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非遗舞蹈在高中校园的传承路径研究论文

非遗舞蹈在高中校园的传承路径研究论文

1

2025-09-26 15:29:05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高中教育阶段是青少年价值观形成与文化认知建构的关键期,校园场域的系统性与规范性为非遗传承提供了制度保障。文章旨在探索非遗舞蹈于高中校园的传承路径,明确其在青少年价值观塑造与文化认知建构中的重要性。

  摘要:高中教育阶段是青少年价值观形成与文化认知建构的关键期,校园场域的系统性与规范性为非遗传承提供了制度保障。文章旨在探索非遗舞蹈于高中校园的传承路径,明确其在青少年价值观塑造与文化认知建构中的重要性。在方法上,通过课艺双融、师承驻校、符号解码等六种策略,结合校本化编创、数字化技术应用等手段展开实践。由此可知,传承路径实现文化再生产与教育创新双向赋能,打破文本局限,激活非遗舞蹈生命力,为文化传承与素质教育融合提供实践智慧与时代价值。


  关键词:非遗舞蹈;高中;校园;传承


  《普通高中艺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标》)中指出,艺术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四个方面:艺术感知、创意表达、审美情趣、文化理解。近年来,国家“非遗进校园”政策促进了传统技艺和戏曲在基础教育的落地,然而舞蹈类非遗由于其动作体系复杂、教学资源稀缺,在校园传承中还存在着时间碎片化、认知浅表化现象。如何把非遗舞蹈文化内核和高中美育目标进行深度结合,建构出一条既具有教育性又具有传承性的实践路径已成为文化遗产保护和教育改革交叉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非遗舞蹈


  非遗舞蹈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构成,是在特定地域文化生态中经代际传承形成的身体语言体系。它承载了民族集体记忆和文化基因,以肢体动作,节奏韵律和服饰道具等为元素,建构了富有活态传承的艺术表达形式。这种舞蹈既是审美创造的结果,又在仪式庆典,生产生活和历史叙事的情景下担负文化传递功能。它的生成机制植根于社群互动和文化实践之中,并在口传身授中不断演进,不仅保存了核心文化基因而且随着时代语境而适应性变化。非遗舞蹈价值维度涉及艺术审美,文化认同和社会凝聚多重维度,动态存续需要依靠传承人群,文化空间和社群参与协同形成文化遗产活态保护典型样态[1]。


  二、非遗舞蹈在高中校园的传承必要性


  (一)构建身份认同的时空纽带


  在全球化与现代化的双重冲击下,非遗舞蹈作为活态文化载体面临存续危机。高中阶段正好是个体文化认知定型关键期,校园场域中非遗舞蹈传承可以把地域文化基因纳入青少年生命体验之中[2]。通过具象化的身体记忆传递,使学生在肢体律动中触碰文化根脉并完成由文化符号理解向身份认同构建的内化过程。这种以身体实践为基础的文化传承使得代与代之间的文化对话打破了文本局限,实现了动态肢体语言下传统和现代的时空接驳并有效地抵抗了文化同质化所带来的本土记忆侵蚀。

69d0c031b6eec95426e1722f991ba6a6.png

  (二)拓展核心素养的实践维度


  传统美育体系多依赖静态艺术形式,非遗舞蹈的介入为高中素质教育开辟动态实践场域。它将身体协调,节奏感知和文化理解等多维训练整合在一起,能够重塑学生认知和行动逻辑。舞蹈动作精确性需要增强空间感知和运动智能、在即兴表达环节启发创造性思维、在集体编排中培养协作意识。这一具身化学习模式突破了学科壁垒,把文化传承变成了综合素养提高的现实途径,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知识迁移和能力重构,符合新高考改革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方向。


  (三)解构现代审美的多元镜像


  当快餐文化催生单一化审美标准,非遗舞蹈以其独特的艺术语汇为高中生提供多元审美参照。从服饰纹样中的象征美学、肢体形态中的程式化表现、仪式场景中的情境营造等,都可以突破流行文化在服饰舞蹈中所包含的丰富审美维度对视觉霸权的束缚。学生研习时需要对舞蹈动作背后所蕴含的文化隐喻进行解码,辨明传统美学和现代审美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在此基础上建构辩证性的审美判断。这一审美重塑既尊重了文化多样性,也帮助青少年养成了抵抗审美异化的批判性思维和建立了多元文化撞击下主体性的审美立场。


