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梅雷图作品中的全球化叙事与空间重构研究论文

梅雷图作品中的全球化叙事与空间重构研究论文

3

2025-09-30 14:29:51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文章聚焦于埃塞俄比亚裔美国艺术家朱莉·梅雷图(Julie Mehretu)的绘画作品,深入探讨了其创作中全球化叙事与空间重构的双重主题。

       摘要:文章聚焦于埃塞俄比亚裔美国艺术家朱莉·梅雷图(Julie Mehretu)的绘画作品,深入探讨了其创作中全球化叙事与空间重构的双重主题。通过剖析梅雷图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创作以及其抽象绘画的视觉语言,进一步理解其作品中对城市、移民、战争、资本、环保等议题的隐喻性描绘,从而揭示出梅雷图如何运用艺术手法拆解传统地理空间,最终论证梅雷图的作品在突破传统艺术叙事方式上的成就,以及在当代艺术语境中的深远启示。


  关键词:朱莉·梅雷图;全球化叙事;空间重构;抽象艺术;流散文化


  一、朱莉·梅雷图的创作背景与思想脉络


  朱莉·梅雷图是当代最具国际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其艺术实践深刻根植于多元文化身份的复杂性与全球流散经验的流动性。她的作品尺寸巨大,画作中具有从涂鸦、城市地图和各种图形中汲取的象征意义。虽然她的作品很容易和未来主义和抽象主义关联起来,但她的画面却总能透露出画家当下自身的气质与思考。


  1970年,朱莉·梅雷图出生于埃塞俄比亚首都,父亲为埃塞俄比亚人,母亲是犹太裔美国人。童年时期因政局动荡,她随家人辗转非洲与欧洲多地,最终于1977年定居美国密歇根州。梅雷图于1992年进入密歇根州卡拉马祖学院攻读艺术学士学位,期间在塞内加尔达喀尔的谢赫·安塔·迪奥普大学(UCAD)完成三年级课程。非洲传统纹样与法国殖民建筑的对比,促使她开始思考空间的政治性。1997年,她于罗德岛设计学院获得艺术硕士学位,在学校里,梅雷图系统研究了马列维奇的几何抽象与康定斯基的色彩理论,探索空间与叙事的关联性,逐渐形成“抽象叙事地图”的创作理念。


  1997年毕业后,朱莉·梅雷图迎来了职业生涯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她入围了休斯敦美术馆的艺术家驻留计划CORE。这一机会为她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创作空间,使她能够进一步拓展自己的艺术实践。


  身份及身份建构问题是后殖民主义理论的中心论题。①朱莉·梅雷图的思想根源深植于后殖民主义理论框架与交叉性身份的批判性反思之中。其核心可追溯至对殖民历史与地缘政治结构的系统性解构。在身份认同的维度上,她拒绝将这些身份简化成单一标签,而是让它们在碰撞中形成抵抗的力量,最终在批判与创造之间开辟了一个既扎根历史、又指向未来的思想战场。[1]


  二、全球化叙事的视觉化:空间重构的范式革命


  梅雷图对全球化叙事的视觉化并非简单的现象再现,而是通过解构与重组空间符号系统,以多层次的抽象语言和复杂的空间结构,将全球化语境下的权力流动、文化碰撞与历史记忆转化为视觉符号。她通过她的作品对于全球化叙事的描绘,主要采取了“去中心化”与“多元交织”等多重手法。画面中,城市图景、移民轨迹、资本批判、社会运动、生态危机等主题通过叠加、断裂、重组的方式,解构与重组了物理空间、社会空间与心理空间,挑战了传统艺术对空间表达的线性逻辑。


