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论高校音乐教学中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策略论文

论高校音乐教学中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策略论文

24

2023-05-06 09:12:01    来源:    作者:xiaodi

摘要:民族音乐不仅是精神文化的寄托,也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表现。目前我国文化传播速度正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加快,在社会文化发展多样化的今天,我国民族文化的音乐形式更加多样化,具有更丰富的内涵。音乐文化的发展和传承离不开高校教育中的音乐教学,但民族音乐教学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趋势下受到了较多限制与冲击。本文主要围绕高校音乐教学中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展开讨论。

  摘要:民族音乐不仅是精神文化的寄托,也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表现。目前我国文化传播速度正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加快,在社会文化发展多样化的今天,我国民族文化的音乐形式更加多样化,具有更丰富的内涵。音乐文化的发展和传承离不开高校教育中的音乐教学,但民族音乐教学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趋势下受到了较多限制与冲击。本文主要围绕高校音乐教学中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展开讨论。

  关键词:高校;民族音乐;音乐教学;文化发展;文化传承

  人类精神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即音乐。民族音乐能够代表和体现一个民族音乐艺术的精华与审美情趣。作为组成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民族音乐文化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体现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那么笔者认为是“灿若星河”。在民族音乐中,常常暗含着大量的生活与人文元素,传承民族音乐就是最大限度地保护民族文化。民族音乐具有较强的地域性,且具有众多流派,在其中更是有许多数不胜数的经典作品,这对不同学习根基、不同地区的高校音乐人才而言,可作为一种得天独厚的土壤与条件。通过在高校日常音乐教学课程中积极地融入民族音乐,更有利于建设完善的音乐学科,使教学内容更加的丰富,同时使音乐教学模式更加有趣。

  一、民族音乐概述

  校园教育是我国人民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音乐教育作为一个人文现象,学习者在研究与学习音乐期间,就可以感受到其蕴含的人文魅力。因此,一个国家音乐教育的核心基础就是民间音乐,倘若一个中国人对中国的传统民族音乐并不熟悉,那显然是不太行的。基于此,在音乐教育中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是非常关键而且有必要性的,学校与教师都必须积极履行起这一职责,并做好对民族音乐历史文化的深入研究,让学生可以深切了解和体会到音乐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我国民族音乐源远流长,因此积累的民族音乐也十分丰富,不论在音调、体裁或是风格等各个方面,我国的民族音乐都十分丰富、多彩,且在时代发展中逐渐形成了民族器乐、民间歌曲、民间歌舞、说唱以及戏曲这五大类的民族风格音乐,其中任何一种类型细分后都可再分为二十多种甚至几百种类型。比如哈瑶族的“香哩歌”、萨克族的“弹唱”、塔吉克族的“叙事歌”、苗族的“飞歌”、高山族的“酒歌”、壮族的“双声”、蒙古族的“长调”,满族的“摇篮曲”、侗族的“大歌”“小歌”等。我国民族众多,民族不同,音乐风格也不同,这使不同民族之间具备了各自独特、鲜明的民族规律与特色,部分民间音乐甚至十分具有地域性,不同区域的民间音乐也代表着不同的含义。

f3865e046923577e6155a0f4e14ddd76.jpeg

  我国一共有民族56个,其中少数民族55个,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民族文化,均是我国所珍惜的非物质财富。优秀的民族文化应该被发扬和传承。各民族均有独具本民族特色且传承至今的音乐,具有深远的影响,不仅可以彰显音乐的存在价值,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音乐领域发展。大约五千年前,我国祖先们在长江、黄河等流域繁衍生息,最初的华夏音乐文明在此时期建立。伴随人类文明的进步以及时间的不断流逝,音乐文化开始呈现混合发展以及多元起源的趋势。同时,各民族间的音乐文化互相融合、渗透,中国民族音乐更加丰富多彩。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我国民族音乐以其独特的魅力经久不衰,同时发展得更加灿烂。人们各时期的意识形态伴随历史的变迁而发展改变,这对我国民族音乐的影响十分深远,且对民族音乐的发展与变化起到了直接的促进作用。在此期间,决定民族音乐能够传承更加久远且有利于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即民族音乐的独特性。正是因为民族音乐这一特殊的属性,也导致其可以将不同历史时期下人们的精神面貌反映出来,也正是因为以“音乐”这种方式进行记录,才可以重现各个少数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中的日常生活等人文背景。由此可见,中国民族音乐经过漫长的沉淀,在千年来留存下了深厚的底蕴,通过融合以及传承民族文化过程中的互相影响,民族音乐体系特点更加鲜明,且到目前为止仍然在不断地融合、交流,彼此竞争,也正因为如此,才使得中国民族音乐可以不断地繁衍、发展,向全世界人民呈现灿烂且倔强的音乐文明。