  (四)激活文化生态的青年动能


  非遗舞蹈的校园传承可形成文化传播的裂变效应。高中生作为数字时代原住民,参与到舞语舞蹈创作和传播中,能够在新媒体技术的推动下,重建文化叙事范式。从动作拆解式短视频教学到跨学科融合式创新演绎,青年群体创造性转化能够让传统艺术打破时空限制而形成代际共享的文化话语。这种从下到上的传承模式不仅给非遗舞蹈带来了年轻化的表现,而且使学生获得了文化生产者主体地位并建立了以校园为中心的文化生态网络,使传统文化保护由被动守护向主动创新转变范式。


  三、非遗舞蹈在高中校园的传承有效路径


  (一)课艺双融——非遗舞蹈课堂渗透与校本化编创机制


  理论铺垫:高中舞蹈教育需突破单一技能训练框架,构建文化浸润与艺术创新的融合场域。教师可以通过对舞蹈元素进行解构,把体态韵律和动律特征改造成符合高中生理解的训练模块并建立校本化编创机制,旨在激活学生对非遗舞蹈的二次创作能力,需遵循“传统元素的抽取——现代语境的转换——主题叙事的重建”的逻辑链[3]。


  以蒙古族安代舞校本化改编为例,教师可先从舞蹈人类学视角切入,解析安代舞“甩巾扬臂”动作中的祈福文化内涵,再将核心动律拆解为“肩部颤动-腕部绕花-步伐踏点”三个训练单元。采用慢动作镜像教学和动态速写记录相结合的方式指导学生把握动作轨迹几何特征。在编创环节,教师选取校园生活中的“压力释放”主题,将安代舞的原始驱邪仪式转化为情绪表达载体。具体操作上,以“书包带代替绸巾”进行道具转换,将传统同心圆队形重构为象征压力的螺旋式收缩与释放轨迹,同时将现代音乐中电子音效元素融入其中,让马头琴的旋律和合成器的韵律在时间和空间上构成对话。学生们经过身体记忆迁移把安代舞中颤膝动律变成了桌子上久坐之后的伸展,终于写出了《青春安代·律动课间》,它不仅保留了高文舞蹈文化内核,而且形成了具有独特校园特色艺术表现。


  (二)师承驻校——非遗传承人驻校带徒与技艺传承路径


  非遗舞蹈的活态传承需构建“技艺-文化-人格”三位一体的浸润式教学场景。传承人入校不仅传授技术规范,更需通过口述史讲述、动作溯源示范,将舞蹈背后的生存智慧具象化。教师需要与传承者共同构建一个“身体认知——文化解码,情感共鸣”的高级教学框架,以帮助学生从身体的感知角度去理解文化的生态环境。这种师徒制教学突破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需建立“传承人的主导示范-教师的辅助转化-学生的实践反馈”的动态教学闭环,确保文化基因在代际传递中保持鲜活生命力。


  比如,邀请傣族孔雀舞国家级传承人驻校开展“手眼身法步”专项训练时,教师可设计“生态文化溯源-动作仿生研习-舞台意象创作”教学链。首先,我们结合实地的影像资料和传承人的现场展示,深入探讨孔雀舞中的“三道弯”动作与热带雨林环境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接下来,我们进行了“动物行为观察-肢体模仿训练等”,这要求学生使用速写本来记录孔雀在觅食、开屏和飞翔时的动态行为,并将这些记录转化为舞蹈的简短句子。传承人亲自展示了“词形变化”这一文化象征,从“孔雀喝水”的指尖轻轻弯曲到“展翅高飞”的掌腕展开,每一个细微的动作都体现了傣族对大自然的深深敬意。教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以“城市生态保护等”为主题进行创作,将传统孔雀舞的林间意象转化为现代都市中的“绿化带守护”场景。学生们采用了如“玻璃幕墙映照在孔雀舞姿上”和“在钢筋森林中觅食的路线”这样的创新编排方式,旨在继承孔雀舞中“柔中带刚”的独特韵律,在当代环保叙事中赋予云舞以新的意义,构成了《都市孔雀·绿影婆娑》这部创新之作。


