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教育视野下合唱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

2025-09-30 14:43:32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研究将深入探讨美育教育视野下合唱教学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促进合唱教学在美育教育中的有效实施,进而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创造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摘要:随着社会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需求的增加,美育教育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校园文化品质及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而合唱教学作为美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音乐艺术的形式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和团队协作精神,还能够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力。研究将深入探讨美育教育视野下合唱教学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促进合唱教学在美育教育中的有效实施,进而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创造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美育教育;合唱教学;现状;策略
在当今社会,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人们对教育质量要求的日益提高,美育教育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已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美育教育旨在通过艺术、音乐、舞蹈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创造力和表现力,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它不仅能够让学生通过音乐艺术的形式感受美、欣赏美,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艺术表现力,所以本研究将深入探讨美育教育视野下合唱教学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美育视野下合唱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政策支持下的课程体系初步构建
在政策推动下学校开始重视合唱教学的课程体系建设,一方面学校加强了对合唱教学师资力量的培养,引进了一批具有专业素养和教学经验的合唱指挥教师,为合唱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人才保障。另一方面学校还加大了对合唱教学设施的投入,建设了专业的音乐教室和合唱排练厅,配备了先进的音响设备和乐器,为合唱教学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1]。在课程体系构建方面学校结合美育教育的目标和要求,初步形成了合唱教学的课程体系框架,这一体系框架包括基础乐理知识、合唱技巧训练、音乐作品欣赏和合唱实践等多个方面。例如部分省市要求小学三年级以上开设合唱社团课,高校则将合唱作为公共艺术课程模块之一,与戏剧、美术等学科形成互补,课程目标逐步从“声音统一度训练”拓展至“审美感知、文化理解、团队协作”等维度,部分学校尝试将合唱与语文、历史学科结合,探索“古诗词吟唱”“红色主题合唱”等跨学科实践。通过系统的教学安排,学生们不仅能够掌握基本的音乐理论和合唱技巧还能够欣赏到不同风格、不同时期的音乐作品,拓宽音乐视野从而提升审美能力。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学校注重合唱教学的多样性和包容性,除了传统的欧洲古典音乐和宗教音乐外,还引入了民族音乐、现代音乐等多种风格的作品,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音乐需求和兴趣爱好,还有学校还结合地方文化特色,开发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合唱作品,让学生们在合唱中感受到家乡文化的魅力和内涵。
(二)教学内容趋向多元化与本土化
一是教学内容趋向多元化,在美育理念的指导下合唱教学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曲目和风格,而是积极引入多元化的教学内容,这包括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音乐作品,以及现代音乐、流行音乐等多元风格的融合。这种多元化的教学内容不仅丰富了学生的音乐体验,还拓宽了他们的音乐视野,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2]。在合唱教学中教师还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音乐作品、理解作品内涵,鼓励他们运用自己的声音和情感去诠释作品,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还有教师还积极引入现代科技手段,如音频处理、音乐制作等,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音乐学习资源和创作平台。例如《黄河大合唱》《茉莉花》等经典作品仍是教学主流,强调文化传承;流行音乐、影视主题曲改编的合唱作品比例逐年增加,如《灯火里的中国》《少年》等,贴近学生审美需求[3]。二是教学内容趋向本土化,一方面教师积极搜集和整理本土音乐作品,包括民间歌曲、戏曲片段等,通过合唱的形式进行演绎和传承,这些作品不仅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感受本土音乐的魅力。另一方面教师还注重将本土音乐元素融入合唱作品中,通过改编、创作等方式,使作品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审美需求,这种本土化的教学内容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认同感,还激发了他们对本土音乐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三)教学形式融入创新技术手段
