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民族音乐学研究对中国音乐史学研究及教学的借鉴作用论文

民族音乐学研究对中国音乐史学研究及教学的借鉴作用论文

34

2023-05-06 09:25:55    来源:    作者:xiaodi

摘要:民族音乐学研究和中国音乐史学研究的关系非常紧密,在研究方法的运用上有着相互支撑的关系。本论文将从两个学科交融的角度上阐述民族音乐学研究对中国音乐史学研究及教学的借鉴作用和借鉴意义。中国音乐史学的研究不要拘泥于方法,更不能使用单一的研究方法,因为研究的目的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就应不同。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方法直接作用于中国音乐史学的研究并不合适,但它能够对史学者起到思维启示的作用,可以为中国音乐史学研究提供有力的补充。同时,将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方法借鉴到中国音乐史学的教学中也是可行的,在中国音乐史学的研究中,研究历

  摘要:民族音乐学研究和中国音乐史学研究的关系非常紧密,在研究方法的运用上有着相互支撑的关系。本论文将从两个学科交融的角度上阐述民族音乐学研究对中国音乐史学研究及教学的借鉴作用和借鉴意义。中国音乐史学的研究不要拘泥于方法,更不能使用单一的研究方法,因为研究的目的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就应不同。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方法直接作用于中国音乐史学的研究并不合适,但它能够对史学者起到思维启示的作用,可以为中国音乐史学研究提供有力的补充。同时,将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方法借鉴到中国音乐史学的教学中也是可行的,在中国音乐史学的研究中,研究历史时期中音乐本体和演变规律是其主要内容之一,而研究音乐本体,当前主要采用的方式是考古出土乐器和研究曲谱,对音乐历史研究有着一定的局限性,致使其教学内容和教学维度上也有着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将民族音乐学相关研究方法和理论融入到中国音乐史课程的教学中也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民族音乐学;中国音乐史学;研究;教学;借鉴

  当前,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得到了大力的发展,对民族音乐学的研究也随之更为积极和深入,进而提升了中国音乐史学的地位。在研究过程中发现,民族音乐的研究方法对中国音乐史学的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和创新性起了一定的借鉴作用,通过其方法的借鉴和运用,可以为中国音乐史学提供相应的佐证。在中国音乐史纵向教学的过程中,更应注意结合民族音乐学理论的横向教学,这样才能更好地回归历史原貌,有助于学生对历史史实的理解和归纳总结。

21e63ece114984983e30427fd4ee3076.jpeg

  一、关于民族音乐学研究和中国音乐史学研究

  (一)民族音乐学研究

  民族音乐学属于音乐理论学科的范畴,它的研究对象是传统音乐,研究范围是世界各国、各民族,它有着鲜明的特征,那就是在某一民族特定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下,对该民族现存的传统音乐进行的深入探索和研究。对于民族音乐学的深入研究,应从广度和深度两方面入手,研究方法的选择一定要合适。因为不同的研究对象,需要不同的研究方法,具体到应用中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复杂性。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方法并无定论,但是从大方向上看,“田野工作法”和“历时与共时”法是较为常见的两种方法。具体到实际研究,可以多种方法共用,得到结论后统一整理思路,结合“田野工作法”和“历史与共法”,让研究的脉络变得更加明晰,多种研究方法共用的优势就能体现得淋漓尽致。民族音乐学的研究对象是全世界各民族的音乐,其研究应基于当地的自然情况和历史发展背景,研究民族音乐不管采用的是何种方法,要想了解得更加深入,一定要选对合适的方法。

  (二)中国音乐史学研究

  中国音乐史学有两种基本的研究方法,那就是考证法和文献法。后来学科的发展带动了不少普遍适用的研究方法,其中就与民族音乐学研究有着重大的关系,比如:定量研究法等,这些方法的得来多基于其他学科的启发,尤其是民族音乐学。对于史学的研究不会单纯拘泥于一种方法,它需要将多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具体到实践中,研究者会根据不同的课题内容选择重点的研究方法和非重点的研究方法。将一种或是几种方法作为总的思路,然后再结合其他方法一起使用,这样的研究过程会显得脉络更加清晰,多种方法综合使用的好处也会体现得淋漓尽致。至于哪种研究方法更适合民族音乐学,当前并没有固定的方法,从著作上大致可以分成实地调查法、田野工作法、案头工作法等。

  (三)民族音乐学研究和中国音乐史学研究间的关系

  对于中国音乐史学和民族音乐学而言,它们相互间存在着重叠部分,民族音乐学出于文化层面的考虑,大都将关注点放在历史上。当前中国音乐史学主要借鉴民族音乐学的内容,但民族音乐学中所涉及的历史较少,因此这样的借鉴处于被动地位。对于民族音乐学的研究,其方法较多且十分新颖,因此其中夹杂了不少不成熟的方法论。对中国音乐史学研究来说,它已经较为成熟,所以民族音乐学起到的只是借鉴的作用,它的部分内容可以对历史学者起到思维启示的作用,但是不能过于夸大它的作用,认为民族音乐学无所不能的想法是错误的,同时也是不可取的。