  二、民族音乐文化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

  民族音乐教育在音乐教育中是不可或缺的存在,该类音乐不仅特点十分鲜明,而且也是发展中华音乐的基础。上千年来,我国民族音乐积淀的文化底蕴如今已被流行音乐、古典音乐等多种新的音乐形式借鉴,这从侧面也能够证明民族音乐具有发扬光大的潜力。民族音乐可以培养听众的创造力与想象力,是我国众多劳动人民千百年来智慧的结晶。民族音乐可以为听众提供自由且广阔的想象空间,比如蒙古族的音乐极具张力,曲风潇洒,在气势方面常以大开大合为表现,这与蒙古族人民富有激情且豪放的民族特点完全契合。结合蒙古历史,蒙古族在鼎盛时期由成吉思汗绘制了横跨大洲的宏伟蓝图,因此该民族的音乐也充分展现了蒙古骑士不畏生死、骁勇善战的精神品质,这是该民族精神核心内容的体现。而通过观察民族音乐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汉民族音乐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比较难判断,这主要是由于在不同的时代,汉民族音乐文化可表现出相应的时代特点。比如:元代元曲与唱词比较流行;唐代多以唐诗作词(因为诗文在该时期发展极盛),然后进行谱曲等,在华夏土地上交相辉映着无数灿烂的文明神奇。

  民族音乐不但可以震撼听者的心灵,还能够促进其头脑的想象力,使其充分感受音乐中的情感,这种无法统一的想象力以及奇妙且极富情感的精神表达方式难以被替代。正是因为这一原因,音乐成为了一种独特的艺术,既可以将作者的真情实感准确、细腻地反映出来,也可以使听众聆听后引起情感共鸣,并开启想象的空间,使不同的听众拥有不一样的感受。而通过艺术的形式对这种感触进行加工,再以特定的形式表达出来,就是人们鉴赏音乐的真正内涵。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民族音乐具有极高的群众参与度,对传播我国传统文化可产生十分积极的作用。对民族音乐进行认真聆听,不仅有利于听众感受音乐中的情感,且能够使听众感受到根植于民族音乐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因此,将我国民族音乐文化加入学校音乐教育中,更有利于维持我国传统文化的活力与生命力。学校作为传承音乐的载体与重要基地,一直以来并未得到充分重视,但学校是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渠道和温床,教学工作中最重要的内容应当是传承最主要的民族传统音乐文化。正因如此,我国应该将大教育体制的优越性充分发挥出来,通过学校音乐教育培养学生的兴趣,走出一条学校音乐教育与传统音乐文化发展和传承相结合的道路。

  (一)培养学生良好品质

  通过在高校音乐教学中加入丰富的民族音乐文化资源,可使教学素材更加地具有多元化。教师在为学生进行教育时,通过融合并应用多元民族音乐形式,不但可以使学生充分了解到民族音乐知识,而且可以培养和发展其表演民族音乐的技能,使其成为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中坚力量。良好的民族音乐教育可为学生创建良好的文化氛围,使其心灵、情操通过音乐的洗礼而得到净化与熏陶,逐渐培养其高尚的思想品格,有利于其多方面发展。与此同时,民族音乐的多元化也使其更加具有包容性,可以积极塑造学生良好的德行,学生在民族音乐的影响下,有利于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与个人品质,使祖国之花朵具有更加深厚的民族文化情感。

  (二)开拓学生的文化视野

  学生在鉴赏和学习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音乐形式中,有利于形成全新的文化观与艺术观,使其文化视野更加的开阔。在学生学习和探索多元民族音乐文化的过程中,也有利于其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对各地区产生民族音乐文化的根源有所了解,使其知晓艺术特色、发展流变等重要因素,这些都可以使其文化视野得到进一步的拓展。此外,学生在开拓文化视野后,也能够相应地增强其民族音乐实践能力,有利于促进其形成更加丰富的文化观,提升其文化素养,并通过更加深厚的文化底蕴对个人气质塑造起到积极作用,从而使其展现出开阔的文化视野以及温文尔雅的精神风貌。