  1.解构与重组:城市建筑符号、人口流动的全球化隐喻


  在1997年至1999年间,她就通过“移民”的视角,创作了大量有关于城市、公共建筑及人口流动的作品,这些作品多半将建筑平面图、地图与抽象符号结合,通过多层半透Mylar板上绘画有机细线的绘制,找到具有特点的视觉语法。康定斯基曾经说过,线条领域包含有表现声音的整个音域,以冷抒情诗开始,以热烈的戏剧结束。自然,外部与内部世界中的每一个现象都可以用线给予表现——一种转换。②在休斯敦美术馆的艺术家驻留计划期间,梅雷图通过电子手段对这些图像进行修改,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她的画作中可以看到各种符号,每一个符号都指涉城市中的意义问题。在其作品中,符号的编排,几何图形的聚集,以及线条的穿插造成了一种视觉上“混乱感”,随后,线条和几何图案又引导观者的视线游走,整个画面是一副“城市景观”,更是一幅“世界景观地图”。③


  Skybox(图1)是她在1998年绘制的作品,在这件创作中,梅雷图就以复杂的抽象构图和符号化的视觉语言,展现了对全球化叙事的深度思考。形式反映不同的艺术家精神,形式带有个性的印迹。④从形式上看,画面以中央的六边形为核心,黑色粗线勾勒的几何框架形成了一种封闭而稳定的结构,内部交错的黑色对角线如同密集的交通网络或电路板,暗示现代社会的系统性连接与秩序。六边形外的纤细线条和虚线则向外辐射,形成动态的扩张感,既像城市蔓延的肌理,又似地图上的经纬线,隐喻全球化背景下信息、资本与人口的流动。色块的运用极具策略性:浅黄色基底赋予画面档案般的怀旧质感,零散的蓝色与红色色块在黑白线条中形成视觉跳跃,而绿色斑点的点缀仿佛城市中的绿洲,暗含自然与人工环境的博弈。箭头符号的介入强化了方向性与运动感,如同权力对空间轨迹的规划与控制。

  1999年,梅雷图迁至纽约,梅雷图迅速融入主流艺术机构体系,纽约的理论语境也深刻影响了梅雷图的形式探索。而在这个大都会中,她受多功能公共空间的启发,开始以机场规划图为蓝本,在作品中搭构更复杂的框架。例如作品Back to Gondwanaland(回到冈瓦纳大陆)是以纽约拉瓜迪亚机场设计图为基底,通过抽象形式语言构建出充满动态张力的视觉场域。画面中,严谨的建筑轴测线条与狂放的彩色矢量轨迹形成鲜明对比:背景层叠的机场网格象征现代城市秩序与权力规训,而前景交错的粗犷色带如同能量流般冲破几何框架,圆弧符号则暗示着无序的流动性。[2]这种“控制与失控”的辩证关系通过色彩进一步强化——高饱和的蓝、红、黄以爆炸性姿态侵入灰调背景,既模拟机场高速运转的物理轨迹,又将城市化进程中的冲突转化为视觉震荡。


  梅雷图对机场的解构,本质是对全球化空间政治的视觉批判。她在秩序与混乱的辩证中,既揭露现代性暴力,又为流动时代的身份重构提供美学方案。机场可被视为历史空间,同样也是永恒扩展的空间。如她所言,作品是“没有位置的故事地图”,映射了移民、流散群体的身份焦虑。


  2.艺术与记忆:历史事件与社会运动的时空追溯


  在朱莉·梅雷图的创作体系中,艺术始终是重构历史记忆与*思社会运动的媒介。她通过几何解构、透视叠合与符号转译,将不同历史时期的权力痕迹与社会运动轨迹压缩于同一画面空间。她对历史事件的追溯始终带有空间政治的深刻自觉,拒绝将记忆固化为纪念碑式的静态符号,而是通过线条的流动性与色彩的冲突性,模拟社会运动中集体记忆的生成与流变过程。这种艺术语言超越了地域与时代的界限,使空间本身成为铭刻抗争历史的活体档案。


