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新时代民族声乐传承与创新路径探索论文

新时代民族声乐传承与创新路径探索论文

5

2025-10-18 15:59:41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民族声乐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文化的精髓。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应当承担起传承与发展民族声乐的重任,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确保民族声乐艺术生生不息、焕发新彩。

  民族声乐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文化的精髓。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应当承担起传承与发展民族声乐的重任,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确保民族声乐艺术生生不息、焕发新彩。


  一、民族声乐的特点


  (一)民族性与地域性


  民族声乐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历史土壤,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格。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声乐作品体现出了各自独特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和审美情趣,如河北梆子雄浑高亢,蒙古长调辽阔苍茫,侗族大歌热情奔放,彝族古歌粗犷原始。这些丰富多彩的地域风格共同构成了民族声乐的多元格局,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民族之魂。同时,各地域的声乐在长期发展中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在交流中不断丰富自身的表现力,形成了既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又能彰显中华文化整体精神的民族声乐艺术。


  (二)传承性与口头性


  民族声乐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历经数千年而薪火相传,绵延至今。这种传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口传心授,呈现出显著的口头性特征,并造就了民族声乐灵活多变、因人而异的艺术风格。歌者可根据自身条件和对作品的理解,对声腔旋律进行自由发挥,体现出即兴演唱的特点。另外,口头传承也促成了很多声乐流派的形成,如京剧的马派、谭派等,极大地丰富了民族声乐的艺术内涵。

  (三)综合性与多元性


  与西方声乐相比,我国的民族声乐呈现出更为综合、多元的特点。它并非仅仅局限于单一的歌唱技艺,还融合了声乐、器乐、舞蹈、戏曲等多种艺术元素,展现出一种综合的审美追求。尤其在戏曲声乐中,唱念做打、歌舞乐诗等元素相结合,使得音乐、表演、文学、舞台美术浑然一体,共同构成一种独特的综合性舞台艺术样式。另外,由于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审美习惯差异显著,也催生出了极为丰富多元的民族声乐形式,如民歌、曲艺、戏曲、说唱等,异彩纷呈又和而不同,共同托起辉煌灿烂的民族声乐艺术殿堂。这种多元一体的格局是民族声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根基所在。


  二、民族声乐传承与创新面临的现状与问题


  (一)传承后继乏人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西方文化的强势进入,很多优秀的传统声乐艺术面临后继无人、濒临失传的危险。许多知名艺术家逐渐凋零,部分剧种、流派门庭冷落;许多年轻人受现代流行音乐的影响,不再热衷于学习和欣赏传统声乐;各地戏曲团体招生困难,编制萎缩,演出场次和影响力下降;民歌采集整理工作停滞不前,许多珍稀剧种和濒危曲艺得不到应有的保护、抢救和传承;高校相关专业师资力量匮乏,教学内容脱离实际。这一现状既反映了社会转型期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和审美趣味的变迁,也暴露了人们在传承保护方面存在认识不足、工作滞后的问题。


  (二)创新动力不足


  当前,民族声乐的创新发展面临诸多困惑和掣肘,内生动力明显不足。一些民族声乐工作者安于现状、因循守旧,缺乏与时俱进的意识和勇气;一些创新尝试浮于表面、缺乏内涵,仅仅追求声画效果和技巧炫耀,对经典的当代诠释力度不够;高校创作、理论研究滞后,缺乏引领创新的前瞻性成果;评价体系单一片面,过度强调歌唱技巧和声音条件,忽视作品内涵和艺术个性,导致千人一面、缺乏特色;体制机制不活、不顺,传统剧团转制进展缓慢,管理方式落后,难以适应和激励新形势下的创新需求;同时,全社会的创新氛围和土壤也尚未形成良性互动、共同推进的格局,有待进一步培育。面对这些困境,人们迫切需要在观念、方法、手段等方面积极寻求创新与突破。


  (三)传播渠道有限


  在新媒体时代,民族声乐的传播推广面临新的困难和挑战。比如,传统传播渠道相对单一,覆盖面有限,难以适应信息时代受众的新需求、新习惯;民族声乐在互联网、移动端的数字化呈现严重不足,缺乏有影响力的网络平台和音频视频产品;与西方古典音乐、流行音乐相比,民族声乐在海内外的影响力和认可度还有较大差距;一些商业演出追逐票房、迎合低俗趣味,导致对民族声乐艺术品格和内涵片面歪曲的解读,高雅艺术与通俗艺术、经典作品与新创作品的比例失衡,难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传播格局;青少年听众的培养和拓展工作滞后,许多优秀的节目创作与观众品味需求还有一定差距。这些都制约了民族声乐传播效能的充分发挥,影响了民族声乐价值的全面实现。新形势下,我们亟须开拓民族声乐传播的新渠道、新方法,让优秀传统艺术焕发时代光彩。


  三、新时代民族声乐传承与创新的路径


  (一)立足传统,精益求精:以室内乐形式充分展现民乐韵味


  民族音乐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细腻内敛、意蕴悠长的特质,需要一种精准、灵活的表现形式来充分呈现。而室内乐恰恰能够满足这一需求。室内乐强调少数乐器的细腻表现力,重视音乐的内在情感和意境营造,与民族音乐的审美特质有着天然的契合。将民族音乐素材融入室内乐创作,不仅能在形式上实现创新,拓宽民乐表现空间,还能在艺术上挖掘出民乐更深层次的内涵与韵味。一方面,民乐旋律、音阶、节奏等元素赋予了室内乐独特的民族风情与神韵;另一方面,室内乐细腻的音乐语言和丰富的表现力,又能将民乐的意境美感发挥得淋漓尽致。二者的有机结合,必将迸发出崭新的艺术火花。当今,不少作曲家已开始了这方面的有益探索,如刘文金的《丝绸之路组曲》、赵季平的《红高粱》等,都是将民乐素材与室内乐形式巧妙融合的典范。这些作品充分体现了中国民族音乐的精髓与魅力,受到了国内外听众的高度评价。