一是创新技术手段在合唱教学中的应用,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创新技术手段被应用于合唱教学中,这些手段不仅丰富了教学形式还提高了教学效果。例如部分学校采用AI智能声部分析软件辅助学生练声,通过虚拟合唱平台如“云端合唱”实现跨班级、跨校协作排练,疫情防控期间线上合唱教学案例显著增多,教师利用视频剪辑技术合成多声部作品突破空间限制。还有智能音乐软件、音频处理工具等也成为合唱教学的新宠,这些软件不仅能够提供丰富的音乐素材和伴奏,还能对学生的演唱进行实时分析和反馈,帮助他们调整音准、节奏等方面的问题,这些技术手段的融入使得合唱教学更加直观、高效,也更具趣味性。二是创新教学手段对合唱教学的影响,创新技术手段的融入对合唱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通过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的运用,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音乐的魅力,从而激发他们对合唱的热爱和兴趣。还有创新教学手段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智能音乐软件、音频处理工具等能够对学生的演唱进行精准分析和反馈,帮助他们更快地找到问题所在并进行改进。并且创新教学手段还促进了合唱教学的个性化和差异化发展,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灵活运用各种技术手段进行教学,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4]。
二、美育目标下合唱教学的核心问题
(一)技能训练与审美素养的失衡
一方面合唱教学中的技能训练被过分强调,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下,教师往往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学生的声音控制、音准把握、节奏感知等基本技能的训练上,这些技能固然是合唱表演的基础,但过分强调技能训练却容易忽视学生在音乐审美方面的培养。学生在反复练习技能的过程中,可能会逐渐失去对音乐的热爱和兴趣,甚至产生厌倦情绪,这种以技能训练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审美情趣的提升和音乐情感的培养。另一方面审美素养的培养在合唱教学中被边缘化,美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而合唱教学作为美育的重要途径,本应承担起这一重任,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课程安排、教学资源等方面的限制,审美素养的培养往往被置于次要地位。学生缺乏足够的机会去欣赏、分析和评价音乐作品,导致他们的音乐视野狭窄,审美情趣单一,这种失衡不仅限制了学生音乐素养的全面发展,也违背了美育的初衷和目标。
(二)课程结构扁平化与美育层次性的矛盾
当前合唱教学的课程结构趋于扁平化,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学资源、师资力量、时间安排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合唱教学往往难以构建一个立体、多层次的课程体系,许多学校的合唱课程停留在基础技能训练和简单曲目排练的层面,缺乏深入的音乐理论讲解、作品分析、风格把握等更高层次的教学内容。这种扁平化的课程结构,使得学生在合唱学习中难以获得全面、深入的音乐体验和审美感悟。
(三)教学场景封闭性与艺术感知多维性的割裂
合唱教学往往局限于固定的教学场景之中,传统的教室、音乐厅或排练室构成了合唱教学的主要空间,这些场景虽然为合唱教学提供了基本的设施和条件,却也无形中限制了艺术感知的广度和深度。在这些封闭的环境中,学生往往只能接触到有限的音乐作品和风格,难以获得全面、多元的艺术体验,还有教学场景的固定性也限制了教学手段的多样性和创新性,使得合唱教学难以突破传统的框架和模式[5]。
三、美育导向的合唱教学优化对策
(一)理念重塑:以美育为核心重构教学目标
一是强化审美体验培养审美情趣,教师需要强化合唱教学中的审美体验,将审美情趣的培养作为首要目标,传统的合唱教学往往侧重于技巧训练和曲目排练,而忽视了学生在音乐中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所以应该在合唱教学中融入更多审美元素,如音乐鉴赏、作品分析等,引导学生深入感受和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与美感,通过让学生接触和欣赏不同风格、不同时期的合唱作品,拓宽他们的音乐视野提高他们的音乐鉴赏能力,从而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二是注重情感表达激发创造潜能,教师合唱教学应注重学生的情感表达,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合唱作为一种集体艺术形式,更需要学生在演唱中投入真挚的情感,所以教师应该在合唱教学中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受,引导他们将个人情感融入集体演唱中,形成独特的艺术表现力。还有教师还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鼓励他们在合唱作品中进行创新和改编,培养他们的音乐创作能力和艺术创新能力。三是促进全面发展提升综合素养,美育导向的合唱教学应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合唱教学不仅是一项音乐技能的学习,更是一种综合素质的培养,在合唱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团队协作、沟通能力、创新思维等方面的培养,通过合唱活动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还有教师还应该将合唱教学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如文学、历史等,让学生在合唱学习中获得更广泛的知识和体验,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课程创新:构建分层递进美育课程体系
