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岭南音乐文化和高校美育公共课程体系构建及其创新论文

岭南音乐文化和高校美育公共课程体系构建及其创新论文

1

2025-09-30 14:19:31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岭南音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广东省高校美育课程体系构建中应该发挥其作用。

  摘要:岭南音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广东省高校美育课程体系构建中应该发挥其作用。文章以岭南音乐文化为核心,针对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情况,构建主题突出、分层递进、多元融合的美育公共课程体系,并且运用新的教学资源,探索设置创新性课程,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审美感知能力,提升专业技能,实现美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既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也为高校美育课程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路径。


  关键词:美育;岭南音乐文化;公共课程体系;音乐图像


  2023年12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教体艺〔2023〕5号),对加强学校美育工作、强化学校美育的育人功能、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作出安排部署。贯彻落实教育部文件精神,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浸润作为美育工作的目标和路径,将美育融入教育教学活动各环节,也对高校美育公共课程提出更高要求。


  一、岭南音乐融入高校美育公共课程的意义


  岭南音乐植根于岭南民间,深受本土语言、风俗习惯、人文和自然地理环境影响,在不同历史时期,融合吸收中原古乐、昆曲和江南小曲小调等其他区域音乐元素,经过长时间的传承发展,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乐种,具体又细分为广府粤乐、潮州音乐和客家汉乐三大支系。[1]因其内涵丰富、底蕴深厚、自成体系,体现出独特的艺术价值和人文价值,岭南音乐在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可见,将岭南音乐融入高校美育公共课程具有重要意义。


  (一)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岭南音乐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将岭南音乐文化融入美育课程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其历史、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感,培养更多热爱并愿意传承岭南音乐文化的人才,推动其创新发展。

  (二)提升学生审美素养和人文精神


  岭南音乐文化形式多样,如广东音乐、潮州音乐、客家音乐、粤剧粤曲等,能够提供丰富的审美体验,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和鉴赏能力。同时,粤剧中的家国情怀、广东音乐中的生活情趣等,还有助于学生陶冶情操,塑造健全人格。


  (三)促进高校美育课程改革与创新


  岭南音乐文化的融入为美育课程提供了新的教学资源,有助于构建更具地方特色的课程体系。相关课程的教学可以结合实地采风、艺术实践等方式,打破传统课堂的局限,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运用岭南音乐文化构建广东省高校美育公共课程体系,一是紧紧围绕岭南音乐文化,突显课程体系的地域性特征,二是涵盖岭南音乐的历史、种类、特色、文化内涵等多个方面,体现课程体系的完整性特征,三是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情况,突出课程体系的层次性特征,科学设计课程目标、课程类别和课程内容,采用不同教学方法和评估考核方式,以求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二、岭南音乐美育通识类课程构建的思路:以《岭南音乐赏析》为例


  面向全校学生的通识课程可以开设《岭南音乐赏析》《粤剧粤曲艺术赏析》《潮州音乐和潮剧赏析》《客家汉乐和客家山歌赏析》等。以《岭南音乐赏析》为例,课程设计和教学思路详叙如下。


  (一)课程目标


  一是介绍岭南音乐文化的基本知识,了解岭南音乐的历史渊源、文化背景及其在中国音乐史上的地位;二是掌握岭南音乐的基本特征、主要流派及其代表性作品;三是培养学生对岭南音乐的欣赏能力,提升审美素养;四是通过实践体验,增强学生对岭南音乐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意识。课程内容从6个方面展开。


  (二)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可以分为四大版块,根据内容详略分配不同学时,具体如下。


  1.岭南音乐的历史和基本特征


  一方面,介绍岭南音乐的起源、发展历程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形式。另一方面,介绍岭南音乐的种类、特征、代表作品等。


  2.岭南音乐的乐器和音乐特征


  介绍常用乐器,如二胡、琵琶、笛子等,各种乐器的基本特征、演奏技巧和运用,以及在岭南音乐演奏中的特色和由此形成的音乐风格等。


  3.岭南音乐的种类及作品赏析


  结合岭南音乐的种类及代表性作品,介绍其历史文化和基本特征,选取经典作品进行鉴赏和讲解。岭南音乐的种类及作品赏析是课程的核心部分,在课程设置时需要兼顾广度和深度,达到二者的平衡。


  一是广东音乐(也称广府音乐、粤曲),流行于珠江三角洲的民间器乐,常用乐器有高胡、扬琴、秦琴、笛子等,代表作品有《旱天雷》《步步高》《平湖秋月》《赛龙夺锦》,旋律流畅、节奏明快,具有浓郁岭南风情。[2]


