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核心素养下拉萨师专合唱与指挥课程建设研究论文

核心素养下拉萨师专合唱与指挥课程建设研究论文

1

2025-09-30 10:28:55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在新时代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对高等师范院校课程建设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逐渐摒弃了传统的分数论理念,转而重视学科文化素养的培养,合唱与指挥课程作为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必修课程。

  摘要:在新时代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对高等师范院校课程建设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逐渐摒弃了传统的分数论理念,转而重视学科文化素养的培养,合唱与指挥课程作为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必修课程,对于师范生人才培养有着重要意义,文章以新课标中小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为基础,同时在对拉萨师专合唱与指挥教学的现状进行调研,深入探讨了合唱与指挥课程在师范生综合能力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对当前该校合唱与指挥课程建设中存在的不足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及师资队伍建设等角度出发,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案与优化对策,从而更进一步地促进音乐合唱与指挥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合唱与指挥课程;课程建设;核心素养;师专院校


  一、合唱与指挥课程建设的重要性


  合唱与指挥是综合声乐、视唱练耳、乐理、钢琴等多学科的综合性较强的一门课程,加强该课程的学习对师范院校中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意义;合唱因其演唱、表演的特殊形式对于学生的审美感知、实践探究、表现合作等核心素养的培养同样有着重要意义,加强对合唱与指挥课程的改革建设,在师范生培养过程中对标新课标下小学音乐课程建设及学生培养要求,才能使师范生更好适应教育与社会需求[1];就目前我区小学音乐课程建设而言,基层音乐教育中硬软件设施相对匮乏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状况,合唱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相对不受设施局限,其次,合唱相对其他艺术形式而言学生参与性强且作品题材、种类丰富,教学灵活性较强,对学生音乐基础要求相对低。因此,加强对《合唱与指挥》课程的创新与改革,更好地培养出师范专业人才,也能更有效地在基层教育中推动艺术课程的发展。


  二、核心素养下师范生合唱与指挥课程培养要求


  在新课标改革的背景下,课程教学所强调的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必备的关键能力和内在品质,这些素养能够支持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满足社会需求,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2]。在这一理念指导下,音乐师范专业的培养目标发生了深刻变化,尤其是在合唱与指挥课程的设置上,要求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全面提升,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其中合唱与指挥课程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审美感知能力


  审美感知能力是核心素养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学生能够对事物形式和特征进行整体的把握和感知。这种能力体现在学生欣赏、理解、评价乃至创作优秀音乐作品时,还可以捕捉到不同音乐文化和不同音乐类型中所蕴含的独特题材、形式以及情绪情感,进而在多样化的音乐表达中产生共鸣。在这一要求背景下,作为未来的音乐教师,师范生在学习课程时,应当扎实掌握课程所涉及的基本音乐知识。比如必须熟练掌握拍子、节奏等基础乐理知识,这些都是理解音乐结构和内部逻辑的重要工具;并且要具备准确识读演唱曲谱的能力,通过系统的视唱练耳训练来分辨音高,以确保正确演绎乐谱中的音符与情感;与此同时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也非常重要,它有助于保证声音的健康,更是直接影响到音乐的表现力和情感传递效果。

  (二)艺术表现、创意实践


  在音乐教育教学中,艺术表现素养是音乐学科三大核心素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包括艺术表现与学生的艺术表现力两个部分,其中艺术表现主要是指通过歌唱、演奏、编曲以及综合艺术表演等教学实践活动,来表达音乐艺术美感与情感内涵的实践能力;艺术表现力则表示能够艺术表现付诸实践,在课堂上能够使学生“动”起来,从而主动走进音乐、理解音乐、融入音乐。要求师范生需要在课程中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通过演唱、表现等实践活动,体验并准确表现音乐的不同韵律,不同节拍,掌握声乐、钢琴基础知识,在以后实际教学中能引导学生正确地发声演唱,并在演唱中能准确表达作品的情感[3];掌握简单编曲基础知识,在以后的实际教学中能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以及实际教学情况,创编作品提供学生进行演唱,从而丰富教学内容,同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歌曲创编等实践活动,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探究精神。


  (三)文化理解


  与其他音乐课程相比,合唱与指挥课程更加多样化,在实际教学中,大量合唱歌曲都是由传统音乐进行创新改编的,具有多样的人文地理文化、传统民间工艺等,对于师范生而言,在对此课程的学习中除了需要掌握本课程本身的音乐知识外,还应注重音乐所蕴含的历史文化、民族情感等知识的积累,并结合此课程特点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在以后的实际教学中能引导学生学生对合唱歌曲的相关资料进行查阅,从而对歌曲背后的创作背景、历史文化与情感内涵等进行探索,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的创作思想,并了解不同歌曲类型所设计的世界文化知识,感受世界各民族音乐的不同,进而不断拓宽文化知识视野与艺术文化内涵。