  二、中国音乐史学研究借鉴民族音乐学研究方法的探讨

  (一)逆向考察

  逆向考察在民族音乐学中,主要用于研究演变规律、历史渊源等,涵盖面较广。它是相对顺向考察来说的,采用的考察方法是“由结果到原因”“由今及古”“由后及先”。逆向考察法并不能应用于所有的研究,它主要用于有历史遗留成分的考察对象,但是历史遗留因素的找取并不简单。我国保留至今的音乐文化中,肯定有历史残留部分的存在,持续深入地研究,除了可以拓展我们的视野,还可以从中找到极具含金量的历史信息。少数民族的音乐也是当代的活资料,不少少数民族的传统音乐都保留得十分完好,除了自身较为封闭的原因,还因为它们在族中具有宗教或是象征等神秘作用,在他们的观念中,这些音乐是不可以随意更改的。传统礼仪不可动是许多民族的传统,因此流传到今天,在我们对其进行研究时还基本保留了当时的历史原貌。纵观少数民族历史,史料基本不完备,因此需要使用逆向考察法来研究其历史。研究知,在华夏民族的产生和发展进程中,不断有外来民族和少数民族音乐汇入,少数民族间也有同样的情况发生。少数民族现存音乐的考察,需要使用逆向考察法,这样才能更好地获得他们相互间进行交流的信息。不管是多么落后的民族,它都具备自己的发展史,它一直都处于发展中,可能只是发展得比较慢。基于运动视角,它和古代已经不再等同。现存的传统音乐有着复杂的历史演变过程,它随着朝代的更迭等在不断发生变化,因此使用逆向考察法时,要认真研究考察对象,这样通过该种方法才可能获得更大的收益。

  (二)历时与共时研究法

  历时和共时属于音乐事象时间观念范畴,历时起到的纵向引导的作用,用于音乐事象的发展过程,对它来说音乐事象是一种不间断的音乐形式。与此不同的是,共时起到的是横向引导的作用,用于音乐事象的构成关系,对它来说,音乐事象指的是一种广延的音乐实体。共时研究是民族音乐学关注的研究重点,历时研究是音乐史学关注的研究重点。学科的发展必然会带动理念的更新,当前对历时研究的关注度日趋增高,现存音乐一直是民族音乐学的研究重点,属于专门研究的学科。对于现存音乐,历时研究一定不能缺少,缺少了基于历史角度的思考,那么对现存音乐的研究就会变得不完整,音乐团体或个体在创造和传承音乐时,都要经过历史长河的洗礼,它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历史发展进程,虽然我们现在回看觉得只是一瞬间。与历时研究不同,共时研究是音乐史学强调的重点,如果将历史比作一条山脉,那么对这条山脉的横截面的剖析做得还远远不到位,这会直接影响到这门学科知识体系的历时性环节的衔接。近年来,对音乐史学的历时研究一直在进行,同时在演变规律和传承方法等方面又取得了新的突破,音乐史学的重要着力点之一就是历时连续性地研究这种音乐文化,在这方面取得的成就是非常可喜的。共时研究观念是民族音乐学中可以让音乐史学借鉴的部分,民族音乐学的实地调查法可以为研究历史横截面提供参考的方法,对于古代音乐作品的研究,可以直接使用的史料非常少,如果对今天的活资料进行研究,特别是对留存的传统音乐特色部分进行观察,获得的益处会非常多。当前现存的地方戏曲,以明清时代居多,使用文献资料法,对明清音乐史研究具有积极意义。但是,要想使用该种方法,需要达到一定的条件,音乐的传承在中国音乐史研究人员心中是不大可能会出现欧洲文化中心论这种观念的,因此可以在国内环境中思考一下这一理念。纵观我国古代史可以发现,我国古代一直都是重视高雅鄙视低俗的,但是这种思想发展到现在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普遍会觉得有一点俗乐是好的,全部都是雅乐缺乏味道。但是,从当前的史学研究重点和史学研究对象来看,宫廷音乐依然是研究的重点,民间音乐次之,同时汉文化中心论占据的地位也不容小觑。基于此可以发现,在我们中间隐身存在着绝对文化价值观的思想,虽然它表现得并不明显,但是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对古代或近现代音乐的评价。此外,研究前人论著的过程中,可以根据他的论著来推断当时作者的创作条件和其文化价值观,以此更好地分析和评价其著作。对民族音乐学研究来说,要高度重视其口述材料,因为如果研究对象是无文字民族的乐种,通过口述史学可以得到非常有价值的信息。口传音乐非常重要,我们可以将其纳入到音乐史学范畴中,因为这样可以更加完整和全面地了解人类音乐的发展规律。在中国音乐史学的研究中,音乐本体和演变规律是其主要内容之一,而研究音乐本体,当前主要采用的方式是考古出土乐器和研究曲谱,这样的方式有一定局限性,单纯只是针对那些有物为证和有谱遗留的音乐,那些具有口传性特点的音乐,比如:“世俗音乐”“民间音乐”等,就因为口传性的特点而被排除在外。如果能更好地改进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方法,那么就可以更好地合理应用这些口传资料了。