  例如朱莉·梅雷图于2004年创作的The Seven Acts of Mercy(仁慈七幕)。这件作品以当代视觉语法重构了宗教经典,灵感来源于卡拉瓦乔1607年的同名创作,讲述了述圣经中“仁慈七幕”的宗教教谕:喂饱饥饿,供水口渴,给赤裸捐献衣物,为无家可归提供住所,探望病人,赎回俘虏,埋葬死者。[3]


  在空间建构上,梅雷图通过建筑化的空间语法,将卡拉瓦乔原作中戏剧性的单点透视分解为多焦点透视系统,让每个场景在画面上形成独立却交织的叙事单元,暗喻当代社会中道德实践的碎片化与流动性,最终呈现为一部全球化伦理的视觉启示录。


  Al-Mogamma(阿尔莫伽玛)则是她的另一套相关主题的作品。这套组画共有四张。“Mogamma”一词在阿拉伯语中意味着“集体”,在历史上曾被用来指代一个共享清真寺,犹太教堂和教堂的地方,是一个包容多信仰存在的地区,这个系列探讨了政治历史和宗教在城市空间中的交织关系。⑤这套作品以高度抽象的视觉语言将历史上多个具有革命意义的公共空间——埃塞俄比亚的梅斯克尔广场、纽约祖科蒂公园、莫斯科红场、哈瓦那革命广场等,画家将它们编织成了跨越时空的对话网络。画面上,梅雷图用墨勾勒出肌理痕迹,艺术家将不同的空间进行并置,揭示了全球化时代下,权力的普世性特征,创造了独特的“时空蒙太奇”。Al-Mogamma最终呈现的,既是镇压与反抗的物理战场,也成为集体记忆的存储装置。


  3.视觉与权利:时空中全球化的资本批判


  梅雷图对全球资本的审视呈现出一种复杂的辩证性视角。她通过抽象的艺术表现形式,将资本的力量编码为动态的空间结构——那些交错的几何网络隐喻金融体系的扩张性与创造性。梅雷图的创作始终保持着对资本文明的双向凝视:既承认其塑造现代世界的革命性能量,亦揭露其制造不平等、离散的深层矛盾。2010年她为高盛集团曼哈顿总部创作的巨型作品《壁画》,是其职业生涯中规模最宏大的公共艺术实践,也是当代抽象艺术与资本权力空间对话的典型案例。


  从艺术本体而言,画面中构建出空间错位的深度。底层若隐若现的蓝灰色调暗示着工业时代的钢铁森林,中层跳跃的朱红与黄色交织成数字时代的能量脉冲。这种分层式的创作,既延续了立体主义的空间解构传统,又注入了数字时代的碎片化感知特征。这件作品标志着公共艺术介入资本空间的范式转变。梅雷图拒绝简单的装饰性抽象,而是将壁画转化为思想碰撞的场域。四层叠加的颜料层恰似金融交易的层级,30人团队的协作模式暗合资本生产的集体性,而200余种色彩的精密配比则隐喻金融衍生品的复杂结构。当观者在高盛大厅仰望这幅23米巨作时,既目睹资本文明辉煌的视觉史诗,也直面其深层的结构性矛盾。[4]这种充满张力的表达,使《壁画》成为21世纪初全球资本主义的文化镜像。


  4.线性到网状:主题交叉与艺术手法的革新


  在朱莉·梅雷图的艺术实践中,叙事结构的演变构成了她作品风格的多样性。她早期作品多流露出线性叙事的痕迹,艺术家通过交织的线条进行勾勒,虽然这种以城市肌理为载体的空间叙事虽已展现对地理政治的思考,但本质上仍遵循着地图测绘的视觉逻辑。艺术语言的革新始终与主题表达保持同构关系。梅雷图广泛吸纳各种图纹,如洞穴壁绘、中国书法、街头涂鸦、古典油画、新闻摄影等内容。数字技术的介入使梅雷图的网状叙事获得新的维度。梅雷图过网络选择照片,最多高达4张的叠加,经电脑软件做模糊处理,将数字技法运用于自己的作品之中,再经过手绘、喷涂、丝网印刷等方式,将其转化为非常有张力的抽象语言。

