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黄梅戏表演中的艺术特征与情感表达论文

黄梅戏表演中的艺术特征与情感表达论文

2

2025-09-30 11:19:23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文章分别对黄梅戏表演中的艺术特征以及情感表达方式展开探究,旨在使观众深入领悟黄梅戏的艺术感染力,感受艺术魅力背后所蕴含的情感内涵。

       摘要:戏曲艺术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中国文化的历史长河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辉。黄梅戏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在2006年被国*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文章分别对黄梅戏表演中的艺术特征以及情感表达方式展开探究,旨在使观众深入领悟黄梅戏的艺术感染力,感受艺术魅力背后所蕴含的情感内涵。


  关键词:黄梅戏;艺术特征;情感表达


  黄梅戏作为一种起源于民间的重要戏曲剧种,承载着丰富的地域文化内涵,具有独特而鲜明的艺术风格。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重要分支,黄梅戏的艺术特征与情感表达方式既体现了戏曲艺术的普遍规律,又彰显出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1]。这种兼具共性与个性的艺术特质,使黄梅戏在中国戏曲百花园中独树一帜,成为深受群众喜爱的艺术形式。从历史渊源来看,黄梅戏发轫于湖北黄梅,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地区,至今已有两百余年的历史。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黄梅戏吸收了当地民歌小调、说唱艺术等多种民间艺术的养分,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体系。2006年,黄梅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不仅是对其艺术价值的肯定,也为其传承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随着时代发展,黄梅戏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一方面,新媒体技术为黄梅戏的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另一方面,如何保持传统特色又与时俱进,成为摆在黄梅戏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以《女驸马》《天仙配》等经典剧目为例,深入探讨黄梅戏的艺术特征与情感表达方式,旨在为黄梅戏的传承创新提供理论参考。


  一、黄梅戏表演中的艺术特征


  (一)黄梅戏的内容特征


  作为黄梅戏这项戏曲艺术而言,其同普罗大众的生活密切相连,由此便让黄梅戏呈现出鲜明的世俗性特质。根据相关的考证内容得知,早期从事黄梅戏艺术表演的人群主要集中在农民、江湖艺人当中,前述人群投身这项戏曲艺术的原因不外乎闲暇时间的自娱自乐,或者是在繁忙时节用于鼓劲,抑或是在灾荒之年将之作为谋生的手段。这些从艺人员多数文化程度不高。在以班社为代表的半职业化黄梅戏表演团队问世之后,其表演目的亦同黄梅戏最初的问世缘由无异。此时黄梅戏的表演内容更为贴近世俗生活,剧中的人物角色亦均为贩夫走卒、普罗大众、芸芸众生。从黄梅戏的戏剧冲突设计来看,多数以家庭伦理为设计内核,展现出民众朴素的价值观和伦理观,主要表现出对民间哀苦的述说,对封建伦理纲常的抨击。对生存智慧的赞颂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无上向往[2]。

  (二)黄梅戏的表现形式


  从戏剧表现形式来看,黄梅戏凸显出浓郁的生活化倾向,演员的表演动作没有过多的艺术雕琢和修饰,表现得浑然天成。在剧情架构方面,黄梅戏不追求宏大叙事,而是通过小人物的命运展示大时代的变化。在服饰和台词设计方面,追求朴素本色的表演着装和方言化的台词内容。演员的演唱风格清新自如,同时亦能够借助曲调的变化让人感受到委婉或轻松。可以说,之所以黄梅戏在民间大受欢迎,正是因为其客观承载和真实表达了社会民众的悲欢喜乐,从而让民众在观看过程当中感到十分亲切,进而激发情感共鸣[3]。


  (三)黄梅戏的唱腔、语言特征


  从黄梅戏表演者所使用的腔调来看,其分为三类,并且多数是五声音阶:第一类腔调为“花腔”,作为小戏腔调的总称,“花腔”大致包括一百余首,其多数作为“两小戏”与“三小戏”的专用腔调,在大戏当中,其被作为插曲使用,艺术特点为旋律质朴且不失优美;第二类腔调为彩腔,其又被称为打彩调,多数用于花腔小戏当中,故而花腔,其艺术特点为曲调较为欢快流畅。第三类腔调为主调,平词”“八板”“三行”和“二行”为其常用板式。除去前述三种黄梅戏常用腔调之外,亦有“仙腔”和“阴司腔”这二种男女相同的腔调,二者的差异之处为:前者多被用于戏曲当中有神明出现的桥段和场景之中,后者则多被用于戏曲当中有鬼魂现身或者人物疾病缠身时。黄梅戏以安庆官话为主,七字句与十字句为其唱词主要采用的句式,结构多为“二、二、三”与“三、三、四”,在传承过程当中,亦会由表演者根据实际演出需要对字句加以调适。黄梅戏花腔小戏的唱词是一个例外,通常字句控制在三到七之间,表演者一般会借助口语化以及无词义的字完成演绎。从所使用的句数来看,该戏种的唱词多为偶数句,一旦遇到奇数句时,表演者便会采取重复演唱的方式,让其成为偶数句[4]。


