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基于机器学习算法辅助增材制造的古陶瓷修复实践基地建设论文

基于机器学习算法辅助增材制造的古陶瓷修复实践基地建设论文

2

2025-09-30 11:40:54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在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古陶瓷作为重要的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为提升古陶瓷修复的效率与精度,文章探索了机器学习算法与增材制造技术的融合应用。

  摘要:在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古陶瓷作为重要的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为提升古陶瓷修复的效率与精度,文章探索了机器学习算法与增材制造技术的融合应用。通过卷积神经网络进行图像识别与修复,结合3D打印技术实现精准复制与个性化定制。实践基地建设方面,构建了集硬件支持、数据处理与跨学科团队于一体的修复平台。未来,将持续推动技术创新与应用拓展,为文化遗产保护贡献力量。


  关键词:南京古陶瓷;机器学习算法;增材制造技术;文物修复;实践基地


  南京,作为六朝古都,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其中古陶瓷便是璀璨明珠之一。但是岁月流转,这些珍贵的文物难免受损。近年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机器学习算法与增材制造技术为古陶瓷修复提供了新的可能。这些技术不仅能够提高修复效率,还能在保持文物原始风貌的同时,实现个性化定制。在此背景下,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将这些先进技术融入古陶瓷修复实践,构建基于机器学习算法辅助增材制造的修复平台,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贡献智慧与力量。


  一、机器学习算法与增材制造在古陶瓷修复中的应用


  (一)机器学习算法在古陶瓷修复中的应用


  古陶瓷作为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修复工作需要极高的精度与效率。在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机器学习算法在古陶瓷修复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


  1.图像识别与修复


  卷积神经网络(CNN)作为深度学习算法的重要分支,在古陶瓷破损图像的自动识别与修复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CNN通过构建多层卷积层和池化层,能够自动提取图像中的特征信息。以经典的LeNet-5模型为例,其基本结构包含卷积层(Convolutional Layer)、池化层(PoolingLayer)和全连接层(Fully-ConnectedLayer)。在处理古陶瓷破损图像时,输入层将图像数据传入,经过卷积层的卷积核(Kernel)对图像进行卷积操作,通过公式O(x,y)=(其中O(x,y)为卷积输出结果,I(x,y)为输入图像像素值,K(i,j)为卷积核权重,m,n为卷积核大小)提取图像的边缘、纹理等特征。随后池化层对卷积结果进行下采样,减少数据量并保留主要特征。经过多层这样的处理后,全连接层将特征进行整合分类,识别出破损部位与类型,进而利用生成对抗网络(GAN)等技术对破损区域进行修复,极大地提高了修复的效率与精度,相较于传统人工识别与修复,能在更短时间内完成复杂图像的处理,且修复效果更接近原始风貌[1]。


  2.特征提取与分类


  古陶瓷蕴含丰富的材质、纹理、色彩等特征,这些特征是其年代、产地、制作工艺等信息的重要体现。机器学习算法可通过主成分分析(PCA)等方法对这些特征进行提取与分析。PCA的核心思想是将高维数据投影到低维空间,同时保留数据的主要特征。设原始数据矩阵为X,其维度为n×p(n为样本数量,p为特征维度),首先对数据进行中心化处理,得到X—。然后计算协方差矩阵C=X—TX—,对协方差矩阵进行特征值分解,得到特征值λi和特征向量vi。

       选取前k个最大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组成投影矩阵P,则降维后的数据Y=X—P。通过这种方式,可将古陶瓷复杂的多维度特征简化为低维特征向量,利用支持向量机(SVM)等分类器对古陶瓷进行自动分类与鉴定,为修复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准确判断古陶瓷的类型与特点,有助于制定更有针对性的修复方案。


  (二)增材制造技术在古陶瓷修复中的应用


  增材制造技术,如3D打印,为古陶瓷修复带来了全新的解决方案。


  1.精准复制与修复


  基于3D扫描技术获取的古陶瓷三维数据,3D打印能够精准复制或修复破损部位。在3D打印过程中,以熔融沉积成型(FDM)技术为例,其工作原理是将丝状的热塑性材料加热熔化,通过喷头挤出并按照预设的路径逐层堆积成型。假设打印喷头的运动速度为v,挤出材料的流量为q,层厚为h,则在单位时间t内打印出的材料体积V=qt,打印出的结构长度L=vt,根据体积守恒原理,打印出的结构横截面积A=。通过精确控制这些参数,结合古陶瓷的三维模型数据,能够精确复制出与原器物完全匹配的部件,无论是复杂的造型还是精细的纹理,都能高度还原,从而实现对古陶瓷破损部位的精准修复,最大程度保持文物的原始风貌[2]。


