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出导向法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研究的文献计量可视化分析 (2020-2024)论文
 1
                        1
                    2025-10-23 10:41:25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本文运用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版本6.3.R1)对知网导出的186篇文章(检索主题词为“产出导向法”“大学/高校英语”“课程思政”)进行计量统计,分析产出导向法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研究的发展情况、热点、高被引文献的结论梳理。
       本文运用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版本6.3.R1)对知网导出的186篇文章(检索主题词为“产出导向法”“大学/高校英语”“课程思政”)进行计量统计,分析产出导向法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研究的发展情况、热点、高被引文献的结论梳理,以期能够为即将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一线教师和教学研究者们提供借鉴。
2020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布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制定了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目标与核心内容,并强调建立科学且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重要性。《纲要》提出,应当将课程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到公共基础课程之中,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增强学生的理想与信念,培养其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拓宽知识面,塑造积极进取的精神面貌。大学英语在提升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开阔国际视野以及增强综合素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全球化与文化多样性的背景下,大学英语不仅是一个语言提升平台,也是帮助学生成长为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才的重要渠道。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大学英语教学中,使语言学习具备了更为丰富的意义。这种跨学科的结合,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增强社会责任意识上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目前,学界关于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策略等教育改革实践方面。“产出导向法”即POA(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是2014年北京外国语大学文秋芳教授基于中国教育中重输入轻输出的现状,结合教学需求提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教育教学理论。目前已有多位研究者结合产出导向法,探讨将思政内容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方式,所以本研究拟采用CiteSpace可视化科学文献计量分析工具,对2020年至2024年间有关“产出导向法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这个主题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旨在揭示该领域的研究动态、研究热点、高被引文献,最后对比高被引文献的研究结论,总结其相似之处,为进行教学改革探索和教学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过程与结论
一、研究对象和问题
本研究以“产出导向法”以及“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为主题,在中国知网进行高级检索,剔除会议论文、书评、访谈录、编者按以及其他主题关联度较低的数据,逐条阅读筛选,最终获得186篇有效文献。通过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对研究样本进行分析,对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研究情况、核心领域和研究方向进行讨论,以期回答如下研究问题:问题1.2020—2024年间产出导向法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研究论文发表情况如何?问题2.该领域的主要研究结论有哪些?3.该时段的研究热点对目前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有何启示?
二、产出导向法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文献发表情况
经统计,2020年该领域相关论文共发表13篇,而在2024年有所下降,共见34篇。文秋芳曾经在《构建“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一文中指出,POA坚持全人教育说,秉承“教育要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的理念。“全人教育”是产出导向法的重要理论基础,将产出导向法运用于课程思政建设,在理论上与《纲要》的要求一致,与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要求和目标契合度较高。
三、研究核心领域
“研究热点”指的是学者在某一个研究领域里共同关注的问题,对于揭示该领域的整体研究情况具有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图1包含112个节点(N=112)以及197条连线(E=197),说明关键词之间联系较为紧密,尤其是“课程思政”“大学英语”和“教学设计”之间存在最紧密的关联。通过其他次要节点,可以看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这一话题向外扩展的过程。例如,在互联网科技教育领域逐渐融合的过程使教育行业经历了一系列改革,出现了“线上教学”“混合课堂”等。各级各类学校都在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例如“商务英语”“高职英语”等课程。对“课程思政”的解读从片面狭隘地“讲政治知识”“论品德修养”以及“传播中国传统文化”逐渐转变为一种科学的教育理念,其重点为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和法治道德,“立德树人”“三全育人”和“文化自信”等成为课程思政的全新要义。

关键词聚类可以有效提炼研究领域热点,图2通过关键词聚类生成时间线视图,(Layout选择timeline),可以从左至右清晰展现2020年至2024年的研究关键词,一个颜色代表一个年份,节点的大小与词频成正相关,线段越密说明关系越近。如图所示,线段密集的时段是2020年至2022年。结合中国故事、思辨教育等元素,探索将思政内容融入大学英语教学,重心在于“实践”。2021年的文献主要关注如何在“混合教学”“线上线下”等教学模式中融入思政内容。过去几十年产生了足以颠覆传统教学模式的巨大力量,教育行业作为重要的社会领域之一,在新技术的介入下,生成了混合教学、翻转课堂等多种新的教学模式,为教育改革和创新注入了新的血液。进入2022年,“课程思政”的概念和内涵得到了进一步深入挖掘,以立德树人为根本,通过一系列举措,将思政元素和文化课题或热点问题有机融合,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有机融合。

四、引用频次
引用频次往往可以看作该文献的前沿性和影响力,也可以作为学术评价标准。利用“共被引文献”功能,选择“引用频次”进行排序,摘选其中高被引文献前4条,主题包含课程思政体系构建和教学实践。

第1篇运用POA理论框架,从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和多元评价三个方面,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融入英语写作授课过程。第2篇是一篇实证研究,运用准实验法探讨融入方式和效果。第3篇是一篇教学改革案例,将《英美文化概况》的一次直播课的目标与方法、设计与过程、反思与评价呈现出来,并提出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实施建议:发掘教材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凝练课程体现的思政教育元素、发挥大学英语课程的育人功能。第4篇以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为个案,分析基于POA理论的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梳理教学中具有代表性的“家国情怀”课程思政融入点,总结具有可操作性的相关经验。
课程思政不是教育部门一段时间内对教学提出的要求,而是原本存在的、现在更成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课程思政要求寓德于课,因为“德”不仅是立身之本,而且是立国之基,尤其在国际形势复杂、各种思潮交锋的时期,要用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的多元结构去培养人才,最好的课程思政要求一线教师和研究者们进行持续深入的研究。产出导向法能够全面地指导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实施,从思政元素挖掘到课程设计,再到教学过程和评价,均给出了明确可操作的指导方案。教师需要在理解该理论体系的基础上,熟悉其教学理念与教学假设,结合所授课程与学情分析,挖掘课程思政元素,细化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开展驱动、促成、评价这一完整教学流程。完整、翔实、多元的评价环节不仅可以及时给予学生学习反馈,而且可以通过评价掌握学习情况,促进师生、学生交流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