一是基础层强化音乐素养奠定美育基础,教师在课程体系的基础层需要强化学生的音乐素养,为他们奠定坚实的美育基础,这包括音乐理论知识的学习、基本音乐技能的训练以及音乐感知能力的培养。教师通过教授学生音符、节奏、旋律等基础知识,让他们能够理解和掌握音乐的基本元素,还有通过合唱练习,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使他们在合唱中能够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和力量。这一层级的课程旨在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热爱,为后续的美育课程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二是进阶层深化审美体验拓展美育视野,在课程体系进阶层,教师需要深化学生的审美体验,拓展他们的美育视野,通过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不同风格、不同时期的合唱作品,让他们能够领略到音乐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还有结合文学、历史等学科知识,对合唱作品进行深入解读,使学生在理解作品背景、内涵和情感的基础上,更好地把握作品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力,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合唱比赛、音乐会等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音乐技能和艺术表现力,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美育素养。三是高阶层激发创造潜能,实现美育升华,教师在课程体系的高阶层需要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实现美育的升华,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音乐创作和改编,让他们能够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融入音乐作品中,创造出具有个人风格和特色的合唱作品,还有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合唱团体的组建和管理,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和组织能力,并结合社会热点和时代精神,引导学生创作具有社会意义和时代价值的合唱作品,使他们在艺术创作中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和美育素养的升华。
(三)方法革新:技术赋能与沉浸式体验结合
一是利用智能技术优化合唱训练,教师可以利用智能技术来优化合唱训练过程,通过引入智能音乐软件、音频处理工具等,教师可以对学生的演唱进行精准分析和反馈,帮助他们快速找到音准、节奏等方面的问题,并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还有智能技术还可以提供个性化的训练计划,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为他们量身定制合适的练习曲目和难度,从而提高训练效率和效果。这种技术赋能的方式不仅减轻了教师的负担,还让学生能够在更加科学、系统的训练中提升自己的合唱能力。二是打造沉浸式合唱学习环境,教师可以打造沉浸式合唱学习环境让学生能够在更加真实、生动的情境中学习和体验合唱,教师通过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可以模拟出各种音乐场景和氛围,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的合唱现场中。这种沉浸式体验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还能够让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合唱的艺术魅力,还有沉浸式环境还可以提供丰富的互动和协作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三是融合线上线下资源拓展合唱学习渠道,教师可以融合线上线下资源,为学生拓展更加广阔的合唱学习渠道,线上资源包括各种音乐网站、在线课程、虚拟合唱团等,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音乐素材和学习资料。线下资源则包括音乐厅、剧院、学校合唱团等,可以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和展示平台。通过将线上线下资源相结合,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多样的学习体验,让他们在合唱学习中获得更加丰富的收获和成长,这种融合式的学习方式还可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四、结语
综上所述美育教育视野下合唱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师应该从实际出发,深入分析合唱教学的现状和问题,积极探索有效的解决策略和方法,为美育教育的深入发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本文通过研究分析美育教育视野下合唱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提出了相应的观点,希望促进合唱教学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乐乐.美育教育视野下高校合唱教学探究[J].中国音乐剧,2024(5):117-120.
[2]杲亚宁.新时代美育视野下艺术教育创新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4(19):157-159.
[3]臧翔翔.关注合唱教学提升学生综合素养[J].基础教育参考,2020,11(3):73-75.
[4]韩冰.高职院校美育教育改革下合唱课程的教学意义[J].人文天下,2019(20):102-103.
[5]张伟.合唱教学与美育意义[J].教育艺术,2019(10):56-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