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德沃夏克钢琴组曲《诗意音画》的艺术特色与演奏技法论文

2023-05-06 09:04:26 来源: 作者:xiaodi
摘要:19世纪捷克国家音乐流派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安东尼-利奥波德-德沃夏克。他把斯美塔那在捷克的民族音乐史上开拓了一条新的道路,把捷克的音乐推向了世界各地,使捷克的民族音乐广为人知,从而使19世纪的世界音乐文明更加繁荣。钢琴组曲《诗意音画》创作于1889年,作者在学习弹奏《诗意音画》钢琴组曲时,深受德沃夏克对斯拉夫人民的关怀,以及对捷克故乡深厚感情的影响。这一系列的钢琴组曲包含着多种多样的音乐个性,有时悠长,有时短暂的跳动,色彩和节奏相互变换,力度上的反差,以及节拍的碰撞,引人入胜。
摘要:19世纪捷克国家音乐流派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安东尼-利奥波德-德沃夏克。他把斯美塔那在捷克的民族音乐史上开拓了一条新的道路,把捷克的音乐推向了世界各地,使捷克的民族音乐广为人知,从而使19世纪的世界音乐文明更加繁荣。钢琴组曲《诗意音画》创作于1889年,作者在学习弹奏《诗意音画》钢琴组曲时,深受德沃夏克对斯拉夫人民的关怀,以及对捷克故乡深厚感情的影响。这一系列的钢琴组曲包含着多种多样的音乐个性,有时悠长,有时短暂的跳动,色彩和节奏相互变换,力度上的反差,以及节拍的碰撞,引人入胜。
关键词:德沃夏克;钢琴演奏技法;《诗意音画》;艺术特色
一、《诗意音画》的形成与思想意蕴
德沃夏克的创作生涯中十分重视民族音乐,他将捷克民族的主体与表现方式融入自己的作品之中。在他的斯拉夫舞曲和杜姆卡等多部钢琴作品中,运用了大量捷克本民族的音乐,充分展示了捷克音乐的独特风格。德沃夏克的音乐创作是以历史文化、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为素材的,着重表现了人们的生存状态和自然景观,从而创造出富有民族特色的音乐作品。德沃夏克的音乐创作和他特有的音乐形式在浪漫主义的民族乐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889年,德沃夏克创作钢琴组曲《诗意音画》,这也是他的巅峰之作。1884年他赴英国演出,德沃夏克创作的《圣母悼歌》《d小调第七交响曲》等名曲都取得了极大的成就。从英国回来后,他回到故乡,在捷克农村买下了自己的住所,那里的环境给他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德沃夏克的创作也从纯粹的自然之光中得到了无限启发,然后德沃夏克在此创作了一首优美的《诗意音画》。
《诗意音画》是一部独具特色的钢琴组曲。其作品风格体现了浪漫主义的追求,每个章节的乐曲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乐思和主题。文章的题目指出了作品的主旨,使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一作品,并使观众迅速地沉浸于他所创造的音乐气氛中。作为民族乐派的作曲家,音乐人的创造不仅限于严格的和声技巧与曲调。德沃夏克的作品充满了强烈的情感和音乐魅力,而《诗意音画》则是他在钢琴方面最具代表意义的作品。德沃夏克用多种音乐要素、多种编体,创造了十三部具有鲜明个性的、充满情调的钢琴曲。
二、《诗意音画》的艺术特色
