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若茶论文
 2
                        2
                    2025-10-23 16:25:03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与茶结缘似一场牵扯多年的恋爱。从剪不断理还乱,到渐入佳境到修成正果,一晃浮生已如驰影。
       与茶结缘似一场牵扯多年的恋爱。从剪不断理还乱,到渐入佳境到修成正果,一晃浮生已如驰影。
小时候不知茶为何物。在外面撒欢得四汗八淌,奔回家捧住大茶缸子就是一通牛饮。急得老妈直跳脚:小冤家哎,别把茶叶滗干了!管它呢,过瘾杀渴便好。老妈话音未落,我已飘去好远。有时也上当,喝到一口头开的浓茶,苦得似喝了一口中药,忙忙地吐了。心中疑惑:大人们怎么好这口苦药?
等自己也成大人了,耳濡目染渐渐地才知道茶是个好东西。为了附庸风雅,曾经还花大价钱买了一套功夫茶具,准备没事就品品功夫茶。可人在青壮年哪能没事呢?那叫一个“多事之秋”啊!生活中哪一桩是能省事的?没奈何,漂亮的功夫茶盘上渐渐堆满了药盒、烟盒、零食罐、手机、钥匙、电视遥控器,反正没有茶叶、茶壶、茶杯什么事儿。
直至真正有了闲暇,这才应了阿庆嫂的那句台词“这茶喝到这会儿,才刚喝出点味儿来”。虽说喝茶也是卖呆消磨时光的好帮手,但我这人天生爱热闹、喜扎堆儿。一有机会,总要约上三五个茶友,以话佐茶,以茶怡情。茶友当中数我“口味重”。喜欢香气浓郁的茶,这大概也是性急人的通病。一口下去,便要见个真章,没得工夫细品慢咽。但与茶友品茗论道多了,倒也悟出这每日不可或缺的茶,倒与人生有着许多的对应,比如人有人性,茶亦有茶性;人有人品,茶亦有茶品;人有人道,茶亦有茶道。
“人之初,性本善。”从牙牙开蒙,我们便受了儒教的熏陶。初生的婴儿,饿了哭,饱了睡,既无恶意,又无恶念,当然好善。茶之初出,芽芽滴翠,清香暗含,引得采茶女的纤纤十指似秋风刷过的蟹脚痒痒的,非得去采绿摘翠一番才得杀痒。
  接着又有“苟不教,性乃迁”之说。人性再怎么“初善”,后天若得不到良好的教育,便会“性乃迁”,往哪儿迁?当然是恶变。没有人生来就注定是杀人越货的恶棍,多是因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哪一环出了问题才“性乃迁”。而茶叶无论它当初怎样的青翠可人,如不经过采摘、晾青、走水、浪茶、杀青、揉捻、捡枝、烘干等一系列的后期加工,它也会“性乃迁”,由青变黄、由黄变枯,终成枯柴一把,而成不了香、甘、韵、美的杯中君子。

说到杯中君子,则要论到茶品了。茶的品类繁多,品相也千差万别。那些“千挑万选白云间”的黑、白、红、绿、青、黄,有如大千世界的芸芸众生,个个有品。茶的品相与人的品德在数千年内生发了无数的交集。人们在对各种茶叶的品鉴对比中,赋予了茶叶种种的品相。反之,不同品相的鲜亮茶色又映照着喝茶人的人品。
《红楼梦》中一段关于喝茶的描写,倒是能说清其间的关系。贾母饭后带着刘姥姥至栊翠庵来,妙玉忙去烹茶。贾母道:“我不吃六安茶。”妙玉笑说:“知道。这是老君眉。”贾母接着又问是什么水,妙玉笑回:“是旧年蠲的雨水”。贾母便吃了半盏,又笑着递与刘姥姥说:“你尝尝这个茶。”刘姥姥便一口吃尽,笑道:“好是好,就是淡些,再熬浓些更好了。”贾母众人都笑起来。此外,妙玉给黛玉泡的是龙井,给王熙凤上的是枫露茶。可见深谙茶道的妙玉这上茶也是“捡主儿放债”:对位尊年长的贾母,敬上的是“老君眉”又名“仙茶”,恭敬之意溢满杯盏;对体弱多愁的黛玉上的是淡雅平和的“龙井”,以示体贴:对喜欢弄权跋扈的凤姐则上的是味浓色艳的“枫露茶”,以示逢迎;至于不入流的刘姥姥,是不必上茶的。她便是喝了贾母剩下的半杯“老君眉”,还嫌寡淡品不出味儿,正是活活地白瞎了好茶。更绝的是,妙玉事后将刘姥姥喝过的那只还很值几两银子的杯子扔了。这一敬一让一笑一扔,竟以不同品相的茶将上下人等分了个清清楚楚、妥妥帖帖。如此看来,此前人们常说的“文如其人”“酒品如人品”,虽是意从雅俗两端分说行文、饮酒与人品的关系紧密,终不如茶品与人品的契合来得轻松和讨巧。
