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非遗文化嘉禾伴嫁歌的教育启示论文

非遗文化嘉禾伴嫁歌的教育启示论文

1

2025-09-26 15:22:28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嘉禾伴嫁歌具有值得深入挖掘的人文价值和创新价值,伴嫁歌歌词中反映的婚恋问题能启发学生对健康爱情的思考。

  摘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嘉禾伴嫁歌具有值得深入挖掘的人文价值和创新价值,伴嫁歌歌词中反映的婚恋问题能启发学生对健康爱情的思考。同时,学生的非遗文化内在认同感有利于学生的情感伦理建设。此外,依托嘉禾伴嫁歌还能对师范生进行融非遗文化入教育课堂,非遗工艺品创作等创新教育。


  关键词:嘉禾伴嫁歌;婚恋;文化自信;创新


  习*平总*记多次强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1],即大学教育应重视以人文教育为手段,培养学生的内在人文修养,人文教育主要体现在修内。嘉禾伴嫁歌作为主要由诗、歌、舞、剧组成,反映地方民俗的非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深入挖掘其蕴含的文化、文学价值对启发学生婚恋教育,加强学生文化自信,进行文化创新提供土壤。


  一、嘉禾伴嫁歌的学生婚恋教育作用


  《2022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指出我国全年依法办理结婚登记对数比上年下降10.6%,而依法办理离婚手续的对数比上年增长1.4%[2],这一统计数据反映出社会婚恋意愿普遍降低。国*院早在2016年《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中就已强调学生婚恋教育,提出将婚恋教育纳入高校教育体系[3]。而嘉禾伴嫁歌作为婚嫁习俗中演唱的民歌,其文本内容可以对学生婚恋教育起到一定作用。


  嘉禾伴嫁歌情感丰富,有的歌唱婚嫁的喜悦,爱情的真挚和纯粹。如《一进门楼喜事多》主要描写了娘摆嫁妆,左边金丝笼,右边象牙床,可见婚礼的隆重和新娘的欢愉,以及母亲对女儿的疼爱。唱词后半部分的祝福语“象牙床上织棉被,棉被脚下结成双”直接表达了新人对婚后美好生活的期望,整首歌喜悦热闹。又如《石榴打花一束青》叙述男女之间互赠信物,情妹为情哥做鞋到三五更,情哥则买了金银打了双戒指,双方得到信物皆认为“好用心”,并许下承诺“若还情妹嫁了人,产前产后产本身”“若还情哥讨了亲,砍掉脑袋挂城门”,体现男女双方对爱情的坚守。又如《枫叶木子三个杈》通过男女对唱,叙述了情哥来相会,却未能见到,这引起情哥的埋怨,“来了这回不来它”。情妹对情哥解释,对错过相会感到惋惜“若还晓得你今天来,这碗油茶我不喝它”,歌词氛围活泼热情,是男女之间爱情美好的体现。再如《钟水情歌》是以河为中心的男女对唱,男生大胆热忱以歌试情,确定了女生的情感后,以花、蜂为喻表达爱恋,而女生以伞遮面怕他人知道其想念情哥,她不要鸟喳喳叫怕他人起哄,歌词展示出女生的害羞娇俏。

136951726e2edd49e8381243279f9115.png

  这一类情感整体呈现出欢愉、热闹、活泼的氛围,使读者能有所感,正如施密茨说:“情感不是心灵状态而是按现象的天气或气候方式将身体嵌置于其中的气氛”[4],嘉禾伴嫁歌的爱情氛围不是纯粹主观的感受,是主客观的统一,各种手法的运用将情景创设更加生动,读者能被文本的情感所激荡,从而有自由、舒畅的感觉,启发学生对于爱情的向往,使人们主动为了美好的未来而共同投入精力,促进人的成长。


  嘉禾伴嫁歌中也存在着婚姻悲剧,这是由男女不平等以及封建婚姻制度对女性的桎梏造成的。这些女性的批判怨愤主要集中在:其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导致女性无婚姻自由,致使女性备尝婚姻生活的艰难。如《半升绿豆(一)》开门见山就怨道“偏偏嫁给做三房呀”,“吃了好多冷茶饭哪”等。做三房,吃冷饭菜,是旧时代女子才有的委屈和无奈,可她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只能在最后发出“妈妈害了我”的呐喊,表达对亲娘的不满情绪。其二,婆婆为主的婆家人对新妇的排斥和刁难,致使新妇婚姻生活艰辛。如《在家做女贵如金》中的女子在婆婆家天天做针线活,从早到晚疲惫至极,可勤劳的媳妇并没因此得到婆婆的尊重,反而要不断接受婆婆的刁钻要求,“喊大了说喊重了,喊小了不听见”,与其在家“做不得”形成对比。在婆家与娘家不同待遇的两相对比中,女子的悲哀感由衷而来。


  旧社会女性地位低下,无婚恋自主权,导致了女性婚姻的悲剧。当代社会发展,女性受教育程度提升,女性地位改变。如今,人们有更为健康的婚嫁观,嘉禾伴嫁歌恰好从另一个角度让人思考婚姻问题,正确引导能对学生婚恋观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嘉禾伴嫁歌的学生情感伦理建设作用


