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江苏乡村民俗艺术活态化的困境与突破论文
 1
                        1
                    2025-10-18 15:54:20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本文以江苏乡村民俗艺术为研究对象,从剖析乡村民俗艺术的内核价值入手,探寻一条以艺术为载体,实现乡村民俗艺术活态化传承的道路。
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乡村民俗艺术的保存与传承未得到应有关注,不少优秀的乡村民俗艺术正在逐渐消亡。2021年3月,文化和旅游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发布了《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要以人为本,加强乡村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挖掘乡土底蕴,传承乡村文脉。目前的研究侧重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乡村居住环境的保护、乡村经济发展的促进等,缺乏从艺术和设计的视角对乡村民俗艺术活态化继承和“艺术赋能”对策的研究。因此,本文以江苏乡村民俗艺术为研究对象,从剖析乡村民俗艺术的内核价值入手,探寻一条以艺术为载体,实现乡村民俗艺术活态化传承的道路。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江苏乡村民俗艺术及其活态化的必要性
(一)江苏乡村民俗艺术的审美功能与社会功能
江苏乡村民俗艺术从表达方式到内涵无不折射出乡土社会对人生、自然、人情等方面的独到见解。乡村民俗艺术一般是以村庄群体活动为基础,以民俗节日、宗教仪式、婚丧嫁娶等场景为载体,引导村民在一定时空中开展协作,以加强相互间的交往与信任,展示了乡村整体的价值观。江苏乡村地区的很多传统节日和习俗,如龙舟赛、庙会、春节祭祀等,常以歌舞结合的形式表现出对大自然和神明的崇敬,以及祈求丰收和身体健康的愿望,展示了文化精神,是社会价值观的凝练表达。这样的群体活动加深了邻里间的沟通与协作,巩固了村落的社会组织架构。可以说,乡村民俗艺术借助传统道德与社会关系对乡村文化进行了变革与再造,以其在现代生活中丰富的表现方式与内容,使乡村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获得新的生命。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江苏乡村民俗艺术活态化的必要性
乡村民俗艺术是乡村文化中最重要的一环,其活态化的必要性需要从文化传承、经济振兴和社会凝聚进行深度剖析。第一,江苏乡村民俗艺术活态化是保存与继承乡村民俗艺术的重要方式。乡村民俗艺术并不只是表面的演出和礼仪,还蕴含着农民在漫长的岁月中所积累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共同回忆。但是,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乡村传统文化受到了冲击,许多传统文化和技艺处于可能消亡的危险中。第二,乡村民俗艺术的活态化能对江苏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乡村民俗艺术具有独特的地域特征与美学价值,是重要的乡土文化旅游资源,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比如,乡村地区借助传统节日、戏剧表演、手工艺表演等将游客引入村庄,有机会促进当地农产品的销售以及民宿经济和乡村工艺品市场的发展,实现“文化—旅游—经济”三元合一的发展模式,为乡村经济振兴注入新的活力。第三,乡村民俗艺术的活态化有利于加强乡土社会的凝聚与认同。乡村民俗艺术是指由乡村人民借助节令仪式、宗教庆典等多种方式汇集起的文化艺术,这种具有强烈群体自觉性的文化形态可以活态化的方式对乡村地区的社会网络进行重构,为村民们重塑共有的感情联系与价值观,从而促进乡村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二、江苏乡村民俗艺术活态化面临的困境
(一)创作与展演空间的限制
江苏乡村民俗艺术的活态化在创造与展示的空间上受到了制约,而根源在于乡村文化建设的缺乏以及资金的不均衡。在城市化进程中,乡村出现了大量的人员流动、乡村“空心化”等问题,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创意活动场地被遗弃或挪用,使得乡村艺术创作的发展空间不断缩小。许多村庄没有专业的文艺活动场所,即便有简单的文艺活动场所,在维持和经营方面也面临着经费不足的困境。
(二)艺术组织与地域分布的局限性
在现代化进程中,依托村庄内家族联系与群体行为的传统民间文化的凝聚力日渐弱化,传统的邻里纽带被打破,这使得乡村地区的民间文化艺术很难得到有效的发展。乡村地区的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与传播因缺乏系统化的经营与运作方式,呈现出自发性与零星性的特点,难以形成长期、稳定的组织体系。具体地,江苏乡村民俗艺术呈现出明显的地域性特点,不同地区的艺术形态各不相同。受限于地域性,不同的艺术形态很难打破地域屏障而实现跨地区的传承与弘扬,加之地域之间缺少文化交流,故乡村民俗艺术很难得到大众的认可和支持,艺术组织与地域分布的限制更加严重。
(三)传承背景与方式的困境
在乡村社会,由于传统生存模式受到冲击,民众对部分乡村民俗艺术的群体记忆与文化身份的认知正在衰退。很多以家族或村庄为依托的传统传承方式逐渐失去了生存的空间。同时,因缺少系统性的记载与传播途径,部分乡村民俗艺术在继承的进程中逐渐丧失了其核心技术与文化内涵,继承环境与途径的两难处境日趋严重。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江苏乡村民俗艺术活态化困境的突破策略
(一)艺术赋能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民俗艺术的活态化传承
