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数字时代插画艺术的跨界融合与创新路径论文

数字时代插画艺术的跨界融合与创新路径论文

1

2025-10-02 20:54:21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文章以美术学为研究视角,通过分析插画的历史演变、技术革新、文化表达及其产业化进程,并结合国内外案例共同探讨插画艺术在当代社会中的创新路径及其与美术学的学科交融。

  摘要:文章以美术学为研究视角,通过分析插画的历史演变、技术革新、文化表达及其产业化进程,并结合国内外案例共同探讨插画艺术在当代社会中的创新路径及其与美术学的学科交融。经研究发现,插画不仅是传统美术的现代化表达,也是学科边界重构的实践载体,数字时代的插画创新需在技术迭代、文化融合表达与商业应用的动态平衡中实现。


  关键词:插画艺术;美术学;数字技术;文化创新;跨学科


  一、引言


  插画作为视觉艺术的重要分支,其历史根系深植于人类文明的土壤之中。从古埃及《亡灵书》中描绘冥界仪式的卷轴画到日本江户时代浮世绘通过木版印刷将世俗生活转化为大众艺术——插画始终是跨越语言壁垒、沟通观念与情感的“视觉之桥”。在农耕文明时它承载着宗教仪轨的隐喻、民俗信仰的叙事;在工业革命后,它成为书籍出版与商业广告的视觉引擎;而步入数字时代使其功能边界更被加广阔:从静态纸媒跃迁至动态屏幕,从单向传播进化为交互体验,甚至借助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混合现实(MR)等技术实现了空间感知的重构。


  当代插画的艺术语言正经历着转变。一方面传统技法的数字化转译让古老纹样焕发新生——如敦煌研究院通过数字化技术对莫高窟第257窟《鹿王本生图》的壁画进行高精度图像采集和处理并合作出品了触屏动画使千年佛经故事在手机屏上流淌;另一方面技术迭代催生了全新的创作范式:人工智能(AI)生成艺术与人类创意思维产生碰撞使得人类可以通过豆包等AI工具创造理想的插画作品;NFT(非同质化代币)赋予插画藏品以区块链身份,让NFT艺术品成为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数字原创。艺术家借助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在本雅明所指认的“灵晕”消逝的机械复制时代之后,通过算法生成的不可篡改性与所有权可溯性,重构了数字艺术的“新灵晕”。这种“加密灵晕”既延续了视觉美感的审美维度,更通过智能合约等技术将观赏价值转译为可验证的稀缺性,最终形成集瞬时展示、持续确权、链上交易与数字收藏于一体的新型艺术范式。[1]现代科技让插画突破了“纸上绘画”的物理局限故而演变为融合科技、商业与文化的复合型媒介。


  时代的风潮起起伏伏,在其中插画与美术学的学科关系亟待我们重新审视。它一方面延续着美术学对造型、色彩、构图的本体论追问,一方面又因技术介入而衍生出交互设计、算法美学等跨学科议题。本文将从历史溯源和创新实践角度出发,通过案例探讨插画是如何在传统基因与现代语法的碰撞中构建起连接过去与未来的“超文本叙事场域”,将推进插画艺术自身的演进以及数字时代人类视觉认知方式的转型趋势联系起来,现代插画在技术与观念的双重革新下即将成为连接传统美术与数字视觉文化的重要桥梁。

bfd34c53fed7a1d08bd6687ac8ece510.png

  二、插画艺术的历史演变与学科定位


  (一)传统插画的根基


  传统插画的根基深植于人类早期文明对图像叙事与信仰传播的双重需求。在中国,现存最早的成熟插画作品可追溯至唐代《陀罗尼经咒图》,它的功能以宗教传播与文本解释为核心。2023-2024年,西安市莲湖区唐代公共墓地出土的两件纸质《陀罗尼经咒》中画面中心以手绘金刚与盛唐装束的跪拜女子为主体,边框采用雕版印刷的梵文咒文。考古学家结合墓志与陶俑等器物推断其年代为唐玄宗时期,这也从侧面印证了唐代佛教通过图像简化经文、辅助教义传播的实践。而这一传统在敦煌莫高窟壁画中亦有体现,北魏第257窟的《鹿王本生图》采用“异时同图”构图法将佛经故事浓缩在九组画面内,其中人物姿态与场景设计均蕴含着深刻的教化意义。而插画的起源在西方可追溯至旧石器时代的洞穴壁画(如法国拉斯科洞窟的狩猎场景),中世纪手抄本将其叙事性基因进一步体系化,这种兽形字母与几何图案的结合既强化了文本的神圣性又彰显了装饰艺术的权力象征,体现了插画“叙事性”与“装饰性”的双重属性。东西方传统插画虽媒介迥异,却共同揭示了图像作为文化编码工具的本质:在文字尚未普及的时代,它们以视觉语法构建起意义传递的网络。


