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大思政课”视角下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路径论文

“大思政课”视角下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路径论文

2

2025-10-23 11:53:18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在“大思政课”背景下,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有利于提升施教过程的丰富性、加强学生的红色文化认同、培育新时代优秀人才。

  在“大思政课”背景下,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有利于提升施教过程的丰富性、加强学生的红色文化认同、培育新时代优秀人才。然而,受固有育人理念和施教模式的遗留影响,红色文化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融合依旧面临诸多困境:文化资源挖掘整合不足、融入过程缺乏支持保障、施教方法创新性待提升、教学信息化利用不充分,这些问题制约着思政课实践教学成效的提升。基于此,高职院校与教育者需要强化协同配合,坚持问题导向,聚焦于文化资源挖掘、育人主体协同、施教形式创新、教学信息化等维度,探索并践行有效的优化路径,以此促进陕西本土红色文化与学院办学特色在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全面融合,推动“大思政课”的全面建设。


  “大思政课”是一种具有“大格局”特征的全新思政课堂新形态,旨在突破传统思政课的固有模式,强调理论结合实践、注重多方育人主体联动、追求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全面结合,并侧重充分整合线上与线下的育人资源,以实现更广泛的育人大格局。高校与教育者需要以“大思政课”建设为核心导向,以文化育人为理念指导,推动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以切实强化思政课的施教质量,促进学生思想水平与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进而更好地践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大思政课”视角下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价值意蕴


  一、有利于提升实践教学丰富性


  在“大思政课”背景下,推动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有利于丰富施教内容和教学形式。红色文化蕴含着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可以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开展提供多视角的理论素材和多样化的施教案例,充实实践教学的内容与内涵。同时,学校与教育者可以运用红色文化资源举办校内知识竞赛、校外社会实践等思政教学活动,并可以打造红色文化教育基地,促使学生在多元化的实践活动中领悟红色文化的内涵与魅力,以此实现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效性的全面提升。

984caaea82c97dc9be62aeb95fd7a668.png

  二、有助于增强红色文化认同感


  “大思政课”建设为思政课文化育人的实施创造了有利条件。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以深度理解、虚实互动、沉浸体验等方式加强红色文化的感染力和亲和力,有助于学生以理论结合实践的方式提升对红色文化的理解、认同和信仰,进而促使学生在实践中感悟红色文化,将红色文化作为学习、工作及生活的核心指导,并自觉肩负起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的历史使命。如此,可以在“大思政课”背景下切实提升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育人成效,签署校外“大思政课”实践基地,为高职院校全面发挥育人功能夯实基础。


  三、有益于培育新时代优秀人才


  在“大思政课”建设背景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可以组织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各项实践活动,使学生在红色经典诵读、红色文化微电影制作、红色故事讲述等实践中得到红色文化的浸润与熏陶,进而在文化的驱动下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红色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如此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和远大的理想信念,激励学生在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学习与践行中强化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真正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


  “大思政课”视角下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现实困境


  一、文化资源挖掘整合不足


  “大思政课”强调育人资源的充分挖掘与全面整合。然而,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面临着文化资源挖掘整合不足的困境。开发与保护较好的红色文化资源数量较少,开发广度不够、开发深度不足的现象较为普遍,在城市与偏远落后地区的分布不均匀,且各地区红色文化资源之间未能实现充分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同时,各地区从事红色文化研究的人员较少,使得相关资源挖掘与整合力度不够,制约了红色文化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全面融合。


  二、融入过程缺乏支持保障


  现阶段,以“大思政课”为指导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文化育人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导致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融合缺乏坚实的支持保障,使得两者在融合过程中存在流于形式、效果不足的困境。一方面,缺乏系统性的组织与策划,思政课实践活动的开展缺乏理论学习的支持与指导;另一方面,资金预算不足、软硬件设施不全等问题制约着思政课实践教学以及红色文化育人的顺利开展,弱化了红色文化的育人效能。


  三、施教方法创新性待提升


  “大思政课”建设的全面推进有赖于思政课教师施教水平与指导能力的全面提升。然而,在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缺乏对红色文化的系统性掌握,不能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地推动红色文化与实践教学的全面融合,未能依据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诉求、学习需求和兴趣方向创新文化育人方法和手段,导致实践教学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降低了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际成效。


  四、教学信息化利用不充分


  “大思政课”的实施要求充分结合线上教学与线下施教的效能。然而,部分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依旧没有跟上教学信息化引领教学现代化的趋势,未能将数字化教学引入实践教学过程,不能依托新媒体、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大数据分析等信息技术推动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因而难以切实发挥红色文化的育人成效,阻碍了思政课实践教学水平的全方位提升。