钢琴组曲《诗意音画》共有十三部,每一首小品都有自己独立的标题,它们分别是:描绘乡间风光的《黄昏小路》《古堡里》《春之歌》;抒发内心情感的《幻想曲》和《小夜曲》;描写生活情景的《嬉戏》《农夫叙事曲》《闲聊》;渲染节日气氛的《丑小鬼之舞》《酒神节》《富丽安特舞曲》;塑造宏伟形象的《英雄的墓碑》《在圣山上》。
德沃夏克十三首《诗意音画》组曲充分体现了浪漫主义的民族性和特色:他的音乐在捷克大地上扎根;热心于节拍的民谣主题;主旋律醇厚、清新、明亮,喜欢流行的五声音阶,民间调式的运用;擅长以织体刻绘出各种鲜活的自然形式,抒发山水之情,抒发作者心中的豪迈和国家精神。
德沃夏克的音乐创作中始终包含着朴素而真诚的主题。约翰-克拉蓬在《论德沃夏克》一书中解释说:“所有的乐章都带有一种天然的新鲜,而这些新鲜的东西常常会使作品的结构和对一个题材的思考变得模糊起来。”①他最有名的是《e小调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的第2乐章,它的开头是一首充满思念的音乐,单线条的主题旋律由英国管独奏。他将自己的全部情感都集中于这样一个情绪舒缓,内驱力十足的作品上,他将木质乐队固有的淳朴和纯粹的气质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在听众的心中进发出巨大的力量。德沃夏克擅长给题材注入最真实的感情,而《诗意音画》则充分证明了他的这一音乐理念。如《农夫叙事曲》,它的引子部分都是用左边低音段的一个音符组成的,简洁而又朴素,使画面上的农民形象栩栩如生。德沃夏克在创作的时候,经常会采用左右两个不同的声音组成的八个音阶,让原本简单的旋律变得更加悠长,也显得更加真诚。低音段以低八音节为主要旋律,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增强了节拍的动态,使舞曲的现场氛围更加活跃。第一个主调是用左右八度的方式来推进乐章的发展,主调在八度音程中加入了更多层次感,同时也保留了两个声部的和谐,这也证明了作曲者对音乐风格的偏好。
第2首B大调《黄昏小路》,前奏包括六个音节的节奏。接二连三的飞机像是森林里的清风,荡漾出一圈圈的波纹,勃勃生机。在他说到正题的时候,他那悠扬的嗓子就像是傍晚时分的余晖,柔和地洒在小路上,像是一片金灿灿的幕布。主题曲从第七乐节开始,通过8个小节的反复,使织体结构更为复杂和立体,以十六个三个音节的调子为主;就像是天空中闪烁的星辰,让人心中荡漾着一圈圈的波纹。开场部分以衔接的形式呈现,之后是一段转换之后的主调,而这一次,作曲者希望借由它来重新突出第一个主题,而这一次,与之前的首个音符相比,这个主调更为生动;喧嚣的气氛似乎预示着夜晚即将来临。特别是在这篇文章里,作者使用了三个音节中间的长度,使得宁静的道路在暮色的照耀下显得鲜活而富有戏剧性。
第3首C小调《古堡里》该曲有一种强烈的力量感。而在这首歌的结尾,也就是A段的结尾,这一次,他使用了P、PP的力度,将这首歌的力度降到了最低。坚固的城堡墙壁,就像一片朦胧的雾气,稳定地衬托出它的庄严,充满了神秘气息。这一乐章共分为七个段落,在这一段的回旋乐章中,主题的三次反复出现,每一次的出现其音乐色彩都有着不同的变化;
这是一种在复调时经常使用的技巧,它会在原有的音调中插入一些装饰片段,或是增加一些音段进行新的变化,从而在循环和反复中创造出全新的声音感觉,使音乐内容更加丰富。右高音的装饰音——一个轻快的六十四分音符,给这座庄严肃穆的城堡增加了一种奇异的感觉,就像是在一瞬间冲破了迷雾,得到了一次难得的新生。长时间地切分在他的左半边不断地游荡着,这是美国黑人音乐的一大特色,农庄里的黑奴们经常用最普通的歌曲抒发自己的思绪,而那种淡淡的哀伤却给这座古堡增添了一股沉重的气息。