  由前述内容可知,黄梅戏这一戏曲艺术深深植根于地方文化当中,其独特唱腔的形成乃是建立在对地方其他戏曲唱腔的基础之上形成的,特别是其所使用的安庆方言能够让观众产生极其强烈的代入感,由此确保了其得以快速传播,时至今日依然以其魅力吸引了一大批曲艺爱好者。


  (四)黄梅戏的表演特征


  黄梅戏是由山歌、秧歌、茶歌、采茶灯、花鼓调,先于农村,后入城市,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一个剧种[5]。因此,其表演特征与其他的戏剧形式有着很大的不同,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接地气。由于黄梅戏源自农村,所以表演风格方面非常接地气,有着十分浓郁、淳朴的乡土气息,与京剧的程式化不同,黄梅戏演员在表演过程中是非常真实、生活化的,因此角色塑造得也非常生动[6]。


  第二,唱腔清新朴实。黄梅戏的唱腔包含了花腔、彩腔、主调三大腔系。花腔以演小戏为主,曲调健康朴实、优美欢快;彩腔曲调欢畅,曾在花腔小戏中广泛使用。黄梅戏的唱腔十分明快、清新,具有十分丰富的表现力,深受观众青睐[7]。


  第三,情感表达真挚。黄梅戏表演过程中,戏曲演员对于情感的表达是贴近生活的、真实的表达,这种真实、真挚的情感表达能够很好地吸引观众,引起观众共鸣。关于黄梅戏的情感表达方式,我们接下来将详细地展开阐述。


  二、黄梅戏的情感表达方式


  黄梅戏主要集中于湖北、安徽一带,当地复杂的地形地貌,山川平原交错,江河溪流密布,多雨湿润的气候特征,特殊的地理环境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人文环境,使黄梅戏身具浪漫抒情的特色,这决定了黄梅戏的情感表达方式也是非常丰富多彩的。黄梅戏的表演过程中,通常会通过旋律设计、节奏把控与唱词构思传达情感,通过音乐与情节、角色来传达情感,通过身段姿态与眼神表达情感,通过剧情和角色塑造传递情感[8]。


  (一)通过旋律设计、节奏把控与唱词构思传达情感


  从黄梅戏的音乐形式表现特点来看,其在旋律的设计、节奏的把控以及唱词的构思方面均做到了对社会民众朴素价值观和审美旨趣的关照,如黄梅戏的音乐旋律实现了简洁和深情的兼而有之,从而直击观众的内心深处,如舒缓的音律能够勾起观众对往事的回忆、对故乡的眷顾和对亲人的思念。黄梅戏音乐节奏的变化实现了不同剧情的烘托,亦通过节奏或快或慢、或急或缓,让观众的心随着人物命运而起伏不定。从黄梅戏的唱词内容设计来看,其语意直白,实现了对角色内心情感的精准表达,并且做到了微言大义,即,能够借助质朴平实的语言实现对人生哲理的呈现。由此可以说,正是这种朴实无华的唱词内容的设计,让黄梅戏这一戏剧表演艺术不但走进了社会民众的生活,同时亦真正走进了社会民众的内心[9]。