  二是粤剧,岭南地区的主要戏曲剧种,伴奏乐器以高胡、二弦、扬琴为主,融合梆子、二黄等元素,代表作品有《帝女花》《紫钗记》《再世红梅记》《胡不归》等,使用粤语表演,唱腔丰富、表演细腻。


  三是潮州音乐和潮剧。潮州音乐是潮汕地区的民间音乐,潮剧是潮汕地区的主要戏曲剧种,都流行于潮汕及东南亚潮人社区,代表作品分别是潮乐《寒鸦戏水》《平沙落雁》和潮剧《陈三五娘》《苏六娘》《张春郎削发》等。常用乐器有二弦、琵琶、古筝、号头、锣鼓等,潮乐古朴典雅,潮剧唱腔独特,表演语言使用潮汕方言。[3]


  四是客家汉乐和客家山歌。客家汉乐是客家地区的传统器乐,客家山歌是客家民间的口头文学,流行于广东、福建、江西等客家聚居区。代表作品有《出水莲》《蕉窗夜雨》,客家山歌有《八月十五月光光》等,使用头弦、笛子、琵琶等乐器,语言使用客家话。[4]

       4.岭南音乐的文化内涵、传承与创新


  探讨岭南音乐与岭南地区的社会、文化、宗教等方面的关系,分析岭南音乐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创新。


  (三)教学思路和方法


  根据《岭南音乐赏析》课程特点,主要采用课堂讲授和作品赏析。讲授过程中注重条理清晰、重点突出,结合多媒体资源(如图片、音频、视频等)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同时,选取岭南音乐的经典作品进行赏析,再结合音阶、调式、节奏、旋律等音乐的基本要素详细讲解。


  其次,运用实践体验法,组织学生参与岭南音乐的实践活动,如乐器演奏、戏曲表演、山歌演唱等,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再次,在课堂上设置讨论交流环节,通过小组讨论、辩论等形式,鼓励学生结合日常生活中了解的岭南音乐的情况发表看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最后,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邀请岭南音乐相关非遗传承人举办讲座,或组织学生到广州粤剧艺术博物馆、广东粤剧博物馆、红线女纪念馆等机构实地参观调研,加深认识。


  (四)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根据四个方面指标,结合不同比重,进行最终考核。一是过程性评价(10%),包括课堂参与、讨论表现、实践体验等环节;二是作品赏析报告(20%),要求学生撰写提交音乐作品赏析报告,考查学生的音乐分析能力和写作能力;三是实践成果展示(20%),要求学生选择一种方式(乐器演奏、戏曲表演、山歌演唱等),展示学习实践成果,以此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艺术表现力;四是期末论文或项目(50%),要求结合课程内容,撰写关于岭南音乐的论文或完成相关项目(如音乐创作、文化调研等),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三、岭南音乐美育选修类课程构建的基本思路


  将前文所述《岭南音乐赏析》的每一版块内容予以细化深化,均可开设一门选修课程,如《粤剧粤曲入门》《广东音乐演奏》《潮州音乐和潮剧赏析》《客家汉乐和客家山歌赏析》和《岭南音乐作品分析》等。此类选修课面向音乐专业和其他专业具有声乐、戏剧戏曲、器乐基础的学生,适当提升深度和难度,以粤剧粤曲演唱、器乐演奏、作品分析为主,发挥美育课程提升专业技能的作用。


  (一)《粤剧粤曲入门》


  针对具有声乐、戏剧戏曲基础的学生,目标是学习粤剧的基本知识和表演技巧,体验粤剧艺术的魅力。课程内容主要有粤剧历史与发展、粤剧行当与表演程式、粤剧唱腔与音乐、粤剧经典剧目赏析、粤剧化妆与服饰和粤剧表演实践等。教学方式主要是课堂讲授、示范教学、分组排练、舞台实践。


  (二)《广东音乐演奏》


  面向具有二胡、高胡、琵琶、古筝、扬琴等器乐演奏功底的学生,课程目标是掌握广东音乐的基本演奏技巧,能够演奏简单的广东音乐作品。课程内容涵盖广东音乐概述、广东音乐常用乐器介绍(高胡、扬琴、琵琶等)、广东音乐基本演奏技巧、经典曲目练习以及合奏训练等。教学方式采用个别课、小组课和合奏课等。