1.强化创意设计赋能,激发乡村发展新活力
强化创意设计赋能既可以鼓励创意设计方进一步发掘乡村文化资源,研发更多的创意产品,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现代消费需要,又可鼓励高校和大型企业加强“政校企村”合作,推动创新设计成果向市场转移。比如,“江苏‘紫金奖’文化创意设计大赛”“江苏省乡村创意企业创意大赛”等重大赛事可以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乡村地区的文化创意工作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苏州文化创意设计博览会”“无锡文化与创意产业博览会”等系列展会可以作为载体,构建“创意设计推广”的乡村品牌。
2.强化演出产业赋能,搭建乡村发展新舞台
相关单位可开发富有地方特色的中小型旅游演艺节目,或支持各主要村庄和乡镇带头创建高质量的旅游表演活动,如武术、舞龙、舞狮、锣鼓、乡歌等。同时,相关单位可以充分利用江苏省“五星工程”“文华奖”的引导功能,加强对乡村文艺创作的支持,引导演出单位、表演团体、艺术院校、艺术工作者走进乡村、扎根基层,创作出一大批反映乡村生产、乡村振兴的精品剧目。在创作扶持、演出补助、培养人才、宣传奖励等方面,相关单位可培养乡村艺术带头人,支持乡村参加全省“千人一面”的培养活动,同时用好江苏省“戏剧进乡村”综合服务平台,继续实施“送戏下乡”等惠民工程。
3.强化音乐产业赋能,奏响乡村发展新乐章
相关单位应鼓励音乐工作者、音乐企业、音乐院校、音乐类产业团体到乡村去考察,加快对乡村民俗文化音乐的搜集、整理和激活,发掘具有地方特色的好题材、好做法、好典型,加大乡村音乐的创编和推广力度,创作出一大批高质量的乡村音乐和原创歌曲,坚持把特色农产品唱好,把农民故事唱好,把乡村振兴的故事讲好,努力做到“一村一歌,一品一歌”。与此同时,相关单位可以鼓励具备条件的地区建立乡村音乐表演艺术交流中心,邀请著名音乐家开办工作室或进行项目合作,并组织音乐培训、互动体验等多种交流形式,开发一系列富有地域特点的音乐城镇和音乐村庄。比如,政府可以支持无锡、苏州、扬州、泰州等地区的乐器制造业提高精细化和专业化水平,形成集群效应,为乐器制造业培养一批优秀工匠;可以扶持各类音乐产业园区或基地发展壮大,支持具有自身特点和优势的乐器制造城镇讲述自己的“琴”故事;也可以支持地方以苏南吴歌、苏北民歌、江海水乡民歌等为主题举办特色音乐节,奏响乡村发展的新乐章。

(二)新媒体设计实现乡村民俗艺术的多样化传播与传承
1.新媒体设计培养乡民艺术素养与文化认同感在乡村振兴的大环境下,新媒体技术的引进为乡村建设带来了新的生机,特别是对乡民艺术素养的培育与文化认同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与新媒体之间的互动给乡民们带来了更多的参与权与话语权。乡民既是新媒体的受众,又在新媒体中承担传播主体的角色。比如,乡民可借助短视频平台、社会化媒体、网络直播平台等新媒体展示乡村民俗技艺,讲述其背后的故事。这一过程不仅能使大众了解某一具体的乡村民俗艺术,还能使乡村民俗艺术深入乡民们的日常生活,从而提高乡民的文化认同。又如,举办“家乡文化”短视频大赛、开展“乡村文艺达人”现场直播等方式都能鼓励乡民自发地开展乡土文化宣传工作,使其在亲身体验中更深切地体会到艺术的韵味以及地方文化的独特价值。
2.新媒体设计传承乡村的礼俗秩序与伦理精神
江苏地区的高校在乡村民俗艺术活态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高校教师应积极引领并融入地方文化的数字化复苏过程,推动地方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继承和弘扬。具体地,高校教师可借助新媒体,利用线上与线下的互动举办一系列专题讲座、沙龙,同时采用网络视频、在线交流等方式,邀请专业学者和民间专家对乡村习俗和其蕴含的道德内涵进行深度解析,并发动学生和社区群众积极参加,帮助其重新认识乡村传统礼仪和伦理规范,促进乡村礼俗秩序与伦理精神的传承。
例如,作为极具民间特色的习俗,江苏省泰州市的“迎神赛会”以细致的礼仪规范展示了乡土家族伦理和民族团结精神。高校教师可以将学生带到“迎神赛会”活动现场,借助真实的活动场景和媒体记录对活动筹备、迎神仪式、音乐伴奏等各个活动细节进行充分的展示和讲解,以加强学生对乡村民俗的了解和认识。教师还可以制作视频、图文内容等来促使学生成为真实的参与者,同时向更多的观众传递“迎神赛会”中乡村民俗所体现的传统文化和道德内涵。在活动中,学生在亲身感受乡村民俗文化特有魅力的同时,可以通过社交媒体、短视频、网络直播等现代化技术手段对“迎神赛会”的活动过程进行全程录像,从而无形中成为乡村礼俗秩序与伦理精神的传播主体。
除民间特色习俗外,高校还可以联合政府、文化组织,利用新媒体的力量创建本土文化品牌,同时开展一系列的社会文化传播活动,使乡村礼俗秩序与伦理精神更加深入人心,实现乡村民俗艺术的多样化传播;或加强与地方社群的交流,利用民间资源使现代资讯科技与乡村民俗艺术融合,使更多的人参与到乡村文化复兴的进程中。
在漫长的岁月中,乡村积淀下的民俗艺术文化是以人民群众为载体的、具有继承性的地方文化,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江苏乡村民俗艺术为例,对当代乡村民俗艺术的继承和创新现状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推进传统文化活态化的途径与方法进行了探索。同时,本文立足乡村振兴,提出了利用新媒体开展乡村民俗艺术保护工作的新思路。但需要说明的是,本文虽论述了乡村民俗艺术在传播与继承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对艺术资源重新分配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但在交叉学科协作、政策支撑、数字科技运用等多个层面还需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与实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