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唱作品《牧歌》的艺术特征论文

2023-05-10 09:08:59 来源: 作者:xiaodi
摘要:合唱作品《牧歌》旋律优美,具有浓郁的草原风情。本文首先分析了《牧歌》的创作背景,接着从《牧歌》这首合唱作品的曲式解构、艺术特色、歌词表达、写作手法、合唱织体五个方面,重点分析其艺术特征,再次分析作品的指挥特点,并总结出这一歌曲的艺术风格、曲式结构、和声使用情况,根据旋律、歌词以及各个部分的演唱,经由上述对该作品的全面分析,使听众能够感受到《牧歌》这首作品的艺术内涵,体会到《牧歌》歌唱的魅力。
摘要:合唱作品《牧歌》旋律优美,具有浓郁的草原风情。本文首先分析了《牧歌》的创作背景,接着从《牧歌》这首合唱作品的曲式解构、艺术特色、歌词表达、写作手法、合唱织体五个方面,重点分析其艺术特征,再次分析作品的指挥特点,并总结出这一歌曲的艺术风格、曲式结构、和声使用情况,根据旋律、歌词以及各个部分的演唱,经由上述对该作品的全面分析,使听众能够感受到《牧歌》这首作品的艺术内涵,体会到《牧歌》歌唱的魅力。
关键词:合唱作品;《牧歌》;艺术特征
在当今音乐行业中,音乐形式、音乐种类非常多元化,民族民间音乐也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特别是内蒙古民歌。合唱作品《牧歌》是由著名作曲家霍希贤,对内蒙古昭乌达盟同名民歌进行改编而来。
一、《牧歌》作品的创作背景
《牧歌》是原属于内蒙古昭乌达盟的一首长调民歌,传说是哥哥面对两座大山想到了兄弟,内心悲痛不已,继而演唱的一首哀歌。根据现有资料显示,《牧歌》这首作品的原型为呼伦贝尔的一首长调民歌,即《乌和日图和灰腾》,作品经过不断改编,最终形成了这版具有浓郁蒙古族特色的《牧歌》。
20世纪50年代初期,霍希贤对民歌《牧歌》进行了改编,使之成为一首合唱作品。改编之后的作品通过无伴奏合唱的形式,营造出与管弦乐、流行乐相似的音乐效果,仅凭借人声就能够让听众感受到音乐背后的故事。本文以《牧歌》这一合唱作品为例,分析其艺术特征,了解《牧歌》作品深处的情感和艺术特色。
二、《牧歌》作品的艺术性
《牧歌》这首合唱作品,最初创作方面采用了复调自由卡农手法,创作出深入人心的合唱歌曲。歌曲包括引子、尾声等部位,属于一段体作品,其中引子部分采用的是A+A’+A”+尾声这一形式,女中音、男低音依次出现,且相互叠加,演唱采用哼鸣的形式,强弱感十分明显。进入到歌曲的主题部分,包括上、下乐句,曲调方面极具抒情之感。其中上句为高声区五度音,总体感觉非常飘逸;进入下句之后,便开始切换为低音区,而且下句为上句下五度的自由模进,旋律更显婉转。
《牧歌》这首合唱作品的艺术性,可以从曲式解构、艺术特色、歌词表达、写作手法、合唱织体五个方面做出分析。具体如下:
(一)曲式结构
《牧歌》共计66小节,为降G宫调式。基于原民歌主题进行改编,采用三次变化重复的方式。第一乐段展示主题,第二乐段第一变奏,待进入第三乐段,便切换为第二变奏,同时包括引子、尾声,在曲式结构上体现出前后呼应之感。
(二)艺术特色
合唱作品《牧歌》是在蒙古族典型长调民歌的基础上改编而来的,一般长调民歌均注重抒情,歌曲的音高走向总体向上,且与长音相连,旋律线条呈现出上下起伏的特色。长调旋律包含中心音,让人感受到草原的广阔。通常长调民歌的歌曲比较简洁,呈现出词少腔长的特征,仿佛可以感受到草原上人们的自由生活,通过音乐中的长音更能够体现出这一自由、宽广之感。“牧歌”主要是在放牧、搬迁的情境下演唱的,多以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对亲人的情感为主,蒙古族民歌节奏自由,装饰音非常多且十分细腻,这也是内蒙古民歌民族文化的重要体现。