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舞蹈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创新思考论文

2023-05-13 12:44:02 来源: 作者:xieshijia
摘要: 高校舞蹈专业主要培养的是具备舞蹈理论、舞蹈表演技艺、群文文艺理论、舞蹈历史知识的专业应用型人才,重点发展的是舞蹈专业学生的艺术创造能力、审美思维能力、舞蹈表演能力等。在“文化强国”的社会发展背景之下,高校舞蹈专业教学为芭蕾舞表演人才、现代舞表演人才、中国舞表演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基础,也为广大舞蹈表演团体、舞蹈艺术院校、舞蹈科研单位等提供了大量的专业应用型人才。本文就高校舞蹈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切入,概述了高校舞蹈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创新思路,结合教学案例分析了高校舞蹈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实施方略。
摘要:高校舞蹈专业主要培养的是具备舞蹈理论、舞蹈表演技艺、群文文艺理论、舞蹈历史知识的专业应用型人才,重点发展的是舞蹈专业学生的艺术创造能力、审美思维能力、舞蹈表演能力等。在“文化强国”的社会发展背景之下,高校舞蹈专业教学为芭蕾舞表演人才、现代舞表演人才、中国舞表演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基础,也为广大舞蹈表演团体、舞蹈艺术院校、舞蹈科研单位等提供了大量的专业应用型人才。本文就高校舞蹈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切入,概述了高校舞蹈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创新思路,结合教学案例分析了高校舞蹈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实施方略。
关键词:高校;舞蹈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舞蹈这一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也得到了空前发展,成了艺术繁荣、艺术发展、艺术传承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现如今,舞蹈延伸之下的影视表演、戏剧表演更使高校舞蹈专业成了“香饽饽”。相对应的,舞蹈表演形式、表演内涵、艺术形态也在发生变化,社会和行业对于舞蹈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高校舞蹈专业作为培养高校舞蹈专业应用型人才的摇篮,其教育教学目标就是为社会输出大量专业能力强、舞蹈素养高和综合素质高的舞蹈艺术人才。但是,尽管舞蹈这一艺术存在时间久远,且我国舞蹈表演艺术一直处于发展之中,但是由于舞蹈千变万化,且对于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舞蹈功底要求较高,所以高校舞蹈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也极具挑战性。因此,加强高校舞蹈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与优化,探索高校舞蹈专业应用型人才创新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高水平、高要求和高审美的舞蹈专业应用型人才,成为现阶段高校舞蹈专业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舞蹈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
(一)人才培养方向模糊
高校舞蹈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明确的市场顺应性和艺术发展特征性,这也是确定高校舞蹈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的基础。但是现阶段大部分高校舞蹈专业教学过程中,缺乏明确的专业教学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教学目标上较为宽泛,教学内容上较为分散,人才培养方向更是缺乏规划。具体来说,高校舞蹈专业的教育教学主要涉及了《舞蹈基本功训练》《中国舞蹈史》《中外舞蹈思想教程》《舞蹈编导》《现代舞专业基础课程》《舞蹈解剖学》《世界芭蕾史纲要》《舞蹈形态学》等课程内容,但是高校舞蹈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不仅仅需要将课程内容进行全覆盖教学,还需要综合考虑自身教育教学资源、舞蹈艺术专业发展、舞蹈艺术社会需求、学生深度研究学习方向等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这样,才能确保学生学到的舞蹈艺术理论和舞蹈艺术创作技艺能够对他们未来就业或者再教育奠定基础。但是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向规划和人才培养定位,高校舞蹈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较为混乱,没有明确培养重点,造成了人才培养与实际需求的脱节。
(二)人才培养特色不足
“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等理念提出以后,高校舞蹈专业近几年来受到的关注度也在不断提升,我国的舞蹈艺术发展也日趋成熟,舞蹈行业相关的各行各业都实现了产业转型和产业升级,加之广大人民群众对于舞蹈艺术、群众艺术的需求量不断攀升,使高校舞蹈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也紧跟时代需求,凸显人才培养特色。但是,由于舞蹈专业自身具有一定的学科边界模糊特征,导致高校舞蹈专业核心尚未形成,现阶段很多高校舞蹈专业都是在原有的舞蹈表演专业、芭蕾舞专业、中国舞专业、舞蹈编导专业等演变而来的,虽有一定的发展,但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设置、人才培养特色上仍然不合理,缺少舞蹈艺术专业的自身特色。
(三)教学实践场所匮乏