  (三)《岭南音乐作品分析与创作》


  面向具有较好曲式和声和音乐分析基础的学生,通过“分析-解构-重构-创新”的闭环设计,打破传统音乐课程中“赏析”与“创作”的割裂状态,也是解决美育课程中赏析类课程深度有限的问题。结合岭南音乐特有的“联曲体”“板式变奏”等结构形式、潮乐的“轻三六”“重三六”调式、粤乐的“流水板”“快板”以及“加花”技巧等,[5]深入剖析经典作品的段落布局、旋律设计、变奏手法、配器与音色等,帮助学生深入岭南音乐内核,并在此基础上探索传统音乐的创新表达。这门课程技术要求较高、深入学习的难度较大,但是意义显著——既能使学生深入理解岭南音乐的精髓,又能通过创作活动推动岭南音乐从“遗产保护”向“活态传承”转化,因此值得不断打磨完善,建设成为精品课程。


  四、运用岭南音乐图像资源,探索美育课程创新设置


  不可否认,按照上述思路设计的美育课程较为常见,广东省内不少高校结合岭南音乐已经开设有关美育课程。因此,面向不同专业、不可学科背景的学生,着力开发跨学科、跨专业和运用新素材、新资源的课程,加强美育公共课程体系的优化创新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清代广州外销画中岭南音乐图像得以发掘,清代广州外销画中的岭南音乐图像以写实性手法记录和描绘了各类岭南音乐演奏场景,展现了岭南音乐的历史风貌,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6]笔者收集整理清代广州外销画中的岭南音乐图像100余幅,这些图像描绘了30多种岭南音乐常用乐器和150多个演奏音乐的人物形象,既是岭南音乐历史文化研究的资料,也可以作为创新美育课程的素材。

c8b5c4e277d3b1694e6384b19388b896.png

  开设《清代广州外销画岭南音乐图像赏析》,以外销画岭南音乐图像为核心,挖掘音乐图像的艺术价值与文化内涵,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与研究能力,适应现代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为艺术设计、音乐创作、美术创作提供灵感与素材,激发创新思维,培养综合性人才。课程内容可以分为以下五个版块。


  (一)课程概述


  介绍外销画的历史背景,岭南音乐的历史渊源、艺术特色,以及音乐图像的研究价值。


  (二)岭南音乐图像中的常见乐器


  一是乐器分类与图像呈现,分析外销画中常见的岭南乐器,如琵琶、二胡、笛子、扬琴等,结合图像展示其形制与演奏方式。二是介绍乐器与经典曲目的关联,结合岭南音乐经典曲目,探讨乐器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及其文化内涵。三是跨学科视角,从音乐学、美术学角度分析乐器图像的绘制技法及其艺术表现力。


  (三)岭南音乐图像中的音乐演出场景


  介绍外销画中描绘的音乐演出场景,如节庆表演、戏曲演出、民间集会等,并结合历史文化背景,解读演出场景中的仪式、习俗及其社会功能,分析讨论音乐演出活动在清代岭南社会中的地位与意义。


  (四)岭南音乐图像中的人物服饰


  一是服饰的图像表现,分析外销画中音乐表演者、观众及其他相关人物的服饰特点。二是服饰的文化内涵,探讨服饰所反映的社会身份、地域文化及时代审美。三是探讨服饰在音乐图像中的艺术表现及其运用价值。


  (五)岭南音乐图像中的民俗和历史文化


  结合历史学、社会学、文化学视角,通过音乐图像呈现的民俗活动,探讨清代岭南社会风貌与文化特征,揭示音乐与民俗、历史、社会之间的深层联系。


  五、结语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岭南音乐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高校美育公共课程的构建与创新提供了丰富的资源。面向全校学生的通识类课程以普及岭南音乐文化知识为核心目标,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参与热情,引导学生感受岭南音乐的艺术魅力与文化价值,培养其审美感知能力和文化认同感。选修类课程面向具有一定基础的学生,以美育为切入点,通过实践性教学和深度赏析,提升学生的艺术表现力与专业技能,实现美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探索创新类课程运用岭南音乐图像新素材、新资料,打破学科壁垒,推动多学科、多专业的交叉融合,构建综合性美育课程体系,使学生在跨学科的学习中拓宽艺术视野,激发创新思维,实现美育与时代发展的协同共进。这种分层递进、多元融合的课程体系,既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也为高校美育课程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与方向。

 参考文献:


  [1]吴迪.岭南乐器的乐种学阐释[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7:10.


  [2]曾丽秋.广府音乐[M].广州:新世纪出版社,2016:3-4.


  [3]陈天国、苏妙筝.潮州音乐[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2.


  [4]温萍.客家音乐文化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3-4.


  [5]黄日进.岭南广东音乐艺术特色阐释[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7:43.


  [6]叶洁纯、向前.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18—19世纪广州外销画岭南音乐图像研究[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