其实无论任何地区的曲调风格,均与当地的语言表达习惯有关,例如内蒙古地区的人们在语言表达、歌唱方面,习惯运用波音、倚音。内蒙古民歌波音和倚音与其他风格音乐相比更显独特性,在各个民族中,音乐也有不同的使用方法。蒙语具有简洁性,所以波音的演唱能够充分将歌曲中的旋律线条展现出来,使听众更能够感受到音乐的悠扬之感,将其体现在歌曲之中,能够让听众感受到蒙古族的歌曲特色。《牧歌》的节奏与速度方面采用了慢板,使用比较慢的速度传递情感。纵观《牧歌》这一合唱作品,包括四分音符、二分音符为“前十六后八”,附点四分音符节奏,属于双附点节奏型歌曲。这种附点节奏型推动旋律,能够让听众在欣赏歌曲的同时,仿佛能够在眼前感受到无边的场景画面。
(三)歌词表达
《牧歌》这首作品的歌词不仅语言简单,而且非常朴素,主要是对草原的景色进行描述,借景抒情。歌曲的开篇为近景,描述“翠绿的草地”和“像珍珠一般的白羊羊群”,而且用“奔跑”这个词,使羊群更具动态,第二句则采用比喻修辞,将视线切换到远景,描述“无边的草原”“白云和青天”。“朝霞”是歌词中最后的景物,采用比较简单的语言描述草原美丽的景象,印刻在听众的脑海当中。歌词中除了描述比较鲜明的景色外,每句歌词还有明显的押韵,韵脚依次为羊、上、乡、帐、唱,所以演唱时也均是以“ang”为开口音进行归韵。
(四)写作手法
《牧歌》民歌编曲方面,采用了复调与和声两种手法,尤其是复调手法更多,使音乐形象更加丰满,而且对比性更加明显,使作品中的声部和感染力得到增强。对于和声手法的应用,主要以三度、四度、五度、六度音程为主,基于原本的民歌旋律,用以和声衬托的形式增强了音色的饱满度与和谐性,还体现出了内蒙古音乐的艺术特色。
(五)合唱织体
《牧歌》这个作品的引子部分首先是女低音的哼鸣,随之以“p”力度开始主题一半部分的演唱。待进入到女低第二声部仍然保持角音,继续起到烘托旋律主题的效果,演唱者长音落到羽音。男低音采用同样的羽音继续主题部分的演唱,且以同等力度对引子部分的女低音进行模仿。当演唱进行到引子的最后两个声部,组成了五度音程,合唱效果更显空旷、空灵之感。
歌曲的第一乐段,演唱者以女高音进入,将其作为主旋律声部,此时女低音、男高音主要起到烘托作用,力度控制在“mp”,和引子部分相比力度较强,主要强调的是旋律声部。此乐段的女低再细分两个声部,组成了四度、三度音程,将和声效果加强。三个声部的节奏织体很大一部分是一致的,主旋律的第12小节开始有倚音出现,高音倚音出现之后旋律开始向下,此时旋律线条呈现出高低起伏的特点,合唱效果更显活泼。特别是女高声部在合唱中位于上方,从听众的角度仿佛能够看到大草原天空上飘浮的白云。从第17小节开始歌曲进入到b乐句,此句为复调写作,女高、女低旋律不一致,反向形成的对比效果明显。合唱中男低在下方,组成纯五度,使乐句更加深沉。男高、男低是和声的背景音,从第18小节开始保持女高长音,而女低旋律发生变化,节奏和主旋律自然衔接,填补了长音空白区,合唱至第19小节,此时男高声部旋律开始向上大跳,在四声部当中属于最高音,但仅有半拍时值。第21小节时女高旋律音区转而向下,男低旋律同样向下大跳,同时在附点四分音符节奏的律动下,使一小节男高更加突出。合唱至乐句最后的结束两小节时,继续保持女高女低长音,且男声旋律作为呼应,合唱时注意最后四个声部落的音相同,由此结束了一个乐段的演唱。