  对于民族音乐学科来说,其研究方法是非常庞杂的。但对中国音乐史学的研究来说,很多研究方法可以起到借鉴的作用,提供一定的佐证。因此民族音乐学的部分研究方法可以很好地推动和支撑中国音乐史横向与纵向的运动发展过程的研究。中国音乐史的研究,可以“在历时中开展共时”,这样才能产生更多新成果研究领域。

  (三)宏观微观的地域观念

  中国音乐史学中还存在微观、宏观研究概念,这些概念涵盖的范围包括时间、空间等,研究思路有局部分析和整体考虑等。这里的微观和宏观是基于民族音乐学上的空间观念而言的,属于研究区域范畴,不同于时间上的历时和共时。民族音乐学在开展相关研究时,会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放入研究对象,然后再开展相关研究。在音乐史学研究中,应将更深层次的地域观念树立起来。比如:在青海出土了中国音乐史上极负盛名的一个陶盆,其上有舞者图像。颇具争议的是盆上人物拖的一条东西,有人觉得是辫子,有人觉得是尾巴,各种说法都有。查阅民间音乐资料发现,我国的甘、川边界生活着一群白马人,他们在春节期间会表演传统舞蹈“鬼面舞”,其后有一根尾巴吊着。联系地域分析知,我国历史上的氐族有一只白马人的后裔,他们居住在河、湟地带。根据其上尾巴样式比对可以推测该图案就是氐羌的图腾乐舞。这是通过先古和地域进行互证研究的典型例子。根据不同地域的特点从宏观上对地域进行划分,可以为中国音乐史的研究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相同的地区中,可能会有遗传因子存在,在音乐文化分析中可以使用生物学上的遗传基因。对于皮黄腔的来源众说纷纭,但是从地域上分析,根据它与二黄腔和西皮间是否具有相似的遗传基因可以判断出它的起源。在分析中,可以将板块分布等内容结合起来分析,这些都是因为地域差异而出现的结果。我们不仅需要从宏观上把握好音乐文化,还需要从区域性的音乐文化出发进行深入研究。区域性的音乐史研究不应受到范围限制,除了研究中原地区,还应对前期不属于中国,但后期属于中国的区域进行研究,因为它们与中原音乐文化的关系非常紧密。在这部分音乐史研究中,需要将其与它周边的音乐历史、地域特征、民族文化和性格等因素相结合。涉及中国音乐史地域性问题研究时以中原地区为主,因此,宏观与微观的地域研究观念是十分必要的。

  (四)比较研究方法

  比较研究法作为民族音乐学的一种主要研究方法,它的研究对象和范围十分多样化。民族音乐学中有两种常用的比较方法,一种是历史比较法,另一种是一般比较法。

  1.历史比较法

  顾名思义,历史比较法就是基于历史学,对某些音乐文本和曲本进行纵向比较,以此来发现其相似及不同,然后构拟出这些文本和曲本的变迁过程和历史形貌,进而演绎出和这些历史音乐事实相通的演进规律。它又分成两种类型,一种基于共时音乐,抽离出音乐变迁的年代顺序;另一种是比较音乐文化,探索它在时间上的演变,采用这种比较法主要是为了对音乐的演变规律进行探索,在音乐史研究中使用的频率较高。

  2.一般比较法

  一般比较法通常比较的对象是两个及以上的音乐文化和音乐类型,通过比较得出两者的个性和共性,阐释出它们之间的关系,以此来完成在形态学上的目的,或是在分类学上的目的。采用这种方法对年代不会有所涉及,它所起到的是启发和启迪作用。这种比较一般基于共时层面,对音乐事象的相似点和不同点进行横向比较,对音乐的多样化类型规律进行阐释。以共时层面为历史横截面,研究者可以对该段时期的音乐事象进行研究,进而将相似和不同的地方找出来,它已经成为了研究特定历史时期音乐文化体征的主要方法。