  三、拉萨师专合唱与指挥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为进一步深入了解我校合唱与指挥课程建设现状,本文对我校小学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分析,同时以我校小学音乐教育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该专业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状况、合唱与指挥技能考核情况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为保证调查的全面性,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我校小学音专业学生(2019-2022届)与教师进行了调查,其中教师共发放调查问卷32分,实际回收有效问卷32分,回收率100%;学生共发放调查问卷465份,实际回收有效问卷438份,94.2%,为保证结果的客观公正性,本次全部调查问卷均不记名,具体分析如下。


  (一)人才培养目标对合唱与指挥课程的核心素养要求过于笼统


  我校小学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合唱与指挥课程要求主要包括具备扎实的音乐专业知识,掌握小学音乐的基础知识,了解小学生对音乐审美的认知。教学能力:掌握小学音乐学科的基本教学方法与技能,初步具备本学科的教学能力,能初步发现和解决教学工作中的现实问题;能运用学科教学知识和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组织教学实施,开展教学评价[4]。可以看出,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要求过于笼统,同时从表1数据可以看出,教师在合唱与指挥课程中对“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培养给予了最高重视,96.12%的教师选择了这一选项,明显高于其他素养要求。这反映出目前教学实践中,教师更倾向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对审美感知(62.33%)和艺术表现(72.37%)虽然也有较高关注,但相比之下,创意实践(45.21%)和文化理解能力(39.27%)的培养则显得不足。这种偏重理论而忽视实践与文化内涵的现象,表明合唱与指挥课程在核心素养培养方面存在一定局限,需在教学设计中更平衡地融入审美、表现、创意和文化等多维素养,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艺术发展。

  (二)学生合唱与指挥专业技能水平不足


  根据我校《合唱与指挥》课程大纲要求,学生的演唱能力(齐唱、合唱)占40%、合唱作品编排能力占40%、指挥法占30%,根据问卷调查结果与考试结果分析看,对于学生合唱与指挥专业技能的培养较为薄弱,特别是合唱编排实践与指挥法相关知识的掌握。


  同时,在前期课程教学中,根据学生问卷调查结果(表2)数据来看,学生对《合唱与指挥》课程的整体认知较为浅薄:近55%的学生仅表示“不了解”或“一般了解”,而只有不到一半的学生认为自己对该课程有较深了解。这反映出学生在课程认知层面就存在不足,而这也可能影响到后续专业技能的培养。

  在演唱能力方面,齐唱能力占21.92%,而合唱(13.93%)和轮唱(8.90%)的掌握率明显较低,说明教学内容较为单一,重点偏向于基础的齐唱训练,忽略了多声部合唱和轮唱等更为复杂的技能。合唱作品编排能力的掌握率为34.93%,与课程大纲要求的40%仍有差距,表明学生在作品编排实践方面的训练不够充分。指挥法的掌握率仅为20.38%,远低于课程大纲中30%的要求,这直接反映出指挥相关知识和实践教学在课程中的薄弱环节。问卷调查与考试结果均显示,我校在合唱与指挥专业技能的培养上存在明显不足,特别是在合唱编排实践和指挥法相关知识的传授上。教师在教学内容与作品类型上偏重于齐唱,缺少对轮唱与合唱等多样化表现形式的拓展,同时也较为忽视演唱与指挥的实践教学。这种现状不仅导致学生对基本乐理和视唱练耳等音乐基础知识掌握不够,还进一步影响了他们对整个课程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需要在教学设计上进行调整与改进。同时关于学生对《合唱与指挥》课程了解重视程度与相关学科知识掌握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整体了解程度较为浅薄,根据学生课堂测试,发现对基本乐理、视唱练耳等音乐基础知识的掌握较差,因此导致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不强,学习难度较大,学习积极性不高。