  从传统绘制到与数字空间的结合,梅雷图通过持续的艺术实验构建出独特的全球化叙事语法。其作品中的那些相互纠缠的线条,将宏观结构与微观经验熔铸一体,在自己的展览中,她也打破了传统空间的时间逻辑。将不同时期的作品并置,形成“非时间顺序的视觉之旅”,重构空间的共时性意义。


  三、理论意义与当代艺术语境


  朱莉·梅雷图的艺术实践以非裔女性身份为切入点,通过解构西方现代主义抽象艺术的语言体系,为全球化时代的空间理论注入了动态的认知模型。她拒绝将抽象艺术简化为形式主义的纯粹美学游戏,而是打破了格林伯格式现代主义对抽象艺术的“去历史化”定义。其作品中反复出现的网络状线条与碎片化几何体,暗示出当代移民身份在全球化网络中的多重性。这种空间叙事不再遵循笛卡尔透视法的理性秩序,而是以非线性时间观重塑空间逻辑,使画面成为承载文化复杂性的拓扑平面,它非纯粹非洲亦非完全西方,而是在两者动态张力中生成的第三空间。[5]她以丙烯酸树脂层的透明叠加甚至数字技术的运用,消解了西方绘画传统的封闭性画面空间,融入了更多的开放与包容性。梅雷图独创的“空间编织”方法论,通过笔触的矢量性运动与色域的渗透扩散,将基础设施的刚性网络与信息流的液态传播熔铸为视觉方程式,使绘画成为解码空间生产机制的动态图谱。这种实践不仅将空间主义的物质性研究延伸至虚拟维度,更通过绘画的在场性特质,揭示出全球化空间中可见与不可见力量的博弈关系。


  从非裔女性视角出发,梅雷图的艺术实践重新定义了抽象艺术与空间政治的关系,她通过画面中密集交织的线条网络与爆发性色块,具象化了种族、性别与阶级在全球化空间中的复杂纠葛。梅雷图以非洲离散族群的流动性经验解构这种暴力传统,其画面中看似无序实则精密控制的混沌结构,既是对现代主义网格系统的戏仿,也是对非裔群体在都市空间中被迫游牧的隐喻。[6]画面中液态颜料的渗透与凝固过程,暗喻着黑人女性身体在公共空间中的可见性斗争;层叠覆盖的半透明平面则构成了对单一主体位置的拒绝,邀请观者在多重空间逻辑间不断重新定位。[7]这种创作不仅拓展了抽象艺术表现全球化空间关系的可能性,更以非裔女性的独特视角重写了空间理论中的主体性维度,使被遮蔽的殖民历史、性别政治与文化记忆得以在当代艺术场域中重新彰显。[8]


  注释:


  ①章汝雯.后殖民理论视野中的华裔美国女性文学译介研究[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50.


  ②康定斯基.[俄]康定斯基论点线面[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43.


  ③陈泊亦.城市景观绘画中的形象分解与重构——以朱莉·梅雷图作品为例[D].四川美术学院,2021:7.


  ④康定斯基.[俄]艺术中的精神[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21.


  ⑤丁炜.编织映射城市复杂性的当代挂毯——朱莉·梅雷图的抽象绘画研究[J].美术观察,2023(12).

 参考文献:


  [1]张丽丝.身份政治的历史演进研究:以社会批判理论为视角[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3.


  [2]熊易寒.移民政治[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9.


  [3]朱莉·梅雷图.书城•墙[J].书城,2018(第6期).


  [4]威尔·贡培兹.王烁、王同乐译.现代艺术150年:一个未完成的故事[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5]马晓翔,陈云海.当代艺术思潮(第二版)[M].南京大学出版社,2020.


  [6]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


  [7]朱利安·斯托拉布拉斯.走近当代艺术[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5.


  [8]张启彬,赵映,李晓娟主编.现当代艺术与批评[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