第4首《春之歌》开头的A段,开篇A段右手和弦的保持音处理瞬间将春天的主旋律击响,左手三十二分音符和弦在低音区持续快速重复,左手柱式和弦配合右手主旋律将A段主题推动到高潮。B段开始的时候,节奏很快,乐句紧凑、力度轻盈,在峰谷之间来回穿梭,就像是一场优美的舞蹈。美妙的高音符在左手与左手之间的分解与协调下,表现出了富有诗意的抒情,像是一首春歌,歌颂着春日里的一切;表现出一种令人愉悦的春意和对未来的憧憬。这一乐章以原作为结局,以一种始终如一的方式呈现出来,而在最后的重现中又增添了春天的主旋律,使得春天的主题更为鲜明。
德沃夏克擅长用五颜六色的音乐装饰他的心灵深处。在第6首B大调《幻想曲》里,他轻快而悠闲地讲述着,在一遍又一遍地反复后,主体结构缓慢地向前移动着。这是一部轻柔的乐章,与勃拉姆斯的《摇篮曲》有着相似的地方。音乐中的力量变化越来越强烈,越来越微弱,就像是一场梦幻般的梦幻,而他的左手则是不断地运用节拍,给原本沉稳的旋律平添了几分戏剧色彩。扩展的部分是由作家对“波音”的连贯运用,整个曲子所有的重点都放在了对“波音”的处理上,清晰的高音如同一片璀璨的星空。这时,他的左手从一个和弦变成一个流线型的琶音,在高音区向前移动,给这个梦幻的主题增添了一种轻快的感觉。第9首C大调《小夜曲》是一种非常有感情色彩的歌曲,它在开头只有四个小节,展现出了与其他交响乐不同的结构特征。它没有采用单一的基调,而是采用了简单的节奏,无论是结构,还是节奏,都充满感情,前四个小节就能让人感受到一种宁静的气氛。宁静的月光下,演奏这首曲子的人似乎已经能感受到德沃夏克内心对乡里宁静生活的向往。
德沃夏克将自己的感情和想法赋予了《诗意音画》,他喜爱乡村的悠闲生活,德沃夏克就像是一个画家,他的织品就像是一支画笔,描绘了农村的繁忙景象,以及人们闲谈家常的田园生活。第2首《嬉戏》以八度跳音为主,主旋律仍然在高音部分,而左手的低音部分和弦跳音则在八度音程中填满了半音,为和声增添了一种丰富的色彩;加强了主题曲的表现力,双手交替,欢快的孩子在纸上嬉戏。第二个主题是柔和而优雅的,他的右手是三个音符,像是斯美塔纳《沃尔塔瓦河》中的三个音符,与第一个主题的欢快截然相反。整个作品呈现出明亮的色彩,让人听着就像是听到了作曲者对孩子的爱,以及对无忧无虑自由生活的向往。
第5首《农夫叙事曲》的低音区缓慢地进入到第一个主调,德沃夏克最喜欢的就是这种简单直接的单一音调。紧接着,三弱一强,连续的音符响起,打破寂静。这首曲子与主音、小调都是一体的,旋律织体反复地在非方块的结构中反复出现,在左右两个不同的声部之间交替出现,使得农作的画面更加鲜明,叙述也更加丰富。第二个主题是双手高音和低音部分的互动,生动描述了农夫们的辛勤劳作。
第8首《丑小鬼之舞》开头四个小节的八度音程,高低音区上下起伏,与李斯特《钟》的风格如出一辙。区别在于德沃夏克在低音区和高音区之间添加了一个强烈反差,明亮的高音和浑厚的低音线构成了一个很有戏剧性的层次。右手的旋律分解进入到第一个主题,随后的跳跃音型将古灵精怪的小妖精形象活生生地呈现出来,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与第一个主题相比,中间的抒情连续不断的唱腔,孩子们褪下了不安的伪装,安静而平静,似乎在向对方倾诉着自己的心事。对比性情节被充分利用,使得“丑小鬼”这个角色丰满、立体、深入人心。
第11首《闲聊》的回旋曲式是该系列乐曲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种,其和蔼可亲的气氛通过F大调的反复播放而得到了充分体现。第一个主题就像是一个话题,然后是十六个音符的跳跃,让人看得津津有味。一番热烈的讨论之后,回到正题,接下来就是新的话题了。德沃夏克住在一个靠近自然的地方。
