现指定图案,接下来学生要分小组运用七巧板中的7块板,分毫不差地拼出给定图形,不可多用,也不可少用,用时最短的小组获胜。游戏能够让学生的竞争意识得以强化,并积极参与其中,发挥聪明才智,为小组的胜利而不断拼搏。整个课堂氛围也日益活跃,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可谓是一举两得。


  四、组织综合实践活动,深化传统文化的融入


  通过分析可知,初中数学教材中也设置了综合实践活动板块,有助于教师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使其能够实现学以致用。在数学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也离不开综合实践活动的辅助。初中数学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多样化的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并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当前,校内的传统文化资源较为有限,初中数学教师便可以利用社会资源,在学校的支持下鼓励学生参观数学博物馆、古代建筑遗址等,亲身体验数学在传统文化中的应用。同时,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开展项目式学习,围绕特定的数学文化展开探究,并撰写研究报告,从而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


  例如,在苏科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轴对称图形”的教学中,课本中呈现有天坛、剪纸等内容,让学生了解轴对称现象。为了深化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入,并使学生全面理解轴对称的概念和性质,提升个人的文化素养,教师可以组织一次课外实践活动:活动一,前往当地的古建筑遗址,观察轴对称在建筑领域的应用,感受建筑中蕴含的数学美;活动二,参观当地的剪纸艺术馆,拜访传统技艺工人,并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完成体验,了解剪纸这一传统民间工艺的魅力所在。在实地考察过程中,学生要拍摄照片或视频,需记录所见所闻。同时,教师要在第一时间组织交流探讨会,让学生展示实践成果,并积极进行交流互动,分享自己的思考和收获。


  五、整合互联网传统文化资源,引导学生课后拓展


  近几年来,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在融入传统文化教育时,除了依托教材、课堂以及实践活动,初中数学教师还要注重对网络资源的整合,让学生在课后利用在线平台展开拓展性学习。同时,提出一些驱动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去分析、去感悟,以替代传统的作业,这能够让学生展开自主学习和探究。在线学习平台附带有学习论坛的功能,能够让学生相互交流学习心得,在遇到不懂的问题时,教师可以通过评论区及时为学生解答困惑,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灵活性和主动性。但教师要特别注重网络资源的筛选,确保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而且具有典型性、代表性,使其能够循序渐进地展开探索。


  综上所述,现阶段,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转变传统的观念,认识到数学教材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元素,实施融合教学,从而让学生深入了解数学文化,学习数学家身上的科学探索精神,进而感悟数学学科的魅力,提升个人素养。这对于初中数学教师而言也是一项挑战,其应遵守科学性、创新性、适度性原则,从以下五方面入手进行落实:一是分析教学内容,挖掘传统文化教育资源;二是基于传统文化内容,制定融合教学目标;三是引入传统数学益智游戏,营造生动课堂氛围;四是组织综合实践活动,深化传统文化的融入;五是整合互联网传统文化资源,引导学生课后扩展。这样才能够让每一个学生在数学知识的探索中了解波澜壮阔的数学文化的发展,并在今后积极地在数学世界展开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