歌曲的第二乐段。a’乐句(17~24小节)在a乐句(1~8小节)中对其进行了变奏处理,a乐句经过模仿改变之后形成了a’乐句。此句中的男高、女高为合唱主旋律,男高音率先演唱旋律,在两拍后女高进入,模仿主旋律。进入第28小节时,保持男高长音,同时女高声部节奏需要改变成四个十六分音符,对长音空白进行补充,合唱时的音乐律动也更显活泼。其他女高第二声部、女低与男低声部的旋律线条保持平直,主要起到和声衬托效果。另外,b’乐句使女低女高转为旋律声部,两拍之后进入女高。但区别在于女低声部需要在女高声部下方,以纯五度进行合唱,演唱时应用自由模仿手法。当进入第37小节,此时女高女低切换成同节奏,注意需落到相同音。同时男高男低作为和声的背景,保持稳定性。注意第35小节时男高包含一个还原号,在还原号作用下旋律走向开始改变为半音下行,但不会对民歌曲调造成影响,纵向横向均能够保证协调性,而且和声色彩性得到增强。
当歌唱开始进行到第三乐段时,此乐段作为《牧歌》作品的高潮,需要调整a”乐句(49~56小节)力度到“mp”,这一点和a乐句大致相同,均是起到主题再现的作用,但没有加入男低音。女高声部作为主旋律,下声部组成四度和声,音响效果相对协调,下声部作为衬托,旋律线条保持平直,而主旋律走向也持续向上,其间包括表情记号,三个声部力度做了渐强处理,下声部节奏、女高音重音与之一致,强调了音乐情绪的变化,可以感受到蒙古族人民对于大草原的热爱之情。当进入到b乐句(9~16小节)后,力度开始转为“mp”,此时女高为主旋律,两拍后进入男高,采用自由模仿手法。进入第51小节时,女高旋律起伏不是非常明显,男高旋律则是以大跳,对空缺进行补充。合唱至第53小节时,男高连音线使节奏发生变化,也增强了音乐律动的紧凑感,女低、男低声部在此部分作为辅助,应用二分音符将节奏拉宽,同时采用了大片连音线,仿佛可以深刻地看到大草原的辽阔。此乐句最后三小节的演唱,女高女低融合至相同的音高,而且男高男低节奏一致,四个声部分别落至各个音区主音。到了b”乐句时,四声部开始交融,使《牧歌》这一作品的演唱展现出起伏性与连续性。
最终回归主音,和弦也具有和谐性,给听众营造出一种归属感。待到歌曲最后的连接尾声,男高转换为“pp”力度,此时音乐开始回归宁静。最后的尾声部分,将女低、男低隐去,女高、男高依次划分为三个声部,其中男一高为领唱,呼应了《牧歌》开头的引子部分,尾声部分的演唱则比采用低于女低音高八度音区,以四分音符、二分音符长音为主。尾声部分的女三声部在下方以纯五度进行主题演唱,而女高二声部、男高三声部则作为和声,其中男二高为领唱,低八度模仿最后两小节。注意此部分的演唱力度应该由“pp”向“ppp”变化,仿佛开篇描绘的画面渐渐远去。
三、《牧歌》作品的指挥特点
《牧歌》作为无伴奏的合唱曲,演唱时只以人声演唱,不需要乐器伴奏,所以这一音乐表现形式也体现出多声部特点,其中包括声乐曲。这种无伴奏合唱形式在合唱表演中具有一定难度,观众一般也可对合唱团的整体实力进行检验。合唱过程中除了演唱外,指挥同样非常重要,作为指挥人员,主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状态
所谓状态,即指挥者需要有丰富的面部表情,眼睛传神,使用眼神、面部表情启发合唱队,传递《牧歌》这首作品的内容。指挥者的耳朵需要辨别音准,如果合唱时有演唱发音不准的状况可以及时做出纠正。
(二)姿势
指挥时站姿是否正确对于指挥人员非常重要,这看似非常简单,却并不是常规意义上的独立站立,而是要做到上身挺直,两脚自然分开,摆成丁字形,左脚位于前方站立稳且应保证美观性,注意指挥时身体不能有大幅度的摇摆。另外,指挥过程中指挥者的双臂需要抬至胸前,标准为“上与眉齐,下高于腰部”。当开始挥动手臂,做到自然有力、舒展即可,手指无须伸直,手心保持自然弓形,注意指挥动作中心为手腕部。双手动作保证匀称、拍点与拍子方向的清晰性。
(三)专注力