  (二)插画在现代美术学中的定位


  现代美术学的发展,让插画的定位逐渐明确且独立性。插画正从文字附属品角色,发展为具有独特艺术价值和表现力的视觉艺术形式。插画创作的目的是通过创作来满足不同应用场景和受众的需求。数字化时代,插画创作要求作者同时兼具三要素:绘画基础,设计思维和媒介技术。插画的视觉叙事逻辑是作品的创新设计思维体现,丰富的媒介技术为插画的传播和应用提供了广阔空间。


  从视觉艺术价值出发,插画的最终目的是要传达特定的信息或情感。因此创作者需要遵循UCD设计理念,充分考量受众审美与心理特征,通过创新设计构思和创意表达,将叙事融入视觉设计,形成一定的视觉冲击力与艺术感染力,提高作品的艺术表达和有效传递。


  媒介技术的更新迭代,为信息传播提供数字化载体,也为艺术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特别是推动了数字插画的出现。数字插画突破了传统绘画的局限,实现了绘画技术的新变革,从画板到手绘板呈现出“技术+艺术”的学科交融特征。创作者通过数字软件,可以绘制高分辨率作品,如利用虚拟布光、滤镜处理、材质贴图等技术手段,提升作品的视觉意境。此外,数字插画相较传统插画形式还具有易于传播、便于修改和保存等优势,这些优势都使得插画艺术在现代社会中应用和发展的空间更为广泛。例如青年艺术家林琨皓在创作《数据合成昆虫》系列作品的过程中就巧妙地运用数字插画技术同时通过独特的构图、色彩和表现手从而来传达情感和主题。同时插画艺术也因特有的叙事性形象与视觉张力在现代包装设计中被设计师广泛应用。以潘虎品牌的茶叶包装插画设计为例,该包装借鉴了月份牌画种中的中国女郎形象并且将传统元素与典型表现形式相结合传达出产品的文化内涵与调性。[2]通过对插画艺术和包装设计概念进行阐述与分析,我们可以浅窥现代包装设计中插画艺术的叙事性思维与应用策略从而进一步对目标商品的定位需求分析并从不同角度进行设计,探索出不同插画风格给品牌赋予不同的情感和人文价值。


  三、插画艺术的创新路径


  (一)技术驱动:数字媒介的创新


  数字媒介的技术革新使插画创作的逻辑与边界被重构,它的核心体现在工具革新与交互体验两大维度。


  数字绘画软件(Procreate、Photoshop等)通过技术赋能在工具革新层面实现对传统手绘的物理限制突破。以图层功能为例,图层中的叠加与混合模式可模拟复杂介质效果。艺术家在使用Krita时可以通过图层混合模式和剪贴蒙版功能实现复杂的光影效果。例如,绘制人物肖像时,可以将眼睛部分单独分组并在眼睛图层上方新建一个图层然后使用“继承透明度”功能来添加反光效果。这种操作不仅让传统绘画中复杂的光影处理步骤更为简化,还能更好地呈现光影效果。通过合理使用数字工具的方式也可以提升插画师的创作效率,且支持“非线性创作”——如Adobe Sensei AI可自动补全线稿,使艺术家技术执行的难度降低从而更加专注创意。同时数字绘画软件也是对古代壁画的数字化修复途径之一。在奉国寺壁画衍生创作中,艺术家基于考古测绘数据来运用Photoshop对壁画数字档案进行艺术化再创作,在保持历史信息真实性的同时拓展了传统纹样的当代转译路径;高窟172窟北壁建筑图像数字化过程中,文物保护团队使用了Blender、SketchUp、Rhino、Photoshop、Illustrator等建模与贴图软件进行了可视化重构。[3]但目前修复技术仍以传统方法为主,数字化技术在修复画面方面还不够成熟仍无法独立准确直接地复刻修复出壁画。


  交互体验的突破则可以通过依托AR(增强现实)技术重新定义插画的感知维度。故宫博物院2015年发布的《韩熙载夜宴图》APP即典型案例:用户打开APP后,可通过手势触屏触发AR场景复原,通过滑动屏幕探索画中人物的3D动态叙事,并聆听历史学者对服饰纹样的语音解读,形成了从“触屏”-“间接文字”到“触屏”-“直观空间”的转变。AR插画通过“空间锚定+时间延展”,将观众从被动观者转化为叙事参与者,较静态画面大幅提高沉浸感。


  比交互感知体验更深层的变革是技术对创作本体的重塑。敦煌AR智能导览在北京民生美术馆举办的敦煌艺术展中引入了AR技术,使得展品展现出化静为动的效果,观众可以通过佩戴AR眼镜的方式体验在数字讲解员“敦敦”的引导下沉浸式地体验莫高窟的前世今生。例如,在莫高窟第285窟的1:1复制洞窟中,原本静态的壁画就在AR技术的辅助下“活”了起来并在屏幕上和观众互动。兵器、马匹等画面细节被高精度技术扫描后放大,观众不再需要聚集在展品附近举着手机摄像头观察就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壁画背后的历史与文化。以技术为驱动的艺术形式不仅令观众的参与感得到提升,还为艺术的传播和创新提供了新的可能性。这个案例是对如何打破传统纸上绘画的单视点逻辑将传统的二维绘画(如敦煌壁画)转化为沉浸式体验的技术展示。