  (二)通过音乐与情节、角色来传达情感


  从黄梅戏的艺术表现形式来看,其最为让人称道的便是实现了“角色——情节——音乐”三者的完美互动,特别是音乐在黄梅戏戏曲艺术当中还实现了推动剧情发展的效用,以经典黄梅戏剧目——《女驸马》为例,该剧目便是依托音乐的节奏变化和曲调变化实现了对角色与剧情冲突的完美呈现,如为了生动的刻画主角内心的情感挣扎,此时的音乐旋律变得低沉,由此让观众通过音乐感受到了角色此时此刻的心境。而当音乐旋律变得节奏明快时,则此时的情景充满了欢愉的氛围,由此让观众感受到角色此刻愉悦的心情。正是通过这种差异化的音乐节奏变化,让该剧目的剧情层次变得立体丰富,亦凸显出该剧目的艺术张力。除此之外,不同的出场角色的主题音乐亦发挥出对角色形象的烘托效用,如《女驸马》当中的主角出场时,此时的主题音乐在旋律的设计上十分优美,由此展现出主角的天性善良以及坚韧不拔,对反面角色的主题音乐设计时,为了展示出其阴鸷的性格,通常采用紧张的音乐旋律,由此将让观众感受到反面角色出场的压迫感,进而会为主角的命运和遭遇感到担心。可以说,正是依托“角色——情节——音乐”三者的完美互动,让《女驸马》这部黄梅戏作品得到了观众的广泛赞誉。


  (三)通过身段姿态与眼神表达情感


  1.运用身段姿态实现对角色内心情感以及性格特质的精准刻画与表达


  黄梅戏表演者通过对自身姿势、步伐频率的调整,能够实现对所饰演的角色的内心情感以及性格特质的精准刻画与表达,如为了展示角色的悲伤心境,表演者可以借助沉重、踉跄的步履,让观众感受到角色此刻内心悲怆的情感;为了展示角色的欢愉之情,表演者则可以通过步伐跳跃让观众感受到角色此刻内心的欢呼雀跃,如在经典黄梅戏《天仙配》当中,伴随着七仙女同董永在对舞过程当中所展现出的优美舒展的身姿,让观众透过这一场景感受到主人公在幸福来临时压抑不住的喜悦之情的同时,亦会因为有情人的终成眷属而由衷为其高兴[10]。


  黄梅戏的一些剧目当中会出现以舞蹈表演方式来呈现剧情的片段,表演者在表演过程当中通常会借助身体的旋转来展示内心的激荡情感,同时亦能够通过这一动作来营造出欢快的氛围与情境,如在黄梅戏曲目《夫妻观灯》当中,夫妻流连于元宵夜的绚丽彩灯,为了展示出夫妻二人此刻陶醉于元宵灯会的愉悦,表演者便会借助连续旋转身体、挥动扇子和手帕等动作,将角色内心为美好事物所激发出的欢愉之情展示出来,依托这样的表演动作,置身于台下的观众不但能够感受到剧中人物的喜悦,同时亦会通过对其舞蹈动作的观察,仿佛自己也置身于元宵灯会之中,周围满是喜气洋洋的人群,头顶则是五光十色、色彩缤纷的花灯。

9aca66f47190f2cc9bb68c8eeb75b481.png

  2.借助眼神实现角色内心情感的有效传递


  正所谓“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黄梅戏表演者在刻画与诠释角色的过程之中,往往会借助眼神的变化将角色的感受和内心的情绪变化展露于外部,如为了表达恋人之间的真挚爱情,表演者会借助含情脉脉的眼神实现眉目传情,让观众感受到爱情的隽永。如在《天仙配》当中,每当七仙女将视线投向心上人董永时,其眼神柔情外溢,似乎天地之间只有董永一人而再无他物,专注且温柔的视线以及眼角流露出的笑意,使得台下的观众一眼看去便会为这种真挚的爱情所打动[11]。


  在表达角色遭遇困境时,表演者亦会借助眼神来展示角色此时的内心和境遇,如在黄梅戏剧目《孟姜女哭长城》当中,在孟姜女听闻夫君范喜良被强征修长城并遗骨他乡这一噩耗时,其眼神当中写满了绝望和痛苦,表演者通过望向远方空洞的眼神,让观众感同身受地体会到天人永隔的痛苦之情。


  在表达角色愤怒的状态时,表演者通常会通过怒目圆睁的眼部动作来表达此刻角色内心愤怒的火山,如在黄梅戏剧目《打金枝》当中,驸马的行为触怒了公主,此刻,表演者为了表达公主压抑不住的怒火,便会借助怒睁双目瞪向驸马的眼神,让观众感受到角色的怒意h戏剧冲突,观众的情绪亦会随之变得紧张。