  (三)符号解码——非遗舞蹈文化符号体系校本化阐释范式


  在高中校园非遗舞蹈传承中,符号解码是关键路径。旄舞蹈中包含着丰富的文化象征,它们是一个民族历史,信仰和审美的诸多载体[4]。在现实的课堂上,面对学生的舞蹈常常很难了解其中的深层内涵,仅仅停留于动作模仿的水平上。通过符号解码的方式,校本化解读非遗舞蹈中所蕴含的文化符号体系,可以使学生超越文化隔阂并深刻地理解其背后所蕴含的内涵。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准确掌握舞蹈动作,更能培养其文化认同感与民族自豪感。


  以贵州傩舞校本课程开发为例,教师团队选取傩面具雕刻纹样、巫步轨迹及法器动作为解码对象。“傩面密码”单元,教师引导学生利用三维建模软件对面具的几何线条进行复刻,并利用光影投射的方式对纹样的象征意义进行分析,进而把抽象的线条变成肢体运动的轨迹。例如把面具额之间的“太阳纹”拆分成螺旋式上升手臂轨迹与地面八字步相结合,构成空间立体符号。在“巫步溯源”部分,教师介绍了运动捕捉技术并比较了学生自然步态和傩舞步法重心偏移资料,指导学生从重心控制的练习中感悟仪式性步法稳定性。最后,学生们把解码后得到的要素重新组合到现代校园舞剧的片段中,以傩舞“驱邪”程式演绎出网络时代信息甄别的主题。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整合了生物力学的分析表和符号转化图谱,从而创建了一个包括12个动作解构单元和3套重组方案的校本教材,这不仅确保了非遗符号解码过程的学术严谨性,还增强了教学的实操性。


  (四)时空重构——历史语境复现与沉浸式场景化教学策略


  高中非遗舞蹈教学需突破课堂物理空间的局限,通过情境创设构建“具身认知”场域。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空间叙事设计和感官刺激整合等方式把历史语境变成可感教学场景。如借助3D投影技术对古代祭祀仪式的空间布局进行复原,并结合环境音效和气味模拟等,让学生从多维度感官体验上了解舞蹈动作功能性来源;或者通过“空间动线设计”,把教室分割成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场域,带领学生完成空间移动下的舞蹈叙事。该教学策略实现了抽象文化背景向具象身体记忆的转换,推动了历史认知和肢体表达向纵深发展。


  西藏热巴舞教学中,教师团队以“热巴艺人的迁徙之路”为叙事主线,构建“茶马古道”沉浸式教学场景。教室地面上铺有能感应压力的地贴和学生踩在不同面积上引发相应高度的风声,马蹄声及诵经声。教学中引入“驮队行进”作为情境,教师在演示热巴鼓点的过程中融入了负重动作的模拟,通过鼓面震动的频率来指导学生感受负重状态对节奏的控制。在“高原祭祀”这一场景模块中,学生们戴着AR眼镜来观察虚拟转经筒的光影效果,同时按照鼓点的节奏进行顺时针旋转舞步,眼镜上实时显示的历史影像与实际动作在时间和空间上形成了重叠。教学中专门设计了“气候应激训练”一环,利用温控设备模拟出高原的温差,让学生感受到温度的变化时维持鼓点的稳定性。课后,学生们需要完成包括地理坐标移动,气候应对和文化展演等“热巴艺人过关斩将”,最后产生个人动作数据报告和场景化舞蹈日志等。这种教学模式实现了非遗舞蹈生存语境向可量化教学指标的转换,使得历史场景复现具有文化真实性和教育创新性双重特征。

d7e74062d38cf8e7e1eaab41ebf485fb.png

  (五)编创转化——传统舞谱解码与现代舞蹈语汇融合路径


  在非遗舞蹈的代际传承中,传统舞谱承载着程式化动作密码,但静态符号与现代审美存在感知壁垒。高中学生身体认知处于从具象经验到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需要通过动态解构重构来达到文化解码。教师有能力通过动作的解构和语义的转译,把舞谱里的“圆的,弯曲的,扭捏的”等形态特点转变为实际可操作的肢体语言。整合时需要兼顾传统的基因和当代的表达,以免符号误读或者风格异化。


