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心理情景剧的实践困境与优化路径论文

2025-09-26 15:37:28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近年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备受重视,作为心理剧本土化创新的成果,高校心理情景剧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发挥着独特的育人功能。
摘要:近年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备受重视,作为心理剧本土化创新的成果,高校心理情景剧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发挥着独特的育人功能。研究发现,当前心理情景剧的发展存在三重瓶颈:一,专业人才的结构性缺失,表现为学生演员培养断层、创作团队专业性不足、心理指导教师角色缺位;二,舞台技术呈现维度单一,传统语言叙事模式主导,心理干预技术模仿滥用,时空重构技术创新乏力;三,教育成效转化失衡,表现为优质作品稀缺、传播渠道受限、反馈机制缺失。针对这些问题,建议通过构建“选拔-培养-激励”协同机制、探索“传统+科技”融合范式、打造“创作-传播-反馈”全链条生态等策略,推动心理情景剧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深度应用与效能提升。
关键词:心理情景剧;心理健康教育;人才队伍;舞台技术;教育成效
心理剧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传入中国,经本土化改造形成“心理情景剧”这一校园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其以学生校园生活为背景,聚焦人际交往、学习压力、情感困惑等现实议题,通过剧本创作与舞台呈现,引导观演者反思与共鸣,最终达成心理疏导与教育目标。[1]相较于传统心理剧,心理情景剧更强调教育功能的普适性,弱化个体治疗的针对性,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
一、高校心理情景剧的实践困境
高校心理情景剧起步较晚,在不同地区高校间的发展流行存在着极大的差异。21世纪初我国部分高校开始举办心理情景剧大赛,2018年5月,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委员会和全国高校心理委员研究协作组策划主办了首届全国高校心理情景剧大赛[2],截至2025年,该赛事即将组织开展第八届,七年间共产生了1600多个典型的心理情景剧剧目,近两年参赛的剧目数量和质量明显提升。虽然该大赛的举办为我国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但相较于我国2800多所普通高校而言七年产生1600个剧目作品实属不多,而经得起推敲的优秀作品则更是少数。而近年来才有了集中性的专业针对高校开展的心理情景剧指导教师培训,使得心理情景剧虽在高校中热起来了,但其实践发展却存在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舞台技术创新、教育效能转化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和瓶颈。
(一)人才维度: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滞后
当前,在高校心理情景剧的发展过程中,存在明显的三重人才缺口:首先是表演者的匮乏,对心理情景剧感兴趣的同学大多不具备一定表演天赋和技巧,使得剧目的呈现效果大打折扣;其次是创作团队的不足,即缺少具备创意思维的编剧和善于舞台设计的导演,导致剧目内容单一、缺乏深度、舞台呈现力不足;最后是心理指导者的系统性缺失,即缺乏经验丰富、专业素养高的心理教师或专家来提供全方位的指导和帮助,使得整个心理情景剧的专业性难以达到预期的高水平和教育效果。这三重人才缺口的叠加效应,严重制约了高校心理情景剧的健康发展。
1.学生演员选拔与培养机制不健全
在高校心理情景剧中,学生是创作、编排、演出的主体。在组织此类活动时,大多数高校采取的是学生自主报名的方式。然而,对心理情景剧抱有兴趣的学生往往正经历着心理上的困扰,他们更迫切需要的是通过心理剧在心理咨询中得到疗愈,而不是将个人经历搬上舞台以实现教育目的。此外,这些学生通常缺乏出色的表演天赋和技巧,无法让剧目的舞台呈现达到完美效果,大多数高校没有专业的表演系学生,而即便在话剧社团中存在一些非专业的优秀表演者,这些学生是否愿意参与心理情景剧的演出也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在心理情景剧的实施过程中,许多高校往往未能建立起一套科学、系统的学生演员选拔和培养体系,导致在此类活动中形成了校内活动演员质量依赖于运气,校外竞赛则临时寻找优秀演员的现象。
2.专业化创作团队构建面临困境
高校心理情景剧的创作模式是由学生自发提出心理困惑,并以该学生为主导组建起一个微型剧组,根据学生在高校学习生活中遇到的挑战和问题,团队共创,完成心理情景剧的创作和导演过程。由于这种模式下,剧目创作团队是临时组建的,且主要成员缺乏专业编剧和导演的背景,大多数成员亦无相关经验,因此,完成的剧目作品往往仅能体现真实的心理问题,但全剧多由冗长的对话构成,缺乏舞台设计和戏剧张力。当一个剧组完成一部剧目作品后,牵头的学生解决了自身的心理困惑,便不再继续其他主题的创作,相应的团队也随之解散,缺乏持续性的发展。