  (四)通过剧情和角色塑造传递情感

       1.通过剧情传递情感


  黄梅戏的剧目,源自民歌和民间灯会歌舞,取材于民间趣闻,大约于清嘉庆、道光年间形成“两小戏”“三小戏”;后来又根据真人真事不断编创新剧、大戏,又从青阳腔、徽调等剧种移植大小剧目,逐步积累为既广收博采,又彰显地方风味和平民情趣的传统剧目库藏,世称“三十六大本,七十二小帷”。黄梅戏自清光绪初年开始尝试从乡村往城市发展,直到1949年安庆解放,得以在安庆城内立足并焕发出勃勃生机和活力。因此,黄梅戏的剧情涵盖了众多方面,比如爱情、婚姻、家庭等,贴近大众生活,剧情丰富多样,曲折离奇,能够通过剧情传递情感[12]。


  举例来说,黄梅戏《女驸马》是一部极富传奇色彩的古装戏,说的是冯素珍自幼许配李兆廷,后李家败落,兆廷投亲冯府,岳父母嫌贫爱富,逼其退婚。冯素珍花园赠银李兆廷,冯父撞见,诬李为盗,将其送官入狱,逼素珍另嫁宰相之子。冯素珍男装出逃,在京冒李兆廷之名应试中魁,被皇家招为驸马。花烛之夜,素珍冒死陈词感动公主,终于如愿以偿,成就了美满姻缘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剧情曲折跌宕,人物命运起伏波动,使观众跟着剧情体验了悲欢离合。


  2.通过角色塑造传递情感


  黄梅戏的表演过程中,人物角色的塑造是非常生动传神的。每一个角色都有着独特的人物性格、饱满的人物情感和浓厚的人格魅力。因此,通过角色塑造来传递情感也是黄梅戏情感表达的重要形式。比如,《女驸马》中的冯素珍具有勇敢、聪慧、执着的个性和品质,演员通过对角色的拿捏与塑造,深刻地传达了这一角色在面临各种困境时的心路历程和情感变化。


  三、结语


  黄梅戏,作为我国戏曲艺术的重要一支,以别具一格的内容、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独具韵味的唱腔语言以及精妙绝伦的表演特征,精心构建起一座充满感染力的情感艺术殿堂。在旋律节奏上,其或悠扬舒缓,如潺潺溪流,细腻地诉说着柔情蜜意;或激昂明快,似奔涌江河,尽情宣泄着强烈情感。身段眼神更是灵动多变,演员们通过一招一式、一颦一笑,将角色内心的喜怒哀乐展现得淋漓尽致。从剧情铺陈来看,那些贴近生活、生动鲜活的故事,犹如一面镜子,反射出世间百态与人间真情,让观众感同身受。角色塑造方面,演员们凭借精湛演技赋予角色独特灵魂,使观众能深刻体会到角色的情感起伏。正是凭借这种将艺术特征与情感表达天衣无缝融合的魅力,黄梅戏于戏曲舞台上大放异彩,持续散发迷人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无数观众。它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华戏曲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在历史长河中闪耀着独特光芒。

参考文献:


  [1]赵语嫣.中国传统戏剧艺术中音乐的情感表达——以黄梅戏为例[J].琴童,2025,(01):4-6.


  [2]陈锦华,陈珂,马怡,等.黄梅戏艺术兴起的地理文化特征探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4,(12):81-82.


  [3]代佳.黄梅戏音乐与民族声乐融合新路径——以“黄梅歌”《山野的风》为例[J].戏剧之家,2022,(17):48-50.


  [4]冯英善.地理环境视角下黄梅戏艺术研究[D].安庆师范大学,2022.


  [5]胡雪君,陈昌文.铜陵地区黄梅戏的艺术特征与文化传承[J].合肥学院学报(综合版),2021,38(03):53-57.


  [6]宋敬波.黄梅戏表演中的发声技巧和情感表现方法探究[J].戏剧之家,2020,(25):32-33.


  [7]胡旭.安徽“黄梅歌”演唱特征研究[D].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18.


  [8]陈维维.文化生态学视阈下黄梅戏的艺术特征探究[J].艺术研究,2018,(02):100-101.


  [9]吴娟.黄梅戏的艺术特征研究[J].大众文艺,2017,(06):172.


  [10]黄雅欣.黄梅戏表演中的情感创造与表达方式解析[C]//《决策与信息》杂志社,北京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决策论坛——管理科学与经营决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望江县长江黄梅戏传媒有限公司,2016:217.


  [11]丁传飞.黄梅戏表演中的情感创造与表达方式解析[J].戏剧之家,2015,(23):38.


  [12]熊念桃.黄梅戏的表演艺术特征[J].北方音乐,2014,(1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