作为指挥人员,还需要关注到合唱者演唱时的状态,包括气息和吐字等。作为指挥人员,要在《牧歌》演唱过程中对演唱人员的咬字进行聆听,一般吐字和咬字标准均带有共性,共性基础可以实现吐字、咬字统一,也与语音音素有关。考虑到汉字本身非常复杂,所以在练习阶段便要将其简化,以便于指挥人员掌握演唱者的吐字,发现问题后及时做出纠正。例如宽母音窄唱、窄母音宽唱、扁母音圆唱、横母音竖唱和后母音前唱。
四、《牧歌》作品对演唱者的启示
(一)演唱者需要做到循环呼吸
《牧歌》这一合唱作品的结构比较完整,同时包括引子、尾声两个部分,乐段乐句换气非常清晰,其他部分音乐流动也体现出连续性。作为无伴奏合唱作品,演唱时重点强调了人声魅力和情感,作品采用了大片连音符号,所有演唱人员都必须主动循环呼吸,控制音乐的持续性,以此来展现大草原的无边无际。这里提到的循环呼吸,即演唱人员在确定的气口换气,相同位置不能吸气,这就需要彼此之间相互注意,在不同位置偷换气。
(二)合唱时做到直声高位
《牧歌》这首合唱作品在演唱时必须保证和谐性,最关键的是将发声标准统一,即做到“直声高位”。演唱者声音平直,且要控制好音高,不能在发声时发出抖动,尽可能地维持在高位置。当然要想做到“直声高位”,对演唱者气息的控制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不管演唱高或是低音,均要控制在高位置。演唱时声音位置向上,产生头腔共鸣,演唱者发出真假声,其中以半声、假声为主。特别是在结尾部分的演唱,为了体现出景象逐渐拉远的感觉,声音必须悠远,通过哼鸣使气息聚集在眉心。
(三)细节化演唱处理
《牧歌》的曲调独有一种蒙古族开朗的风格,可以感受到无边无际的草原,借助风景传递内蒙古人民对家乡的热爱。当奠定了情感基调之后,便可以通过表情记号推动音节,如连音线、渐强记号,可以透过歌词感受到草原的美丽场景,切身感受音乐传递的情感。
首先,引子部分以女低哼鸣进入,此部分的音区声音控制较容易,演唱的要点在于哼唱,演唱者需要以意念展开想象,将自己的口腔打开,控制气息吐出的均匀性,促使声音流动,注意音量开始无需特别强,只需要做好背景渲染,即便声音渐强也不能改变声音状态。演唱者尽可能多地应用头腔共鸣,借助小腹力量,使用气息带动声带达到声音渐强的效果,使音色也能够产生朦胧之感。待进入男低声部时,需要以相同的状态、力度进入,与女低声部音色相互贴合。
其次,第一乐段是连接引子的部分,注意此部分音乐不需要换气,三个声部同时开始进行第一句的演唱,演唱时注意力度渐强,下两声部作为主旋律的烘托,和弦中根音力量控制到最强,而最低音力量渐强,可以稍微减弱高声部音量,注意每句长音需要做好渐强处理。合唱时的倚音演唱,演唱者要保持好喉咙的状态,将内口腔吸开后抛起声音,使声音更显悠扬之感。第二乐句是复调性乐句,如果其中一个声部已经有旋律进入,那么对应声部必须要自然突出,其余声部作为辅助适当减弱。第二乐段的第一乐句为男高主旋律,注意男高真假声强调混合性,演唱倚音适当增加假声,使用半声,除了要模仿旋律外,还需要模仿音色、力度,推动双附点节奏,采用和声烘托低声部,为高声部演唱提供支持。第二乐句的女低声部主要进行主旋律的演唱,音区演唱需要加入真声参与,注意维持高位置不发生变化,音色也要更加浑厚。女高对其进行模仿,只需要增加音高,无需改变状态。模仿女低要以女低声部主旋律为主要对象,音量方面预留出充足的女低发挥的空间。乐句的女低声部涉及换气记号,代表有明确的换气口,其余部位则无换气口,通过循环呼吸可以进行演唱。与此同时,男生声部起到烘托作用,音色必须柔和,男高声部半音下行体现出明显的倾向性,合唱过程中大跳换音,演唱者的内口腔扩大,需要向内勾,以免出现声音位置向下的现象。第三乐段的第一乐句是高潮部分,演唱力度需要逐渐变强,此时只需上三声部进行演唱,以女高主旋律为主,且演唱时做好渐强处理,三声部放声唱,但是相互之间应该听清各自的声部,将节奏统一,闭合声带保证声音集中。