  2.个性化定制


  古陶瓷的破损情况各不相同,增材制造技术能够根据文物的具体破损情况,设计个性化的修复方案。通过对古陶瓷破损部位的三维数据进行分析,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软件设计出专门针对该破损的修复结构与部件。例如,对于有缺失部分的古陶瓷,可设计出与原器物衔接自然且符合力学原理的填补部件,然后通过3D打印制造出来并进行安装修复。这种个性化定制的方式,既能满足古陶瓷修复的精准需求,又能在修复过程中充分考虑文物的历史价值与美学价值,实现精准修复与个性化定制的完美结合。


  (三)技术融合的优势与挑战


  1.优势


  机器学习算法与增材制造技术的融合,为古陶瓷修复带来了诸多显著优势。在修复效率与精度方面,机器学习算法的快速图像识别与分析能力,结合增材制造技术的精准成型能力,使得修复过程大大缩短,且修复结果更加精准,减少了人为因素导致的误差。在文物复制与定制方面,能够实现对古陶瓷的精准复制,为文物展览、研究提供高质量的复制品;同时个性化定制修复方案满足了不同古陶瓷独特的修复需求。从文物保护与传承角度看,这种技术融合有助于更有效地保护古陶瓷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让更多人能够了解和欣赏到古代陶瓷艺术的魅力,促进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挑战


  然而,技术融合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技术融合需要跨学科知识的支持,涉及文物保护学、计算机科学、材料科学等多个领域,培养具备综合知识的专业人才难度较大。数据获取与处理方面,古陶瓷图像数据的采集需要专业设备与技术,且数据量庞大,对数据存储、传输与处理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并且数据的准确性与完整性也直接影响修复效果[3]。修复材料与工艺方面,需要不断创新研发适合古陶瓷修复的3D打印材料,使其在物理性能、化学稳定性等方面与古陶瓷材料相匹配,并且优化打印工艺,以确保修复后的文物能够长期保存且保持良好的外观与性能。


  二、构建基于机器学习算法辅助增材制造的古陶瓷修复平台


  (一)基础设施建设1.实验室建设


  在南京构建古陶瓷修复实践基地,实验室建设是关键一环。南京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古陶瓷文物资源,为修复工作提供了大量的研究对象。实验室需配备先进的3D扫描仪,如结构光3D扫描仪,其利用光学原理,通过向物体表面投射特定图案并采集反射光信息来获取物体的三维形状数据。这种扫描仪能够快速、高精度地获取古陶瓷表面细节,精度可达亚毫米级,满足古陶瓷修复对数据采集的高要求。同时配备多种类型的3D打印机,包括高精度的工业级3D打印机,可打印多种材料,如陶瓷基复合材料,以满足不同古陶瓷修复的材料需求。此外,还需配备高性能计算机,用于运行复杂的机器学习算法和处理海量的三维数据,其运算能力应具备强大的图形处理能力和并行计算能力,确保数据处理与算法运行的高效性,为古陶瓷修复提供坚实的硬件支持。


  2.数据处理中心


  建立高效的数据处理中心对于古陶瓷修复至关重要。数据处理中心负责古陶瓷图像数据的采集、处理与分析工作。在南京,可依托当地高校与科研机构的技术力量,建立数据采集网络,对南京及周边地区博物馆、考古遗址出土的古陶瓷进行全面的数据采集。采集的数据包括高分辨率图像、三维模型数据等。数据处理方面,采用分布式计算架构,利用云计算平台对数据进行存储与处理,提高数据处理效率[4]。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古陶瓷数据进行挖掘,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如不同时期、不同产地古陶瓷的特征规律等,为古陶瓷修复与研究提供数据支撑。同时,建立完善的数据管理系统,确保数据的安全、可靠存储与便捷调用。


  (二)人才队伍建设


  1.专家团队


  组建跨学科的专家团队是推动古陶瓷修复技术创新与发展的核心力量。在南京,凭借其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文化底蕴,能够吸引各方专业人才。团队成员包括文物保护专家,他们具备深厚的古陶瓷历史文化知识和传统修复技艺,熟悉古陶瓷的制作工艺、材质特点以及文物保护的相关法规与标准,能够从文物保护的专业角度对修复工作进行指导与把关。机器学习算法专家精通各类机器学习算法,能够根据古陶瓷修复的需求,开发和优化相关算法,提高图像识别、特征提取与分类的准确性与效率。增材制造专家则专注于3D打印等增材制造技术在古陶瓷修复中的应用,研究适合的打印材料、工艺参数,确保修复部件的质量与性能。这些不同领域的专家协同合作,共同攻克古陶瓷修复中的技术难题,推进修复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2.人才培养