  (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通过在高校中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以及生动的音乐课堂活动,可以使民族音乐的艺术魅力和文化精髓不断地渗透,使学生接触到各地区的音乐作品与各种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形式,从而将其创造力、艺术联想力激发出来,使其在现代音乐创作实践中融入更多好的想法以及民族音乐文化的精髓。学生通过运用和吸收这些民族音乐文化,不仅可使其创作思维得到促进,还能够以更丰富的形式传承和传播我国民族音乐。

  三、高校音乐教学中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现状

  (一)对民族音乐重视程度较低

  我国适应时代发展的教育方针即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传统民族音乐在此方针中作为一门重要的教学内容,其中内含的民族特色是其他音乐教育方式无法替代的。但是伴随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步扩大以及国际文化、经济的互相交融,国内不断传入了更多国外的音乐形式,更多高校学生相对更加偏爱学习西洋乐器与音乐,比如:钢琴、小提琴等,对民族文化的重视度日益减少。

  (二)高校民族音乐教学内容比较片面

  我国目前多数高校的音乐教学以及相关的音乐教学活动中,越来越缺乏与中国审美意识一致的活动。此外,部分艺术生专业课程的内容设置与教学安排也存在明显的缺陷,导致其严重缺乏对于民族音乐的了解。

  (三)高校音乐教育未能够承担传播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责任

  我国高校音乐教育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均开展的是沿袭西方音乐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而有关传统民间音乐的教学十分缺乏。这主要是由于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体制不科学所引起的,因此必须对音乐教育体制进行主动的改革,在音乐教育类相关课程中将民族音乐文化设置为学习的重点。

  四、高校音乐教学中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一)建立正确的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理念

  人们处事行为的动力之一即思想观念。如果想要在高校音乐教学发展中混入传承民族音乐文化,那么首先需要学生与教师均具有正确的文化传承观念。教师在现代教学中需要对教学中渗透民族音乐的必要性、重要性有良好的认知,使学生对民族音乐的价值与内涵有一定了解,知晓发展、传承民族音乐的意义,并对其深入感知民族音乐文化的魅力进行有效引导。但是需要注意,在教学中传承民族音乐并不是简单地复制或因循守旧,而是要在原有文化基础上进行一定的创新与改革,从而进一步彰显民族音乐特色。此外,随着开放式教学在多元文化发展环境中的逐渐兴起,高校音乐教学既不可以全盘吸收或盲从外来音乐文化,也不应对其产生完全的排斥,而是应该要理性、科学地选择和学习外来文化,并继续对本土音乐文化中的民族精神进行发扬、延续,妥善解决外来音乐与民族音乐这两种文化的关系。另外,高校需要为学生建造一个较好的学习氛围,以将其学习民族音乐文化的创造力与兴趣激发出来。

  (二)完善民族音乐教材,优化民族音乐课程的设置

  高校应该加强对民族音乐教材设计与编写的重视,将侧重点放在教材的新颖性与科学性方面,使学生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责任感与信念提高,使其学习热情地得以强化。在设计教学内容时,需要充分参考先进的民族音乐研究经验,搜集更多的民族音乐资源,并对其进行有效的利用与整合,比如在教材中加入经典的音乐鉴赏、民族音乐曲目以及具有故乡情、爱国情的元素等,注意有机地结合现代民族音乐以及传统民族音乐,同时邀请对民族音乐有深入研究的优秀教师以及成就突出的民族音乐领域专家参与编写教材,设计出可将民族音乐文化特色充分体现出来的特色课程。在高校音乐教学中课程设置的地位不容忽视。合理、科学地设置音乐课程,更能够将高校的音乐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提高。然而,目前我国的音乐课程设置中还存在一系列缺陷,比如部分高校不够重视民族音乐文化,并没有设置独立的民族音乐相关课程,或是只将其纳入一小章节的选修课程中,这些均会使学生缺乏民族音乐知识,使其不了解民族音乐文化,无法产生较浓厚的学习兴趣。面对此现象,高校需要对可能影响音乐课程设置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性的考量,使课程设置的系统性、科学性增强,并不断优化和调整课程设置层次;提升民族音乐教育力度,增加该课程在高校音乐课程中的占比,使教学方向逐渐转变;教师可以在日常教学中逐渐渗入民族音乐文化,并为学生传授更加多样性的音乐内容,使其更加关注、了解和重视民族音乐文化,培养其民族文化精神与自身音乐素养,从而为国家提供更多民族音乐领域的优质人才。