第二乐句的声部相互交错,依次进入两个旋律词的意境,演唱时切勿追求音量,而要在音量上适当控制,追求沉稳、优雅的演唱风格。演唱《关雎》时要塑造窃窕淑女的形象,演唱时需要内敛一点,用歌声来描绘古人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演唱《幽兰操》时要塑造君子的形象,用歌声来描绘君子清雅脱俗的特征,以及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通过学习和演唱古诗词声乐作品,歌者的演唱气质会得到提升,久而久之歌者的演唱会变得更稳重、更从容、更富有内涵。
长期的声乐教学成果也证明,通过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学生不仅在技术上获得控纵自如的气息能力,打下扎实的声音基本功,建立正确的声音概念,培养了学生较高的艺术鉴赏力、艺术气质以及对声音的艺术鉴赏能力……⑥可见,古诗词声乐作品在声乐教学中具有独特的价值,在当今坚持文化自信,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形势下,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古诗词声乐作品的重要性,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古诗词声乐作品。
四、结语
中国古诗词声乐作品是中国声乐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音乐专业学生的必学曲目,是声乐音乐会重要曲目,是国内重大声乐比赛规定曲目类别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古诗词声乐作品在声乐教学中具有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体现立德树人;建立中国式审美的理论意义。古诗词声乐作品在声乐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声乐学习中既具有理论意义,也具有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1]李雯睿.古曲之韵,韵从何来?[D].武汉:武汉音乐学院,2014年.
[2]邓珺芳.中国古诗词歌曲的语言特点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
[3]李曼霞.中国古诗词歌曲的演唱实践与流变初探[D].北京:中国音乐学院,2014年.
[4]吴启慧.中国古诗词歌曲演唱特点及风格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5]程远.中国古诗词歌曲演唱中的文化特质探究[J].音乐探索,2013(02).
[6]赵少英.中国古诗词歌曲艺术的历史迁延与现代复兴[J].甘肃社会科学,2012(02).
[7]杨曙光著.声乐艺术探幽——杨曙光声乐演唱研究文集[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20.
[8]于会泳著.腔词关系研究[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
[9]管谨义主编.中国古代歌曲选·戏曲、曲艺唱腔选[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