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中国古代音乐史和音乐美学思考论文

中国古代音乐史和音乐美学思考论文

5

2025-09-26 16:41:49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古代音乐史与音乐美学是音乐学中的重要学科,均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二者相互协调,促进双方共同发展,前景较为广阔。

  古代音乐史与音乐美学是音乐学中的重要学科,均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二者相互协调,促进双方共同发展,前景较为广阔。为此,分析中国古代音乐史的意义与发展历程,分析音乐美学与中国音乐史互相渗透,互相作用的价值,并探究中国古代音乐史和音乐美学之间的关系。


  中国古代音乐史与音乐美学融合的意义:中国古代音乐史的发展历程较为悠久,在不断发展过程中,逐渐转变为立体性的研究模式。中国古代音乐史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音乐中富含文学哲理,蕴含文学表现形式。中国古代音乐史与中国古代文学史之间存在潜在关联性,这一关联性只有在对音乐史的系统性分析上才能发现。


  中国古代音乐史的发展历程


  通过深入探究中国古代音乐史文献,能发现中国古代音乐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在西周时期,形成了较为独特的音乐文化,同时也培养了较多专业的乐理师,这些乐理师共同参与到音乐活动的建立中,还将音乐推广,使音乐在社会中广泛流行。经过乐理师的不断努力,还将中国文学史融入音乐中,实现歌词的填充。秦汉时期,人们开始设立专门的音乐机构也就是乐府机构;

c61783d8d68d8afa5843a32b5bd5bacd.png

  汉武帝时期,乐府机构达到了鼎盛的发展时期,乐府机构工作人员能达到1000人以上。这些乐府机构工作人员负责在民间收集各种歌谣,并且对这些歌谣进行加工与再创作,最终形成完整的音乐。随着我国历史社会的不断发展,三国、南北朝与两晋这三个时期历史上动荡不安,战火纷飞,但音乐文化史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为音乐在隋唐时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燕乐为隋唐时期产生的新型音乐活动,以宴请为主要活动基础。该时期,人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不断优化音乐创作机制与发展机制,使得我国古代音乐达到了空前的发展高度。宋代音乐更加注重综合方面的发展,艺术发展方向也更加关注综合性,说唱音乐开始流行,并对后期宋元时期的戏曲文化发展起到了推进作用。我们目前所熟悉的京剧就产生于清代末期,西皮与二黄为当时的主要唱腔。


  中国音乐史与音乐美学互相渗透互相作用的价值


  音乐在社会发展中必不可缺,在世界领域得到了有效发展,被较多人喜欢。在演唱与聆听音乐的过程中,人们能抒发自身的情感,陶冶性情。


  音乐在我国的发展历史较为悠久,在不同历史时期均较为活跃,在不同时期发生了不同的变化。我国音乐史中涉及的内容较为丰富,目前人们在传承中国古代音乐史时,能在音乐中,发现美学元素,并且能将美学与音乐史之间相互融合,促进中国古代音乐史的不断发展,也能为音乐美学的发展奠定基础并提供指导,促进现代音乐发展。中国古代音乐史与音乐美学在长期发展背景下,均形成了相对较为完整的音乐体系。中国古代音乐史与音乐美学又能各自发展,形成独立的学科,对音乐行业的发展产生积极且重大的影响。