  “大思政课”视角下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有效路径


  一、充分挖掘文化资源,打造实践教学基地


  深入挖掘并充分整合红色文化资源,依托红色文化资源打造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符合“大思政课”建设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实现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有力举措。对此,高校需要强化与各地教育部门和教育基地的协同配合,以思政课实践教学为核心,构建长期有效的工作机制,并联合当地的党史研究室、红色文化研究机构等挖掘并整合本地区的红色文化资源,从广度与深度两方面双管齐下,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兼具系统性和丰富性的红色文化资源,进而打造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在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中,政府、教育部门、高校、教师等各方育人主体需要强化协同配合,以专题化的形式设立一批红色文化实践教育场馆和活动室,以创意性和互动性为导向,增强红色文化资源在实践活动中的感染力和亲和力。同时,各方育人主体需要积极探索红色文化的产品类型,结合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在要求践行红色文化宣传与展示的新手段与新措施,以此促使学生在实践教学基地中积极参与各项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发挥红色文化的思想塑造和价值引领功能,引导学生在实践学习中将红色文化的内涵与精髓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实现红色文化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全面融合,助力“大思政课”的建设与实施。


  二、推进主体协同联动,强化支持保障基础


  “大思政课”强调以多维度渠道充分利用各方育人资源,因而要求高校各学院、各部门、各专业学科教育者以协同联动的方式推动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高校马*思主义学院需要针对红色文化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融合编制实践教学大纲,以兼具系统性和科学性的方式为两者的融合做好顶层设计并提供制度保障;高校教务部门需要结合当地特色的红色文化资源组织编写思政课实践教学计划和材料,以实践教学为核心导向,将丰富的红色文化理论、案例等素材融入施教过程,同时,宣传部门需要利用宣传栏、校园广播、学校网站等渠道开展红色文化实践活动宣传;学院轨道交通相关专业课教师需要强化“学科交叉融合”理念,以课程思政育人机制为依托,在日常教学中有效融入红色文化,为学生参与思政课实践教学夯实理论基础;思政教育者需要依据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需要,精心策划并积极组织一系列学生喜闻乐见的红色文化教育实践活动,包括红色文化文艺汇演、探访陕西本地革命故居、学院红色文化长廊宣讲等形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得到红色文化的熏陶与浸润。此外,高校需要依据“大思政课”的内在要求,为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充分的资金支持和制度保障,确保红色文化在实践教学中充分发挥育人效能。

a6b3565efefb231632258600c474915f.png

  三、创新文化育人形式,优化教师施教能力


  “大思政课”打破了传统思政课的固有施教形式,因而要求思政教育者在实践教学中不断创新红色文化育人形式,通过提升施教能力切实发挥红色文化的思想塑造功能和价值引领作用。在内容方面,思政课教育者一方面需要深度而全面地掌握红色文化,加强对当地红色文化发展沿革的探索与研究,进而结合思政课的框架体系、逻辑脉络和重难点实施实践教学,依托实践教学实现红色文化与思政课各章节的融会贯通。在施教方法方面,思政课教育者需要强化“以人为本”和“因材施教”的育人理念,一方面充分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思想诉求、专业背景、兴趣特征等要素,选择合适的红色文化组织实践活动;另一方面需要强调隐形育人方式的实施,将红色文化全面渗透于实践活动中,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强化红色文化与实践活动的融合,以此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性。在施教手段方面,思政课教育者需要综合运用探究式、合作式、案例式等课堂实践教学方法,使红色文化的融入更具吸引力,同时在“大思政课”建设的指导下,积极组织学生开展“探访革命故居”“探望老红军”“宣传红色经典”等社会实践活动,以此拓宽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途径与渠道,促使学生在思政课实践活动中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


  四、构建网络教学平台,全面落实虚实结合


  “大思政课”要求以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方式开展思政课教学,以此使高校思政课跟上教育信息化引领教育现代化的趋势。在这样的前提下,高校与思政教育者需要针对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构建网络教学平台,以新时期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抖音、小红书、雨课堂等新媒体平台为载体,构建红色文化素材资源库和共享渠道,有效突破时空固有束缚,随时随地发布思政课实践教学理论内容及指导纲要,为思政课实践活动的高效开展夯实基础。同时,思政教育者需要借助网络教学平台创设虚拟实践空间,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引领学生进入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AI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使学生由现实世界转入虚拟空间,充分利用马*思主义学院智慧VR教室资源,在“体验战斗场景”“漫游红色故居”“重走长征路”等虚拟实践活动中充分感受红色文化的内涵与魅力,强化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和文化自信。此外,思政教育者需要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开展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自主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以短视频制作、网络直播等形式宣传红色文化、讲解红色经典故事、介绍红色旅游景区,以此使思政课实践教学符合“大思政课”的内在要求,激励学生在思政实践活动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自觉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在“大思政课”背景下,推动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是一项兼具综合性与系统性的育人工程,有赖于高校与教育者全面而深刻地明确“大思政课”的内涵与实质,将红色文化作为育人资源,全方位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从各个维度与不同渠道探索并践行有效的施教路径,进而使思政课实践教学进一步符合“大思政课”建设的内在要求,切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国家和社会输送更多、更优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