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创新高校美育浸润赋能百千万工程建设论文

创新高校美育浸润赋能百千万工程建设论文

2

2025-10-23 10:56:58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该研究以广东茂名幼儿师范专科学校为切入点,深入剖析其美育浸润模式的创新实践,探讨其对百千万工程建设的赋能作用,以期为其他高校开展美育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在新时代背景下,美育作为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广东茂名幼儿师范专科学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以立足地方为抓手,助推百千万工程建设,通过创新高校美育浸润模式,力求为乡村教育振兴注入新活力、带来新发展、创造新机遇。我校充分发挥师范院校的人才优势、专业优势和资源优势,与信宜市怀乡镇等地方结对共建,实施教育帮扶和文化帮扶。通过送教下乡、美育剧目展演、校园艺术节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美育活动,不仅提升了乡村学校的美育教学水平,还促进了地方非遗的传承与创新。该研究以广东茂名幼儿师范专科学校为切入点,深入剖析其美育浸润模式的创新实践,探讨其对百千万工程建设的赋能作用,以期为其他高校开展美育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美育浸润对于百千万工程建设的意义


  一、学术价值


  第一,美育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美育作为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紧密相连。它不仅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更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关键环节。高校音乐教育专业,作为美育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肩负着培养具有高尚情操、深厚艺术底蕴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音乐人才的重任。音乐作为美育的重要载体,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成为连接学生心灵、激发情感共鸣的重要桥梁。因此,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在美育人才培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教育质量直接影响到美育浸润行动的成效和广度。

  第二,百千万工程的战略意义与实施背景。


  党的二*大精神为新时代广东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作为全国经济大省和改革开放前沿阵地,广东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肩负着重要使命。百千万工程,即“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是广东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大精神,推动全省县镇村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该工程旨在通过优化城乡区域发展布局,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全省经济的均衡、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美育不仅能够提升人们的审美素养和文化品位,还能够促进城乡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推动城乡文化的共同繁荣。将高校的美育资源引入基层,可以提升基层美育水平,实现美育人才的有效流动,进而促进城乡文化的均衡发展。


  第三,美育浸润对乡村人才与文化振兴的推动作用。一方面,美育在提升乡村教育质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美育浸润行动,可以将高校的美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引入乡村学校,通过对乡村教师美育培训,提升其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进而提高乡村学校的教学质量,美育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为乡村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另一方面,美育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具有深远影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美育浸润行动,可以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文化观,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平,美育还能够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强他们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为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提供有力保障。


  二、实践意义


  一是美育浸润行动计划的实施概况。广东省美育浸润行动计划是在党的教育方针和美育理念的指导下,由广东省教育厅主导实施的一项重要行动计划。该计划旨在通过高校与中小学、乡村等基层单位的深度合作,推动美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促进美育工作的全面普及和深入发展。为深入了解美育浸润行动计划的实施情况,笔者曾参加广东省教育厅组织开展的专项调研活动。调研活动由广东省学校美育专项调研工作小组负责实施,调研对象包括广东省部分片区的美育浸润学校。调研活动采用听取工作报告、随堂听课、实地考察、查阅档案及现场访谈等多种形式,全面了解了美育浸润学校的美育实施情况、美育课程开设情况、校园文化建设情况、社团实践活动开展情况以及师资培训情况等。


  二是调研结果分析。调研结果显示,美育浸润学校在美育工作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些学校不仅开设了丰富多样的美育课程,还积极开展了各种形式的美育实践活动,如音乐会、画展、舞蹈比赛等。这些活动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还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美育浸润工作的主要形式与途径包括:高校师生送教下乡、美育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美育课程开发与创新等。这些形式与途径不仅促进了高校与基层单位之间的深度合作与交流,还推动了美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然而,调研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高校美育浸润赋能百千万工程具体实施策略


  一、美育浸润实施路径


  其一,美育浸润的理论框架与实施目标。美育浸润作为新时代美育工作的重要实践,其内涵丰富,外延广泛。它不仅仅局限于艺术教育的范畴,而是涵盖了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的全过程。美育浸润的实施目标,在于推动美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促进美育工作的全面普及和深入发展,进而提升全民审美素养和文化品位。美育浸润与“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紧密相连。所谓“五育并举”,即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全面发展。美育作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美育浸润,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为其他四育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其二,浸润学校的实践探索与经验总结。一是润课堂,即全学科课程美育的实施策略。通过挖掘各学科中的美育元素,设计富有创意和美感的教学活动,将美育理念融入各学科教学中,使美育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的教学策略不仅能够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感受到美的力量和魅力,还能为百千万工程中的基层教育注入新的活力,提升整体质量和水平。二是润环境,即打造校园美的全域美育路径。学校通过优化校园环境设计,提升校园文化品位,营造浓郁的美育氛围。如设置艺术长廊、音乐厅等美育设施,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接受美的熏陶。这样的环境建设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美育素养,还能为百千万工程中的基层文化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推动基层文化的繁荣发展。三是润师生,即全员美育的推进与效果评估。学校将美育纳入教师评价体系,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美育工作,提升自身美育素养。通过美育课程、美育评价等多种方式,推动学生美育素养的全面提升。这样的美育实践不仅能够培养出一批具有高尚审美情趣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还能为百千万工程中的基层人才培养提供有力的支持,推动基层人才的全面发展。