  嘉禾伴嫁歌情感伦理建设以文化自信为基础,即通过了解国家文化,增加对国家文化的认同,并内化为自身的文化修养,表现出对自身、国家文化持久稳定的信心。“认同”理论始于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强调情感与心理的趋同。所以,增强文化认同,在了解文化的基础上,需要感情的参与,从而获得一种独特的情感体验。这些情感体验中,不可或缺的就是爱,人本主义哲学家艾瑞克·弗洛姆对爱定义为:“爱是指热烈地肯定他人的本质,积极地建立与他人的关系,是指在双方各自保持独立和完整性基础上的相互结合”[5]。爱的要素主要包括关心、责任、尊重、了解,这些要素在嘉禾伴嫁歌文本中反复出现。而学生在文化认同中所获得的爱将会使他们在与人和谐相处时,消解自身孤独,并积极建立个性,实现自我价值,有利于社会和谐与发展。


  嘉禾伴嫁歌具有丰富的情感性,在家庭伦理上,有的歌曲表达与父母团聚的欣喜之情,如《一根竹子十二节》把女主人公儿子的成长年龄作为时间线,突出离家之久。而后叙述了父母得到女主人公回家的消息后,提香点灯等着他们归来,“我公听到孙孙回来,提香点灯等孙回来”,全篇洋溢着喜悦。有的歌曲表达家人和睦之情,《大哥上州打金锁》叙述为打扮幼妹出嫁远乡,大哥,二哥……十三哥,为幼妹置办各种必需品,如胭脂,水粉,手镯等。从这些哥哥为妹妹置办的物品可见哥哥们对妹妹的情深,体现家人之间的和睦。还有的歌曲表达分别之痛,如《正月求亲》“三月求亲亲不肯,我哥留妹过三月”……女子被亲人以各种理由不断挽留,在准备各种嫁妆时,也有意请工匠延长工期,而这一切都只为让离别来得晚一点,表达亲人对女子出嫁的不舍。以上几类情感,都凸显了爱的要素——关心,即要求施爱者主动关怀所爱者的生命与成长,这种关心是感受爱的基础。


  在家国伦理上,有的歌曲将对国家的热爱与对家人的不舍紧密交织,《五唱参军》分五次对爹娘、哥、嫂、弟、妹唱,唱出了“我”参军的决心,“不要泪汪汪”“不要挂心窝”,唱出了“我”对家人的期盼与要求,“快快参加中国妇救会”“上学多识字才能懂道理”,体现出为大家而舍小家的大无畏精神。


  当代嘉禾伴嫁歌,有的表现对嘉禾故乡的热爱之情:嘉禾人民和睦质朴热情,嘉禾繁荣兴盛。如《嘉禾,我可爱的故乡》从物到人,全方面称赞嘉禾人杰地灵,感激嘉禾带给的文化、民俗歌舞,感谢它养育着一方人民,期望着作为家乡一员的“我”能对家乡发展有所贡献,给嘉禾铺上最美的图画。再如《请到嘉禾来做客》以热情饱满的态度邀请着人们来嘉禾做客,不断重复“等你来哟”。《好久没到嘉禾来》以好久没到嘉禾来引出来到嘉禾的喜悦,以经济发展为中心,描述大厦高耸、民风淳朴、欢喜迎客等场面,赞扬经济发展带给嘉禾人民高质量的生活。


  有些歌曲通过表现家乡面貌的变化,表现对祖国的赞颂,《嘉禾好》从嘉禾的文化底蕴、自然风光、风土人情、经济发展进行赞颂,核心突出了现今生活因党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政策抓机遇”“优惠迎客商”,给嘉禾迎来了经济大发展,使嘉禾“城乡旧貌换新颜”,在家乡变化中唱出了对中国共*党与国家的深切感激之情,字字充盈着对现在生活的满足,对未来生活的期盼。而《公鸡崽尾弯弯》在过去、现今做媳妇不同的对比中,体现对新时代新思想给女性带来了新的解放,从“走路不要衣角飞”到“抬头挺胸线条美”,从“哪家妖精不要脸”到“丢起山歌一路香”,无一不体现新时代的美好风貌,社会环境的变化必然离不开对封建思想强烈的打击,离不开当时新中国的成立,离不开党正确思想的引领,而“如今做媳好风光”更是直接表现了对新时代的赞颂、对党和国家的赞颂。


  此类表现家国情感的伴嫁歌不仅体现爱的基本要素——关心,即对祖国和家乡的关怀,更强调了“责任”,责任强调在爱的情感中对他人的合理要求自愿予以满足,是一种对全人类的职责,一种对全人类的爱。爱的要素“尊重”也得以凸显,国家对每一个人人格的尊重,帮助一个人顺应其自身规律,快乐自由地成长和发展,获得个人的尊严,并在以国家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自豪感中,提升了作为一个中国人的尊严。