  四、核心素养下拉萨师专音乐指挥课程建设的优化对策


  (一)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课程目标优化


  在课程中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结合合唱与指挥课程设计具体的培养目标。如,音乐表现能力方面,要求学生需要熟练运用合唱与指挥的基本手势,能够根据不同的音乐风格和作品要求,实现音乐的精准表达。在演绎作品时,不仅掌握技术层面的要求,还能够结合音乐历史背景与创作意图,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5]。培养学生在排练和演出中,对音准、节奏、和声以及情感层次的整体把控能力。审美感受能力方面,培养学生对音乐风格的敏锐感知能力,学生能够在指挥实践中展现对作品美感的深刻理解,用肢体语言传递音乐的细腻情感。文化理解能力方面:学生能够掌握和演绎本民族音乐作品的指挥方法,将藏族等地方特色音乐融入课堂实践。在合唱与指挥中体现对本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将本民族音乐特质展现于舞台。


  (二)优化课程设置


  课程内容结构优化,将课程内容拟划分为多个模块,确保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包括以下内容:指挥技法基础(手势、节奏、力度控制),合唱作品分析与指挥(单声部合唱作品、多声部合唱作品、多风格合唱作品),演唱、排练技巧与实际演出,地方民族音乐与合唱与指挥。教学内容与核心素养的结合,音乐表现素养的培养:设计专门课程内容,训练学生准确表达音乐情感的能力,文化理解素养的体现:引入地方音乐文化课程内容,例如结合藏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合唱作品的指挥教学,多元文化分析:分析世界经典合唱作品,教授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特点与演绎方式。实践创新素养的强化:鼓励学生尝试改编作品并进行指挥实践。设置自由创作任务,例如为特定场合设计合唱曲目并排练指挥。


  (三)创新教学方式,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素养


  在合唱与指挥课程实际教学中,教师队伍的整体教学水平决定了学生专业技能素养的培养状况,为此,为保证小学音乐专业合唱与指挥课程的教学质量,应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对此,首先可通过利用趣味性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合唱与指挥课程教学中,视听唱耳等技能是需要长久反复进行练习的,并且由于要求较高,使得大部分学生对于这些内容感到枯燥与乏味,态度消极,因此,在教学中应用趣味性教学法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具有重要意义[6]。其次可采用双向交流互动的方式进行教学,在课程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促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理解与掌握合唱与指挥的技巧,并有效实现合唱与指挥的有机统一。


  课堂充分调动、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从传统的大班、统一教学融入小组实践,根据学生的基础与学习能力灵活划分小组,明确负责人与课上、课后任务,形成考核档案,将考核情况纳入平时成绩,进一步督促学生消化教学内容,从而增强教学效果。


  突破传统培训框架,融入多元教学法应具备“三维素养”:其一,掌握如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等多元教学法,能通过身体律动引导学生感知音乐结构;其二,熟悉民族音乐田野采集方法,如指导学生在鄂伦春族民歌采风中记录呼吸节律与生态环境的声学关联;其三,运用数字技术开发指挥模拟系统,实现多版本排练效果的可视化对比。例如上海某师范院校通过“双导师制”,由资深指挥家与小学一线教师共同指导学生改编蒙古族呼麦作品,既保留“喉音共鸣”传统技法,又融入童声合唱的现代演绎。


  五、结语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优化拉萨师专合唱与指挥课程,是顺应教育改革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更是推动地方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举措。在对课程结构、教学方法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深入探索和改革实践中,我们试图打破传统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脱节、单一技能培养的局限,力图构建一个注重专业技能又强调艺术感知、文化内涵和创新精神的综合性教学体系。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不仅强化了学生对指挥技法、合唱作品分析以及实际演出操作的掌握,也为他们提供了体验和理解本民族乃至多元文化音乐魅力的机会,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审美情感与创造活力。同时改革实践充分证明,在通过多样化、互动性强的教学方式中,能够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度,让他们在不断实践中提升专业能力,培养出兼具艺术表现与职业精神的全面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郝宁伟.关于高职院校合唱指挥课程建设的思考[J].黄河之声,2020,(19):90-91.


  [2]赵宏斌.核心素养下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合唱指挥模式初探——评《合唱指挥理论与艺术表现力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22,42(4):后插19.


  [3]Zhou,Y.,2023.Exploration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SPOC Blended Learning Model in the Teaching System of Choral Conducting[J].Curriculum And Teaching Methodology,6,pp.51-57.


  [4]陈宏.“文化自信”观念下高校合唱指挥课程的改革与创新[J].中国教育学刊,2021,(11):7.


  [5]常婧.新课程建设背景下高校合唱教学融合性开展研究——以《童声合唱与指挥》课程为例[J].戏剧之家,2022(32):190-192.


  [6]李湘兰.师范类院校《合唱指挥》课程建设与改革构想[J].山西青年,2022(17):1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