  以福建泉州梨园戏科步舞谱转化为例,教师可先选取《陈三五娘》中“行罡步”的图示符号,引导学生通过三维空间轨迹分析,将二维舞谱转化为身体运动路径。在动作的重构过程中,我们采用了运动捕捉软件来数据化传统科步的关节角度,并与现代街舞的地面移动技巧相结合,从而设计出了一种融合了戏曲韵律和现代感觉的“新科步结合”。教学时运用身体记忆唤醒法使学生在蒙眼模仿和镜像对照中加强肌肉记忆,然后利用即兴编创的任务促进传统元素向现代转化。例如,我们鼓励学生将科步中的“云手”动作与电子音乐的节奏相结合,从而创造出充满未来感的肢体叙事片段,让古老的舞蹈乐谱在动态创作中重新焕发生机。


  (六)数字活态——非遗舞蹈资源数字化存储与多维传播体系


  非遗舞蹈的存续依赖口传身授的线性传承,但动作细节易在代际传递中损耗。数字化存储体系的建设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组建动作基因库。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础数字技术的运用,可以利用虚拟仿真技术沉浸式地学习云图舞蹈。教师需要构建一个包括动作捕捉,三维建模和交互设计等功能在内的数字化生态系统,实现舞蹈动作在力量,气息和空间轨迹等方面的多维度数据化。传播层面上,运用短视频矩阵,VR展演等新媒体形态建构课堂向社会立体传播网络[5]。


  以云南花灯舞数字化工程为例,教师可联合地方非遗中心,对《十大姐》经典舞段进行动作捕捉。利用惯性传感器获取演员各关节的运动数据并与动态捕捉相机相结合,生成精度更高的三维模型。课堂教学中学生借助MR混合现实设备完成虚拟跟练过程,并对系统的动作完成度和误差值进行实时反馈。传播环节可设计“花灯舞的数字盲盒”项目,将分解动作制作成短视频素材包,鼓励学生进行二次创作。例如,指导学生将花灯舞中的“崴步”技巧与说唱音乐相结合,从而创造出TikTok挑战赛的模板;或者使用Unity引擎进行交互式VR剧目的开发,使观众在手势识别的基础上参与到虚拟舞阵的安排中。通过构建一个“收集--教学--创造--传播”的数字化闭环体系,非物质文化遗产舞蹈得以突破学校的界限,从而形成了一种可持续、生动的传承方式。


  四、结语


  非遗舞蹈作为文化基因的活体载体,其校园传承本质上是文化再生产与教育创新的双向赋能。高中非遗舞蹈实践以具身化学习范式为载体,在身体认知构建过程中植入了文化认同的培养,从而对传统艺术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一传承路径打破了静态文化记忆对文本的限制,通过动态肢体实践对文化符号系统进行重构,并在身体规训和艺术创造之间的紧张关系下激活了这一文本的生命力。在教育场域沦为文化传承创新实验室之时,非遗舞蹈在代际传递中获得青年动能的同时,也赋予素质教育以文化厚度,从而构成传统和现代并存的文化生态新景观,显示出文化遗产焕发出新时代教育体系的实践智慧和时代价值。


 参考文献:


  [1]李芯磊.高中舞蹈模块的教学实践与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24.


  [2]路明.“非遗”舞蹈中小学美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J].新课程导学,2024,(12):29-32.


  [3]罗东山.荆州市“非遗”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长江大学,2024.


  [4]伍美玲.非遗舞蹈传承与普及型舞蹈教育双向互动策略探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23.


  [5]刘梦.非遗研学旅行课程与高中历史教学的融合路径研究[D].苏州大学,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