  “情感在认同意识的心理结构中占据重要位置,对行为产生的推动作用具有重要的价值,为认同意识的形成提供了最初的来源和成分”[6],因此学生通过嘉禾伴嫁歌中多样情感的体验,将能够不断加深认同意识,从而内化为自身的情感归属和文化价值,起到伦理教化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对培养新时代完善的新人,而非受物质控制的异化人起到作用,并使学生成为关心、尊重他人以及担负起国家强国伟业重大责任的新时代建设者。

88e0057bf974df2860370d8046ad401b.png

  三、嘉禾伴嫁歌的学生创新教育作用


  情感的作用能够让他们感受到爱,使他们能够在更为自由的空间充分发展,“心中充满欢乐和创造性地去发挥自己的能力以及与世界融为一体”[7],即学生能够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个性特点以及所具有的技能进行创新,促进国家的发展,这与习*平总*记2023年9月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提出的新质生产力要求创新驱动不谋而合,由此教育为新质生产力培养创新人才,并以传统优秀文化为血肉浇筑科技钢骨更为迫切,而师范生是重要的教师后备军,也是非遗文化重要的传承者,可以将非遗文化带入课堂,在促进文化自信的基础上,给予学生进行创新的根基、意识与能力,使之文化层面的抽象精神具体化,帮助文化资源与生产转化结合,提升文化资源的实际效益,而作者作为师范专业的学生以嘉禾伴嫁歌创新为例进行了以下示范教育,期望帮助学生提升创新能力。


  首先,可以根据嘉禾伴嫁歌本身的文化内涵进行再创作,结合当今时代特征,鼓励学生创作创新性的故事背景。如《大姐为何不出嫁》,讲述大姐是一个“生得乖”“干起活来穿梭忙”,漂亮又好劳动的好姑娘,却还未出嫁,待字闺中。学生可以根据大姐还未出嫁原因的留白进行再创作,进一步丰富歌词表达的内容,如引导学生设想刘大姐为等待当兵的情人归来,响应了国家对于招兵的号召,并进一步表现出了大姐对爱情的忠贞和坚守。


  其次,学生基于对嘉禾伴嫁歌的了解,可通过现状调查、文本阅读与实践,进行学生工艺品创作,实现对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嘉禾伴嫁歌的歌曲大部分是属于四二拍或四三拍,最高音和最低音属于十五音的范畴,且嘉禾伴嫁歌以五声调式居多,以递进旋律为主,音域不宽;节拍比较繁复,变化较多,但基本以二拍子、三拍子为主;曲调自由灵活,不拘一格。基于此,八音盒的机芯通过十五音纸带的制作实现手摇八音盒空灵的音色与民歌节奏的活泼相结合,将中国传统民歌与西方乐器相结合。使嘉禾伴嫁歌俗雅结合,更加适应了青年人喜欢流行音乐朗朗上口以及节奏活泼的特点,增加受众对非遗文化的喜爱。


  指导学生八音盒纸带制作,提升实践动手能力。八音盒纸带制作方式主要通过谱子中的最高音与最低音限定音域,确定纸带音域的选择,嘉禾伴嫁歌大部分音域处于低音1到高音1的区段,纸带大多选择此音域,纸带的长度由嘉禾伴嫁歌的拍子决定,谱子大多为四分音符为一拍,所以每一拍在纸带长度上表现为4小格为一拍,所画点的总拍数需满足一小节的拍数,如《大姐为何不出嫁》为四三拍或四二拍,因此每小节需有三拍或二拍,若是二拍,表现在纸带上则是需要每小节需满8格,并根据谱子中具体音符的拍数标记出其点的位置,如3.代表一拍加半拍,则在纸带上表现为6格,而3表示半拍,在纸带长度上表现为2格,3则表现为4/1拍,在纸带长度上,表现为1格,通过此制作出谱子的画点纸带,并进行打孔。


  发挥学生基于文本的想象能力,由于八音盒只具机芯,可以运用嘉禾伴嫁歌文化对八音盒外壳需进行设计,将伴嫁歌文本以图画加典型歌词的方式呈现于八音盒外壳,弥补了八音盒音乐只有音律而无歌词,少文本故事性的直接呈现。如《大姐为何不出嫁》基于创新后的文本划分为三个典型场景,大姐勤劳干活场景、他人询问大姐为何不出嫁的场景、与当兵的情人相遇场景,丰富了八音盒的文化内涵。


  嘉禾伴嫁歌作为非遗文化,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能够启示学生的婚恋教育,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对待情感生活,并通过嘉禾伴嫁歌的文学性教育,加深嘉禾伴嫁歌文化认同,加强文化自信,进行创新教育,在基础教育中融合非遗文化,在文本创新中融合思政教育,培养学生手工创新能力,使嘉禾伴嫁歌非遗文化在传承中不断焕发新的价值与生机。

 参考文献:


  [1]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EB/OL].人民日报,2023.


  [2]民政部.2022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Z].2024.


  [3]中共*央国*院印发.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Z].2017.


  [4]施密茨:身体与情感[M].庞学铨、冯芳译,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5]弗洛姆著作精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166-167.


  [6]孟昭兰.人类情绪[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16-17.


  [7]弗洛姆.占有还是生存[M].关山译,三联书店出版,198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