高校舞蹈专业艺术表现性和艺术实践性较强。故而,高校舞蹈专业型人才培养过程中,一个具备舞蹈表演氛围和舞蹈技艺训练设备的实践教学就显得非常重要。而且,教学实践场所也是实践教学和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渠道。也正是因为实践教学对软硬件设施要求较高,所需教学投入资金较大,然而很多舞蹈艺术专业缺乏资金投入,造成了舞蹈专业教育教学实践场所的匮乏,进而造成了舞蹈艺术专业学生无法在校内完成多样化的舞蹈技艺学习和艺术创作训练的后果,很难与专业教育教学要求和舞蹈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做到一致。
(四)培养方式单一枯燥
现阶段高校舞蹈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传统模式依然为主流,教师始终处于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学生经常被动进行知识学习、技艺学习、专业培养。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不仅课堂气氛乏味沉闷,且枯燥单一的教学方式也不利于大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更不能让大学生高效专注进行学习。另一方面,对于舞蹈专业而言,其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性和艺术实践性。现阶段依然还有部分高校舞蹈艺术专业舞蹈训练、舞蹈表演和舞蹈创作等实践教学仅仅停留在表面,多为照本宣科的机械示范和机械学习,不仅降低了舞蹈专业教育教学质量,也不利于提高舞蹈专业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而且,大部分舞蹈专业学生都是“艺体生”,在自身文化程度有限的基础上缺乏良好学习习惯,学生对于舞蹈专业的教学创新往往没有过多的参与积极性,人才培养质量自然不足。
二、高校舞蹈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创新思路
转变人才培养理念是高校舞蹈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的基础,只有高校舞蹈专业教师转变人才培养理念,才能让学生明白舞蹈艺术的重要性,并在教师引导之下融入高校舞蹈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模式中积极学习。所以,高校舞蹈专业教师首先应当明确专业教育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舞蹈技能和舞蹈理论的学习方法。其次,根据大学生的学习水平、个性特点、学习基础、身体素质、舞蹈功底以及舞蹈艺术审美能力等,适当科学地进行教学内容调整,以确保符合舞蹈专业学生的心理状况和认知状况。另一方面,教师还需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知识和技巧的同步,让学生在舞蹈技艺学习过程中对理论知识加深巩固,进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这样,舞蹈专业学生才能在逐步适应高校舞蹈专业教育教学的基础上,找回学习信心,逐步唤醒学习积极性。
另一方面,高校舞蹈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还需要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舞蹈综合素养和舞蹈专业技能。所以,高校舞蹈专业教学还应当依托专业特色和资源,将舞蹈学科核心素养、舞蹈艺术发展历程以及舞蹈艺术相关行业知识等融入人才培养过程,凸显高校舞蹈专业的学科核心素养内容,逐步培养舞蹈专业学生的舞蹈艺术审美能力、舞蹈艺术综合素养以及舞蹈艺术追求精神,并引导大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学习行为、学习态度、学习思维等学习品质。这样,高校舞蹈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才具有意义和价值。
三、高校舞蹈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创新实施方略
(一)明确人才培养定位
舞蹈教学是具有丰富性和多样性特征的,高校舞蹈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明确舞蹈专业人才定位,正确掌握舞蹈类别,是高校舞蹈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因此,高校舞蹈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高校舞蹈教师首先应当认清舞蹈专业教学的基本特征和基础概念,认识到高校舞蹈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舞蹈难度、舞蹈技巧、舞蹈运动量等与学生的舞蹈基础、舞蹈素养和身体素质的匹配程度,切忌超过学生的接受范围。另一方面,由于舞蹈艺术来源于群众,属群众文化,高校舞蹈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还要充分考虑到舞蹈艺术的普及性、适应性、群众性、健身性,确保高校舞蹈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适合社会发展。
(二)打造人才培养特色
高校舞蹈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实施过程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不仅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还有助于高校舞蹈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氛围的构建,激发大学生对舞蹈专业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每个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力、舞蹈功底水平、舞蹈基础理论和舞蹈艺术相关兴趣爱好等,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需要保证学生的能力能够充分发挥出来,保证能够让学生参与其中。
另一方面,要想打造人才培养特色,还需要确定并找准舞蹈教学题材,进而激发学生参与舞蹈编排、舞蹈表演的舞蹈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高校舞蹈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师需要在舞蹈教学的内容、形式、题材上进行选择,确保高校舞蹈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容和题材能够全方位、多角度展现舞蹈艺术的艺术审美、思想情感、文化导向。同时,依托地方文化、地方特色、地方风俗等,将地方文化的精神内涵展现到舞蹈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舞蹈和生活的紧密相连。这样,高校舞蹈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才能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并积极参与其中。