  (五)音乐解释法

  1.音乐本体解释

  在民族音乐学中这种方法的应用较广,主要为了满足民族民间音乐的需求。将其应用于史学研究借鉴,是为了更好地分析和了解音乐中所含的历史信息。近年来,活化石音乐已经逐渐成为了社会的研究焦点,它们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比如:西安鼓乐。要探究长安古乐源流,可以分析当前一些保存得比较好的鼓乐乐曲,比如:《鹊踏枝》等。在研究考证之法时,为了分析曲调考证的重要性,可以研究《忆江南》等例子。通过深入开展这些研究,可以有效地为我国古代时期音乐史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丰富的音乐作品资料。

  2.音乐相关事象解释

  对于音乐历史的研究要有基点,那就是古籍文献、考古等原始资料,这些原始资料的记载是用我们不熟悉的语言来进行的,对这些不熟悉的词语进行解释,通过它们指导研究音乐的发展历史,这就是音乐史学家的研究工作。在古音乐文化研究中会出现各种难以解决的问题,在这些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可以使用民族音乐法。在《“乐”字释疑》一文中,作者冯洁轩举了几个和商周相近的、具有古老文化残迹的民族的风俗歌舞活动,研究发现它们具有的共同现象是:将一根木杆或是植一树于场地中心处。根据这一现象,作者推论,乐字的形符是否与其相关?它的语音是否具有这类乐舞的一般存在形态?推测它的“要”,是否和当时的欢呼声“吆”相应和?除了文字训释外,还有其他方面的内容与其相关。如《紫兰宫女传》中,记载了一种演唱绝技,研究发现这与蒙古族的“呼麦”相似,在正史中并没有找到对呼麦的相关记载,如果不是考究相关事象,是很难想象出来的。民族音乐学解释法的很多研究都可以作为音乐史学研究者的参考资料,但是这些解释并非都是合理、准确的,其中所含的不确定因素较多,但作为研究证据是非常有用的。

  三、民族音乐学研究在中国音乐史课程教学中的借鉴

  结合以上研究方法的讨论,可见民族音乐学与中国音乐史学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研究方面不仅如此,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更应将其进行链接,利用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方法对中国音乐史学进行多维度的诠释,进而使得中国音乐史教学内容更为详细、全面。从教学的角度,可以实现横向与纵向的融合,从音乐史学的发展中找到规律,追根溯源。尤其是对于音乐学的学生来说,赋予了学生思考、研究能力,拓展了学生的学术视野。

  (一)中国音乐史课程传统的教学思维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中国音乐史课程的教学内容大致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中国古代音乐史,一部分为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两部分的教学方法有着很大的区别,但总体遵循着按照时间顺序的纵向教学方法来讲授,有些效果不尽如人意。尤其是中国古代音乐史部分,由于受到文献资料的局限,以及视听资料的缺乏,导致学生很难真正地理解知识,并且时间的久远性致使学生对古代史部分的学习仅仅停留在相关的文献和想象中。那么如何能够做到多视角、多维度的教学,帮助学生很好地学习,是这门课程的主要问题。

  (二)中国音乐史课程借鉴民族音乐学研究的意义

  在中国音乐史学的研究中,研究音乐本体主要采用的方式是考古出土乐器和研究曲谱,这对音乐历史研究有着一定的局限性,如:唐代时期的音乐史料研究大多围绕的是宫廷音乐的发展,而对民间音乐发展并没有过多的阐述。如果借鉴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方法对唐代民间音乐进行相关的研究,寻找有价值的信息,如:唐代时期不同地区的民歌、大融合时代下不同区域音乐现象的搜集、整理和比较研究等。这些对于完善唐代音乐历史面貌是有意义的,也更好地解决了教学内容维度单一的问题。

  四、结语

  对于民族音乐学科来说,其研究内容和方法是非常庞杂的,其对中国音乐史学的研究在很多研究方法上可以起到借鉴的作用,提供一定的佐证。因此,民族音乐学的部分研究方法可以很好地推动和支撑中国音乐史横向与纵向的运动发展过程的研究。将其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借鉴到中国音乐史学的教学中是非常必要的,其可以帮助音乐史学教学方法推陈出新,完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维度,推动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书亮.中国音乐史学应用民族音乐学研究方法的探讨[J].音乐时空,2016(05):77-78.

  [2]庆歌乐.民族音乐学研究方法在“西方音乐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内蒙古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05):150-152.

  [3]朱国伟.民族音乐学研究方法对中国音乐史学研究的借鉴作用[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4(01).

  [4]李小兵.民族音乐学与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研究范围、方法、目的之动态变迁[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2(03).

  [5]洛秦.城市音乐研究的语境、内容与视角及“中国经验”的方法论思考[J].中国音乐学,2017(03).

  [6]刘娟.音乐学研究的多元化视角——评《多元化文化视野下的音乐学研究》[J].大学教育科学,2018(01).

  [7]刘正维.从音乐的遗传为皮黄腔探宗寻源[J].音乐研究,2004(02):4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