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数字化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应对策略研究论文

数字化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应对策略研究论文

1

2025-10-02 20:49:18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党的二*大首次将“教育数字化”写进报告,文章聚焦在数字化技术不断进步的时代如何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问题,通过分析数字化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结合《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对于数字化技术应用于爱国主义教育的要求,提出“一中心、双载体、三步骤、二提升、四机制”的“12324”系统化应对策略。

  摘要: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党的二*大首次将“教育数字化”写进报告,文章聚焦在数字化技术不断进步的时代如何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问题,通过分析数字化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结合《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对于数字化技术应用于爱国主义教育的要求,提出“一中心、双载体、三步骤、二提升、四机制”的“12324”系统化应对策略:立足“以学生为中心”的基本原则,发挥“学习平台+第一课堂”双载体作用,以“认知—情感—行动”三步骤为逻辑主线实施爱国主义教育,提升师生的数字能力,制定保障机制切实推行爱国主义教育。


  关键词:大学生;爱国主义;数字化技术;教育数字化


  一、引言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之一,是中华儿女团结奋进的精神纽带,是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精神力量。中*中央、国*院于2019年11月印发实施《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要求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1]。党的二*大报告强调新时代要“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2]。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后生力量,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社会主义事业良好发展的重要保障[3]。


  党的二*大首次将“教育数字化”写进报告,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赋能学习型社会建设,加强终身教育保障”[4]。2023年5月,习*平总*记在主持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5]。以互联网、智能学习设备、多媒体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网络学习、移动学习、泛在学习、虚拟学习等数字化学习方式不断涌现[6]。在当今数字化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下,应用数字化手段创新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以提升教育的精准度和实效性,已成为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的新挑战与迫切需求。


  二、数字化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机遇及挑战


  (一)数字化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机遇


  一是数字化技术丰富了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并促进资源共享。通过数字博物馆、红色资源库、短视频等载体,将国家历史、民族文化等资源转化为生动素材,其中红色资源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通过数字化技术对红色资源进行转化和整理,可以使其更加便于传播和利用,例如,建设红色数字资源库、创新红色虚拟情景教学等方式[7];同时,通过构建资源共享平台,可以实现高校间跨区域资源整合,形成育人合力。二是数字化技术开辟了爱国主义教育多元化新渠道。学生可以参与线上讲座、参观虚拟展馆、观看主题影片、参与网络讨论等,多元的数字化形式打破时空限制,使爱国主义教育更贴近大学生学习兴趣点;教师借助AI、AR、MR等数字化技术,将抽象的历史事件、文化内涵转化为直观、生动的视觉体验,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同时利用数字化平台开展在线教学、远程辅导等活动,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三是数字化技术有助于实现精准育人。基于大数据分析学生的学习轨迹与兴趣偏好,定制个性化教育方案,实时追踪思想动态并优化教学策略,实现高效靶向培育。


  (二)数字化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挑战


  一是海量信息错综复杂冲击大学生的价值观。数字化技术加速了信息流动,也带来了民族虚无主义、文化歧视和歪曲等大量不良西方价值观信息,同时这种爆炸式的信息传播模式极大地挤压了大学生的自我思考时间[8],大学生处于价值观形成关键期,面对海量信息缺乏辨识能力,易被误导性内容影响认知。二是精准捕捉喜好更易引发虚拟世界沉迷。CNNIC(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10月,学生群体占网民群体比例最高,为21.0%[9]。大数据精准推荐满足个人喜好的购物、游戏、直播、短视频等内容,使大学生更容易沉溺虚拟世界,削弱现实社交能力与责任感培养,诱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同时网络诈骗、隐私泄露等风险威胁个人安全,加剧意识形态隐患。三是数字化转型倒逼师生能力升级。数字化时代教师需掌握运用信息技术整合资源、灵活应用数字化平台、大数据分析学生学情等能力;大学生需具备高效检索、筛选和整合信息的能力,还应形成批判性思维,避免被错误或片面的信息所误导。

fda9b62f437aad9a8ff13abde2c54583.png

  三、数字化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12324”系统化应对策略


  在数字化时代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要紧跟“教育数字化”的发展趋势,并聚焦《纲要》中针对使用数字化技术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具体要求,主要包括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加强爱国主义网络内容建设、实施爱国主义数字建设工程、充分发挥“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在爱国主义宣传教育中的作用和加强网上舆论引导等要求,同时利用数字化技术发展带来的机遇,直面发展带来的挑战,并适应新时代大学生的成长规律和学习需求,提出一种“一中心、双载体、三步骤、二提升、四机制”的“12324”系统化应对策略。(见文末图1)。


  (一)立足“以学生为中心”的基本原则,适应新时代大学生成长规律和学习需求


  教育心理学的建构主义、人本主义、多元智能理论,最终旨向都是学生的发展,从学生的自我建构和智能出发,才能实现学生的心智生成和转向[10]。因此,以学生为中心是教育本质的回归。新时代大学生更注重个性化和差异化发展,注重实践和体验导向的行为模式,拥有全球化与互联网思维,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着眼于将学生的需求、兴趣和发展放置在教学的核心位置[11],这一教育理念更能适应新时代大学生成长规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要贯穿爱国主义教育始终。比如利用数字化技术开发灵活多样的线上线下教育资源和形式,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注重情感共鸣和体验式教学,学生亲身参与和体验使其在实践中深化对国家的认识,实现爱国主义教育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和活动要注重培养大学生全球视野和提升跨文化沟通能力,引导他们在尊重文化多样性、秉持包容态度的前提下,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前行;可以利用大数据对学生的学情进行分析,以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为导向,制定个性化培养的解决方案,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二)打造“学习平台+第一课堂”爱国主义教育双载体,夯实爱国主义教育理论知识