  开展古陶瓷修复技术培训与交流活动,培养一批具备跨学科知识背景的专业人才。依托南京当地的高校,开设古陶瓷修复相关的专业课程,将文物保护学、机器学习算法、增材制造技术等多学科知识纳入课程体系。邀请行业内资深专家进行授课与指导,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掌握古陶瓷修复的核心技术。并且组织学生参与实际的古陶瓷修复项目,积累实践经验。此外,定期举办古陶瓷修复技术研讨会、学术交流活动等,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分享最新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拓宽学生与从业人员的视野,促进知识与技术的交流与传播,为古陶瓷修复领域培养源源不断的专业人才。


  (三)合作与交流


  1.产学研合作


  与高校、科研机构及企业建立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是推动古陶瓷修复技术研发与应用的重要途径。在南京,高校如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在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具有雄厚的科研实力,科研机构如南京博物院文物保护研究所拥有丰富的文物保护实践经验,企业则在技术转化与产品开发方面具有优势。通过产学研合作,高校与科研机构能够将前沿的科研成果应用于古陶瓷修复实践,企业则可参与修复设备、材料的研发与生产,实现技术的快速转化与应用[5]。例如,高校研发的新型机器学习算法可通过与企业合作转化为古陶瓷修复软件产品,科研机构在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反馈给高校与企业,促进技术的进一步优化与创新,形成产学研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2.国际交流


  加强与国际同行的交流与合作,对于提升我国古陶瓷修复技术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南京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为开展国际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积极参与国际古陶瓷修复领域的学术会议、展览等活动,展示我国在古陶瓷修复技术方面的成果与经验,同时学习国外先进的技术与管理经验。与国际知名的文物保护机构、科研团队建立合作关系,开展联合研究项目,共同攻克古陶瓷修复中的全球性难题。例如,与国外团队合作研究古陶瓷修复材料的长期稳定性问题,引进国外先进的3D打印设备与技术,促进我国古陶瓷修复技术与国际接轨,提升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地位与影响力。

  三、推动古陶瓷修复技术的持续创新与发展


  (一)技术创新


  南京古陶瓷历史悠久,从六朝青瓷到明代官窑青花瓷,各时期陶瓷在材质、色彩与纹理上各具特色。为精准修复这些珍贵文物,机器学习算法需不断优化。卷积神经网络(CNN)融入注意力机制后,能精准捕捉六朝青瓷的开片纹理等关键细节,大幅提升图像识别精度。模型压缩技术的应用,则在保持精度的同时,降低了算法的计算复杂度,使其能在普通硬件上高效运行,满足实际修复工作的效率要求。强化学习与生成对抗网络(GAN)的融合,通过大量真实数据的对抗训练,使修复模型能生成更贴近原始风貌的方案,显著提升修复质量。在材料研发方面,从仿生学视角出发,利用纳米技术制备与原始古陶瓷高度匹配的陶瓷基复合材料,这些材料具备良好的强度与韧性,能有效抵御环境侵蚀,延长文物保存寿命。并且要研发具有自修复功能的材料,当修复部位产生轻微损伤时,能自动修复,维持结构稳定。实践基地参与新型材料研发,为南京古陶瓷修复提供更可靠的材料选择。


  (二)应用拓展


  南京文化遗产丰富,古陶瓷修复技术有着广阔的应用空间。在明故宫遗址修复中,基于机器学习算法辅助增材制造的技术,精准复制琉璃构件破损部件,制定科学修复方案。在南京博物院藏青铜器修复中,也运用了相关技术,实现了高效精准的修复。实践基地可开发针对南京特色古陶瓷的定制化修复服务,将南京的历史文化与现代审美融合,满足客户对具有纪念意义陶瓷制品的修复需求。以南京出土的六朝青瓷修复成果为蓝本,开发文创产品,如复刻摆件、文化周边等,实现文化价值与商业价值的有机结合。这不仅推动古陶瓷修复技术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广泛应用,也提升了实践基地的社会影响力与经济效益,助力南京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探索机器学习算法与增材制造技术在古陶瓷修复中的应用,构建了基于这些先进技术的修复实践基地。这一创新举措不仅提高了修复效率与精度,还为文物的个性化定制提供了可能。我们在未来将继续推动技术创新,拓展应用范围,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贡献更多力量。并且我们也期待更多跨学科人才的加入,共同书写古陶瓷修复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操宇恒,陈超越,郭铠,等.机器学习在金属增材制造技术中的研究进展[J].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2024,44(11):1454-1465.


  [2]苏金龙,陈乐群,谭超林,等.基于机器学习的增材制造过程优化与新材料研发进展[J].中国激光,2022,49(14):3-14.


  [3]徐标.古陶瓷修复材料的对比研究[J].陶瓷科学与艺术,2023,57(12):90-91.


  [4]李白.古陶瓷修复保护略述[J].陶瓷研究,2024,39(5):15-18.


  [5]吴艳芳,沈涛,俞锦辉,等.机器学习算法辅助增材制造古陶瓷修复材料研究进展[J].中国陶瓷,2021,57(3):4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