(三)构建实践教学基地
高校舞蹈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的是确保高等院校培养符合舞蹈行业、舞美企业、舞蹈产业发展需求的专业性强、艺术造诣高的专业舞蹈人才,并以舞蹈行业特色为基础的舞蹈艺术发展趋势为导向实现自我成长。针对现阶段舞蹈实践场所匮乏的问题,高校舞蹈专业应当加强舞蹈专业实践场所或者舞蹈专业实践基地的建设,并满足高校舞蹈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高校舞蹈专业教学要求、舞蹈行业发展趋势、舞蹈艺术特征等,与舞蹈艺术团、舞蹈艺术场馆开展联合建设。这样,高校舞蹈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就具备了应有的硬件基础,高校舞蹈专业教学的“理实一体化”就能实现,学生掌握和运用舞蹈专业相关理论也就更为轻松。
(四)创新人才培养方式
1.巧用微课开展教育教学
究其本质而言,高校教育教学是培养专业性、学术性、研究性、创造性和技能型兼具的人才,为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提供动力,也为学术研究提供辅助。尤其是我国舞蹈艺术相关的行业发展迅猛,且很多舞蹈表演公司、舞蹈教学机构、会展服务公司等企业已经实现了产业转型和产业升级,加之舞蹈艺术形态的不断发展,舞蹈人才的综合素养要求也在不断攀升。而且,舞蹈艺术源于人类原始劳动,以乐舞形式为特色一直处于发展、创新过程中。现代舞蹈类型庞杂多样,舞蹈艺术百家齐鸣,舞蹈艺术理论和舞蹈艺术创作需要更先进、更丰富、更多元的研究理论支撑。所以,高校舞蹈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应当以多元化、多维度、实用化为方向,且教育教学资源也应当丰富起来。高校教育教学中微课的运用已经比较广泛,所以巧用微课开展高校舞蹈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就有了基础。这就需要学校加强对高校舞蹈专业微课教学资源的整合,在软硬件上都需要大力投入,进而构建出符合高校舞蹈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的微课教学资源,并将高质量微课资源进行统一化管理,便于学生或者教师根据需求进行选择和使用。
2.借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实施教学
行动导向法具体指的是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将“行动导向”作为基础,充分发挥出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引导地位,重点关注的是学生进行问题分析和问题解决的能力。所以,行动导向法在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完成“任务”,从而实现教育教学的目标。从学生角度进行分析,舞蹈是源于劳作而以“乐舞”形态发展的,在舞蹈创作、舞蹈表演、舞蹈训练过程中往往能够获取到一定的知识。行动导向法是通过无数次的学习实践,让学生从感性获得知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知识。所以,在高校舞蹈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师需要将舞蹈教学大“任务”分解为不同的小“任务”,依据学生的舞蹈水平差异实施行动导向。另一方面,行动导向法也调动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最为原始的体验,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新的学习内容能够出现新的学习体验。换言之,将学生的新旧知识和新旧经验进行了有机结合,形成了全新的行动模式导向,进而进行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能力提升。概而言之,行动导向法在教学应用的过程中实现了行动和思维的相互作用、相互发展,也统一了学习和行动的步骤。所以,行动导向法的基础是学习“任务”的规划、分解、实施以及评估,不仅能够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还能实施学习规划、学习执行和学习评估,对于高校舞蹈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有着重要意义。
比如,在高校舞蹈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旨在通过舞蹈专业相关课程教学实现大学生舞蹈艺术相关理论知识的习得与舞蹈艺术学科核心素养的提高,并掌握舞蹈艺术相关知识理论和舞蹈表演创作技能,为他们往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坚实基础。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在了解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结合高校舞蹈专业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选取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内容构建学习任务。在任务驱动之下,学生可以通过合作探究进行“任务”分析和“任务”解决,进而获取舞蹈艺术相关知识和舞蹈艺术创作能力。
3.运用美学思维实施教学