  虚拟与现实之间的交互设计催生出新的感知模式,现代技术的发展使艺术作品突破传统二维平面的局限从而与参与者一同构建出沉浸式、交互式的多维艺术空间,让使用者有“身临其境”的整体观感。技术驱动下的插画,正从平面走向空间,从静态的定格迈向动态的流动,成为数字文明时代的元叙事载体。


  (二)文化融合:传统元素的当代转化


  数字技术的介入为传统艺术元素的当代转化提供了全新路径,它的核心在于通过技术赋能从而实现文化符号的现代化重构与非遗手工艺的活态传承。以下结合实证案例展开论述:

08a09ddd99d74a4532ac9ccddf844c34.png

  1.数字插画的视觉考古:水墨图式的像素再生


  中国水墨画注重墨色调配,以写实与抽象技法形成独具东方特色的意境,其水乳交融的艺术效果一直是中国数字插画创新与发展的方向。数字插画的水墨技法主要利用软件中的笔刷与配色工具,通过来动态与交互性设计等方式实现。因此,数字技术和中国传统意境的融合,既传承了水墨画的灵动、韵律和朦胧美,又为插画设计发展注入了传统文化基因,实现了中国水墨技法的数字化传承。[4]在Photoshop和Procreate等软件中,艺术家通过数字笔刷模拟水墨的晕染效果;通过调整笔刷的透明度、压感和纹理表现传统水墨画的浓淡变化和虚实关系;通过滤镜和图层混合提升画面质感,并且记住历史工具可以重复修改、对比。借助于其他多媒体技术,水墨插画也可以设计成具有动态视觉效果的动态插画或交互式作品。例如,利用视频编辑软件,可以制作动态卷轴水墨画;引入AR/VR技术,可以设计具有沉浸式体验的作品,进而在虚实交错的水墨画面叙事中提升观众互动体验。


  中国水墨技法与数字插画的融合是“新国风”艺术实践的重要方向。“新国风”艺术实践并非简单的形式拼贴,而是对传统文化内核的解构与重组。通过新兴数字技术,传统水墨的意境范围大大提升,艺术家们还能为作品注入现代感和交互性。这种融合不仅仅推动了传统艺术的创新,也为数字插画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可能性。


  2.非遗活化的数字路径:跨媒介转译


  文化融合的深层逻辑是从符号表达到价值重构,传统元素的当代转化方向是突破“形似”层面,直指文化价值的现代性表达。《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哪吒的“魔童”形象虽颠覆传统,但将故事题材从传统的正邪对立转化为斗智斗勇、自我突破的宿命故事,让主题更有深度,当下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5]此外,在品牌包装领域亦可见非遗元素的创造性转化。例如,故宫博物院推出的“紫禁串珠”系列文创产品,其包装设计以串珠作为主视觉元素,背景色使用清爽的纯色色块,色彩形体选用串珠中的配色进行点缀。


  非遗活化亦需超越传统“博物馆式”的保存,参与到文化生产中来。汉仪股份与《哪吒》IP合作推出的主题字体,将电影中的符咒元素转化为可变字体,用户可自定义笔画的赛博光效强度,使传统文化符号成为个体表达的媒介。这种“用户共创”模式,也是非遗从静态遗产向动态文化资本的转型的标志。


  传统元素的当代转化,本质是文化基因在技术语境下的适应性进化。无论是水墨与数字插画的视觉融合,还是非遗工艺的数字转译,其成功的关键都在于“文化真实性”与“创新自由度”的平衡。正如《哪吒》系列通过技术重构神话宇宙所证实的——唯有深入传统内核,方能在数字浪潮中实现文化的“创造性重生”。


  插画与美术学的交融,是艺术形式的创新,更是文化价值的重构。未来,插画艺术将会在技术赋能中坚守人文内核,通过跨学科合作探索多元表达,为美术学学科发展注入新活力。

 参考文献:


  [1]徐望.中国当代文化消费现象观察与评析[J].当代经济,2025,42(03):3-11.


  [2]王小丹.中国风插画的现代化设计风格研究[J].大观,2024,(12):6-8.


  [3]黄远胜.太平天国侍王府壁画“PPC”摹制性修复与复刻[J].美与时代(上),2024,(09):62-66.


  [4]郑晗.水墨肌理在数字插画中的应用[J].明日风尚,2024,(04):85-87.


  [5]郭娅雯,袁蕾.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国产动画电影中的跨文化传播研究——以《哪吒之魔童降世》为例[J].大众电视,2025,(04):4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