  着力打造校内爱国主义教育学习平台。一是平台需要提供优质的爱国主义教育学习资源,如习*平总*记重要讲话精神及论述、党史/国史/改革开放教育史等纪录片、人物故事系列纪录片、大国重器等优质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平台还可以链接学习强国APP,直接获取学习强国的教育资源;二是平台可以搭载各种教学载体,如数字博物馆、虚拟展馆、红色数字教育基地、微课、微视频、数字课程、线上直播等;三是基于平台学习情况,大数据分析学生的学习特点、能力偏向和意识形态,精准匹配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四是平台还应具备讨论、查询、评价、反馈等服务功能。还要发挥第一课堂的主渠道作用,利用数字化技术为课堂创新注入动力。一是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在课堂中重现“长征路线”“开国大典”“抗美援朝战场”等历史场景,学生佩戴设备后身临其境感受历史事件;二是使用“学习通”“云班课”“智慧职教”等平台发起小组讨论、课堂投票、举手、抢答等形式,根据学生学情即时生成词云分析学生认知,提升课堂的有效性;三是打造优质的思政数字课程,学生课前、课中、课后都可以获取到数字资源,并定制AI数字人实时解答学生疑问。


  (三)构建“认知-情感-行动”爱国主义教育三重转化路径,塑造爱国主义精神内核


  以“认知—情感—行动”为逻辑主线,通过知识建构、情感共鸣、实践转化三个阶段的有机衔接,使爱国主义教育实现知行合一的深度融合。一是知识建构,形成爱国主义精神认知。依托“学习平台+第一课堂”育人双载体,通过丰富的学习资源、多样化学习载体、沉浸式学习体验、个性化学习方法夯实了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理论知识。二是情感共鸣,将爱国主义从抽象概念转向具象感知。通过组织学生实地参观校史馆、历史及自然科学类博物馆、红色教育基地、优秀本地企业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引起学生对深厚历史积淀、伟大历史人物、先进科学技术等产生情感共鸣,进而激发学生对于爱国主义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三是实践转化,将爱国主义精神扎根学生心中。结合学校和专业特色,开展各种特色行动,如“科技助农”行动、“中华文化海外传播”计划、“青年担当”社会服务和“数字公民”网络行动等行动,将抽象的爱国主义概念转化为具象的、可参与的行动,通过实践使爱国主义教育真正入脑、入心、入行。


  (四)提升教师和学生的数字能力,适应数字化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发展需求


  教师的数字能力可以通过实施培训、加强实践、制度保障等措施来提升。一是组织教师参与在线学习平台应用、数字资源制作、大数据学情分析等方面的培训,提升其数字工具使用和教学能力;二是教师主动开发与爱国主义教育相关的数字教材、课件、视频、案例等资源,利用大数据精准分析学生学情,在实践中提升数字技术融入课堂的能力;三是学校制定教师数字能力提升办法,有组织有计划地提升教师数字能力,并跟踪能力提升情况。学生的数字能力可以通过课程融入、创设环境、家校合作等措施来提升。一是开设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新技术课程,系统教授学生数字技术知识和技能,培养其信息获取、处理和应用能力,同时组织网络安全、信息甄别等主题活动,提升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及信息甄别能力;二是建设智慧校园平台提供信息管理、成长档案、移动校园等“一站式”服务,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数字环境,同时通过建设学习平台,营造优质的爱国主义教育在线学习环境;三是家校合作,组织家长和学生共同参与网络安全教育、防止网络成瘾等活动,家校共育数字公民。


  (五)健全爱国主义教育四个机制,保障爱国主义教育有效实施


  一是制定监督机制,审核学习平台上发布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确保内容准确、健康、向上,同时监督学习平台上的言论,关闭和取消不良不实的言论。二是制定评价机制,采用大数据分析、问卷调查、访谈、观察、作品分析等多种评价方式,定期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实施成效评估工作,并依据评估结果调整教育内容与方法。三是制定反馈机制,在校内的学习平台等数字化平台中设置反馈渠道,及时收集师生对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意见和建议,对收集到的意见和建议进行整理分析,形成具体的改进措施并跟进改进效果,不断提升爱国主义教育质量。四是制定奖励机制,确保奖励公平、公正、公开,对在爱国主义教育实践、竞赛、演讲等各项活动中表现优秀的个人及集体给予奖励,激励学生踊跃参与爱国主义教育的各项活动,营造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氛围。


  四、总结


  在数字化时代实施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利用数字化技术创新教育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促进其全面发展。通过情感与理性的双重培育,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以及多方力量的协同合作,可以有效提升爱国主义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出既具有深厚爱国情怀,又具备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新时代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梦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中*中央、国*院.中*中央、国*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N].人民日报,2019-11-13.


  [2]习*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16.


  [3]杨方.“大学习”背景下大学生红色理论宣传的实践探索[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8.22(6):111-115.


  [4]二十届中央委员会.中*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N].新华社,2024-07-21.


  [5]习*平.习*平主持中央政*局第五次集体学习并发表重要讲话[N].新华社,2023-05-29.


  [6]李鸿飞.拥抱数字技术浪潮加快教育强国建设[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07-01.


  [7]柳和生.以红色数字资源赋能高校铸魂育人[N].人民论坛网,2023-08-01.


  [8]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47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全文)[EB/OL](2021.02.0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9]金博.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路径——以西安财经大学为例[J].才智,2023.08:85-88.


  [10]朱欣.“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历史审视与价值定向[J].现代教育管理,2012(4):6-9.


  [11]方长乐.以学生为中心的情景化教学探究——以智能建造专业为例[J].现代教育管理,2015.628(4):8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