  中国古代音乐史和音乐美学之间的关系


  古代音乐的美学价值。纵观中国古代音乐史,以音乐形态为基础,主要将中国古代音乐划分为先秦、汉阳与明清三个阶段。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中国古代音乐史发展成就存在明显差异性,音乐价值差异显著。在对中国古代音乐史进行研究过程中,发现不同阶段音乐发展中出现了乐舞、丝竹、戏曲等元素。在先秦、汉阳与明清等时期的音乐史中,乐舞、丝竹、戏曲不仅被文人雅士所追捧,普通大众也很喜爱,对社会产生了大范围的影响,被广泛流传,并且延续至今。当前流行性音乐产生并不断发展,对我国古代音乐的发展造成了较大的冲击。古代音乐的主要特点是民族性与时代性,不同音乐之间个性鲜明,是当时历史发展的产物,需要特定的音乐环境作为背景才能得以延续与发展,被特定的人群所接受。但在当前社会环境发生转变背景下,多种音乐的影响力均有所下降,不能被现代主流群体所接受,很难大范围推广。从当前音乐发展情况看,乐舞、丝竹、戏曲的发展情况在侧面体现出中国古代音乐对大众的影响力较低。但音乐美学与中国古代音乐史之间的关联性仍然存在。为弘扬中国古代音乐史,专业人士应以音乐美学为基础,充分挖掘古代音乐的美学基础,从不同维度入手,深入探究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结合现代大众审美趣味,适当对古代音乐进行调整,提升民众对古代音乐的接受程度。专业人士还能以音乐美学作为切入点,深入分析中国古代音乐,探究中国古代音乐中的美学价值。在我国当前精神文明建设背景下,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程度较高,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弘扬。在这一社会背景下,专业人员应充分发挥其自身的能力,立足音乐美学,从历史维度分析与讨论古代音乐内容,梳理古代音乐史中蕴含的理论价值与规律,进一步探究我国古代文化与音乐美学之间的关联性。


  当前音乐专业人士的重点工作内容在于对音乐进行再创新,推进古代音乐发展,为音乐发展提供新的机遇。我国政府大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工作,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为此,当下应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积极寻找传承人,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能更好地传承下去。当前,需要加强大众化中国音乐史的培训与传承,举办文化活动,为大众更好地普及中国古代音乐文化与乐理知识,提升大众的文化素养与知识水平,让民众能更加主动参与到中国古代音乐的鉴赏中,获得音乐文化体验。


  古代音乐史中的美学观。回顾分析我国古代音乐史发展情况,融合音乐发展的过程与音乐美学的观念性内容,深入探究古代音乐史中的美学观念。中国古代音乐史发展历程中,“淡和”理念被提出,多次出现在有关中国古代音乐史与音乐美学相关的研究中,且在音乐发展领域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我国当前社会中仍保留着较多的美学著作,对此类美学著作进行研究,可有助于中国美学与中国古代音乐史发展,促进双方互相融合。在20世纪90年代,蔡仲德对中国古代音乐与音乐美学提出了新的看法,认为音乐美学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发生状态的改变,该状态的转变与大众的审美之间存在一定关联性。在大众审美情趣的影响下,不同时期的音乐呈现不同的美学特征。在中国历史发展不同时期,音乐的发展状态均存在差异性,但均能取得较高成就,不断扩展音乐内容,为当前音乐文化的形成奠定基础。“淡和”是音乐发展在不同时期的体现。中国古代音乐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淡和”最初的主要意义是平和,也就是儒家文化中所倡导的文化理念,是最早的音乐美学观念。并且该理念被更多的民众认可,在时代中不断发展并流传。到了宋代,“淡和”的美学观念被更多人所接受,同时也能在音乐基础上,实现对儒家平和文化观念的升级与发展。在我国音乐史发展中,较多乐器产生,并在音乐中流行,从乐器角度入手看待音乐发展史,也能看见“淡和”的影子。如中国古琴,是中国古典乐器之首,在中国古典文化中的影响力较为深远,可体现中国古代人民的艺术水平与文化修养。古琴作为当时文雅人士所追捧的乐器,较多的才子、才女均能演奏,不仅能借助古琴弹奏出优美的乐章,更能在古琴的基础上写出被他人所认同的诗词。音乐在我国古代文学领域中影响力较大,在古代音乐不断研究与发展中,古琴被赋予美学内涵,并且逐渐融入诗文,成为脍炙人口的作品。