所以常有朋友邀请喝酒,而我总是提议去喝茶。酒席桌上的觥筹交错、明争暗斗虽说热闹,但闹不好是既伤感情又伤身体。与酒让人越喝越糊涂不同的是,茶倒是能让人越喝越清醒,更有利于朋友之间静下心来交流。这倒也暗合了庄子的那句:“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如醴。”这一淡一甘竟也在君子与小人之间划出了一条界线。
我有个茶友每每约我去茶楼喝茶,都要自己动手,烧水、烫杯、摆设物件、小心翼翼地拈茶、细水长流地冲泡,然后坐下来静静地等待。随着一缕茶香弥漫开来,他便轻轻端起茶杯,先是放在鼻尖轻嗅,随之以唇轻吮……他将这些认认真真称之为“茶道”。还有个茶友,每次喝茶前都要虔诚“三敬”。一杯敬天地自然。这茶本是天地灵气浸润出来的浓缩精华,也是自然赐予我们的清香,这当然要敬的。二杯敬山川云雾。在大山的怀抱,在云雾缭绕的世界,在粗糙的枝干上,孕育出如此纯洁的叶片,如此澄澈的香气,这难道不该敬吗?三杯敬茶韵。茶本身也是有韵道的,佛韵、禅韵,深浸其中。可谓:“茶海是灵台,静心才知味。”
此二友所言的茶道还只能说是摸着了茶道的皮毛。中国茶道既讲究形式的美感,也讲究茶叶、茶具、茶水的精选,更注重环境、心境的澄净。将生理性的喝茶提升到精神享受的品茶、禅茶。所以说中国茶道总是跳闪着儒、释、道的智慧和规范。于是茶道与人道在氤氲的水汽和茶香中得以结缔和升腾。茶道的“礼仪”与中国的“礼节”一脉相承。礼在中国自古就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礼作为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汉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
我和茶友品茶的宗旨就是:“品茶,是品人性、品心境、品心性。在繁华寂寞中品读别人的生活,领悟自己的人生。”与这些茶友交往,就像是茶的本身,清香而不浓浊,久品而不失味,那种淡淡的情愫,如茶沁脾入心。每临辞别,大家都会送上一句祝福,方才各自别过,然后期待着下一次的小聚。如此既不会“人走茶凉”,留在心间的是仍有一份清香和温存,也避免了那种酒后在饭店门前无数次七倒八歪的熊抱道别。
每次饮茶,我都会细细端详叶芽深入杯底,又慢慢浮将上来的样子,深入杯底,是沉淀的象征,浮将上来,是淡然的隐喻,整个冲泡过程是人生煎熬的过程,也是芬芳孕育和出生的过程,若没有深入和浮出,也就不会有茶味与茶香的享受了。每当此时,我都会浮想联翩,这茶叶的浮浮沉沉不正如我们的人生吗?有起有落,沉浮不定,在沉浮之间浸透着痛苦而艰难的抉择和磨合,只是我们的人生少了茶叶的舒缓淡定,所以是需要静心观察叶的舞蹈、叶的舒展、叶的形态变化,直至感悟自己的人生。我不敢说品茶如品人生,因为我远没有那么犀利深沉。几十年来,我历尽了人间百态,品过了五味杂陈,但只要我的人生有茶相伴,与友为伍,此生便不再孤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