美学思维来源于艺术和生活,所以高校舞蹈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美学思维的运用过程具有灵活性和广泛性的特点。因此,美学思维不单单能够与舞蹈艺术进行完美融合,且往往也能与表演学、音乐学、电影学等进行有机结合,并扮演重要角色。高校舞蹈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美学思维的运用是高校舞蹈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的重要策略。首先,高校舞蹈专业教师遵循舞蹈专业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即按照舞蹈专业教学的具体特点将抽象美学转换为具象内容,将舞蹈教学中的美学思维呈现出来,进而凸显舞蹈艺术的魅力。其次,高校舞蹈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美学思维的运用要求舞蹈专业教师引导学生对舞蹈艺术的舞蹈类型、舞蹈技艺、舞蹈表现、肢体协调、舞蹈风格等内容以美学思维进行考虑,进而获得最佳的舞蹈艺术表现和舞蹈艺术魅力。此外,美学思维的运用还需要教师善于在生活日常中进行艺术发现和美学发现,通过生活的点点滴滴进行教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生活体验、生活实践获取舞蹈创作灵感、舞蹈表现思维、舞蹈创作想法、舞蹈艺术资源,并将这些获取的信息积极融入舞蹈专业学习中,进而完成学习的创新、变革、融合以及发展,推动学生的整体发展。
4.借用节奏意识强化人才培养
舞蹈节奏主要是学生在练习舞蹈的过程当中,对节奏做出的某种特定的反应和感受,是人的形体运动和各种动作组合体现出来的一种艺术形式。舞蹈节奏也分为外在的节奏与内心的节奏,通过听觉的感受以及外在节奏的互相结合,在或快或慢的节奏里面进一步地表现出舞蹈的多元性,这也是舞蹈艺术性的根源。高校舞蹈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学生良好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有着非常大的意义。而且,舞蹈也是对学生审美提升的培育过程,舞蹈教学对于学生的艺术性成长和各种节奏的把握都非常重要。所以,针对高校舞蹈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运用节奏意识实施人才培养强化也是极其重要的手段和方式。具体来说,在高校舞蹈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节奏进行把握,进一步领悟音乐的节奏,并且逐渐形成节奏意识。在教学的过程中,节奏感以拍为主要的时间单位,这种节拍实际上是各种音符在时间长度上面的准确把握,对于比较成熟的舞蹈者而言,可以通过聆听节拍来形成内心的共鸣,从而产生一种与时钟钟摆一样有节奏的感知能力,通过这种感知能力,逐渐形成艺术思维的基础,从而指导练习跳舞者对于音乐和艺术的感知。舞蹈者准确的节奏感可以用来规范舞蹈动作在各个时间段里面的准确性,而且还可以用准确的动作去表现出特定的艺术性,从而表现出独特的舞蹈形象,揭示出舞蹈艺术作品本身的内心世界。因此,在节奏感的培育过程中,高校的舞蹈教师一定要充分把握好音乐伴奏和舞蹈节奏之间的联系,对于外在的节奏进行分析,将有助于将舞动作做得更为准确和完美,特别是在舞蹈的特质和各种变化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分析,能够让舞蹈者在音乐的选择过程中进行处理,从而让舞蹈动作与音乐互相协调,起到比较理想的舞蹈教学效果。
四、结语
舞蹈艺术是“八大艺术”中比较重要的一个艺术类型,是一种利用身体进行表达、沟通、交流的艺术。具体来说,舞蹈以肢体动作、肢体形态作为主线,在舞蹈过程完成艺术呈现、情感表达、精神绽放。舞蹈艺术表演过程中,舞蹈者可以利用肢体形态和肢体动作的组合呈现出婉转动人、优美炫彩的舞姿,展现人体形态、肢体的美感。就舞蹈艺术的本质来看,其具有多样化的艺术价值,涵盖了运动艺术、社交价值、祭祀礼仪等内容,无论是在娱乐行业、庆典行业、会展行业、舞蹈表演行业、影视艺术行业,舞蹈都发挥了重要作用。高校舞蹈专业应当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充分结合学校自身特色、学生实际特点、教育教学目标等,采取切实有效的教育教学模式,强化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大学生的审美能力、知识理论、实践水平的提高,带动高校舞蹈专业学生的综合发展,以确保他们的艺术创作能力和艺术知识理论能够与艺术发展需求和行业人才需求契合。
参考文献:
[1]熊芯.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学对策[J].尚舞,2022(03):120-121.
[2]何辉,陈霞,李晓乐.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背景下舞蹈表演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建设[J].戏剧之家,2022(04):125-126.
[3]于承玄.河南省普通高校体育舞蹈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冰雪体育创新研究,2021(04):92-93.
[4]李妮娜.高校舞蹈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模式分析[J].戏剧之家,2021(06):111-112.
[5]刘楠楠.高校舞蹈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初探[J].艺术评鉴,2020(19):128-130.
[6]苏杰.高校舞蹈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模式探讨[J].当代音乐,2019(06):141-143.
[7]李鑫.核心素养视域下地方高校舞蹈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可行性分析[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8(06):116-121.
[8]李鑫.地方高校舞蹈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J].艺术品鉴,2018(05):239-240.
[9]杨春林.高校舞蹈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融入少数民族特色的改革创新研究[J].知识文库,2016(09):24.
[10]黄缔.音乐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改革创新研究——以湖南科技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为例[J].音乐时空,2015(18):147-148.
[11]张宏伟.转型发展中高校艺术专业人才培养途径创新探讨[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5(04):43-46.
[12]周智慧.高校舞蹈专业人才培养与地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互动关系研究[J].鸭绿江(下半月版),2015(02):4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