3dbb3145d76ec47f80ef8e531f350dee.png

  较多古文中均有提及古琴,对其的评价以“淡雅”为主。除此之外,古琴的“淡和”观念符合音乐美学观念。同时,古琴也是古代音乐史的重点研究工具,研究学者与音乐工作人员能借助古琴表现出不同的音乐形式,进一步分析音乐美学的价值,挖掘音乐美学的深度。如果仅从理论层面探究美学价值,那么会影响其现实价值与应用价值。在我国音乐史研究中,老子思想与庄子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时期的音乐美学观念。老子与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主张无为,其论著中也有对音乐的描述。例如老子提倡大音希声,庄子将音乐进行等级划分,以天、地、人评价音乐,同时又将最美的音乐比作天籁。老子与庄子作为古代思想领域的先驱,对音乐也有独特的见解。


  孔子曾经学习古琴的弹奏方式,对音乐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与看法。在音乐美学与音乐史的研究中,借助古琴的弹奏以及对古琴的见解、看法,深入挖掘二者之间的关系,并且进一步确定二者之间的关系。孔子以史料为基础,对音乐史与音乐美学的手段进行分析,通过资料考察,发现音乐的“淡和”特点,将其作为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的观念。


  中国古代音乐史和音乐美学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探究中国古代音乐史的过程,专业人士首先应从纵向层面入手,分析不同时期下音乐史的发展特点,其次应从横向层面入手,调研同一时期的音乐内容,对音乐进行分类,探究不同阶段下的音乐艺术形式。在同一历史发展阶段,音乐仍能呈现不同的发展方向。在音乐发展史研究中,专业人士需要对音乐出处、历史背景进一步关注,深度分析中国古代音乐史中蕴含的文化、历史等内容,编著音乐相关材料,深入分析音乐中蕴含的美学价值。分析的内容需要包括当时社会发展背景、音乐类型与音乐形成情况,并以此为基础,探究音乐的本质。音乐美学是在音乐作品背景下的研究内容,可辅助音乐发展历程的研究,以具体某一部音乐作品为基础,获得音乐内潜在的信息。但仅通过音乐美学,不能获取到音乐发展的全貌,研究人员还需要对音乐的表现形式、创作过程与创作人员等进行联合分析,获取更加可靠的结果。从当前获取到的信息看,音乐美学与中国古代音乐史之间具有关联性,二者之间能相互促进。音乐美学能作为中国音乐史挖掘的重要途径,中国音乐史的发展规律能为音乐美学的探究提供素材,对音乐美学的发展奠定基础。


  在中国音乐史与音乐美学关系的研究中,能以具体事例为基础,深度解读二者的关系。在为民众解读音乐领域出现新作品时,能借助作品分析其中蕴含的美学思维,在讲解过程中,能发现作者使用的理念多是对其他哲学理念的借鉴。中国古代音乐史与中国音乐美学之间存在相通性,表现在较多方面。在解读音乐作品时,深度分析音乐作品的表现形式,并深入挖掘作品的内容。同时,还需要结合作品的表现形式与发展背景。在这一过程中,研究人员需要对多种内容进行联合分析,进一步证明古代音乐与音乐美学之间的关系,证实二者之间能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在二者互相发展期间,还能改正既往的不足之处,为音乐的发展提供延续发展的素材。专业人士在行业发展期间,能关注音乐美学与中国音乐史,对二者进行融合思考,寻找融合发展路径,在互相磨合中寻找对双方均有利的发展元素。


  回顾当前音乐发展历程,音乐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均存在痕迹,不仅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更能不断发展,反映一个时代的变迁。中国古代音乐史的内容较为丰富,与音乐美学之间的关系密切。但两者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摄入剖析音乐美学,能发现其与中国音乐史之间目的相同,均是弘扬中国音乐理念。专业的音乐研究人员在音乐活动中,需要基于音乐美学理念,结合当前社会对音乐的需求,寻求发展路径,推进中国音乐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