德沃夏克就像一个雕刻大师,把他心目中伟大的民族英雄和伟大祖国的形象都刻在了他的脑海里。他的第12曲《英雄的墓碑》以其雄浑有力的八度和弦为开端,将德沃夏克对捷克民族英雄的赞美推向高潮。音乐与十六分音符的节奏不一致,就像是在模仿英雄的步伐,非常坚定。德沃夏克毕生崇敬民族英雄,将自己的英雄情怀和爱国之情灌注于此,塑造了一位伟大的英雄人物,而在弹奏这首作品时,他也被这位伟大诗人的情感所感染。
在他的第13首《圣山上》里,圣山是从希腊神话中流传出来的,它是十三部组曲的最后一章,捷克的名字就是从那里来的;是整个故事的中心和升华。强烈的D大调和弦与逐渐减弱的三十二分音符构成了强烈反差,一种是雄伟的高山,一种是潺潺的河流,一种是柱状和弦的稳定上升,一种是不断降低的分裂和弦;将作家对国家疆域的关心和热爱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斯美塔那《伏尔塔瓦河》中,他以一种特殊的韵律和三种不同的韵律表达了他对捷克人民的深厚感情。
该钢琴组曲中也运用了许多特有的民族元素。捷克人的一种主要特征是:短的重读音节后面跟着一个长的音节。德沃夏克组曲《诗意音画》中,多次突破了原有的节奏和强度,采取了两个重音的节奏语言,这是由于重拍的位置变化而造成的节奏错位;这就是作曲家把捷克语言的特点融入音乐中的表现。
《富丽安特舞曲》一开始就是八度半,很有感染力。在快速的第一个主题曲之后,一段轻柔而充满歌唱的展开部分使整个乐曲的情绪得到升华。第一个主题重现,三连音之后,又是一段简短而又迅速的旋律,将欢乐的场景再次呈现,这一刻,更是多了几分调皮。舞步不再那么拘束,充满了轻松和愉悦。德沃夏克创造性地将斯拉夫民族音乐的特征融入到这首曲子中;将斯拉夫人的激情与乐观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酒神节》的第10首C小调和第四乐章中,德沃夏克融入了波希米亚民族舞蹈元素,展现出一种独特的民族舞蹈风格,双拍子和重拍的交替,打破了三拍子的强弱;三拍的节奏感更强,营造出一种热闹的气氛,展现出一种新的、热烈的歌舞场景。
德沃夏克不仅从捷克人的韵律语言中汲取灵感,而且德沃夏克的作品中还巧妙地应用了弟里吉亚调和五声调,极具斯拉夫民乐特色的调式语言,为整个《诗意音画》平添了一股浓厚的民族音乐色彩。在《诗意音画》《古堡里》的第三十一小节中,弟里吉亚二度的下降E和F的低音,让原本的E音变得更加紧张和神秘。《酒神节》组曲的序曲开头是以C小调的自然调式开始的,13小节中的d调下降了Ⅱ级,形成了弟里吉亚特征的小二度,序曲的调式也由c型自然小调过渡到C弟里吉亚小调。②
《黄昏小路》的开场白是以B大调的主和弦为基础的,由作曲者将六个小节的主和弦连接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宁静祥和的气氛。在接下来的主题曲中,#g的出现和#g的持续强化,形成了一个五音节的鲜明的轮廓。#g在此与中国五声调的“羽”具有同样作用,它的“宫”属性b和“#f”“#f”的重复,加强了“五声”特性。在《富丽安特舞曲》中,作者从底向上构造了一个由A、E、B、F五级叠加的五级合奏;在五个音阶的声音程中,充分反映了作者对民族元素的运用,使得整个舞蹈更加和谐,充满浓郁的民族气息。
三、《诗意音画》的演奏技法探究
八度是一种高难度的技术,起源于浪漫主义时代,李斯特等人将八度的演奏技术完善到了极致,其中的《富丽安特舞曲》和《丑小鬼之舞》,都是李斯特《钟》中的八度音程。