  (二)拥抱时代,勇于创新:用现代音乐手法再现伟大时代


  在当今文化多元、审美多样的时代,民族音乐要吸引更多听众尤其是年轻人的关注和喜爱,就必须始终保持强烈的时代意识,勇于突破传统束缚,以改革创新的姿态积极面对时代发展,这既是历史的必然,也是艺术发展的内在要求。一方面,创作者要主动将目光投向火热的现实生活,用音乐讴歌伟大时代,反映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回应普通百姓的心声。另一方面,创作者要勇于吸收借鉴现代音乐流派的先进创作技法,如电子音乐、具象音乐、原生态音乐等,为民族音乐注入新鲜的时代元素,拓展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比如,青年作曲家王俊雄的作品《彩云追月》大胆运用了摇滚、爵士、电子等现代音乐手法,赢得了广泛赞誉。袁莎莎的《一梦千年》则巧妙融合了先锋、电子等元素,生动刻画了新时代青年的理想追求。这些成功的尝试都给民族音乐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有益启示。传统是根,创新是魂。只有立足深厚的民族音乐传统,勇于改革创新、与时俱进,民族音乐才能永葆旺盛生命力,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三)善用科技,拓展可能:以数字经济助推民乐传播


  随着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加速应用,文化的传播和消费方式也在悄然发生变革。民族音乐要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传播,必须抓住数字经济的历史机遇,主动拥抱科技,充分运用现代传播手段,开拓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第一,加强优秀民乐作品的数字化资源转化,建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传播便捷的民乐数字资源库,满足大众随时随地欣赏民乐的需求。第二,创新民乐传播模式,灵活运用网络直播、云演唱会、VR/AR等新技术,打造沉浸式、互动式的民乐欣赏体验,以有效扩大受众群体。第三,拓宽民乐的线上分发渠道,与音乐平台、视频网站等建立良性合作,提高民乐作品的网络点击量和影响力。比如,《声入人心》《中国好声音》等网络节目为众多优秀民族歌手提供了展示平台,极大地推动了民族音乐的大众化进程。而抖音、快手、B站等短视频平台的兴起,更是让不少民乐爱好者异军突起,为民乐的传播开辟了更为便捷的渠道。可以预见,随着数字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未来,我们将能实现精准推送和个性化定制民乐,让优质民乐资源与目标受众实现更高效的匹配。这必将进一步扩大民族音乐的影响力,使其成为中华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

447f95b25edb04ddff53f26e81b30e40.png

  (四)传承为本,面向世界:着力打造民乐国际品牌


  习*平总*记关于“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民族音乐的对外传播指明了方向。新时代的民族音乐要“走出去”,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沃土,充分展现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一方面,民乐工作者要充分挖掘民族音乐的思想内涵与艺术价值,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丰富的艺术形象塑造民族精神、展现国家形象,让世界倾听中国的声音。另一方面,民乐工作者要广泛开展对外音乐交流,组织高水平的民乐团组、优秀演员赴海外演出,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中华文化风采,提高民乐的海外知名度和美誉度。近年来,我国众多民族音乐家登上了国际舞台,赢得了广泛赞誉,如王中山的马头琴独奏、吴强的葫芦丝演绎等,都向世界展现了中国民乐极高的艺术水准。尤其是借助“一带*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国—中东欧国家文化合作论坛等重要契机,多个以民乐为主的艺术团组走出国门,在国际上引起强烈反响。这充分说明,民族音乐完全有能力形成“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国际文化品牌。未来,民乐工作者要按照总*记的要求,加大民乐“走出去”的力度,鼓励更多优秀民乐作品、演艺团队参与国际文化交流,积极推动国际民乐赛事活动的常态化,提高民乐品牌的国际美誉度与影响力。


  (五)重视教育,厚植根基:完善民族声乐人才培养体系


  民族声乐要实现传承创新、永葆生机的关键在于建设一支热爱民族音乐、有理想抱负、掌握过硬本领的人才队伍。这不仅是发展民族声乐事业的内在需求,更关系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否薪火相传这一根本大计。然而,当前民族声乐人才培养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如目前不少院校民族声乐教师偏少,教学任务重,教研与科研时间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对此,相关单位要积极创新体制机制,引进和稳定高层次人才;建立校企、校地、校校合作机制,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加大教师培训力度,鼓励教师进修深造、参加高水平学术交流,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


  另外,相关单位要注重教学内容和教学实践的改革创新。当前,不少院校的民族声乐教学大纲陈旧,教材更新不及时,实践环节薄弱,难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对此,相关工作者应当根据民族声乐发展的新形势,加快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实践的改革,增强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和实践性,丰富案例教学、专题教学等教学形式,加大教学实践在人才培养中的比重,同时整合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社会实践的平台。


  民族声乐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新时代赋予了民族声乐崭新的使命,呼唤民族声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当前,党和国家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高度重视,为民族声乐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在以习*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通过制度引领、平台搭建、政策扶持,一支热爱民族音乐、德艺双馨的民族声乐工作者队伍正在成长壮大,相信未来其必将担负起传承创新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