  其三,高校美育浸润的实施路径与机制创新。高校美育浸润的实施路径包括调研先行、送教下乡和文化传播三个方面。调研先行,即深入基层学校进行实地调研,了解美育工作的现状和需求,为理论研究与实践开展奠定基础。送教下乡,即高校与乡村学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通过派遣专家教师、提供教学资源等方式,助推乡村学校进行美育建设,进而提升美育水平。文化传播,即高校将美育成果通过展览、演出、讲座等形式进行社会化传播,扩大美育的影响力。在机制创新方面,高校美育浸润注重构建“高校—中小学—乡村”美育传播链,通过美育浸润行动与高校应用教学的互动机制,推动美育与实践教学的深度融合,提升美育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二、项目创新之处


  一是美育浸润模式的创新。美育实践对高校教学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它不仅为传统的教学模式提供了新的思路,还通过引入高科技教学手段,如虚拟现实(VR)技术,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这些创新实践不仅增强了教学的互动性和趣味性,还让学生们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艺术的魅力,从而更深刻地理解美的内涵。美育实践还通过师生演出、教学互动等形式,促进了非遗在地方的进一步传承。


  二是“高校—中小学—乡村”课程联动的创新。在美育浸润项目的深化推进中,构建“高校—中小学—乡村”美育传播链成为一项突破性的创新实践。此链式结构中,社区美育课程的引入与中小学及高校美育教育的深度整合成为关键一环。通过举办丰富多样的社区美育活动,美育的触角有效延伸至乡村社区,成功搭建起校社协同育人的桥梁,营造了一种和谐共生的教育生态。这一校社美育课程联动的创新模式打破了传统美育教育的界限,使得美育资源得以在更广泛的领域内共享与优化,从而提升了美育教育的整体效能。尤为值得强调的是,项目中的三位一体美育课程实践活动设计,作为创新实践的亮点,巧妙地将美育理念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354db626156c0e39c9e1cc15d98b0472.png

  高校美育浸润赋能百千万工程成效


  一、已完成的成果


  第一,美育浸润工作的具体成效分析。送教下乡活动作为核心环节,通过高校专家团队的实地指导,有效提升了乡村学校美育教学的专业性和系统性。活动不仅带来了新颖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还促进了乡村美育师资队伍的建设,为乡村学生提供了更加丰富多彩的美育课程体验。例如,我校创编的校园跳棚操在茂名作为“大课间”推广使用,而非遗展厅、非遗实践基地面向校内外开放,参观人数超10万人次,实施效果评估显示,乡村学生的美育素养和审美能力有了明显提升,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也大大提高。


  美育剧目与音乐节目的社会反响热烈,成为展示高校美育成果的重要窗口。这些剧目和节目不仅展示了高校美育教学的实力,还通过巡演和展播等形式,将美育的理念传播到更广泛的受众中。浸润学校美育水平的提升与变化同样显著。通过高校美育资源的引入和共享,浸润学校的美育课程得到了丰富和优化,校园环境也变得更加美观和富有艺术气息。更重要的是,美育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成为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地方文化建设与乡村振兴的推动效果。美育浸润对乡村文化建设的贡献不可小觑。通过美育活动的开展,乡村文化得到了有效的传承和创新,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这些品牌不仅提升了乡村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还带动了乡村旅游和相关产业的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在乡村振兴中,美育的积极作用尤为突出,例如广东省“长江公益”8个乡镇400多名乡村美育教师的培训项目,教育成果惠及150所乡村学校。


  二、项目预期的成果


  一是长期目标与愿景。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美育浸润的工作机制,加强高校与乡村学校的合作与交流;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美育与科技创新、非遗传承等方面的融合路径,推动美育事业的全面发展。进一步通过美育浸润行动的实施,培养出一批具有深厚美育素养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为百千万工程建设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和人才保障。


  二是短期目标与计划。下一阶段,美育浸润工作将重点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是深化学校社会美育课程联动,推动美育理念在学校和社区中的普及和传播;二是加强高校与乡村美育资源的协调与共建,促进美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三是开展多样化的美育活动,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新能力。这些短期目标的实现将为美育浸润行动的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