在演奏八度音程时,要使肩膀和背部的肌肉松弛,力道由胳膊传递至指头,这个时候的手势就是“抓”,以手掌为中心,以指头为支撑点,迅速而强劲地按下。他不能在原地不动,而是迅速地远离钢琴,双臂一松,让八个音阶的声音变得更加雄壮,更加有力。在演奏八度跳跃时,表演者需要用自己的腕部抖动力量,用手掌模拟出抓握的姿态,几乎是一个很微小的击打;由腕部的控制使其能做有弹性的升降动作。八度音程的弹奏非常关键,关键是要把握好力度,这样才能保证八度音程的整体旋律线条不会显得突兀。这个时候,不能用力过猛,也不要过于松懈,以免出现相应的多余动作,要在适度的力量控制区里活动,由上至下;按下键后立刻又弹回来的连续动作,使得八度音程柔韧而强劲。
弹奏双簧的关键就是要将力量均匀地传递到两根手指上,表演者要保持双手站立,五指并拢,然后用力按下。双音包含两个声部,其声学表现比单一声部更为立体化、层次分明,双声部的主调要突出是演奏中的关键;正确地提高高音节,使两个音节之间的间距保持在一个恒定状态。在练习二重音节时,要做好下一套二声音符的练习。
德沃夏克的作品具有很强的浪漫主义气息,他的《诗意音画》组曲中,运用了很多有力的符号和符号,特别强调了音色的强度和强度,甚至在高速奔跑时也要小心。当你的手指碰触到键盘的瞬间,你的触碰就会变得更大,让你的弹力变得更慢,让你的弹力变得更强。
组曲中的跑技术主要表现在琶音的作用,其在舞蹈的审美感知方式上提供了新颖的创作视角,增强了舞蹈作品的思想内涵,打开了舞蹈表现的维度。从符号修辞学角度探究舞蹈本义,可以洞悉到许多与舞蹈表意有关的舞蹈表现范式在舞蹈“表”(形式)中的运用实践,可以扩宽舞蹈的创作视野。
四、结语
综上,本文对于舞蹈本义的探究从已有的舞蹈概念出发,在从具象到抽象下“理解”和“感受”舞蹈方面展开了思索,以艺术人类学和符号修饰学为切入点进行了探究,对舞蹈本义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探析。一方面,从舞蹈的发展脉络来看,舞蹈与人类社会文化发展密切关联;另一方面,从舞蹈的表现形式来看,舞蹈具有表意功能。这恰恰是舞蹈内容和形式的两大切入点。从艺术人类学的角度观察舞蹈的“里”(内容),从符号修饰学的角度观察舞蹈的“表”(形式),对于探究“舞蹈是什么?”“什么是舞蹈?”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从由表及里、由点到面的思路出发,运用当今“交叉学科”的视角来做出更多的探索。
参考文献:
[1]柯华庆.跨学科还是交叉学科?[J].大学(学术版),2010(10).
[2]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3]巴特勒.导读德勒兹与加塔利《什么是哲学?》[M].郑旭东,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9.
[4]靳金,吕艺生.从工具走向价值——关于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舞蹈高等教育学科的几点思考[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21(03):127-130.[5]袁杰雄.符号修辞:舞蹈文本的基本表意方式[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21(03):54-63.
[6]叶朗.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7]冯双白,茅慧.中国舞蹈史及作品鉴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8]赵毅衡.双义合解的四种方式:取舍,协同,反讽,旋涡[J].湘潭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4).