3.心理指导教师的参与度有待提升
高校心理情景剧多数需要完成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部分的创作,其中提出问题部分多由学生自发提出或团队讨论提出,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部分不仅需要学生创作团队群策群力共同探讨,更需要专业的心理指导教师介入,从而提高情景剧的理论深度和专业支撑。而目前高校专职的心理指导教师配备本就不足,对心理情景剧有深入研究的专业指导力量更为稀缺,导致相关教师很难投入心理情景剧的编导创作和理论指导中去。
(二)技术维度:舞台技术创新动能不足
当前,广泛应用于心理情景剧领域的舞台技术,大多源于心理剧戏剧性技巧的长期实践与逐步演变。本文依据常见技术在具体演出中的呈现方式及其所能带来的独特效果,将其划分为三个主要类别,以便更为系统地探讨其应用与当下的瓶颈。
1.语言表达类舞台技术
本研究对心理情景剧中普遍采用的独白、对白、旁白等传统戏剧表现手法进行了归纳,将其定义为语言表达类舞台技术。此类技术在剧中承担着描述外部环境,叙述事件经过,推动剧情发展以及表达角色内心声音的重要任务。但由于语言在舞台中的表达对于演员台词功底的要求较强,且冗长的独白和对白可能导致剧情单调,削弱观众的情感共鸣,因此如何提高语言在舞台中的力量,使观众能够深度体验角色的内心世界显得尤为关键。
2.心理外化类舞台技术
心理剧中常用的戏剧性技巧有角色互换、替身(多重替身)、镜像、空椅子、独白等[3],其中除独白以外的其他技巧,都能将角色潜意识、矛盾情感、未言之语等内在的心理活动转化为可观察的舞台行为。故本研究将其归为一类,定义为心理外化类舞台技术。如角色互换通过身份视角外化矛盾,实现自我与他者间的双向对话;替身将潜意识外化为第二(多重)主体,实现主替身间的隐喻对话;镜像将自我认知外化为镜像行为,实现角色与镜像间的自我反思性对话;空椅子将未言情绪外化为象征对象,实现角色与缺席者间的投射性对话。此类技术能将感知、感觉、思想联系起来实现较强的心理干预效果,但由于心理情景剧舞台呈现的时间限制、表现张力等的需求,角色互换的人物心理过于复杂,镜像、空椅子在舞台的表现相对单调,导致这些技术在现存的优秀作品中并不常见。
3.超现实场景类舞台技术
如今的心理情景剧中常在分析问题的阶段中采用未来投射、时空回溯、魔法商店等突破现实认知的舞台技术,以助于角色辨识事件因果或探究个人心理发展过程。本研究将此类技术界定为超现实场景类舞台技术。随着科技的进步,对未知领域的思考与探索日益深化,超现实场景在心理情景剧中的应用并未随其发展,大多数作品仍然依赖于较为传统的方法,这导致众多作品在表现形式上趋于雷同,缺乏创新。
(三)效能维度:教育成效转化失衡
1.优质作品普及的供需失衡
当前,高校心理情景剧的作品数量看似逐年递增,质量也随着相关培训的开展有所提高。但优秀作品的普及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供需不平衡现象。一方面,高校积极开展心理情景剧大赛等相关活动,对适合公开演出的优秀心理情景剧作品的需求不断提升;而另一方面,能解决普通同学共性问题的优秀剧作又较为稀缺,大多数学生创作的心理情景剧作品并不能给众多普通同学带来明确启示。这导致适合普及的优质作品供给远远无法满足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需求。
2.传播矩阵建设的平台缺失
在教育传播过程中,构建一个多元化、立体化的传播矩阵至关重要。然而,目前高校心理情景剧在挖掘创作出一些优秀作品后,却缺少一个能广泛并持续传播的优质平台。2020年央视曾专门针对第三届全国高校心理情景剧大赛的优秀作品制作并播出了一期电视节目,其后期制作效果令人印象深刻。然而,这种传播方式并不具备持续性,目前在网络上也难以找到该期节目的踪迹。全国高校心理情景剧大赛虽然通过一个微信公众号平台公开了各高校提交的作品,但该平台未能筛选出优秀作品,且平台的稳定性不足,这导致了该平台的关注者主要为从事心理情景剧相关工作的教师,而未能吸引学生的广泛关注和浏览。
3.作品反馈机制的形式单一
有效的反馈机制是提升教育质量和效果的重要保障。目前高校心理情景剧的作品评价体系主要依赖于比赛形式,由评委教师依据心理情景剧的舞台技术运用、创新性、戏剧效果及启示意义等方面进行评分,从而确定哪些剧目为优秀作品。然而,这种单一形式的评价方式未能充分考虑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受众——学生群体,忽略了基于学生观看体验和反馈对剧目选择及创作方向进行调整的重要性。
二、高校心理情景剧的优化路径
(一)人才维度——构建“选拔-培养-激励”协同机制
1.完善学生演员选拔培养机制
通过高校心理协会社团组织开展定期招募选拔对心理情景剧感兴趣的学生演员,邀请学校话剧社、艺术团等组织的指导老师作为心理协会社团的第二指导教师,一方面指导社团对招募的学生演员进行专业选拔并开展表演训练,另一方面推荐话剧社、艺术团当中合适的同学参与到心理情景剧的表演中来,提高学生演员的表演能力和表演队伍稳定性。
2.强化专业化创作团队建设