  (三)创新民族音乐教学手段

  只有不断地对教学方法、方式进行创新,才能够更好地进行和实现音乐教学中民族文化的有效传承。这需要教师选择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为教学素材,主动、详细地为学生进行讲解,使其能够从作品中了解到运用的技巧与演绎方式。此外,教师还应该系统地对民族音乐进行分类,仔细梳理各民族音乐文化的差异和共性,使学生对各民族音乐文化的价值与特点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教师可以采取互动式、情境式民族音乐教学模式,并通过现代教学手段,比如多媒体技术等,利用视频、图片等为学生展示代表性强的、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为其创建轻松、积极的学习氛围,使其主观能动性、个性特点能够发挥出来,从而对民间音乐文化的发展规律、发展历程进行积极的探索。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网络信息技术获取更多的民族音乐历史故事、民族乐器以及民族音乐技巧等民族音乐相关信息资源,将其鉴赏能力提高。除此之外,高校需要为师生建立相对应的交流平台,在和谐、尊重以及平等的基础上加强师生互动。同时,高校可以聘请学者、专家等具有权威性的人物定期在校内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或是定期在校内举办校园民族音乐文化相关活动,或是定期由教师带领学生到不同地区或是民族进行参观,使学生知识视野得到不断拓展,将其民族音乐文化认知不断加深,促进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四)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组建高质量的教学队伍

  教师的教学水平不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音乐教学质量,还可对民族音乐文化是否能够传承以及传承的质量产生影响,若想在高校音乐教学中使民族音乐文化实现更好的传承,就要加大培养音乐教师的力度,使其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基于此,高校与教师均应该承担起一定的责任,比如学校可以提高聘请教师的条件,并为其提供更多进修、学习的机会,教师本人也应该主动扩展自身音乐素养与教学水平,在音乐课堂中充分发挥领导者的作用,为学生起到很好的指引,并尽可能保证每一节课的课堂质量,确保学生均能够投入到音乐学习中,同时对民族音乐文化产生更浓厚的兴趣,促使其主动去宣传和弘扬民族音乐。

  五、结语

  民族音乐的生长土壤十分扎实,历史渊源十分深厚,一代又一代民族音乐人千百年来流传下了众多的民曲民调,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将一个地区的风土人情反映出来,也可以将当地的文化和历史反映出来。在中西文化大碰撞、大交流的今天,分层教学模式,实现个性化教学。例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需求来选择相应的钢琴曲目让学生练习,引导学生了解不同的钢琴曲目。同时,还可以引入分层教学模式,通过将班上的学生分层,再根据学生分层来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选择相应的教学方式,设计针对性的教学活动,更好地提升钢琴教学效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校钢琴课堂教学中,为了更好地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教师还需要以素质教育为基础,通过丰富钢琴教学内容、创新钢琴教学方式、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夯实学生的钢琴基础、指导学生养成正确的练琴习惯、合适的选择钢琴曲目训练、重视教师专业素质的培养、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等方式,进一步优化课堂,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晓菲.演奏心理训练在高校钢琴教学中的重要性及策略分析[J].艺术评鉴,2022(15):135-138.

  [2]蒋园园.高校钢琴教学中开展体验式教学法的要点分析[J].艺术评鉴,2022(14):73-76.

  [3]白丹.中国民族化钢琴作品在高校钢琴教学中的重要性及运用[J].大观(论坛),2022(01):123-125.

  [4]孔德文.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校钢琴教学的实践策略分析[J].戏剧之家,2022(01):180-181.

  [5]王译悦.浅谈高校钢琴教学中学生视奏能力培养[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03):66-68.

  [6]陈贝.高校钢琴教学中融入传统民族音乐文化元素的策略探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2(22):109-111.

  [7]余艳.思政视阈下德育与高校钢琴教学的融合分析[J].大众文艺,2022(10):121-123.

  [8]刘雅琳.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高校钢琴教学改革[J].中国民族博览,2022(08):76-78.

  [9]路猛.基于素质教育理念的高校钢琴教学改革探讨[J].戏剧之家,2022(12):175-177.

  [10]董纾含.新时代高校钢琴教学中思政元素实施路径探析[J].音乐生活,2022(04):72-75.

  [11]王劭心.素质教育理念下的高校钢琴教学改革策略探讨[J].当代音乐,2021(12):49-51.

  [12]牛嘉.以社会职业需求为导向的高校钢琴教学改革分析[J].山西青年,2022(03):9-11.

  [13]杨晓.中华传统音乐文化视域下高校钢琴课程思政教学创新研究[J].科教文汇,2022(03):9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