开设高校心理情景剧校选课程普及心理情景剧相关理论知识,并通过课堂实践和课程考核对感兴趣的学生进行编剧、导演等人才的选拔,挑选有创新能力的学生编剧和有一定舞台经验的学生导演进行强化培训,并邀请舞台导演经验丰富的老师加盟创作团队。同时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设立专项经费和相关学分奖励,鼓励老师参与指导,激励组建的学生团队持续参与命题创作,避免“一次性剧组”现象。
3.鼓励心理指导教师的深度参与
组织专业心理教师或对心理情景剧感兴趣且有心理健康教育经验的教师参加心理情景剧、心理剧疗法等相关专题培训,提升教师指导心理情景剧的专业能力。在高校组织开展心理情景剧大赛的过程中增加剧本创作评选和指导关卡,由具备相关理论知识的心理教师对剧本进行筛选并提出指导意见,指导学生修改剧本,合理利用心理学相关理论并使剧情发展符合心理学逻辑。
(二)技术维度:探索“传统+科技”融合范式1.丰富语言表达形式
增强舞台艺术性表现形式,在表演中引入音乐剧、肢体剧等跨界形式,将独白转化为rap、合唱等创新表达方式,提高舞台表现力。也可以设计观众互动环节,通过打破“第四面墙”,引导观众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环节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提出个人见解,提升观演学生的沉浸感,更好地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2.激励心理外化类技术运用
心理外化类舞台技术的应用能帮助演员和观众双方群体更好地演绎和解读剧中角色的内心世界。在各级心理情景剧大赛中通过额外加分,或单列奖项等方式,激励创作团队创新运用心理外化类相关技术。通过专题研讨会的方式,组织高校心理情景剧专业教师共同探讨运用心理外化类技术与多媒体投影、道具舞美设计等创新性手段相结合,从而提高舞台表现力、解读复杂人物性格情绪的可行性。
3.拓展超现实场景应用
结合当前社会热议的焦点话题以及广大学生群体的奇思妙想,拓展并衍生出了一系列极具创意的超现实场景类技术应用,包括但不限于平行宇宙、游戏世界、元宇宙、开盲盒、AI助理等。通过将这些前沿科技和热点与心理情景剧创作深度融合,提高作品的表现力与创新性,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心理情景剧作品的整体艺术质量,引领了校园文化的新风尚。
(三)效能维度:构建“创作-传播-反馈”全链条生态
1.提升优质作品供给能力
围绕目前高校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如学业压力、人际关系、手机成瘾、环境适应等问题及观演学生反馈的相关话题建立标准化选题库。此举旨在激励经过专业培训并具备实践经验的创作团队,依据选题库中的主题,挑选自己擅长的领域进行心理情景剧的创作。同时通过专家评审、剧本打磨、试演反馈等环节,重点打造具有普适性和深度的精品剧目。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提高优质心理情景剧作品的普及性,有效传播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
2.打造立体化传播矩阵
根据学生的兴趣主流趋势,搭建微信视频号,或者与B站等知名视频网站紧密合作,共同开设专门的高校心理情景剧专区等线上平台。定期发布经过精心打磨和筛选后的优秀心理情景剧剧目,确保内容质量和教育意义。同时,统一组织每年的优秀剧目在各高校之间开展线下巡演活动。通过全方位的新闻宣传和媒体报道,深入宣传心理情景剧的意义和价值,进一步加深大学生对心理情景剧的了解和认同,从而有效提升心理情景剧在社会中的影响力和关注度。
3.完善多元化反馈机制
通过线上投票、弹幕互动、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学生观众的真实反馈,根据反馈情况了解学生需求,并对已有演出剧目进行修改优化。对有相关心理困惑的观演学生进行长期追踪,根据其心理状态的变化评估观演心理情景剧对其的实际干预效果。
三、总结
高校心理情景剧的可持续发展需以“人才专业化、技术创新化、效能生态化”为核心路径,系统整合三维视角的改革策略。在人才维度,通过构建“选拔-培养-激励”协同机制,解决学生演员断层、创作团队非专业化及心理指导教师缺位等问题,推动人才队伍从临时性向专业化转型;在技术维度,以“传统+科技”融合范式重构舞台表现力,通过语言表达创新、心理外化技术深化及超现实场景拓展,突破技术单一化瓶颈,增强剧目的艺术感染与心理干预效果;在效能维度,打造“创作-传播-反馈”全链条生态,以建立选题库提升优质作品供给能力,依托线上线下立体传播矩阵扩大影响力,并通过多元化反馈机制实现教育成效的动态优化。
参考文献:
[1]苏斌原,林彦乔.心理情景剧心理健康教育功能的特点、发生机制及实践探索[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4,24(01):12-15.
[2]Gershoni,J.21世纪心理剧[M].詹启生,李永慧.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20.
[3]彭文会,赵海华,郑雪茹.浅析教师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情景剧”教学中的指导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17,(33):185-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